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七节 成人教育
一、概况
民国18年(1929),霍邱民众教育委员会成立,因军事影响,未开展工作。民国20年(1931),建立阅报处2所。
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为帮助广大劳苦大众学习文化知识,组织农会在叶集、姚李等区建立夜校和识字班。仅第二区就开设成人识字班92所,入学万余人。
民国23年(1934),国民政府在皖西推行以反共为目的的“特种教育”。县成立特种教育委员会。要求“自管、自教、自养、自卫”。是年,创办岔路口、河口集、乌庞庙、洪集、叶家集、大顾店等中山民众学校6所,有学生647人,教师8人,经费265880元。民国28年(1939),《国民教育纲领》指出:“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同时并举,是整个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国民学校内设儿童和失学民众补习教育两部。是年,全县人口508101人,其中受高等教育314人、中等教育1067人、初等教育5192人,粗识字12706人;文盲485382人,占总人口95.1%。
民国33年(1944)县立民众教育馆有总务、教导、艺术、生计四组,组织民众学校、民众歌剧队,开展小本借贷工作,有教职员6人,经费3万元。民国36年(1947),中心国民学校中有民教部248班,学生1.24万人;国民学校中有民教部407班,学生1.47万人。是年全县总人口446080人,其中受高等教育317人、中等教育5728人、初等教育13521人、私塾21267人,文盲率达91%。
新中国成立后,成人教育迅速发展。1950年县成立“冬学委员会”,采取“以民教民”的办法,以冬学和民校为主要形式进行教育。11月举办冬师培训班6期,培训冬师407名,其中政治教员10名。是年,县工会首次招收机关职工进行培训,办职工业余文化学校7所,收学员741人。1954年,贯彻“积极扫除文盲”的方针,全县培训群众教师363人,选聘政治教员57人。办冬学89所,学员7345人。
1956年,县成立扫盲协会,推选委员13人,县委书记亲自抓扫盲,制定规划。建立基层扫盲协会18个,会员7759人,编印《扫盲课本》23.6万册。次年,全县在学116250人,根据部分区测验统计扫除文盲4405人,学完三册课本的1061人。其中,县直机关职工业余学校在学444人,城关、叶集2所工校有学员612人,县直干校有学员170人。1958年,县召开扫除文盲誓师大会,提出“大干三十天,实现无盲县”。掀起“人人当先生,人人当学生”的学文化高潮。运用会议、标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扫盲。是年,办红专学校505所,学生29008人。
“文化大革命”初,业余教育机构撤销,农民教育被迫停止,职工教育只办短期政治轮训。1972年,县委成立扫盲运动委员会,全县有青壮年文盲24万人,参加学习的占60%。1975年开办的“七·二一工人大学”,至1976年全县共有25所、学员1081人,教职工29人,兼职教师177人。1978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成人教育得到恢复。是年,本县有业余高等学校函授毕业生420人,在学940人;其中上山下乡知识青年570人。业余中等函授学校学习860人,毕业410人。1979年,本县在叶集设电视大学英语教学班,有学员25人。1981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决定》,本县对1967年至1980年参加工作的初中毕业生,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青壮年职工普遍进行文化测试。1984年,县成立农民函授大学分校,参加函授学习的500人。同年,成立职工教育办公室和工作委员会,首次举行成人高等和中专学校自学考试。成人中专开考金融、邮电等5个专业。
1985年,对职工进行三次文化考试,参加考试的6110人,累计合格3485人,合格率占应补对象69.4%;技术补课3635人,合格1043人,占28%。是年,六安行署教育局下达《关于健全农民教育资料档案的通知》,对16—40周岁人员文化状况逐人登记,本县人数589996人,文盲半文盲217124人,占同龄人数36.8%。1987年对1968年至1980年高中的青壮年职工进行文化课补习一年,补习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是年,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的职工231人,毕结业1317人。
二、农民教育
1950年,在农村办冬学491班,参加学习24199人。1952年教育部要求运用“速成识字法”扫除文盲。全县开展速成识字运动,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培训速成识字教师500余人,有学员10250人,脱盲135人。1955年转冬学为常年民校。是年训练扫盲骨干3781人,入学农民88216人。次年,全县共办农村民校1096所、1526班,识字3988班,学习小组2445个。合计入学青壮年282724人,占应入学人数的94.2%。是年文教局小教科员王远程写的《著名劳模猛攻文化堡垒》一文,发表在《皖西报》上,文章扼要介绍了全国劳动模范管福英从“一字不识”到“写信、读报、记笔记、看文件”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的事迹。
1958年,培训农村扫盲教师1155个,全县青壮年参加扫盲学习的263987人,脱盲118629人。是年,群众运动式的扫盲教育,脱离实际,统计数据也不准确。“三年困难时期”,扫盲受到很大影响。1962年冬,农民教育恢复。次年,办冬学1860所,常年民校747所,入学13.5万人,占农村青壮年的70%。1965年,在扈胡、长集、石店、姚李等区培训扫盲骨干818人、开办民校930所,学生19217人。
“文化大革命”使文盲增多。1971年,农村以“红民校”“政治文化夜校”的形式组织农民学习政治文化。次年,县委成立扫盲委员会,有委员11人。1976年,全县办政治文化夜校5352所,在校学习的467815人,其中3181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充任教师。另有扫盲班4632班,参加学习386313人。全县专任扫盲教职工6人,兼职教师11243人。此期,农民上“红民校”、“政治文化夜校”是迫于政治压力,男人抽烟聊天,妇女纳鞋底。
1979年,全县有业余高小、识字班、扫盲班各种形式的业余初等学校8885所,参加学习192878人,专任教职工9034人。1981年学习湖南省桃江县扫盲经验,“一堵、二扫、三提高”。次年,全县有农民业余初等学校673所,参加学习26781人,有专任教职工863人。
1985年县人民政府颁发了《霍邱县农民教育规划》,次年,全县共办农民扫盲班186班,入学6300人,专职扫盲教师78人;文化技术班470班,在学6528人。1987年办农民扫盲班190班,入学6700人,专职教师74人。1983年至1987年,大固店乡共组织1300多名文盲、半文盲参加扫盲学习,1987年统计,有1100人摘掉文盲帽子,文盲率由1984年的30%下降到15%,该乡被评为县扫除文盲先进单位。
三、职工教育
1950年,中共中央规定“凡可能办理机关学校者,应筹办机关学校,学生自愿报名,分级编班上课。”1952年,本县城关镇开办职工业余文化学校1所,校址在文化馆内,学员219人,干部9人。是年,职工中文盲和半文盲占20%。1954年,县职工业余学校开识字班、小学班和中学班。1956年全县职工入学2616人,市民入学4753人。1958年,开办业余高等学校1所,收学员80名;办业余中学7所,收学生500名;业余小学85所,收学生6461名。其中职工在各种业余学校学习文化技术的达2000人。
1958年以后,县财贸部门举办会计等专业班,工业部门自办车工、钳铸工、模具等培训班,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有所提高。1963年在城关开办业余干校,设初小、高小、初中3个等级班,学生约15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业余教育受到干扰,专业培训基本停顿。1976年,以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形式对职工进行短期轮训。有业余高等学校21所(函授15所),在学1021人(函授680人),专任教职工13人,兼任教职工61人;另有业余中等学校17所(函授13所),在学892(函授650)人,专任教职工15人,兼任教职工37人。
1978年后,各部门、单位聘请业余文化课补习教师,举办脱产和业余读书班。次年,县财贸办公室创办财贸干部学校,培训本系统职工,开设供销、粮食、商业、金融等课程。1984年改名“商业干校”。1985年,经省教委批准,招成人中专班1班、学员32人。1987年招企业管理大专班2班、学员70人。学制3年,共开设商业经济学、商业管理、物价、计划等14门课。
1982年12月,全县首次举行职工文化课补习考试,参加统考的4346人,三科及格的1826人,及格率达42%,因“水分”较大,这次测试未发给合格证书。1984年,县职工教育办公室举办1所职工初中夜校,设10个班,招514人。1987年县职教办在第二中学开办职工高中夜校,招2班、学员96人。是年、夜校结业45人,毕业16人,在校79人,兼任教师9人。
1982年,县成立“电视大学教学点”,经全国统一考试,有文科18人、理科7人被录取在六安电视大学分校学习。1985年电大教导点开设法律、汉语言文学、档案学3个专业,录取新生126名,毕业获大专学历25人。1986年,卫星电教中师进修班在城关、叶集、河口、周集四镇设点招生,招收学员50人。1987年,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学员104人,毕业18人。卫量电教有学员166人。同年,电视大学共毕业43人。
表23-91987年职工教育统计表
1984年10月,全省举行高等教育自学招生考试,205人报考汉语言文学、法律、档案学等3个专业,合格科次103人次,合格率50%。1987年举行汉语言文学、法律、统计、价格、人口等13个专业自学招生考试。两次报考1269人,2569科次,合格509科次。至1987年取得总科专业合格证书的1278科次,获大专文凭的17人。是年,中专自学考试报考1477人,合格797科次,合格率51.9%。参见表23-9。
民国18年(1929),霍邱民众教育委员会成立,因军事影响,未开展工作。民国20年(1931),建立阅报处2所。
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为帮助广大劳苦大众学习文化知识,组织农会在叶集、姚李等区建立夜校和识字班。仅第二区就开设成人识字班92所,入学万余人。
民国23年(1934),国民政府在皖西推行以反共为目的的“特种教育”。县成立特种教育委员会。要求“自管、自教、自养、自卫”。是年,创办岔路口、河口集、乌庞庙、洪集、叶家集、大顾店等中山民众学校6所,有学生647人,教师8人,经费265880元。民国28年(1939),《国民教育纲领》指出:“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同时并举,是整个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国民学校内设儿童和失学民众补习教育两部。是年,全县人口508101人,其中受高等教育314人、中等教育1067人、初等教育5192人,粗识字12706人;文盲485382人,占总人口95.1%。
民国33年(1944)县立民众教育馆有总务、教导、艺术、生计四组,组织民众学校、民众歌剧队,开展小本借贷工作,有教职员6人,经费3万元。民国36年(1947),中心国民学校中有民教部248班,学生1.24万人;国民学校中有民教部407班,学生1.47万人。是年全县总人口446080人,其中受高等教育317人、中等教育5728人、初等教育13521人、私塾21267人,文盲率达91%。
新中国成立后,成人教育迅速发展。1950年县成立“冬学委员会”,采取“以民教民”的办法,以冬学和民校为主要形式进行教育。11月举办冬师培训班6期,培训冬师407名,其中政治教员10名。是年,县工会首次招收机关职工进行培训,办职工业余文化学校7所,收学员741人。1954年,贯彻“积极扫除文盲”的方针,全县培训群众教师363人,选聘政治教员57人。办冬学89所,学员7345人。
1956年,县成立扫盲协会,推选委员13人,县委书记亲自抓扫盲,制定规划。建立基层扫盲协会18个,会员7759人,编印《扫盲课本》23.6万册。次年,全县在学116250人,根据部分区测验统计扫除文盲4405人,学完三册课本的1061人。其中,县直机关职工业余学校在学444人,城关、叶集2所工校有学员612人,县直干校有学员170人。1958年,县召开扫除文盲誓师大会,提出“大干三十天,实现无盲县”。掀起“人人当先生,人人当学生”的学文化高潮。运用会议、标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扫盲。是年,办红专学校505所,学生29008人。
“文化大革命”初,业余教育机构撤销,农民教育被迫停止,职工教育只办短期政治轮训。1972年,县委成立扫盲运动委员会,全县有青壮年文盲24万人,参加学习的占60%。1975年开办的“七·二一工人大学”,至1976年全县共有25所、学员1081人,教职工29人,兼职教师177人。1978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成人教育得到恢复。是年,本县有业余高等学校函授毕业生420人,在学940人;其中上山下乡知识青年570人。业余中等函授学校学习860人,毕业410人。1979年,本县在叶集设电视大学英语教学班,有学员25人。1981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决定》,本县对1967年至1980年参加工作的初中毕业生,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青壮年职工普遍进行文化测试。1984年,县成立农民函授大学分校,参加函授学习的500人。同年,成立职工教育办公室和工作委员会,首次举行成人高等和中专学校自学考试。成人中专开考金融、邮电等5个专业。
1985年,对职工进行三次文化考试,参加考试的6110人,累计合格3485人,合格率占应补对象69.4%;技术补课3635人,合格1043人,占28%。是年,六安行署教育局下达《关于健全农民教育资料档案的通知》,对16—40周岁人员文化状况逐人登记,本县人数589996人,文盲半文盲217124人,占同龄人数36.8%。1987年对1968年至1980年高中的青壮年职工进行文化课补习一年,补习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是年,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的职工231人,毕结业1317人。
二、农民教育
1950年,在农村办冬学491班,参加学习24199人。1952年教育部要求运用“速成识字法”扫除文盲。全县开展速成识字运动,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培训速成识字教师500余人,有学员10250人,脱盲135人。1955年转冬学为常年民校。是年训练扫盲骨干3781人,入学农民88216人。次年,全县共办农村民校1096所、1526班,识字3988班,学习小组2445个。合计入学青壮年282724人,占应入学人数的94.2%。是年文教局小教科员王远程写的《著名劳模猛攻文化堡垒》一文,发表在《皖西报》上,文章扼要介绍了全国劳动模范管福英从“一字不识”到“写信、读报、记笔记、看文件”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的事迹。
1958年,培训农村扫盲教师1155个,全县青壮年参加扫盲学习的263987人,脱盲118629人。是年,群众运动式的扫盲教育,脱离实际,统计数据也不准确。“三年困难时期”,扫盲受到很大影响。1962年冬,农民教育恢复。次年,办冬学1860所,常年民校747所,入学13.5万人,占农村青壮年的70%。1965年,在扈胡、长集、石店、姚李等区培训扫盲骨干818人、开办民校930所,学生19217人。
“文化大革命”使文盲增多。1971年,农村以“红民校”“政治文化夜校”的形式组织农民学习政治文化。次年,县委成立扫盲委员会,有委员11人。1976年,全县办政治文化夜校5352所,在校学习的467815人,其中3181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充任教师。另有扫盲班4632班,参加学习386313人。全县专任扫盲教职工6人,兼职教师11243人。此期,农民上“红民校”、“政治文化夜校”是迫于政治压力,男人抽烟聊天,妇女纳鞋底。
1979年,全县有业余高小、识字班、扫盲班各种形式的业余初等学校8885所,参加学习192878人,专任教职工9034人。1981年学习湖南省桃江县扫盲经验,“一堵、二扫、三提高”。次年,全县有农民业余初等学校673所,参加学习26781人,有专任教职工863人。
1985年县人民政府颁发了《霍邱县农民教育规划》,次年,全县共办农民扫盲班186班,入学6300人,专职扫盲教师78人;文化技术班470班,在学6528人。1987年办农民扫盲班190班,入学6700人,专职教师74人。1983年至1987年,大固店乡共组织1300多名文盲、半文盲参加扫盲学习,1987年统计,有1100人摘掉文盲帽子,文盲率由1984年的30%下降到15%,该乡被评为县扫除文盲先进单位。
三、职工教育
1950年,中共中央规定“凡可能办理机关学校者,应筹办机关学校,学生自愿报名,分级编班上课。”1952年,本县城关镇开办职工业余文化学校1所,校址在文化馆内,学员219人,干部9人。是年,职工中文盲和半文盲占20%。1954年,县职工业余学校开识字班、小学班和中学班。1956年全县职工入学2616人,市民入学4753人。1958年,开办业余高等学校1所,收学员80名;办业余中学7所,收学生500名;业余小学85所,收学生6461名。其中职工在各种业余学校学习文化技术的达2000人。
1958年以后,县财贸部门举办会计等专业班,工业部门自办车工、钳铸工、模具等培训班,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有所提高。1963年在城关开办业余干校,设初小、高小、初中3个等级班,学生约15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业余教育受到干扰,专业培训基本停顿。1976年,以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形式对职工进行短期轮训。有业余高等学校21所(函授15所),在学1021人(函授680人),专任教职工13人,兼任教职工61人;另有业余中等学校17所(函授13所),在学892(函授650)人,专任教职工15人,兼任教职工37人。
1978年后,各部门、单位聘请业余文化课补习教师,举办脱产和业余读书班。次年,县财贸办公室创办财贸干部学校,培训本系统职工,开设供销、粮食、商业、金融等课程。1984年改名“商业干校”。1985年,经省教委批准,招成人中专班1班、学员32人。1987年招企业管理大专班2班、学员70人。学制3年,共开设商业经济学、商业管理、物价、计划等14门课。
1982年12月,全县首次举行职工文化课补习考试,参加统考的4346人,三科及格的1826人,及格率达42%,因“水分”较大,这次测试未发给合格证书。1984年,县职工教育办公室举办1所职工初中夜校,设10个班,招514人。1987年县职教办在第二中学开办职工高中夜校,招2班、学员96人。是年、夜校结业45人,毕业16人,在校79人,兼任教师9人。
1982年,县成立“电视大学教学点”,经全国统一考试,有文科18人、理科7人被录取在六安电视大学分校学习。1985年电大教导点开设法律、汉语言文学、档案学3个专业,录取新生126名,毕业获大专学历25人。1986年,卫星电教中师进修班在城关、叶集、河口、周集四镇设点招生,招收学员50人。1987年,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学员104人,毕业18人。卫量电教有学员166人。同年,电视大学共毕业43人。
表23-91987年职工教育统计表
1984年10月,全省举行高等教育自学招生考试,205人报考汉语言文学、法律、档案学等3个专业,合格科次103人次,合格率50%。1987年举行汉语言文学、法律、统计、价格、人口等13个专业自学招生考试。两次报考1269人,2569科次,合格509科次。至1987年取得总科专业合格证书的1278科次,获大专文凭的17人。是年,中专自学考试报考1477人,合格797科次,合格率51.9%。参见表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