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时期,区境各县均建立民众教育馆,内设阅览室、文娱室和平民识字夜校,主要是在广大平民中普及文化教育,开展社会娱乐。建国初,各县民众教育馆,改称人民教育馆,1950年后,先后改称文化馆。1952年贵池县文化馆曾与驻贵池的安庆行署中心文化馆合并,称安庆行署中心文化馆,除领导全区13个县的文化馆工作外,同时辅导贵池县城乡业余文化活动。1956年1月,安庆行署中心文化馆迁桐城县,贵池县文化馆复建。
1988年12月,建立池州地区群众艺术馆,与池州地区文物管理所合署办公。1993年5月地区群艺馆与文管所分设,主要任务是组织全区具有示范性的群众文艺活动;辅导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创作活动;开展群众文艺理论研究。 各县(市)、处均设有文化馆,县文化馆内设机构有群众文艺、美术摄影、文艺创作、行政管理等股(组),一般都有图书室、展览室、游艺厅、舞厅、录相厅等设施。县以下有区、乡文化站,乡镇文化中心、村文化室等机构。
民间文艺形式多样,蕴藏丰富,民歌类以贵池市的山歌、“慢赶牛”;青阳县的门歌独具特色。舞蹈类除常见的龙灯舞、狮子舞、竹马舞、高跷舞、旱船舞、鱼蚌舞等,古老的傩舞、六兽灯舞、磨盘灯舞,为外地所少见。美术类有青阳县的农民画。民间说唱、民间吹打乐均有流传。
民歌本区有悠久的民歌演唱传统,特别是建国后,贵池县民歌的创作、改编和演唱活动具有全国影响。著名诗人严阵、刘岚山、张紫臣、吴超等曾先后到贵池采风。50年代至80年代,贵池城乡曾常办各类赛歌、赛诗会三十余次,著名民歌手姜秀珍曾先后多次参加省音乐舞蹈会演和《上海之春》音乐会,在1960年全国第三次文代会期间,周恩来总理勉励她“为人民多编多唱”。
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门歌等。主要民歌手有贵池姜秀珍、青阳储德贵、杨英芝、周苗风、鲍兰花、周凤英、石台黄大学等。许多歌手曾参加省、地、县文艺会演并获奖,有的还被省广播电台录音播放。1976年以后,在文化业务干部的努力下,石埭县搜集整理了民歌200余首;青阳县搜集整理了民歌293首;东至县整理编印了《东至民间歌曲》(第一集)、《东至歌谣》、《东至谚语》;贵池市收集、编印了《贵池民间文学集》(民间谚语、歌谣)。1979年11月,地区文化局编印了《池州地区民间歌曲集》,辑录了刘玉斌、王闻中收集、整理、记录的民间歌曲200余首,包括小调、劳动号子、说唱等。198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贵池民歌集《山花吐艳》,收入贵池作者创作的民歌近四百首。
磨盘灯舞由皖赣边界传入东至县,距今200多年。建国前,为张溪东田村李氏家族所承玩。建国后,也只有东田村一个灯班。灯体它的主体结构是两个带装饰的大木盘,中心轴,底座;两盘平行,可同向、逆向运转。由两个人在大盘中推动之。灯顶端有四角流亭,舞动时,灯盘上伫立六个少男少女。上盘两个少男扮为“老鞑子”和“小鞑子”;下盘四个少男扮成穿红着绿的少女,手提花篮,在管弦锣鼓伴奏中,随盘转动,口唱戏文,自由起舞。戏文多为老徽调《陈德借兵》、《贺府》等部分唱段,间插民谣、山歌。灯架上另轧有五色花鸟、禽兽装饰等物。夜间,灯上百火齐明,流红溢彩。五十、六十年代,此灯曾两次参加县民间歌舞调演并获奖。
六兽灯舞产生并流传于皖赣毗邻处东至县。民国元年(1911年),由已故民间艺人郑天宝(东至县木塔乡郑村人)精工制作而成。后人仿制至今。六兽即麒麟、狮子、独角兽、象、鹿、獐。以彩色纸、细篾为主要制作原料,造型略有夸张,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日至十五日期间,“六兽”由六名健壮男子举持、伴着锣鼓,玩舞于四乡。
十番锣鼓又名“一支香”,由铜锣、皮鼓、脆鼓、钹、喇叭、笛、云板等乐器配合演奏。盛行于明、清时期,在元宵灯会中演奏,近年习者甚少。1959年,东至县洪方乡盲艺人丁邦青用四弦琴演奏的“十番”,由“喜鹊登枝”、“蜻蜓点水”、“倒挂八哥”等曲牌组成,在1959年安庆行署文艺会演中获奖。1993年,九华山管理处和池州专署文化局投资2万元,将《十番锣鼓》重新记谱整理,组织排练,在第十一庙九华山届会期间隆重演出。
江南大鼓民间说唱,以牙板、书鼓伴奏,流传东至县葛公、官港、大渡口等地,主要说唱艺人有丁帮青、陈烈、陶伯奎、闻发春等人。建国前,青阳县蓉城镇东街城隍庙设有书场,建国后,大多数艺人于农闲或节日走村串巷,坐场说书很少。传统说唱书目有《七侠五义》、《水浒》、《三国演义》、《说唐前传》、新书《新儿女英雄传》、《皖南烽火》等,还配合时政和政府中心工作宣传,1964年,盲艺人丁帮青赴京出席了内务部召开的盲、聋、哑人代表会议。
青阳农民画1974年,在户县农民画的带动下,青阳县文化馆首先在庙前地区组织农民美术作者,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采取“平涂勾线”的方法,创作出了一批农民画作品。同年,《安徽日报》以“青阳县庙前公社农民画”为题,及时地给予了鼓励和赞扬。尔后,队伍不断扩大,作品日渐增多,全县农民美术作者队伍高峰时达到五十多人。涌现了罗国良、吴秀玉、张平安、谢富华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农民画家。他们的作品经常参加省地县举办的各类美术展览,或在不同的报刊上发表。最典型的是1975年在省博物馆举办的“青阳——阜阳——芜湖三县农民画展览”上,青阳参展作品共计29幅,除以上四位作者外,还有朱泽源、许正强、李八寿、王明华、陆成东、王京生、王斌元、储春奇、孙根生、王新发、阮荣贵、张高农等农民画作者。1982年,罗国良的《采菱》、谢富华的《采蜜》和《养蚕》三幅农民画,参加了全省美展,其中《采菱》获二等奖,罗国良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1983年,吴秀玉的《高山养鱼》两幅被选送北京,参加全国农民画展览,其中《大水之年》获文化部颁发的二等奖,张平安的《高山养鱼》获纪念奖。
本区各种历代相沿的传统文化活动,多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灯会”、清明前后的“放风筝”、“端午划龙船”、八月十五的“中秋赏月”,九月初九的“重阳登高”。在日常生活中,婚丧喜庆时吹打演唱和撰写对联、赞词。还有祛疫驱邪的“出神会”。每年五月十五,贵池市刘街乡以宗族为单位演出傩戏。在日常生产劳动中,有牧牛对唱、耘草唱歌、劳动号子、采茶小调等。民国时期,“五四”运动扩展到池州以后,区内各地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和中小学师生立即响应,他们办报刊、提倡白话,宣传民主,联合各地县城内商界人士罢课、罢市、举行爱国游行示威,同时开展以抵制日货为中心的宣传活动。民国14年,当悉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后,池州城第七中学、乡村师范、高等小学联合成立了“支援五·卅惨案后援会”,还组织了六个宣传队,分赴各地宣传;民国15年至16年,贵池县学生联合会向各界人士散发宣言和传单,组织会员演文明戏,提倡男女平等,反对买卖婚姻,极大地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同时,在东至县,共青团员陈仲亭、欧阳惠林利用旅外学生会的领导地位,收集各种进步报刊,翻印散发《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入门》等小册子,组织读书会。17年冬,以凌霄同志为首的中共贵池特委诞生以后,革命宣传活动日趋活跃,产生和流传一批革命歌谣,唱《革命暴动歌》、《送郎参军》、《打土豪》、《土改歌》、《迎军歌》等。1930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党的领导下,池州城以进步师生为骨干,组织工、农、商各界五千余人在桃花山举行大会,愤怒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会后,成立了“抗日救国会”。从此,贵池县的革命文化宣传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向了新的高潮。抗日战争时期,各地的抗日民众纷纷和学生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在外地就读的学生也闻讯赶回家乡参加,写标语、教唱歌,演话报剧,歌咏的曲目有《大刀进行曲》、《枪口对外》、《松花江》、《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池阳花鼓》等,演出的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红色马》、《傀儡皇帝》等。石埭县崇实中学的抗日救亡宣传队演出的表现民众支持抗日队伍的新型独幕剧《十里亭》,深得群众好评。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区各地人民群众自发举行的欢庆全国解放的文化活动,盛况空前。主要有歌舞(秧歌、腰鼓)、玩灯、高跷、戏剧等。在文化事业部门的组织辅导下,各地相继成立了一批业余剧团和演出队,演出的节目内容多与翻身解放、土改、抗美援朝、生产自救有关,如歌剧《白毛女》、《王秀鸾》、《苦尽甘来》、《兄妹开荒》、《土地还家》,京剧《九件衣》、《战天津》等,另外还演出一些传统剧目。合作化时期,农村业余剧团纷纷兴起,主要唱黄梅戏,演出一些传统剧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地群众组织纷纷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人人口唱“语录歌”,大跳“忠字舞”,家设“宝书台”,观看样板戏电影、同时学演学唱样板戏。一切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统统被禁止、否定。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传统文化逐渐得到了恢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贵池市刘街的傩戏、青阳县青阳腔均得到恢复,并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注意,西德、日本和台湾地区的有关专家先后考察了贵池傩戏。1993年青阳县政府、地区文化局、省文化厅、中国戏曲研究院联合在青阳县召开了全国青阳腔学术讨论会。全区各地文化馆、站开展的经常性文化艺术活动,日益丰富和提高。举办各种类型的文艺培训班、下乡下厂辅导群众文艺活动;组织举办大型文艺汇演、调演、歌咏比赛、卡拉OK大赛、智力测验、舞会、灯会、灯展、龙舟竞赛、书画摄影展览、各种类型的电视文艺大奖赛,开设阅览室、游艺厅、舞厅、录相厅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戏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