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时期,区内城镇劳力自谋职业,商场、手工业、作坊招收学待实行契约制,由“中人”(介绍人)担保,订立契约,习艺期满可自行开业或受雇于老板店中做事。一般商场、作坊通过招聘或经中人介绍雇用店员(朝奉)、工人。各行业从人员主要有挑夫、轿夫、人力车夫、裁缝、理发匠、木匠、瓦匠、铁匠、油漆匠、印刷工、屠宰工等。民国15年(1926),贵池县境的商办馒头山煤矿5家公司(协证、民生、六合、池惠、池裕)有产业工人374名。民国27年(1938)日军侵占池州,工厂和手工作坊倒闭,商店关门,雇员和匠人无工可做,纷纷外出谋生。民国34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无业人员就业数增加,但由于后来的通货膨涨,自1947年起,区内失业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1949年池州解放前夕,青阳县城镇有失业人员933人,至德县195人,东流县107人。
解放初期,池州专署民政部门对城镇劳动就业高度重视,进行大量的介绍就业,专业培训,组织回乡生产以及以工代赈、发放救济金等项工作。1950年至1957年,全区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以实行固定工为主,临时工、农民工为辅的用工制度,在城镇闲散人员和旧社会从业人员中招收新工人。
1958年以后,全区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急剧增长。同时,在经济建设中又忽视轻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错误地采取限制集体经济,扼杀个体经济的政策,实行统包统配劳动的制度,使城市招工失去控制。1963年,按有关规定对“大跃进”时期进入工矿企业的农民工进行清理。1968年,城市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精减下放企事业单位工人,压缩城镇人口。1969年,又开始在农村复退军人和贫下中农中招工进城,使城镇劳动就业一度成为严重问题。70年代初,开始对上山下乡知青进行安置,主要渠道是招工、参军、升学等。对已在农村结婚安家的知青,就地供应商品粮,并安排适当工作,如民办教师、社队会计等。至1982年,全区共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25335人,其中上海市5897人(不含东至县),合肥市、铜陵市等7443人,地直5962人。东至县有上海、合肥等地知青4863人。
1971年,对合同工制度进行改革,将全区1970年12月底以前在劳动计划内安排工作的合同制工人全部改为固定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镇就业工作适应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政策,实行劳动部门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1979年,在全区范围按政策收回安置各县县城、集镇下放农村的居民12675人(不含石埭县),1982年起,区内各县开始办理职工自然减员补充、离退休职工子女顶替。同时,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规定:“全面考核,选择录取”的招工原则,实行招工文化考试,做到指标、报名、考核、录用、政策6个公开,广开就业门路,面向社会竞争就业。1985年离退休职工子女顶替的政策废止。是年,全区有4805名(不含东至县)待业青年加入职工队伍。1989年,全区待业人员4213人,为近10年待业人数最多的一年。池州专署颁发了池行办〔89〕30号《池州地区社会劳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坚持控制与发展并举,治理与整顿相结合,对进入城镇务工的人员由劳动部门统一登记建档,尽可能压缩和清退来自农村的计划外用工,以腾出岗位,安置城镇待业人员。1990年,全区建档登记务工人员1750人,对500名农民工和外地临时工发放了进城务工许可证,清退压缩计划外用工882人。是年,共安置城镇待业人员3048人,占当年新增待业人员数的73.44%。其中:全民企业安置390人,集体企业安置786人,个体经济安置213人,临时安置1659人,待业率为2.86%。1993年,全区劳动就业由计划体制的行政管理型转变为市场体制的指导服务型,由劳动部门备案。专署劳动局在各县、市先后建立起劳动市场、职业介绍所、就业培训中心和失业保险机构,向社会提供求职登记、进行信息咨询、劳动仲裁、社会劳动保险一条龙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年底,全区共安置城镇就业人员4624人。其中,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就业的2229人,集体经济就业的1493人,从事个体经营的155人,临时性就业的747人。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