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六安地区工业基础薄弱。民国前期,多为手工业匠铺和作坊。主要产品为土陶、土纸、土纺织品、针织品、铁锅、糕点、白酒、蔑席、纸伞、黄烟、铁竹木农具。抗日战争爆发,安徽省政府内迁立煌,境内曾官办、官商合办30多个小型工厂。主要行业有纺织、造纸、印刷、机械、被服、制革等。抗战胜利后,工厂纷纷关闭或外迁,仅存一些手工作坊。历史名牌产品舒席、一品斋毛笔、六安州锅、寿县大救驾糕点、六安大红袍油纸伞、苏家埠园木器等由于战事频仍,资金不足,生产多不景气。1949年,全区工业总产值2194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8%。
建国初,各级人民政府贯彻“发展生产,劳资两利”政策,采取加工订货,组织城乡物资交流,多方筹集生产资金等措施,扶持手工业生产。同时,兴办酒厂、火力发电厂、米厂、锅厂、印刷厂、卷烟厂、茶厂等地方国营企业。195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4153万元,比1949年增长89.3%,其中轻工业增长93%,重工业增长24%。
1956年,区内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实现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改造,同时继续兴办一批地方国营企业。195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8373万元。“一五”时期,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9.80%,年递增15%。
1958年“大跃进”,全区掀起“以钢为纲”大办工业热潮,先后发展纺织、造纸、食品、建材、化工、机械等工业。手工业生产开始纳入国民经济计划,采取“两步走”(先转为合作工厂,再转为地方国营工厂)或“一步跨”(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直接转为地方国营工厂)的办法,将县城的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社、组,过渡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959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为18160万元,比1957年增长1.27倍。其中重工业比重由1957年的12.5%,上升到28.24%。由于经济体制突变,产业结构失调,产供销脱节,市场供应紧缺。
1961年秋,各地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工业七十条》、《手工业三十五条》,对一批盲目发展的工厂实行关停并转;将原手工业社、组过渡为地方国营的91家工厂,退回到集体所有制手工业社、组。196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降到10670万元。“二五”时期,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23.95%,其中轻工业占18.12%,重工业占5.83%,年递增5.44%。
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时期,全区工业企业广泛开展以增产节约、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的劳动竞赛和“双革”(技术革命,技术革新)活动,工业生产逐渐恢复。196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1597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通过拨乱反正和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立足区情,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扩建和新建一批化肥、水泥、纺织、造纸、机械、食品、家具、服装等工业企业,使产品结构有利于资源开发,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同时,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挖潜改造,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和提高产品质量。1985年,全区有工业企业2418个,全年实现工业产值98907万元,比1949年增长44倍,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37.97%,上缴利税8227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26个,产值50622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51.18%;集体所有制企业2192个,产值27872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28.18%。全民和集体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1990元、4038元;固定资产原值分别为53646万元、13293万元;固定资产净值分别为39062万元、10161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分别为11327万元、6132万元。
六安地区工业生产按轻重工业比重分:1949年为89:11;1957年为88:12;1965年为81:19;1978年为65:35;1985年为71:29。按所有制分:1949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1.5%;1957年为51.5%;1965年为75.2%;70年代以后,由于集体工业发展迅速,至1985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51.18%。按企业隶属关系分:1985年,经委系统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9.6%;粮食系统工业产值占16.2%;乡镇集体工业产值占13.9%;其他系统工业产值占40.3%。按行政区域分:1985年,各县、市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六安市为27.7%;舒城县为17.5%;寿县为13.3%;六安县为13.1%;霍邱县为12.1%;金寨县为8.3%;霍山县为8%。
建国以来,六安地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至1985年,已有10多个工业门类,35个行业,初步形成以电力、化工、机械、食品、建材、纺织等骨干行业为主体的地方工业体系。轴承、手扶拖拉机、机制纸、棉纱、麻袋、白厂丝、丝绸织品等产品,在全省同行业中,均占有重要地位。1979年——1985年有7个产品,获部优产品称号;有29个产品获省优产品称号;有27个产品销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一些地方土特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崛起,对六安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乡镇工业,始于农业合作化时期。当时,乡村办了一些小型集体工业。1958年在“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的号召下,又兴办一批小工厂。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时,多关停并转。70年代,大力发展“五小工业”,社、队工业再次复苏。其间,由于“左”的干扰,发展速度缓慢。到1978年,全区有社、队工业企业4723个,职工55417人,工业产值5896.5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12.3%,主要行业为粮油加工、建筑材料、铁竹木农具、农机修配、编织、土纺织、土纸、土陶等。1979年7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1983年、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再次肯定发展社队企业的重大意义,将社队企业改称为乡镇企业。1984年,中共六安地委、六安地区行署提出:以乡办企业为龙头,以发展工业为重点,实行乡(镇)办、村办、联户办、户办四轮齐转,双轨并进的发展方针,放宽政策,加强领导,迅速开创乡镇工业的新局面。到1985年,全区乡镇工业企业49626个,从业163522人。其中乡(镇)办工业1822个,职工45260人;村办工业2372个,从业21998人;联营办工业3652个,从业20233人;个体工业41780个,从业76041人。乡镇工业产值34138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4.5%,占乡镇企业总产值54.8%。其中乡办工业产值13725万元(含城镇街道工业),村办工业产值5702万元,联营工业产值4422万元;个体工业产值10289万元,分别占乡镇工业总产值40.2%、16.7%、13%、30.1%。全区乡镇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221万元。上交税金940万元,企业自有资金10130万元。主要产品有砖、瓦、水泥制品、石灰、日用陶瓷、软木砖、茶叶、白酒、棉针、纺织品、白厂丝、丝绸品、麻纺织品、服装、铸铁锅、铁竹木农具、金属制品、竹藤棕草制品、家具、大理石、电力、精制米、面粉、植物油等。1985年,六安县马头镇小磨麻油被评为部优产品;六安县三十铺板鸭、寿县板桥草席、舒城县晓天酚醛清漆、金寨县南溪白厂丝、金寨县江店金梅绸炼染,霍山县黑石渡灰砂砖、霍山县落儿岭牛皮包装纸、六安市淠河软木砖等,被评为全省乡镇企业优质产品。霍山县外贸加工厂蕨菜、薇莱、冷冻果蔬,六安县思古潭草席、三十铺板鸭,寿县双桥机械厂杠铃片,霍邱县陈家埠猪鬃、王岗柳编、叶集笋壳提篮,舒城县桃溪勾针帽、景山野菜,金寨县南溪白厂丝、三合工艺所竹编,六安市精华五金厂元钉等18种产品,先后远销国外。1985年全区乡镇工业产品出口创汇820万美元。
表8-1六安地区工业生产比重统计表

六安地区工业、企业产值统计表
表8——2(1980年不变价)单位:个、万元

六安地区1978-1985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表8-4六安地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