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文艺宣传
宣传队苏区宣传队:民国18年5月,独山起义后,本县苏区就建立一批宣传队,开展宣传工作。开始都属临时性组织,为某一纪念日或庆祝大会就组织起来开展活动,会后即解散。民国20年7月,鄂豫皖苏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决定:各级苏维埃、各群众团体普遍组织宣传队,区应组织两个脱离生产的宣传队,乡必要时组织临时性宣传队。民国21年4月,红军包围苏家埠,宣传队向敌军播唱自编的歌谣,对于瓦解敌军军心,争取敌军士兵缴枪反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歌词是:
老乡老乡,快快缴枪,放下武器,红军有赏;若不缴枪,困饿死光,来当红军,前途亮堂,愿回家乡,发给光洋,优待俘虏,人身保障;早日来归,早见天光。老乡老乡,不要打枪,本是穷人,理应反蒋。为蒋卖命,为的哪桩?上有父母,下有儿郎,一年到头,难见妻房。长官待你,何处一样?官长洋面,鱼肉鸡汤;你们吃糠,树皮啃光,更有兄弟,饿死床上,飞机运粮,有啥指望?红军围城,铁壁一样,“待援”、“突围”,均是妄想。今日觉醒,不再上当。
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是“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出现的文艺宣传组织,每队由10到15人组成,其活动内容,即所谓紧跟形势,配合“三大革命”运动。本县从1967年开始,采取普遍建立、重点培养、派出去学习,请进来辅导等办法,在城乡建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555个,参加人员7763人。这时的文艺宣传队多为“业余”,实际上都是脱离生产、脱离工作岗位开展活动。在农村由大队统一给予固定补贴工分。1979年后,这类组织全部解散。
俱乐部列宁俱乐部:民国20年,六安县列宁俱乐部在独山镇建立,共有20多人,年龄小的称歌舞生,年龄大的为演员,曾排演过《土豪自叹》(倒七戏)、《恶魔》(哑剧)、《改造博士》(讽刺话剧)、《白色士兵哗变》(孟姜女调)、《送郎出征》等戏剧和《八月桂花遍地开》、《十二月慰劳》、《十劝歌》等歌舞。
农村俱乐部:1953年1月15日,县文教科抽调文化馆、站干部4人组成工作组到新安区杨庙乡试建俱乐部。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于3月11日在杨庙乡全部建成文化网,之后,各区、乡逐步建成以俱乐部为中心的文化网。到1957年全县共有俱乐部1282个(其中有中心俱乐部83个)。俱乐部下设业余剧团、话剧队、歌咏队、冬学、常年民校,幻灯组、读报组、展览组等组织。1958年后,俱乐部逐步收缩和解散。1962年起,农村俱乐部又逐渐恢复。到1964年,全县有192个俱乐部恢复活动。“四清”运动中为文化室的活动所代替。
演讲所民国18年至21年,本县苏区各区、乡都设置专门机构,经常开展演讲活动。演讲内容,除宣传帝国主义的罪恶或报告帝国主义存在的各种问题外,还联系当时的政治任务进行演讲宣传,常与俱乐部、宣传队密切配合。有时还利用会议的空余时间进行精炼的、富有鼓动力的演讲或报告。
文化室文化室是1964年“四清”运动中兴起的群众文化组织。一般是以生产队为单位,也有几个生产队合办或以大队办的,多以生产队仓库、稻场棚或队里的公用房屋为活动场所。本县文化室,到1966年秋,共有7000多个,占当时全县11413个生产队总数的61%。1973年3月,省文化工作队在本县枣树公社蹲点,每个生产队都建立了文化室。8月,县文化馆在双河公社新河大队进行试点,年底,双河区全区就有660个生产队恢复或新建了文化室。1975年县文化室发展到1229个,1976年后,文化室逐渐消失。
农村文化中心农村文化中心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崛起的。农村文化中心集文化、艺术、教育、科技、体育为一体,以生产队、村为文化活动基点,以区,乡(镇)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为文化活动中心,实行“以文养文,以文补文、以文促文”的方针本县农村文化中心的建立,是1979年8月从双河区新塘公社开始的。后来逐步发展,到1986年,全县已有24个区、乡(镇)建立了农村文化中心,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二、展览
展览分宣传展览和艺术展览两大类。建国以来,全县各地文化馆、站运用各种条件和形式,举办大,中、小型的专题或综合性内容的宣传展览达数十次。从1954年到1986年,以县举办的展览有10次。分别是:1954年举办的“黑板报展览”、“历史文物展览”、“储蓄图片展览”;1959年举办的“建国十周年展览”;1963年举办的“阶级教育展览”,1965年举办的“破除迷信展览”1970年举办的“打倒新沙皇展览”;1974年举办的“批林批孔画展”;1979年举办的“革命文物展览”;1980年举办的“业余剧团自制服装展览”。其中以“建国十周年展览”规模最大,由县委和县人委出面组织,展出了建国10年来本县各条战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观众人数达8.5万余人次;以“阶级教育展览”时间最长,在县文化馆展出后,又到苏埠、张店、独山、孙岗、徐集、木厂等区巡回展出,历时半年之久,观众达18万多人次。
1954年到1986年,以县举办的艺术作品展览有19次。1954年春节,六安地区中心文化馆举办的“美术工艺作品展览”,城南小学学生陈运喜创作的雕塑“小黑驴”被选送参加全国儿童美术工艺展览会。1973年县政工组举办的“青少年美术作品展览”,郭文寿创作的版画“做广播体操”、“公社农具展览会”两幅作品被选入中国版画展览会,在瑞士和瑞典两国展出。
三、调演会演
本县自1954年开始到1986年,共举办23次群众性的业余文艺会演和调演,内容有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多种。1954年11月,县文教科、团县委联合举办县青年业余文艺观摩演出大会,新安业余剧团演出的庐剧《一家人》(创作剧目)被评为出席省会演节目。在省演出后,获“双优奖”(优秀剧本、优秀演出奖)。剧本曾在《剧本》(月刊)等5家刊物上发表。后被越南民主共和国移植。1956年10月,县文化科举办民间音乐舞蹈会演,选拔出舞蹈《十把小扇舞》、《鸫理窝舞》,先后出席省和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1982年10月中旬,县文化局举办县业余文艺创作调演,双河区代表队演出的庐剧《草堆边的笑声》、锣鼓书《赌祸》被评选出席地区和省调演。在省演出后均获双优奖。《草堆边的笑声》还被摄成录像,在省电视台播映。1984年举办全县业余会演,各区(镇)业余剧团参加了演出。1985年,县举办“庆祝抗战胜利40周年文艺演出”,其中部分节目后被六安地区选到皖西大戏院参加公演。1986年,县未举办大型会演、调演,部分区(镇)时有业余演出。
四、著述创作
六安人才辈出,著述创作颇丰。自明代以来,有记载的共有141家,所著各类著作262部之多。这些著述有天文、地理、历史、军事、医药、教育等专门论述,也有诗、词、歌、赋等文学专集。有的已列入《四库全书》,有的还风行海外。著名著作有明代喻本元、喻本亨兄弟二人合著的《元亨疗马集》,潘子嘉的《西铭定性解》、《存心尽性说》、《太极图解》,何庆元的《长人集》,郝锦的《九公山房集》;清代黄鼎的《管窥辑要》,江聪的《武经备旨》,王皓的《六经图考》,杨若铣的《考工记车制图考》、《九章算法勾股八线表》,周勋的《弈悟》;民国间高一涵的《欧州政治思想史》、《政治学纲要》,《金城集》,胡浩川的《武夷山茶微》、《茶树栽培学》,蒋光慈的《少年飘泊者》、《鸭绿江上》、《野祭》、《短裤党》、《菊芬》、《最后的微笑》、《丽纱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田野的风》、《哀中国》、《纪念碑》、《异邦与故国》、《新梦》、《哭诉》、《乡情》集等。建国后,黄岩的《在狱中》,陈宗明的《现代汉语逻辑初探》、《逻辑与语言表达》,朱蕴山的《朱蕴山纪事诗词选》,李梦樵的《安徽古代科学家小传》等。各类著作专集按年代分:明代计10家、19部;清代计112家,198部;民国时期计13家38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本县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的作品,分类选录如下:
剧本
《一家人》新安区业余剧团创作,刊于1955年《剧本》。
《滚狮岭》何超作,刊1982年《人生》
《夫妻顶嘴》胡仁宜、王孟崇作,刊1958年《安徽报》。
《草堆边的笑声》何超、杨瑞松作,刊1982年《江淮文艺》。
《斗酒亭》沈晓富作,刊1982年《江淮文艺》。
《复婚之前》周其庆作,刊1982年《江淮文艺》。
《甜蜜的歌》何超作,刊1984年《安徽新戏》。
小说
《布谷鸟》聂钟平作,刊1954年《中国少年报》。
《金桥》木厂区创作组作,刊1955年《安徽日报》。
河畔上》徐集区创作组作,刊1957年《解放军文艺》。
《大河上下》徐集区创作组作,刊1959年《安徽日报》。
《洪山上宝》赵贵城作,刊1960年《安徽文学》
《挖渠》江汶作,刊1960年《安徽文学》。
《朝阳红旗》韩延权作,刊1973年《新苗》。
《四月秧》宋振琪作,刊1974年《文艺作品》。
《风雪邮路》台益燕作,刊1975年《安徽日报》。
《当群众的角色》刘晰作,刊1976年《小战士》。
《路遇》韩延权作,刊1977年《安徽文学》。
《风波初起》蒋冠祥作,刊1978年《榴火》。
散文传记报告文学
《一个班主任的工作日记》聂钟平著,198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许继慎将军传》鲍劲夫著,1986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父子两代人》聂钟平作,刊1954年《光明日报》。
《集邮者的良师益友》杨幼才作,刊1958年《集邮》。
《人民邮政为人民》刘晰作,刊1973年《安徽日报》。
《两重社会两重天》杨幼才作,刊1981年《安徽日报》。
《忠诚教育事业的一生》孙成城作,刊1982年《安徽日报》。
《穿山甲》孙成城作,刊1984年《文汇月刊》。
诗歌
1959年《红旗歌谣》收入六安民歌3首:
《月宫装上电话机》、《猫儿要改行》、《片片嫩茶片片香》。
959年《中国各地歌谣集·安徽歌谣》收入六安民歌7首:《赶在时间前头跑》、《春雷响》、《摘个星星来照亮》、《引来银河水浇地》、《姑娘河边洗衣裳》、《茶堆比山高》、《十二月梳》。
1980年《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收入六安民歌26首:《反贴门神左右难》、《小郎住在桥西头》、《唠唠嗨》、《只要五句真山歌》、《小姑打扮一身新》、《百家姓》、《铁打心肠也软了》、《牧歌》、《农业生产要抓紧》、《排歌》(2首)、《对歌》(4首)、《对花谜》、《总路线胜过红太阳》、《秧歌》、《明天社里要挑塘》、《山区三月真正好》、《采茶》、《飘飘荡荡》、《跺口调》、《劝郎》、《打开苏家埠》、《人民坐天下》、《采茶新唱》、《十把小扇》、《十二月梳》。
《撒向运动场上的诗》刘晰作,刊1973年《体育报》。
《书记教俺打草鞋》何超作,刊1976年《歌曲选集》。
《咏集邮事业》杨幼才作,刊1985年《集邮》。
曲艺
《胜利百号山芋》(快板)杨绍炎作,刊1954年《说说唱唱》。
《文化挑子下乡》(快书)杨绍炎作,刊1955年《说说唱唱》。
《春香送牛》(坠子)杨绍炎作,刊1956年《安徽青年报》。
《早婚害处》(快板)杨绍炎作,刊1956年《大家演唱》。
《铁打英雄汉》(鼓词)喻永贵作,刊1958年《安徽文化报》。
《父子俩》(故事)宋振琪作,刊1975年《工农兵演唱》。
《革命理论映丹心》(四弦)许维武作,刊1975年《工农兵演唱》。
《高大姐》(故事)韩延权作,刊1975年《工农兵演唱》。
《俩队长》(锣鼓书)李开贵作,刊1977年《骨肉情深》。
《找新郎》(快板戏)王自能作,刊1981年《安徽日报》。
《迷中迷》(快书)沈晓富作,刊1982年《江淮文艺》。
《赌祸》(锣鼓书)杨德成、苏守银作,刊1983年《江淮文艺》。
《山村新书》(快书)陈一素作,刊1984年《人生》。
美术
《姐妹俩》(版画)章孟和作,刊1963年《工农兵演唱》。
《科学实验》(水粉画)邹晓青作,刊1973年《安徽文艺》。
《雷锋叔叔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水粉画)章孟和作,刊1973年《安徽红小兵》。
《游泳去》(粉画)方衡、江丕元作,刊1974年《安徽儿童》。
《采茶归来》(粉画)方衡、江丕元作,刊1975年《安徽儿童》。
《学理论》(线描)方衡、江丕元作,刊1975《安徽儿童》。
《爸爸的假日》(年画)章孟和、邹晓青作,1976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假日》(年画)蒋纯尧作,1976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心愿》(彩色连环画)邹晓青作,1976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35周年》(装饰画)方衡、江丕元作,刊1977年《安徽日报》。
《佳节慰亲人》(年画)章孟和、邹晓青作,刊1980年《安徽日报》。
《工后》(彩色木刻)陈兴隆作,刊1980年《中国青年报》。
《晨读》(年画)章孟和、邹晓青作,1981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们的前程光辉灿烂》(宣传画)章孟和、邹晓青作,刊1982年《安徽日报》。
《迎春花挑》(年画)章孟和作,198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阳台光开》(年画)章孟和作,198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月儿圆》(年画)章孟和作,刊1985《安徽日报》
摄影篆刻书法
《黄山》(摄影)解步瀛,1976年全国摄影作品展览。
《粮油兼作》(摄影)解步瀛,1978年全国摄影作品展览。
《大别山水育肥鱼》(摄影)解步瀛,刊1980年《中国日报》。
《耕》(摄影)解步瀛,刊1980年《大众摄曩》。
《燃烧序曲》(摄影)李春和,获1985年香港《摄影画报》佳作比赛金牌奖。
《牧鹅姑娘》(摄影)李春和,获1985年《中国农村经营报》全国赛二等奖
《姜昆被围》(摄影)李春和,获1985年新华社新闻摄影比赛三等奖。
《回避》(摄影)李春和,刊1985年《文化周报》。
此外,蔡晓的有关淠史杭的摄影作品,曾被中央外文出版社选用,于各国大使馆橱窗内展出。唐亚东的篆刻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其“百寿图”印章,曾于1984年在安徽二轻系统赴港工艺品选样会上展出。吴克坤的篆刻作品,曾获得中国诗书画研究社举办的“东坡杯”大赛创作奖。胡苏民、刘蔚山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出展日本,李振忻、张万和、陈建国等人的书法、篆刻作品,也曾参加过省、地展览。
群众业余文艺创作组:自1949年3月新安业余文艺创作组建立后,本县各地相继建立了群众文艺创作组。到1956年,全县共建立文艺创作组144个。1958年,猛增到846个。1960年进入“三年困难”时期,群众文艺创作组基本绝迹。1962年,逐渐恢复一批。十年动乱期间,群众文艺创作活动为宣传队所取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文艺创作活动逐渐恢复,到1982年,全县已建立起群众文艺创作组105个。各地文艺创作组在各个不同时期都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其中有一部分已在各种报刊上发表。如新安业余文艺创作组从1949至1958年的10年中就创作了戏剧、曲艺小演唱、舞蹈等作品1100多个,庐剧《一家人》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小庙乡文艺创作组仅1956年就创作表演唱和民歌演唱133个,在《安徽日报》、《安徽青年报》、《安徽文化报》刊登的就有55篇。
县文化局剧目创作组:原名“专业文艺创作组”,于1977年成立,其人员编制、经费列在县文化馆。1981年改属县文化局。
据1977年到1986年统计,全县专业和业余作者共创作大、中、小型剧本60多个,其中有7个小剧本和4篇曲艺作品在地区以上的报刊上发表。县剧目创作组改编的《美女蛇》由县黄梅戏剧团连续演出15场,1985年6月14日,县剧目创作组改称为“六安县文化局文艺创作研究室”。年底,该室创作人员沈晓富创作的六集电视连续剧《漂泊者》已脱稿,六安县人民政府与黄山音像出版社已达成联合录制协议书,正在拍摄录制中。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