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城墙
据旧志记载:六安城在明代以前,皆为土筑城墙,规模甚小。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始甃以砖;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全面筑墙,修炮台,挖城河,扩展城池,正德九年竣工。城墙周长1010丈(3.367公里),城墙依地势有高有低,高2.3丈,下阔3、2丈,设垛1364个,堡27座。城河周长1350丈(4.5公里),深1.4丈,宽7丈余。城有四门:东曰朝京门,南曰镇南门,西曰通济门,北曰武定门。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西北增开便储门。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东南开文昌门。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至1861年),封闭了镇南门。民国22年(1933年)又在朝京门之东开六德门。民国28年城墙拆除,仅留沿河一段作防洪之用。
二、街道
建国前旧城街巷,南北经路有五:北门大街经关帝庙巷至万寿寺巷;盐店巷经田家拐,棚场巷至南门;壶瓶巷(现名和平巷)经城隍庙至圹子巷;书院拐经鼓楼至黄大街;老衙门台经庆安街,扎笔巷至观音寺巷。东西纬路有七:书院拐至潘家拐;老衙门台至田家拐;大沟沿至天妃巷;鱼市拐至东大街;三道巷至孙家圹;二道巷至涂仓坊巷;南岳庙至头道巷。城外街巷有:西门外横街、三里街;西南草市街;便门外篾匠街;北门下洼街、东街、西街、教化街、河街。街巷原为泥土路面,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始铺以碎石。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建下水道。民国23年街道铺以条石。
旧城布局:州衙设于云路街西端,民国县署(县政府)设于书院街,国民党县党部设于棚场,县参议会在棚场巷。交通以淠河航运为主。沿河之西外街、北外街、便门外街和鼓楼南,北为商业中心。文庙和书院为文化教育活动场所。1949年后,设城关区,后改置为城关镇。中共六安地委、六安行署、六安军分区和六安县党、政机关驻此。中共六安县委先设于鼓楼街北靠书院拐处苗家花园,后又移于仓坊拐;县人民政府先设于书院街,后移驻于云路街,“文化大革命”后,两机关合驻于云路街今址。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六安县委员会均驻在县政府内。县人民武装部驻中共六安县委员会原址(苗家花园)。
建国初,城关区设建设股,对城市建设,重点是对南大、鼓楼、云路、黄大四街道的道路维修。1954年成立六安城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开始对老街道进行改造。当年进行黄大街路面拓宽,由3.5米扩至12米,铺设石块路基,做成泥结石路面;后改为水泥方块路面,两侧建人行道,最后建水泥方块路,南伸200米,至六(安)佛(子岭)公路相接,全长570米。1955年开始对云路街进行改造,由4米拓宽为9米,是一块板沥青路面,两侧人行道各宽为4米,系水泥方块路面。同时对文盛、棚场、东门等街也进行了改造。1964年,对鼓楼大街进行全面改造,改条石碎砖路面为水泥方块路面,后对南段又进行加宽降坡,改水泥方块路面为7.5米一块板水泥沥青路面车道和2.5米~3米宽方块路面的两侧人行道。北段从云路街至北大街为车人混行水泥块路面,全长550米,宽4米~5米。1966年至1969年上半年,六安镇属行署管辖,经费增加,三材供应及时,城建发展较快。到1979年3月,全城关街道有70%都修为水泥方块路面。
皋城西路建于1958年,全长1670米,宽7米,为泥石结构,人车混行路,西接解放北路,穿梅山北路,东至淠河总干渠,与新河东路相接。
1968年开辟人民路,从行署水利局到行署东侧,长300米,宽12米,沥青路面,人车混行,1979年以后又向东延伸与拓宽,全长增为1655米。
大别山路(原名大寨路),1960年由公路部门开辟,1961年泥结石路面完工,东接皖西路,向西连梅山路、解放南路,经南门口,穿六(安)佛(子岭)路、六(安)苏(埠)路至窑岗嘴,全长6400米,宽7米,片石底层,沥青表处结构。
皖西路经过三次拓宽,1954年向东延伸500米,“文革”时又向东延伸1000米,东入六合路。1974年,公路部门加宽六合路,此路也随之由7米拓宽17米。大东门至长途汽车站一段,宽为27米,主车道17米,两侧人行道各5米,全长5500米。
解放路,在“文革”后期拓宽中路,由小东街至地区畜产站,同时拆除县搬运站部分房屋向南延伸340米,与大别山路相接,形成解放南路,中为泥结石路面和沥青表处,南路毛石底层,沥青表处。
1978年底,全城主干道有6条,全长总和为47.15公里,面积为34.74万平方米,等级为次高级路面。全城街道98条,路27条,下水道8处,桥梁17座。1979年3月,均划入市辖。
三、公共建筑
云路广场建国前为大型集会、运动场所,已改建为中共六安县委和县政府机关。
老衙门台广场建国初期全城唯一广场,设固定主席台,为大型集会、物资交易会场所,在此接待过朝鲜代表团,举行过志愿军英雄报告会,现为六安地区公安处机关驻所。
南门广场系建国前遗留的建筑物,在六安地区畜产站对面,占地2.24万平方米。1967年在广场东侧中央建主席台,是六安50年代至70年代大型群众集会场所,现为六安市公路站和六安军分区建房所用。
青年广场原系小南海腹地,风景优美,1958年建广场,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40米,有跑道及其它体育设施。1962年地直机关在此建宿舍。
灯光球场云路街东端北侧,建于1956年,占地2000平方米,布局中央有篮球场,上空设电灯数十盏,四周有3000多座梯形看台,现改建为县供销社“皖西大厦”。
六安地区体育场位于地区运输公司以东大雁河东畔,占地60000平方米左右,建于1957年,设游泳池一所,训练房三幢,有4000米跑道一条,水泥篮球架一副,射击场、手球场各一所,总投资200万元。
四、房屋建筑
建国前,城关房屋总建筑面积104947平方米,约80%左右属私人所有,其中民用住宅房屋5.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6平方米。
1949年1月,六安解放后,县民主政府接收国民党各军、政机关、祠堂、庙宇及其它公房40409平方米;同时,对城关所有祠堂、庙宇及其它公有建筑进行清理查收。1949到1978年,六安县城关新建房屋面积为1815145平方米,总投资为14522万元,平均每平方米造价80元,其中房管局直管公房58303平方米,全民所有制单位建房147.68万平方米,集体单位建房14.137万平方米,民房建设面积12.3万平方米,其它房屋15662平方米。1958年后,虽然建房较多,但所建房屋主要用于工业和街道福利事业,民房建筑较少。1979年城关镇划为六安市。划市后,县直机关、团体、工厂、商店、职工家属宿舍仍在市内,到1986年底,六安县在市内总计建有房屋10万余间,250万平方米;所有大楼建筑,均系框架结构或砖混结构,平房建筑也都是砖木结构。
五、供水排水
(一)供水
1970年以前,城区居民用水均来自淠河或水井。工业用水靠自建水井用水泵抽水。1968年县决定建水厂,于10月成立六安水厂筹备组,厂址定于西门外大悲庵。1969年,由省水电厅勘测队承担水文、地质测量,省建设厅设计院设计。1970年省水电厅打井队在厂内打井两口,抽取地下水作水源,7月开始送水,在试产阶段方知水量不足,水质硬度偏高,不得不废弃,另选水源和厂址。最后水源确定在淠河,总干渠西岸齿轮厂渡口处,厂址选定在今梅山路和大别山路交叉口之西北拐处。1971年元旦正式供水,日产1000吨。1971年至1972年相继在五里墩大桥北侧淠河总干渠东岸、淠河上下龙爪、县化肥厂码头上游建泵房,同时在地区纱厂建深井泵房,以增加供水量。1973年水厂建成双层接触滤池两座,净化能力每小时280立方米。1974年又建两座双层滤池,并同时兴建时产200立方米澄清池两座及蓄水能力为250立方米的水库一座;在皖西剧院西侧高地建600立方米水塔一座(此水塔专备晚间城区供水用)。1976年扩建二泵房,1977年扩建一泵,增建的两座水力澄清池于1979年投入使用。1979年3月,六安水厂划入六安市。70年代初,城区采用集中供水方式,设16个供水点,有专人管理,向居民售水,每桶水价O.02元。70年代后,逐渐供水到户。
六安水厂历年供水情况统计表单位:万吨

(二)排水
本县老城区的排水沟,主要有护城河大沟、西南城墙根大沟、西门大沟、便门大沟、北城河大沟和老鸹圹大沟6条。护城河大沟长1500米,东接九墩圹,穿解放路,经地区建筑公司、五牌里、南门广场(现农贸市场),在永安桥旧址附近入淠河。西南城墙根大沟长609米,从南门黄大街市政预制厂处,流经西大街,由西湖庵流入淠河。西门大沟长达1260米,建于明代,上口在大东门、经东大街,穿过扎笔巷中段,沿城中幼儿园西侧进入淠河;另有一条重要支道,上口在庆安街牛角巷东头,长250米,为石砌、石条盖的廂形暗沟,宽1.2米,高1.6米。便门大沟长670米,沟口在云路街县棉麻公司处,经县文化馆,穿过沧浪浴池,经便门入淠河。据旧志记载,此沟建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1850年),沟断面为方形,全为条石砌成,高1.5米、宽1米。1977年城建会维修了六安县印刷厂门前段。北城河大沟长870米,从九墩塘北侧,穿人民路,沿解放路东向北至太白酒家处折向西穿解放中路,经北市街入淠河。老鸹塘大沟长420米,上口在解放北路百花电影院对面,穿北外街,经老鸹塘,过落魂桥入淠河。新市区排水沟主要有:大堰河,长5200米,从淠河总干渠引水,经地区卫校、供电局、党校入淠河。苏大堰,原为淠河支流,自东向西过朝阳制药厂,向北经市化肥厂、电机厂与清水河汇合后,流向西北岱庙处入淠河。城关支渠,长1500米,从地区盐业公司淠河总干渠码头处起,原为灌溉用人工开挖的小渠,通九墩塘,提供活水,下游穿人民路与大堰河汇合。
六、照明
民国时期,本县无电灯照明,一般居民点用植物油灯,或用煤油灯照明,有的商店用汽油灯或马灯。1951年1月17日,六安电厂投产发电,每天下午6时到夜间11时供城关照明。1952年开始安装白炽路灯30余盏。1962年架设了县酒厂、上拐头、云路街、鼓楼街、文盛街(棚场巷)、草市街、西大街,东至汽车站10余华里的照明线路,安装路灯375盏。1976年在3.3千伏变压器基础上增设11Okv降压变电所1座。1968年又在皖西路、解放路更换路灯76盏,在鱼市拐、南门口、大东门口分别安装了400瓦荧光灯。在1962年至1972年市政建设中,对路灯装建的投资为5万元,主要用于解放路和皖西路路灯的更新。1979年3月后,六安城区照明用电属市辖。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