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私营商业
建国前,本县商业多由外地商人经营,这些商人又按籍贯结成商帮。清末时期,京货绸布属泾县帮,茶叶属徽州帮和太平帮,杂货属庐州(合肥)帮和南京帮,钱庄属旌德帮,药店属南京帮,转运属太湖帮,票号和皮张属山西、陕西帮,羽毛和棉布属汉口帮,典当业则被合肥刘铭传所垄断。这些商帮中,票号、钱庄资本最大,绸布、茶叶次之。外籍商人在六安城关和苏家埠建立多处“会馆”,如城关就有金陵会馆(金陵巷口)、徽州会馆(火神庙巷)、旌德会馆(观音寺巷)、泾川会馆(小竹丝巷)、金斗会馆(十八层后街)、江西会馆(南大街)、山陕会馆(便门口)、太平会馆(唐子巷)、太湖会馆(北外教化街)、湖北会馆(北门倒牌坊)、福建会馆(云路街西)等等,云集其家乡商人,从事商业活动。本地商人只经营粮行、麻行和竹、木行等中间行业,也有一些小型商店,经营鞋锥、绒花、腰带、纱网、发簪、头油、刷子之类的小商品。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洋货”入侵六安,最早的是“洋布”(即市布),稍后是“洋油”(即煤油)、“洋烟”(即卷烟)、“洋皂”(即肥皂)、“洋火”(即火柴),统称为“五洋”。清末,“洋布”已经销到农村。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洋油”开始在六安销售,当时一桶(28市斤)销价为1元1角(银元),六安城关设有英商亚细亚、美商美孚两家公司。“洋烟”较“洋油”迟一两年进入六安市场。过去本地人爱吸黄烟,六安州皮丝,颇有盛名。随着英、美“洋货”入侵,日货亦逐渐进入六安市场。民国8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六安有志之士积极响应,曾出现过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对庐州帮推销日货,给予沉重打击,但英、美“洋货”在市场上有增无减。民国10年,本地商帮情况有所变化。以徽州会馆的汪、涂两家为代表的巨商,由原经营的丝绸、山杂货、国药、百货、茶叶、食品之类商品,又扩大到新药、呢绒、“五洋”等11个行业;山陕帮的票号因为银行的兴起而退出市场;刘铭传和后来的张树声的官僚典当业也随之倒台,代之而起的是庐州帮。民国19年后,除转运(以竹筏转运为主)仍由太湖帮经营外,庐州帮势力范围已占六安市场的80%以上。这时,本地商人除了仍继续经营中间行业以外,也开始经营杂货、百货之类商品。民国27年,为适应抗战需要,在六安城关建立了消费合作社和企业公司。界首、合肥、舒城和河南等地商人大批汇集六安,把从沦陷区和敌占区采购的食盐、药品、布匹等物资,运来六安销售。民国36年,本地商人也经营“五洋”、杂货、百货、绸布、药品、文具、首饰和酒楼、茶馆等行业。六安城关较大的商号有华强、鼎丰、同昶、韦复胜、庆大、中和庄和周子范企业公司等。其中庆大、中和庄、周子范企业公司资本最大,批零兼营,店铺约占城关百货业的三分之一左右。苏家埠的百货业有熊福源、陈宏兴;杂货业有汪同泰、汪东成、罗采文、谭会全;药业有张回春、许文和、罗浩然;食品业有杨大顺、朱元顺等等。毛坦厂镇的黄泰来茶行占了该镇半条街。双河镇的米行颇有名声,过去有“买不尽的双河米”之说。独山镇的竹、木、茶等土特产品购销量也很大。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国民政府滥发钞票,造成了物价飞涨,百货昂贵,人民群众失去购买能力,商业活动,特别是日用品零售商店陷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1949年2月,民主政府在进行工商登记时统计,全县共有私营商业7233户,从业人员8776人,分布于87个大、小集镇,大多集中在城关、苏家埠、毛坦厂、马头、独山、双河等竹、木、茶、麻和粮食集散地。1954年统计,全县共有私营商业7463户,从业人员13721人,其中有座商3558户,从业人员6875人,行商403户,从业人员2312人,服务业443户,从业人员1372人,摊贩3059户,从业人员3162人。在座商中资金达1万元(折算新版人民币,下同)以上的有7户,都集中在城关。5000元以上的有6户,1000元以上的有188户,分布在城关、苏家埠、毛坦厂、马头、双河、独山、新安等较大集镇。较有名气的商店,城关有吴恒裕瓷器店,在古楼大街南侧,3间门面,座西朝东,经营景德镇瓷品,不仅规模大,花色品种也比较齐全,是六安城关最大的一家独资商店。该店于民国26年开业,雇有职工9人,采购人员2人,常驻合肥、南京、上海等地,拥有固定资产8900元,汽车1辆,流动资金近2万元。此外还有:恒丰布店,时有职工11人,流动资金9900元,固定资产1599元,年利润2212元;同丰百货号,时有职工6人,流动资金5256元,固定资产701元,年利润1487元;华强百货号,时有职工6人,流动资金5493元,固定资产853元,年利润2961元;恒吉昌药号,时有职工7人,流动资金7092元,固定资产2700元,年利润8461元;康民大药房,时有职工3人,流动资金1030元,固定资产1442元,年利润4593元。苏家埠的顺泰布店,时有职工7人,流动资金8110元,固定资产2000元,年利润6381元。马头集的信永商店,时有职工10人,流动资金4800元,固定资产2000元,年利润8376元。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本县私营商业全部纳入各种改造形式。直至1965年全县有个体代销469户,占总商户5.37%,登记管理的小商贩2417户,占总商户27.68%,弃商务农的373户,占总商户4.27%。1957年至1959年个体商业户继续减少,特别是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把个体商户视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1959年至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个体商贩为数极少。1961年,为了改变商品流通中呆滞的状况,在扩大发展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的同时,恢复了个体商贩及货郎担活动。到1966年全县共有个体商贩986户,从业人员1120人。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堵资本主义道路,不少地方又把个体商贩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而进行打击,到1977年全县只有个体商贩235户,从业人员240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县贯彻执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个体商业又得到恢复和发展。1980年底,全县共有个体商贩1956户,从业人员2430人。198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规定》后,个体商贩又有新的发展,全县共有个体商贩2352户,从业人员3082人,内有农民进入城镇经商的242户,从业人员242人。1982年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规定的补充规定》,大大促进了个体商业的迅速发展。到1986年底,全县共有个体商贩10326户,从业人员21432人,个体商业网点遍及城乡。
二、合作社商业
苏区合作社苏区合作社有经济公社和经济合作社两种形式。民国19年12月在郝家集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领导的经济公社,主要经营食盐、布匹、药品、纸张等日用商品,批零兼营,是苏区商业的领导力量。在区、乡、村相应建立消费合作社和贩卖合作社,通称经济合作社,由农民合股经营,每股2~3元不等,主要经营豆油、食盐、火柴、纸张、布匹和小型农具等,有的还兼营宰猪、榨油、做豆腐,货源一般是从县经济公社批发,利润规定为百分之一。七里半店经济合作社是火星庙乡苏维埃5个村联办的,农民入股,每股3元,秋后按股分红;郝家集经济合作社于民国18年成立,生意一直很兴隆;殷家畈经济合作社成立于民国19年,很受群众欢迎;晏公庙经济合作社,还兼营采购业务。当时,象这类合作社金家寨有4个,古碑冲1个,独山2个,新安1个,苏家埠13个。其中以金家寨“红日”、“先锋”两个合作社办得最好。这些合作社直至民国24年红军撤离本县苏区后才停办。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也办过合作社,六安城关办有消费合作社和企业公司,云集大批外地商人,发展商业,繁荣市场。民国31年全县86个乡(镇),上半年办合作社35个,下半年又办51个,还办保社41个。乡(镇)社当年增加社员8500人,增集股金7.6万元(法币,下同),营业额44.18万元,其中苏家埠镇社运销大米和茶、麻、竹、木等农副土特产品总销售额达17.64万元。
供销合作社1950年7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本着“自愿、互利、民主、服务”的办社原则,本县在城关先后办了两个供销合作社,3个消费合作社,农村相继建立了3个供销合作社,其中以施家桥供销社办得最早。全县共有社员7408人,股金有大米16万公斤、麻皮2470公斤。8月,六安县供销合作社发展到15个,入股社员9251人。从1958年至1976年,本县供销合作社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二分二合的曲折过程。1958年5月,县供销社与国营商业合并,隶属县商业局,撤销基层供销社,以区成立分销处。供销社除保留社员股金外,由集体所有制经济转变为全民所有制经济,由合作商业转变为国营商业。1961年1O月,国、合分设,恢复供销社,经过清股、扩股,到1963年12月,全县共有社员18万多人,股金36.5万元,当年社员分红8.9万余元。1969年3月,县供销社第二次变为国营商业,改组为六安县革命委员会商业管理站,1970年7月,改称为六安县革命委员会商业局。1976年7月,国、合商业又分设,再次恢复供销社,经济性质仍属全民所有制。1978年全县供销社网点539个,核算单位17个,流动资金3999.5万元。1979年六安市成立后,县供销社于7月将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和城关土产商店划交六安市供销社。
1983年,供销社进行了体制改革,6月,县供销社改称为六安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恢复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经济性质。至1986年底,县供销社下辖生产资料、土产、棉麻、茶茧、工业品和废旧物资回收6个公司,1个贸易货站,77个基层供销合作社(含12个区级供销社),5个茶叶站,全县共有社员25万多人,股金31.48万元,供销网点773个,核算单位60个,职工3676人,流动资金7617.6万元,固定资产1370万元,交纳税金135万元,实现利润99.1万元。
人民路商场是县供销社所属目前规模最大的百货商场,开业于1983年11月,现有职工56人,13个柜组,营业面积700平方米,经营日用百货、五金家电、针纺织品、文体用品、鞋帽服装、工艺家具、烟酒副食、土产日杂等4000余种商品。该商场座落在六安市人民路西侧,与市百货二大楼、市供销商场鼎立相望,竞争十分激烈。这个商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企业的改革,实行全方位管理,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6年上半年已完成销售额216.8万元,占全年计划275万元的78.8%,比上年同期的174万元增长了24.7%,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9万元,利润15.73万元,占年计划15万元的104.9%,比上年11.2万元增长39.9%,人均创利润4000元。1986年5月31日《安徽日报》刊登了该店“社会效益打分法”的报道,《皖西报》、省、市、县广播电台均作了报道。
三、集体商业
合作商店(组)1953年,国家实行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基本完成。通过改造,组织合作商店(组)4093户,占商业总户46.87%,集体代销、经销761户,占商业总户8.71%;同年5月,又将登记管理中的小商小贩711户,组成联购分销合作小组。1956年全县共有合作商店(组)95个,从业人员2443人,代购、代销86个,从业人员148人,出现核算单位过大(有的跨行业),经营管理不善,集体商户减少的状况。1958年“大跃进”后,合作商店(组)进行了合并改组。1979年以后,贯彻执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及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方针,本县又把合作商店(组)核算单位划小,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并推行以门市部或以柜组经营承包责任制,以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其中双河镇杂百商店、马头镇杂百商店、张店镇红旗二店等36个门市部办得较出色。但也有不少合作商店(组)解体为个体商业。到1986年,全县共有合作商店(组)网点884个,从业人员3618人。
知青商店1981年11月,县劳动服务公司成立。1983年至1986年共解决了知识青年就业4607人,重点解决“文化大革命”中遗留下来的城镇知识青年就业问题。这些商店网点分散,方便群众。其后由于历年招工、招干、参军和少数单位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知青商店及其从业人员逐年减少。1983年全县知青商业网点289个,从业人员2898人,到1986年商业网点减少到157个,从业人员减少到1529人。
四、国营商业
1949年2月,六安城关成立第一个国营商店——裕民商店。4月,成立六安贸易公司,经营批发业务,裕民商店归属该公司领导。1950年4月,成立花纱布、中盐、烟酒专卖等专业公司,均隶属六安专署领导。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上半年,六安专署陆续将有关公司下放给本县,成立县级百货、纺织、石油煤建、五金交化等公司。食品、盐业公司划归供销社。1957年7月,成立县商业局,下属经营机构149个。其中,城关设有专业批发部,直属县商业局核算,1个零售商店,12个零售门市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农村设立10个分销处,批零兼营,39个零售分销站,59个供销门市部也是独立核算。全县国营商业共有职工797人。1958年随着人民公社的建立,6月,国、合商业合并,撤销供销社,农村公社内成立19个商业科,以生产大队设立123个采购供应站,519个购销点,151个饮食点,72个服务行业点(包括一部分归口集体商店),共有职工7964人。根据全民大办工业的要求,连同供销社移交的厂在内,先后建立了蛋品厂、造纸厂、炼焦厂、水泥厂、化工厂、丝绸厂、副业厂、食品厂、钢厂、猪场、羊场、鸡场等21个独立核算单位。此间,医药公司划交卫生系统。1962年经过国民经济调整,各有关厂(场)相继下马,国、合分设,恢复供销社。供销社划出后,隶属县商业局的有百货、食品、饮食服务、医药4个公司,农村以区恢复食品站,石油煤建、五金交化、烟酒专卖等公司又划交六安地区各分公司。1964年为扩大工业品下乡,在毛坦厂、张店、椿树、独山、苏埠、徐集、木厂、三十铺、双河设立9个百货分销处,隶属于县百货公司。1966年全县国营商业网点103个,核算单位30个,流动资金153.1万元,固定资产61.3万元,税金67万元,利润164万元。1969年3月精简机构,国、合商业再次合并,成立六安县革命委员会商业管理站。1970年12月,商业管理站又改称为县革命委员会商业局,下辖百货、食品、医药、五金交化、饮食服务、土产、生产资料、棉麻等公司。1975年又增设石油煤建、蔬菜两个公司。1976年7月,县商业局下辖有百货、食品、医药、五金交化、石油煤建、饮食服务、蔬菜7个公司,农村有12个区食品站,100个公社级食品分站,12个猪场,7个医药站,共有商业网点191个,核算单位25个,职工1872人,流动资金227.8万元,固定资产325.2万元,税金110.4万元,利润213.9万元。
1979年六安市成立后,城关大部分商业网点包括百货公司、石油煤建公司、饮食服务公司、蔬菜公司、五金交化公司等均划交六安市;医药公司划交县计划委员会,县商业局仅留1个食品公司和城关的1个生猪良种场;在农村设有12个区食品站,115个公社食品分站,有职工1035人。1982年县商业局在六安市云路街建立1个商业大楼——云路商场,同年成立县百货公司。1986年全县国营商业网点122个,核算单位15个,共有职工3184人,流动资金366万元,固定资产117.3万元,税利8.3万元,利润12.3万元。云路商场,建筑面积750平方米,使用面积504平方米,总投资额25.3万元。1983年5月,开始对外营业,经过几年经营,发挥了很好的效益,截至1986年底共完成销货总额1775万元,实现总税利66.2万元,共有职工108人,是本县在六安市内仅次于人民路商场的一家国营商场。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