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古道
六安地区古道,分官修驿道和民修商旅大道。驿道:京广(北京至广州)驿道舒城段、六庐(今合肥)、寿霍(邱)、寿庐、寿凤(台)、六寿、六舒(城)、霍(邱)固(始)等。商旅大道:六叶(集)、六霍(邱)、六霍(山)、舒庐(江)、舒霍(山)、舒三(河)、霍(山)英(山)、霍(山)潜(山)、霍(山)金(家寨)、霍(邱)颍(上)、流(波)英(山)、燕(子河)罗(田)、丁(埠)罗(田)、丁麻(埠)、六麻、金(家寨)商(城)、洪(家河)固(始)等。
京广驿道,为我国古代纵贯南北的重要通衢。清代称为广东官路,其江北段名京安驿道(自北京皇华驿至安庆同安驿)。舒城段自合肥县上派河驿入舒城境,经三沟驿、梅心驿、登云驿,至小关入桐城界,区内长37.5公里。
寿凤道,据1957年在寿县邱家花园出土的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铸的“鄂君启车行陆程之节”铭文载,此道为我国古代沟通鄂豫皖3省陆路交通的重要通道,亦是世界陆路史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古道。按楚怀王六年算,比世界著名的“罗马亚平”大道早11年。其始建年代当还在此以前。
六寿道,为秦代驰道,是秦始皇二次南巡的车行大道。楚汉相争时为军用大道。唐代以后改称铺路。明、清时代,除此铺路外还逐渐形成两条商旅大道:一、寿州经陡涧河、真武店、保义、闫店至木厂与铺路相接;另一自正阳关,沿淠河东岸,经隐贤集、马头集、新安集、过龙津渡抵六安。
寿霍(邱)道,史称正阳古道,全长60公里。东晋“淝水之战”时,为前秦苻坚进军攻打东晋的主要路线。
六舒道,亦为秦代驰道。明清时代,是六安通往安庆府必经之路。
六叶道,为古代商旅由皖入豫的主要通道之一。霍英道、霍潜道,是古代境内通往湖北省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途。
二、公路
六安地区公路,始建于民国13年(1924年)。是年,全国道路建设协会六安分会成立,修建亳州至正阳公路寿县段。民国16年,安徽省公路局在六庐驿道和六叶商旅大道线路的基础上,始建合肥至六安、六安至叶集两条公路,前者当年通车,后者22年11月通车。民国18年,建六安至霍山公路,22年2月通车。民国19年,沿庐州至安庆古驿道走向,建合安路舒城段,21年通车。民国22——25年,又先后建正阳至叶集、霍邱至众兴、六安至独山、六安至流波,六安县杨小店至舒城县桃溪、霍邱县众兴至叶集、舒城至晓天等公路。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临时抢修临淮关至正阳、正阳至霍邱河口集、舒城至霍山县诸佛庵、六安县山王河至毛坦厂、六安县青山至韩摆渡、舒城至三河诸路段。到民国27年,区内计建公路19条,总长971.4公里。除六霍(山)路为简易碎石路面外,余为土路、便桥(或无桥),晴通雨阻。是年,日军进犯,为毁路阻敌,境内公路破坏殆尽,中断交通8年。抗战胜利后,六合、六叶、六立(煌)、六霍(山)、合安路舒城段先后修复通车。民国36——37年,国民党发动内战,将六合、六叶、合安路舒城段3条干线公路,铺筑简易碎石路面和半永久性桥、涵。后因战事失养,至解放前夕,境内残存公路539公里;仅六合、六叶、六霍(山)、六麻(埠)、合安路舒城段等路段勉可通车,计长234.5公里。
1949年春,为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人民政府动员沿线群众整修六合、六叶、六寿、寿正等公路路基,由皖北公路工程队修建桥、涵。1950年,治淮工程开工,除整修六合公路外,新建赛(石矶)诸(佛庵)路独山段。1951年,佛子岭水库开工,全面整修六霍(山)路,并延伸至打渔冲。1952年,六苏(家埠)路铺泥结石路面,并延伸至金华寺。至此,区内早期修建的公路,基本修复通车,总长613公里。其中六合、六佛、六苏、合安路舒城段4条公路,为泥结石路面,晴雨通车,长129公里。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仍以整修原有公路为主。1954年,梅山水库开工,六叶路六安至尧岭段,改建泥结石路面,同时新建尧岭至梅山路段和霍邱长集至周集路段。1955年,拓宽、加固六合路面和桥涵。1956年,拓宽整修安合路舒城段。同时修复舒晓(天)路和霍(邱)姚(李庙)路。1957年,杨(小店)桃(溪)路、六寿路(闫店至寿县段)改建为泥结石路面。至此,六安至合肥和地区所属各县城,全部实现公路交通。全区公路总长1068公里,其中晴雨通车里程522公里,占48.9%。
1959——1962年实行全民大办交通。此间,除继续整修拓宽原有公路外,先后新建舒岳(西)路晓天至姚家河段、舒桐(城)路、舒三(河)路、六毛(坦厂)路六安至张家店段。全区公路总长1665公里,其中晴雨通车里程829公里,占49.9%。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区内公路建设速度稍缓。1964年,六合路、合安路桃溪至舒城段,首次改建为渣油路面。1965年、1966年,霍(邱)姚路、六毛路,改建为泥结石路面。与此同时,又新建霍(山)英(山)、霍(山)晓(天)、三(板桥)下(五显)、黄(林)长(岭关)、江(店)青(金寨县青山)、道(士冲)陡(沙河)、诸(佛庵)石(河)等公路。1969年,全区公路总长2181公里,其中晴雨通车里程1179公里,占54%。
70年代,区内公路建设,贯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方针。1970年——1973年,舒岳路、六叶路、六寿路、霍姚路、顾(大顾店)梅(山)路,先后改建为渣油路面;1975年,六合路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废弃老路;重建路基,按国家二级公路标准修建。土石方工程由沿线群众义务承担,投工数十万人次,1978年秋建成通车,总投资1210万元。路基宽20米,油面宽9米,最大纵坡3%,平曲线最小半径1000米。时为省内第一条最宽、最直、最平的二级公路。行车时速可达60公里。同年,霍(邱)寿路、杨桃路、合安路舒城至桐城境路段,亦改建为渣油路面。1979年,六佛路六霍段,按二级公路标准进行改造,霍山县境1980年10月竣工;六安县境1984年竣工,全线总投资509.03万元,路基宽12——15米,油面宽9米,最大纵坡为3——5%,平曲线最小半径150——200米。至此,六安至合肥、六安至区内各县城的干线公路,全为渣油路面。与此同时,先后新建708省道金寨县丁埠至分水岭段;813省道寿县迎河至李台段、吴山至茶庵段;709省道金寨县梅山至南溪段,总长194.1公里。
各地在改造和新建干线公路同时,还大力发展乡村公路。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1975年以前,区乡之间交通闭塞。此后,该县采取民工建勤、民办公助方法,加速发展乡村公路。地方财政按每公里1000元标准。作为乡村公路建筑补助经费。以梅固、黄长、丁分、青道、江叶等干线公路为骨架,四向开拓区乡之间的联络支线。至1985年,全县58个乡通车57个,并沟通河南商城(铁冲至苏仙石)、固始(全军至梁山)和湖北罗田(茶铺至松子关)3条省际公路。霍邱县位于沿淮地区,水灾频仍,经济贫困,1984年全县69个乡镇有32个乡镇不通汽车。1985年,该县把乡村公路建设列为重点工程,实行以工代赈,拨补粮食8520吨、棉花155.67吨、棉布81.93万米,投入民工73万人次,完成土石方150多万方,终于建成乡村公路38条,总长328.7公里,使65个乡镇通了汽车。
1985年,区内公路总里程3750公里,比1952年增长5.12倍。其中干线公路1312公里,支线公路1278公里,乡村公路1047公里,专用公路113公里。在总里程中,渣油路面683公里,泥结石路面2860公里,土路面207公里。晴雨通车2766公里,占总里程73.8%。全区平均公路密度0.209公里/平方公里,其中六安县为0.252公里/平方公里;霍山县为0.218公里/平方公里;金寨县为0.20公里/平方公里;舒城为0.197公里/平方公里;寿县为0.129公里/平方公里;霍邱为0.183公里/平方公里。
三、桥梁
1.古桥:区内古桥155座,现存完好的38座;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或石拱公路桥13座;改建为行人桥8座,余因年代久远而毁没。
舒城县龙津桥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跨南溪河建13垛石桥,清初桥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民间集资,按明代原桥位置和造型重建,为两台四垛五孔,每孔跨径6.6米,全长40米,桥面宽3米,桥高8米,垛高5.5米,桥两侧有花岗岩石柱栏杆。桥南有清宣统元年(1909年)修建的纪念亭,刻有龙凤流云图案和“龙津桥”三字。“文化大革命”期间,亭拆碑毁,栏杆砸断。1982年,采用钢筋混凝土仿古桥造型维修,现基本保持原桥风貌。
霍山青龙剑桥,位于船仓乡松林村。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为单孔6米半圆形石拱桥,桥台右上方有一铁剑插入石缝中。此桥石坚拱固,历200余年,今仍保持原貌,可通行人。
此外,六苏公路的祁大桥,砖拱坚实,仍能与现代标准负荷桥相媲美;六安县左大桥,侧墙独具一格,抗压能力极强;舒城县的张母桥、同寿桥;金寨县的长冲桥、胡家边桥、双龙桥、三元桥;六安县的青山桥、道桥、红石桥等,多系明、清代建筑,历经数百年沧桑,至今仍保持完好。其造型、结构和工艺各具特色,尤以石拱桥的建筑工艺,仍不失为当代桥梁建筑的借鉴价值。
2.公路桥梁:民国时期的公路桥,多为临时性简易便桥或直接越河床谷底。直至民国36——37年,六合路、六叶路、合安路舒城段,始建半永久性桥梁(石墩木面桥)。建国初,公路桥梁仍多为半永久性的。50年代末,改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桥梁。60年代,先后兴建和改建五里墩大桥、黑石渡桥、史河桥、陈琳桥、窑岗嘴桥、桃溪桥、响洪甸桥、驻驾湾桥、大河沿桥、东风桥、军台桥、七里河桥等12座、长60米以上的大型永久性桥梁,计长1769.85延米。70年代前后,兴建和改建南港桥、工农兵桥、河棚桥、晓天桥、佛子岭桥、青山桥、众兴桥、大岗店桥、塔儿河桥、河口桥、夹河桥、东津渡桥、王河桥、西庄桥、黄泥畈桥、窑口桥、麻河桥、石埠桥、张冲桥、吴店桥、九里沟桥、小河桥、梅河桥、牛山河桥等25座、长80米以上的大型永久性桥梁,计长3668.87延米。1980——1985年,又先后兴建太阳桥、姜河桥、固镇桥、白莲岩桥、大化坪桥、史河新桥、黄桥、宋河桥、水平桥等9座、长60米以上的大型永久性桥梁,计长1029.5延米。
1985年,区内计有各类永久性公路桥梁695座,总长23663.54延米。其中长100米以上的大型永久性桥梁37座,计长6294.72延米,占全区公路桥总长26.6%。其结构类型为:石拱桥464座,计长12821.48延米;双曲拱桥51座,计长3748.63延米;梁式桥37座,计长3786.12延米;板式桥143座,计长3307.31延米。
佛子岭桥,为区内兴建的第一座特大型的双曲拱桥。位于霍佛公路17K+300米处,横跨东淠河。1969年施工,次年10月竣工,造价78万元。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空腹式双曲拱,2孔,每孔跨径112米,全长254.6米,桥高18米,桥面净宽5.6米,2×0.75米人行道,两侧为钢筋混凝土栏杆,并装置路灯,下部结构为“V”型重力式桥台,石砌重力式桥墩,块石锥形护坡。荷载为汽——13、拖——60。
黑石渡桥,为区内最长的一座梁式桥,全长412.92米。位于霍英(山)公路11K+620处,横跨东淠河。原为古渡口,1958年建大型木结构桥梁,长180米。1965年,省公路局投资93万元,进行改建,当年9月竣工。上部结构系钢筋混凝土装配式“T”梁;下部为管柱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排架桩,29孔,每孔跨径14.1米,桥高9米,桥面净宽6.1米,2×0.8米人行道,两侧为钢筋混凝土磨花石栏杆,并置路灯。荷载为汽——13,拖——60。
五里墩大桥,是区内兴建最早、长100米以上的干线公路桥梁。位于六安市区312国道255K+320米处,横跨淠河总干渠。1959年,由淠史杭工程指挥部投资兴建,1961年7月竣工,造价110万元。上部结构为空腹式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拱桥;下部结构为条石桥台,钢筋混凝土桥墩。全长105.6米,3孔,中孔跨径30米,两侧孔各24米。桥高13米。桥面净宽8米,2×2米人行道。两侧为钢筋混凝土磨花石栏杆,并置路灯。荷载为汽车——18,拖——80。
窑岗嘴桥,为区内建筑难度较大的大型桥梁之一。位于六安市西郊,312国道263K+450米处,横跨淠河。1964年建成低水位混凝土桩台板桥,21孔,全长149.8米。1969年4月,因洪水漫桥,发生客车落水重大事故,桥身亦被洪水冲击变形,交通中断。是年11月,省投资92.4万元(工程决算87万元),在原桥上游100米处,重建混凝土装配式“T”型梁桥,次年9月21日竣工。下部结构为灌注桩台和小沉井组织,桥基由南向北,0——1号,采用钻孔灌注桩;2——10号,采用钻孔内下套管,在管内凿进岩层锚固;11——13号,采用大套筒(小沉井);14——15号,利用自然基础。全长333米,15孔,每孔跨径22米。桥高6米。桥面净宽7米,2×1米人行道。荷载为汽——13,拖——60。
白莲岩桥,是区内最长的石拱桥。位于霍山县鹿(吐石铺)大(化坪)公路18K+750米处,横跨东淠河支流。1981年5月施工,1983年12月竣工,造价58万元。为空腹式等截面悬练无铰拱石桥。全长217米,5孔,其中4孔跨径各30米,1孔跨径15米,主孔矢跨比1/5、附孔矢跨比1/4的圆弧无铰拱。桥高15米,桥面净宽7米,2×0.75米人行道。下部结构为“V”型重力式桥台,浆砌片石桥墩。荷载为汽——15,拖——80。
3.公路涵洞、隧道:
涵洞:民国时期,多为简易构筑物。建国初期,仍用木料便涵维持通车,后改用金属皱纹管,60年代以后,逐渐改建为永久性涵洞。1985年,区内计有公路涵洞12886道。其结构有管涵、拱涵、箱涵、盖涵4种。
隧道:区内公路隧道,仅金寨县闻家岭一处。位于船(冲)毛(岔河)公路2K+867米处,东西走向,长60米,行车道净宽4米,高5.1米,墙厚50厘米,洞底为碎石路面,无人行道和避车洞。隧道两端筑“八”字型浆砌块石斜坡式挡土墙,平均高2.9米。1965年由南京军区610部队投资、施工,1966年竣工。1975年移交公路部门管理。
四、公路养护
1.道班设置:民国23年(1934年),合安路舒城段,始设流动道班,抗战爆发后裁撤。民国31年,立煌至流波路段,设施工队。民国35年,区内干线公路,均设流动道班,后因解放战争,人员自动解散,公路失养。1949年春,区内解放后,六安公路分局配专业养护道工31人,于六合、六叶、六霍(山)、六金(原六立)、合安等干线公路,进行巡线修补养护。1950年2月,六寿路、六叶路、六霍(山)路、六麻路,正式设置道班,有道工35人。1952年,分片设合肥、舒城、霍山、寿县、大顾店5个养护工区,凡属接养公路,均设置道班,有道工385人。1956年,干线公路改为“道群”共养,由民工备料,道班养护;支线公路改为群众养护,全区共组建群众养护组68个,计养护50条支线,长772公里。1965年,支线公路改由沿线公社生产队包养,每月包养经费:砂石路8——12元;土路4——8元。1969年,干线公路改“道群”共养为农民代表工。1972年,全区有专业养护人员1765人,其中农民工922人,养护里程2209公里,占当时境内公路总里程83.5%。80年代,在区乡公路日益发展形势下,未接养公路,采取设班和不设班两种形式,由沿线乡、村组织人员养护,公路部门给予一定经费补助。1985年,全区共设置道班252个,有国家道工808人,农民工1068人。其中国道迎(霍邱迎水寺)太(霍山太阳)路、合(肥)安(庆)路舒城段、合(肥)叶(集)路,设道班41个,国家道工202人,农民工141人;省道15条,设道班79个,国家道工335人,农民工312人;区乡公路设道班132个,国家道工271人,农民工615人。计养护公路里程2894公里,占区内公路总里程77.2%。其中国道407公里,省道792公里,县道128公里,余为区乡公路。
2.养护经费:建国后,公路养护经费主要来源于养路费征收。公路管理部门,按照“以路养路”原则,实行统收统支,专款专用,特殊情况由国家、省、县各级财政及有关部门给予专项拨款。1950——1951年,治淮委员会曾先后拨给大米37.5万公斤,作为支援治淮公路养护经费。1952——1956年,全区计支养护费22.46万元,年均4.49万元。随着公路建设迅速发展,养护费亦相应增多。1957——1962年,全区计支养护费584.85万元,年均97.47万元。1963——1969年,全区计支养护费1068.98万元,年均152.71万元。70年代以后,交通量增大,养护费开支直线上升。1970——1985年,全区计支养护费11445万元,年均715万元。其中1980——1985年,为6016.59万元,年均1003万元。1952——1985年,全区累计支养护费13121.30万元,其中用于公路大中修费4048.41万元;用于改建工程费1180.33万元;用于小修保养4390.54万元;用于公路绿化费102.13万元;区乡公路补助费575.83万元;水毁抢修费711.32万元;基建工程费98.98万元;道班房建设费96.31万元;超收提成费356.1万元;管理机构行政开支643.92万元;其他工程费用1012.28万元。
3.养护机具:建国初,养护工具为铁锹、扁担、粪箕、十字镐等。1952年,道班始配备胶轮板车。50年代中期,采用自动卸料车、洒水车、铺沙车、扫沙车、碎石器、淌筛等,工效提高50%。60年代以后,省、地公路部门逐步配备养路机械,到70年代末,全区公路系统已拥有各类机械343台。进入80年代,区内养路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1985年,全区共有养路、筑路、建桥机械535台(辆)。其中工程车77辆,挂车46部,压路机18台,洒水车41辆,破碎机33台,推土机2台,拌和机4台,摊铺机1台,小四轮机动车283辆,其他机械15台。
六安地区1985年干线公路一览表

表9-2六安地区1985年大型公路桥梁一览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水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