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私营商业

本县私营商业绝大多数是小商小贩。

清末民初,皖南及湖北、江西、河南等地客商,陆续前来麻埠、流波、金家寨三镇设铺开店。金家寨的外来坐商,多是湖北和河南商城、固始人。私营商业一般为独资或合伙经营。

麻埠镇,是本县最大的商埠。每年春季,山东、河南等省及天津、南京、镇江、武汉、蚌埠等地客商前来收购茶、麻等土特产品。全镇有茶、麻行30多家,南北货行10多家。南货行经营土糖、土布、皮油、桐油、山纸、木耳等商品;北货行经营腌猪肉和猪油、芝麻、黄豆、菜油、麻油、红枣、粉丝等。另有百货、棉布、绸庄、杂货店二三十家。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商家迁来,一度促进了麻埠商业的繁荣。

流波镇,地处西淠河航道起点。商业经营以竹、木、茶、盐等为大宗。有竹、木行10多家;竹、木堆场七、八处,大小茶行10多家,批发盐商20多家。民国27年(1938)6月间,连遭日机9次轰炸,商业受严重影响。

金家寨,位于史河上游。商人多是半农半商或半工半商,主要经营米、盐、生丝、桐油、山纸、竹、木等土产杂货。民国27年,安徽省政府迁此后,富商云集山城,商业区由原来老城扩大到新市区。民国34年,省府迁走后商户大减。

1951年,根据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采取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等方式,对私营工商业进行改造。1952年对麻埠、流波、金家寨三镇私营工商业户开展“五反”(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行贿、反盗窃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对偷税漏税、套购棉布和大米、盗窃国家财产等违法行为的商户,分别给以批评教育、补交税款、退赃、判刑等处理。

1953年,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简称“私改”),取消私营商业的批发业务,统由国营、供销合作商业经营。由于有计划的供货,私营商业商品零售额比重下降。

1954年12月,县供销合作社成立对私营工商业改造办公室,麻埠、流波、金家寨三镇配备了专职干部。1955年上半年,在麻埠进行对私营工商业改造试点,组成公私合营企业、合作商店、合作饭店(均为统一核算、集中经营)和合作小组(各自核算、分散经营)。对一贯从事商业的鳏寡孤独户,尽可能照顾安排;对黄烟、迷信用品、牙行等行业,或调整行业或转为农业。1956年1月,县委成立对私营工商业改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私改办公室”),掀起私改高潮。6月,基本完成私营商业在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县私营商业1425户,从业人员1507。人,其中组成公私合营商店4个,6户,从业人员16人;合作商店73个,693户,748人;合作小组83个,598户,614人;代销店94个,94户,95人。此外,偏僻地区的34户未组织起来,占总户数的2.4%。7月,私改工作由县商业局、供销合作社、粮食局、卫生科和酒类专卖公司归口领导。1957年,麻埠、流波两镇有些合作小组成员移民到农村,加

〔表12—1〕
1957年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情况统计表

上移民到寿县后又返回的商业户,都未及时组织起来,个体商业户上升到219户,占1957年私营商业总户数的15.4%。

私营商业经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初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合作商业的营业额由归口单位按“略有盈余”的原则安排,如营业额突破计划,可中止供货或搭配滞销商品。1956年6月~1957年9月,全县合作商店公积金积累17.95万元,扩大了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私改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公私比重有显著变化。

〔表12—2〕
1949~195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公私比重统计表

二、集体商业


供销合作商业土地革命时期,境内乡级消费合作社约50个。民国21年(1932)4月,燕子河地区成立五星县苏维埃合作社总社,区乡均有合作社。六安六区五乡五村(今古碑镇陈冲村)苏维埃政府还办起“扁担社”,将本村生产的茶叶挑往湖北出售,挑回纸张、布匹。合作社选举管理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受同级经济公社领导,入社者均为贫、雇农,每人股金额1~5元,半年或一年分红一次。

民国23年(1934),立煌县开始办17个合作社。民国28年有信用、消费、生产合作社87个,其中信用社55个。民国32年有综合、信用、消费、生产合作社134个。民国33年各种合作社达226个,社员22085人,股金590279元。抗日战争胜利后,绝大部分合作社解体。

1949年冬,金寨镇成立机关消费合作社,这是新中国建立后本县的第一个合作社。

1950年6月,金寨县供销合作总社成立,下设8个区社,21个乡支社,各自独立核算,共有职工83人。12月,更名为金寨县合作总社。1953年,总社设8个职能股,10个基层社,83个门市部,职工362人。1954年6月,更名为金寨县供销合作社联合计,9月又改名为全寨县供销合作社。1956年底,国营与供销合作商业进行分工,供销合作商业负责农副产品(粮油除外)收购、废品收购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村日用工业品、副食品供应,以及农村市场管理。1957年2月,县供销社成立供销经理部,统一经营全县的茶、麻、茧等所有农副土特产品。4月,供销社系统将设在农村的55个分销站、192名职工划交国营百货公司,基层社的各项资金集中到省供销社,实行全省统一资金、统一盈亏的核算制。

1958年6月,供销社与国营商业第一次合并,实行国营经济体制,基层社划归人民公社管理。1961年10月,县供销合作社恢复,下设土产日杂公司,经营农副土特产品。次年,全县开展清股扩股和落实股权工作,换发股金证。

1963年2月,县供销社召开恢复后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选举新的领导成员,修改了社章。

1968年11月,县属国营、供销合作商业等10个单位合并成立县工农业产品购销管理站,供销业务单设一本帐。原基层供销社属人民公社管理,单独核算。1969年3月,原供销、外贸、食品等5单位划出成立金寨县农副产品购销管理站,原商业局、物资局等5个单位成立县工业产品购销管理站。1970年11月,管理站体制撤销,统属县商业局。基层供销社名称保留,全县统一核算。1976年5月,县供销合作总社再次恢复,下属2个公司,7个区社,51个公社供销站,150个门市部,63个收购站,共有职工899人。1983年7月,县供销社召开社员代表大会,第二次成立金寨县供销社联合社至今。

1984年,基层供销社体制改革,以乡建社,撤区社建办事处,共建大基层社2个,乡级社46个。乡供销社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选举理、监事会,职工改为招聘制,欠社员股息6.2万元全部兑现。1986年恢复以区建社,除保留白塔畈乡供销社外,乡基层社改为供销站,属区供销社统一核算。1987年,县供销社辖有土产、茶叶、农业生产资料三家公司,以及茶叶精制厂、印刷厂、菌种厂和车队,共310人;基层社58个,网点433处,职工1282人。全县有社员10.7万户,股金36.6万元,比1950年分别增长5.9倍和19.7倍。


合作商店合作小组1955年,全县组织合作商店、小组27个,212户,占私营商业总户数1552户的13.66%。1956年,全县城乡私营商业1425户中,有1391户参加公私合营、合作店组,占私营商业户的97.6%。1957年底,全县组织起来的商业有1201户,1317人。

合作商店经理民主产生。工资形式,大部分商店采用“死分活值”方式,分值随商店每月

〔表12—3〕
几个年份供销合作社经营情况统计表


盈亏而定,但不能超过最高限额;少数商店采用基本工资加奖励形式;理发业采取分成制;代销户按营业额拿手续费。工资水平,县城平均40.5元,农村平均30.5元,技术性行业略高。商店按月提留公积金、公益金,年终有盈余,还可按股金4%左右分红。

1958~1959年,梅山地区的公私合营企业和部分合作商店过渡为地方国营企业。区以下大部分合作商店由公社统一核算,公社可以统一调动商店人员,股金不再分红。全县合作商店划归公社经营的有51个门市部,172名从业人员,资金1.66万元。1962年调整商业体制,梅山原已过渡为地方国营的行业维持不变,区以下人民公社统一核算的商业,恢复合作商店(组),恢复股金分红。原不是商业人员的,一律退出,哪来哪去。1963年恢复归口领导。1964年底,农村合作商店(组)全部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合作商店股金分红再次停止。

1978年以后,对合作商店货源供应、经营范围的限制逐渐放松。1979年7月,清理合作商店店员股息,除经营亏损者外,凡未付息的一律补发。计算方法:1971年以前和1979年4~7月均为月息3.3‰,其余时间为月息2.7‰。1982年以后,扩大合作商店企业自主权,商店经营实行承包制,销售额和利润明显增长。1985年3月,合作商店(组)按自然门点划小核算单位。


乡镇集体商业1979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后,社队集

〔表12—4〕
若干年份乡镇企业中集体商业销售额统计表

体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开始发展。1980年,社办、队办和联户办的各类商店有20个。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两文件下达后,由于有关政策放宽,当年乡镇集体商店有84个。1987年发展到252个。

知青商店1979年,本着“广开门路、妥善安排知识青年就业’的精神,本县各机关、团体兴办知识青年商店(简称知青商店)。资金除各单位自筹外,县知青办公室扶持资金33.84万元。1981年,全县共办商业性质的知青商店132个,安置待业知青832人。1987年底,所有知青商店,全部转为大集体企业。

三、公私合营商业

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工商界有资本家和工商业兼地主7户、9人,其中棉布、杂货、酱园、旅社6户8人转为4个公私合营企业。资本家以生产资料、商品、流动资金作股金入股。企业的正副经理由公、私方代表担任。资本家除固定工资外,按股金年息5%领取定息,定期7年,后改为10年。企业盈余上缴主管单位。1957年梅山酱园、杂货两公私合营企业上缴利润4456元。1958年“大跃进”时,棉布、杂货、旅社3个公私合营企业过渡为地方国营。1959年,梅山酱园转为地方国营,改称县酱食厂。

四、国营商业

民国19年(1930)2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和六安六区区委创办七邻湾经济公社(年底迁金家寨),是境内第一个苏区经济公社,拥有资金3万元。经营品种有食盐、粮食、药品、布匹、日用百货、生产资料等,以批发为主,批零兼营,并直接领导乡村合作社,负责管理市场、物价,打击投机垄断。企业盈亏属财政,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

民国20年1月,县、区较普遍的建立经济公社。5月,皖西北特区在麻埠设立药材、杂货、行栈等专营经济公社。

民国38年(1949)4月麻埠解放后,六安贸易公司在麻埠建立裕民商店和盐业推销组。裕民商店经营百货、针棉织品、五金器材、糖烟酒和煤油等商品,供应军需民用。1950年,县设土产、百货、盐业、粮食等收购、销售机构。1951年,百货公司麻埠办事处增设金寨镇经营组和流波镇推销组,同年设置的还有酒类专卖公司金寨办事处和木材公司流波办事处。一度设花纱布公司麻埠办事处。50年代初期,本县国营商业的人、财、物三权由六安专署各专业公司管理,商品统一调拨,统负盈亏。

1956年,相继建立百货、食品、盐业、药材等县级专业公司,共有职工399人,独立核算,利税纳入地方财政,盈亏由县负责。

1958年6月,供销合作社第一次并入金寨县商业局,实行统一核算,各公司为报帐单位,有县级企业15个,区级18个,职工1156人。1961年10月,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分开设置,各专业公司恢复单独核算,国营商业增设饮食服务公司。1962年,梅山、响洪甸两水产经营处由省下放到县,酒类专卖公司更名县糖业烟酒公司。1963年,县物资局成立,计划供应金属材料、机电设备、化工建材物资。同年,成立县外贸办事处,7区1镇设立外贸站,下设30个分站。

1968年11月成立县工农业产品购销管理站,供销合作商业并入。次年3月,原商业局、物资局系统5单位划出,成立县工业产品购销管理站,1970年11月与农副产品购销管理站再度合并,改称县商业局,全县统一核算。

1976年5月,原供销合作系统划出后,商业局系统有职工636人,下设百货、食品、盐业蔬菜、五交化、饮食服务、医药、石油、煤建等8个公司,3个水产收购组以及肉类加工厂、食品厂、酱食厂、良种猪繁殖场,共16个核算单位,盈亏由商业局统一向县财政办理缴拨。1978年6月,改利润统一缴库为企业单位直接缴库办法。1979年,本县食品系统购销调拨业务,实行全省性三统一(统一经营,统一调拨,统一核算),由六安地区食品公司统一平衡盈亏。1982年,成立金寨县外贸局和外贸公司。1983年,成立金寨县烟草专卖局和烟草公司。1984年,金寨县物资局系统成立金属材料、机电设备、化工建材、燃料等4个专业公司。

1984年,国营商业实行“利改税”,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至1986年,所属30个零售企业中集体承包21个,租赁经营9个。1987年,批发企业实行独立核算。是年,县商业局系统获全省评比三等奖,奖金3000元。

〔表12—5〕
若干年份国营商业经营情况统计表

〔表12—6〕
若干年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统计表

附一安徽省企业公司

抗日战争时期,安徽省政府于民国30年(1941)10月在立煌创办安徽省企业公司,为桂系和第二十一集团军所控制,实行产、供、销统一经营,拥有资金2000万元,设生产、贸易、信托3个部,开办纺织、印刷、制革、化学工艺、炼铁、造纸、丝织、农场等9个厂(场),附设盐站,并在阜阳、屯溪、霍山等县和湖北省滕家堡等地设立外埠贸易办事处。该公司一度与日伪在田家庵和蚌埠交换货物。民国34年11月东迁蚌埠。

附二商店简介


大丰鞋帽商店 坐落在梅山镇流波路,是1956年私改中组织起来的集体企业,营业面积144平方米,先后隶属于县综合公司、贸易公司、商业局、百货公司和梅山镇。1976年5月隶属于商业局至今。原为梅山百货合作总店统一核算,1985年3月,大丰鞋帽商店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该店对顾客挑选和退换商品从不厌烦,仅1987年退换鞋帽的就有100多人次。有时某种码号暂缺,还记下顾客的地址,货到后及时通知,赢得广大顾客的称赞。多年来,该店多次被评为县先进单位、文明商店,负责人张桂珍被评为十佳营业员。

1987年,有职工11人,经营鞋帽1200多个品种,营业额35.1万元,利润1.2万元,纳税1.1万元,县物价局、计量局授予“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红匾。


县百货公司梅山零售商店坐落在梅山镇南溪路,1957年1月开业,为百货公司门市部,营业面积400平方米。1958年6月,该店改称县商业局三八百货门市部。1961年5月隶属于商业局工业品经理部,10月更名为县百货公司第一门市部。1978年4月更名为县百货公司梅山零售商店,与县百货公司在梅山的另外3个门市部进行统一核算。1985年按自然门点独立核算。1987年,有职工41人,设柜组8个,经营百货、针纺、文化、糖烟酒等3000余种商品,固定资产6万元,流动资金6万元,营业额145.3万元,利润7万元。


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门市部县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坐落在梅山镇金寨路,营业面积571平方米。1966年开业时仅3名职工,隶属于县土产生资公司。1974年土产和生资分为两个公司,该门市部隶属于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至今。1987年,有职工15人,经营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具、农药械、中小农具共1800多个品种,固定资产1.5万元,流动资金12.6万元,营业额92万元,利润1.6万元,纳税0.6万元。1974年以来,年均销售化肥1000多吨、农药10余吨、农膜5吨、农机具和农药械500多台、中小农具1万多件。

该门市部多次被评为县先进单位,1986年在“争先创优”活动中,被共青团六安地委评为优质服务单位。营业员罗来威,先后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优质服务标兵和十佳营业员。


金寨百货大楼国营企业,坐落在梅山镇史河路中段,1989年元旦开业。大楼共4层,1~2层为零售部,营业面积1600平方米,分为20个柜组,经营百货、针纺、文化、糖烟酒、五金交电等十大类商品7000余种,正常库存130万元。1989年有职工78人,流动资金10万元,固定资产80万元,营业额463万元,缴纳税款13.3万元,利润3万元,为县城最大的零售商店。3层为批发部,营业面积800平方米,1989年有职工34人。批发与零售各自独立核算,同隶属于县百货公司。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购 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