当前日期:

目录


利辛县地处安徽省西北部,介于东经115°50′至116°27′和北纬32°52′至33°23′之间。东靠蒙城,西邻太和,北倚涡阳,南接阜阳、颍上,东南与凤台县毗连。南北长41.6公里,东西宽68.5公里,总面积195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
利辛县辖地,先秦分属胡、陈、州来国地,继属楚地,为吴、楚结合部。汉魏后,分属城父、山桑、颍州、下蔡县地。清季,分属阜阳、蒙城、涡阳、凤台县地。1965年析阜、涡、蒙、凤4县地置今治。
1985年全县设12个区、1个县辖镇、55个乡、3个乡级镇、650个村委会、7182个村民小组、3个居民委员会、11个居民小组,共有229326户,1061511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5.7%。除935人为回、藏、壮、苗、白、侗、瑶、傣、土家、蒙古、布依、哈尼族外,余为汉族。
县城跨阜蒙河而建,为阜蚌、涡凤公路交会处。城南有一利辛集,建置时用作县名。
利辛属于淮河平原区、淮北砂礓黑土平原亚区,地势平坦,以万分之一坡降,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海拔28米。
气候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有明显过渡性特征,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4.8℃,年平均降水量844.2毫米,无霜期226天。
利辛河渠纵横,道路交织,四通八达,水陆称便。
有骨干河道4条、大沟53条,县境内总长750公里,通航106公里,兼收蓄泄渔航之利。西淝河,古称夏肥水,自西北而东南蜿蜒穿过县境中部;芡河,古称沙水,亦称濮水,自西北而东南逶迤流经县境东部;阜蒙河,1958年开挖人工河道,横跨县境中部;茨淮新河,70年代开挖人工河道,自西而东贯通县境南部。茨淮新河上,阚疃枢纽8项工程结裾联袂,拔地而起,控驭南北,蔚为壮观;青堤绿水,帆船络绎,鸟语阵阵,渔火点点,呈现一幅美丽的图画。
有主干线公路6条、支线公路23条,县境内总长461.4公里,其中渣油路面173.5公里,砂礓路面287.9公里,晴雨通车。0908国防公路,自东北而西南穿过县境西部,阜蚌公路自西而东横穿县境中部,成为重要交通动脉。另有乡村道路412条,总长1581公里,可行驶中型机动车辆。
1970年建成通车的濉阜铁路,直穿县境,设置4个火车站,为运送旅客、集散工农业产品发挥了重大作用。

利辛衣淝襟淮,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先秦,为吴楚边境隙地,屡成陈兵鏖战之所。公元前536年,楚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次于乾溪,吴人败其师于房钟。乾溪,即今张村铺一带;房钟,即今阚疃集。公元383年,秦晋淝水之战,境内为晋掩击破秦重要战场。公元1635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颍州,下蒙城,境内为励兵秣马之野。公元1852年,皖北捻军起义,刘洪立、王之重、江台陵、孙葵心、程大宽、郭明栋、林道修等,相继揭竿竖旗,聚众响应张乐行。公元1863年,捻军主帅张乐行,集中20万人马,与清军决战于张村铺。公元1898年,阎好文、李韶等,再次聚众结捻,起义反清。
1928—1934年,中国共产党相继在王人、马店、牛拐湾、胡集、蒋疃、张村铺建立党组织。1927年2月,张耀祖、李怀恩、邵友莲、邓万益、陈奎清、邓绍尧等,成为境内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4月9日,在阜阳举行的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动中,中共王人、马店、牛拐湾党支部,组织数千名农民协会会员参加起义。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境内有大批热血青年,投奔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推翻三座大山,献出了宝贵年华,许多人成为人民解放事业、建设祖国的优秀人才,有270多人为国捐躯。在利辛大地上,也洒下了外籍人如国民党爱国将领卢广伟,共产党员王桂泉、陶兴瑞、杨玉林、石忠礼、刘宗寅等革命烈士的鲜血。利辛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先烈们不可磨灭的功勋!永远不会忘记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永远不会忘记旧社会深重的灾难!
利辛地灵物阜,阡陌流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县有180.5万亩耕地,9.9万亩水面,有宜林地面积46.6万亩,境内盛产小麦、大豆、红芋、高粱、玉米、花生、芝麻、油菜籽、棉花、烤烟、薄荷、黄红麻、桑、枣、榆、槐、泡桐等,以及其它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维管束植物400余种;盛产黄牛、猪、羊、鸡、鸭、鹅、鲤、鲫、鳜、鲢、鳖、虾;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50余种。山羊板皮、黄牛皮、薄荷油、丹皮、白芍、半夏、蟾酥、槐米、大青叶、粉丝、山芋淀粉、泡桐木等是著名的土特产品。
县内有伍奢冢、刘伶墓;有古乾溪、禅阳寺、东城西城、旧城、真定军府等遗址;有纪家塔、胡桥、阎庙等古建筑;有大氵崇陂、西汉兵工厂等故迹;有出土文物鼎、簠、金错刀、大布黄千、陶俑、鎏金铜佛像等百余件。

农业,是本县的经济基础。
建国前,土地被地主垄断,河道失修,沟渠淤塞,非淹即旱,加上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产量每亩不足百斤,许多农民无以为生而流寓他乡。
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得以休养生息。1951年开展治淮、治淝,水旱灾害有了缓解。1953—1957年,实行农业互助合作,成功地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58年在农村不适当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使农业经济受到严重挫折,1960年冬开始纠正“左”的错误,直到1964年农村经济才基本恢复。1965年建县后,全县人民大力兴办农田水利建设,先后疏浚治理西淝河、芡河、阜蒙河,开挖茨淮新河、利阚新河和一批大中沟,建成大型节制闸阚疃枢纽工程和中小型涵闸44座,兴建电力排灌站23处、打机井6321眼、架设农用输电线路312.57公里,修建生产、交通桥1404座。农业基本建设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机械化有了迅速发展,化肥施用量和农用电逐年增加,加上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经济有了显著提高。由于建县第二年就遇上“文化大革命”,在农村“批判资本主义”,社员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甚至集体经济的多种经营和工副业,都受到极大地限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和干部的积极性,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因此,1965—1980年粮、油、棉生产一直处于徘徊局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整农业经济政策,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由集中经营改革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真正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真正发挥了重大作用,因而1985年与1980年相比,粮食生产量平均年递增15.6%,油料生产量平均年递增27.4%,棉花生产量平均年递增16.3%,大牲畜年末存栏量平均年递增17%。
1982年农业生产责任制经过稳定、巩固、提高以后,农村经济实力迅速恢复,农民由解决温饱到自食有余,由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迈步,各类种植专业户、养殖专业户、运输专业户、建筑专业户、联户不断涌现,部份农民开始走进城镇,走向市场,打破了长期以来依靠土地谋生的传统观念,乡镇企业崛起,农业由一元化的生产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工业,完全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建县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相继建成电厂、印刷厂、农机修造一厂、酒厂、面粉厂、轮窑厂、食品厂、糖厂、农机修造二厂、化肥厂、工具厂、磷肥厂、水泥厂、饲料厂、粮油食品厂、汽车修配厂等;县属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相继建成针织服装厂、综合厂、麻纺厂、鞋帽厂、五金厂、木器厂、塑料制品厂、竹器厂、钢窗厂、皮革厂、筛网厂、油厂、副食品加工厂、西潘楼轧花厂、棉织厂等;乡镇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965年29家,1985年增加到96家。经过21年的建设,已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工业设备生产能力,可年产合成氨13000吨、普通过磷酸钙(实物量)3万吨、普通水泥1.2万吨。至1985年企业职工由1965年的614人增加到3008人,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由1965年的148万元增长到3676万元。主要工业产品,除满足本县市场需要外,一部分可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尤其是筛网、建筑用散热器、直柄麻花钻头,行销全国。
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流通领域的兴旺发达。
国营商业,建县后相继建成10余家国营公司,逐步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体,以城市为依托的城乡畅通,地区交流,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流通网络。1985年国营商业机构已增加到325个、2987人,比1965年增加282个机构、2376人。
集体商业,遍布城乡。1985年集体商业机构已增加到934个、3684人,比1965年增加667个机构、2586人。
个体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后,迅速发展,成为国营和集体商业的补充,长期得不到妥善安排的城镇待业人口,找到了自己的归宿。1985年个体户已达到8836户,比1965年增加12.3倍。
商品购进总值,由1965年的1372万元增长到12208万元,增长7.9倍。平均年递增11.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1965年的1591万元增长到17025万元,增长9.7倍,平均年递增12.6%。
集市贸易,在县内有悠久历史。阚疃集古称房钟,张村铺古称鲁丘堡,都有2000多年历史。建县初有集市48个。“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把集市贸易当作农民的“资本主义尾巴”去割,曾关闭10个集市,没有关闭的强行改为5天一个集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闭的集市全部恢复,并增加了15个新集市贸易点;30多处已经湮灭的庙会,亦全部恢复,成为物资交流大会。逢集日上市达14万余人,日成交额70余万元。
利辛县城建设,是从一片空白的土地上崛起的。已经建成14条街道、49万多平方米房屋,有完整的工业、商业、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通讯、交通、供电、供排水系统,城市人口由1965年的2267人增加到27708人,平均年递增13.3%。
乡村建设,随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出现80年代的“建房热”,1979—1985年7年间,全县新建房屋574.58万平方米,平均每年有6%的农户改善了住房条件。在新建住房中,有61.6%是砖瓦结构。农村在新建、改建住房时,广泛推广省柴灶,推广沼气,已出现小黄庄、后王、朱林、夏湖等10余个沼气能源村。一个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村镇园林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一个个地形成。

县境内文化教育兴起较早。1909年张村铺、阚疃集首废义学、私塾,开办小学堂。1921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掀起扒庙砸神改学堂的热潮,各主要集镇兴办了初级小学。20年代末,张村铺、刘家集、佛镇集、王老人集、王市集、永兴集、张杨集,相继办中心小学。40年代,张村铺、永兴集、刘家集、阚疃集、王市集、邓寨,相继兴办了初级中学。张村抗日建国中学、豫皖苏六中、刘集私立彭城中学、邓寨私立淮上中学、阚疃金石中学,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教育得到蓬勃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教育遭到严重破坏,直到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教育事业才逐步恢复正常,教师才得到应有的尊重。1985年,幼儿园由1965年的1所增加到23所,在校学生由43名增加到1461名;小学校由1965年的321所增加到551所,在校学生由51169名增加到163097名,适龄儿童入学率由1965年的76.6%增加到97.1%;普通中学由1965年的10所增加到66所,在校学生由3845名增加到30475名。21年间,累计培养小学毕业生26.1万人,中学毕业生15.7万人,中等专业毕业生5725人,升入大中专院校和小中专学生2530人。在总人口中,每万人中有大学文化程度1人,高中文化程度280人,初中文化程度1142人,小学文化程度2250人。全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对于掌握、推广、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发挥生产力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旧社会,县境内流行多种烈性和地方性传染病,麻疹、天花、白喉、霍乱、疟疾、伤寒等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由于缺医少药,加上贫困好巫、迷信,许多病人不治而死,人口平均寿命不到40岁,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区、乡相继建立卫生机构,党和人民政府通过疾病防治宣传、预防接种和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使卫生面貌焕然一新,各种流行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建县后新建了县人民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和一些门诊所、室,1985年已有卫生医疗机构88个,比1965年增加24个,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由1965年的814人增加到1535人,医院病床由1965年的340张增加到1166张,各种诊疗器械200余件(套),疑难病症在县内已可诊治,区、乡医院已可做一般的剖腹手术。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全县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提高到73.49岁。

利辛人才辈出。有国内外著名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侯宝璋;有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有农民育种家刘殿勋;有著名书法家孙逸久;有农民企业家张化彩;有金石篆刻新秀巩泽民。教育战线有全国优秀体育教师赵锡安,全国优秀班主任范汝娣,全国“三八红旗手”、模范教师马顺梅,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李启云,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雷文学。有2640名战斗在全县各条战线上高、中级科学技术人才;有1600余名在全国各地工作的利辛籍教授、副教授及高、中级科学技术人才;有正在攻读的1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在县科委主持下,进行了淮北砂礓黑土地开发夏棉改革耕作制度的研究、棉花争优增产配套技术的研究、棉籽壳培养食用菌技术研究、新型地膜植棉技术研究、微量元素肥效及分析方法的研究、远缘杂交培育大豆新品种等项目,均获重大突破。

人口的过速增长和耕地的日趋减少所形成鲜明反差已引起全县人民的严重关注。
1965年全县总人口673115人,每年以2.3%的速度递增,21年来净增388396人,相当于建县时总人口的57.7%。7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取得重大成就,但人口增长过速的趋势仍没有缓下来。如果不能严格控制人口过速增长,再过15年即2000年,全县总人口将要达到142万人!
1965年全县总耕地1895615亩,当时人均耕地2.88亩。21年来,纳入统计的基建占地累计90426亩,没有纳入统计的农村建房占用耕地约计5万亩,总计减少耕地已达到14万亩之多。到1985年全县人均耕地已下降到1.78亩。按照过去的耕地递减速度计算,再过15年即2000年,耕地将要少到170万亩。
因此,控制人口过速增长,制止滥占耕地,是一件惠及子孙的大事。

纵观利辛建县21年的历史,无论在经济建设方面还是文化建设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和重大进步。纵向比较,可以使人们鼓舞士气,充满信心,放眼未来,励精图治;横向比较,近不如邻县,远不如沿海,贫穷落后的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我们决不可因成绩而沾沾自喜,也决不可因落后而自暴自弃。
应当看到,本县工农业生产长期囿于自然经济的圈子。工业缺乏高新尖项目,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外向型产品少,辐射竞争能力差;农业生产抗灾能力不强,仍受自然灾害的严重制约,生产投入成本高,经济效益上不去。工、商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低下,不少单位亏损严重,欠税欠利,资金倒挂。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地方财力匮乏。科学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全民文化水准低,教育质量不高,人口过速增长,都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勇敢勤劳的利辛县百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能够认识过去,展望未来,克服短期行为,树立长期观念,充分利用本地资源,除害兴利,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奋勇前进。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