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气温
贵池年平均气温16.1℃,一月最冷,平均气温3.1℃,极端最低气温-15.6℃(1969年2月5日)。一年中,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0℃的平均天数为42天,最多71天(1967~1968年),最少22天(1974~1975年)。7月最热,平均气温28.5℃,极端最高气温40.6℃(1971年8月1日),平均年较差25.4℃。一年中,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平均天数为21.9天,最长30天(1967年7月16日~8月14日)。
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的作物生长期,始于3月30日,止于11月17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20℃的作物喜温天数,80%年份达170天。平均稳定通过20℃的终止期9月26日,其80%保证率日期为9月20日,是双季晚稻的安全齐穗期。但是由于县内地形条件的差异,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20℃的持续期和积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有差异,由沿江圩区的176天,5100℃依次降至中部丘陵区的172天4800℃和南部山区的167天4500℃,山区气温随山的高度上升而下降,山区气温偏低,秋来早春来迟。
附:(1)1959~1987年各月平均气温及累计平均值。
(2)1959~1987年各月极端最高气温表。
(3)1959~1987年各月极端最低气温表。




二、雨量
全县平均年降雨量在1400~1700毫米。1952年~1981年,城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99.5毫米。降雨特点:(1)山区多于圩区,2038毫米的降雨中心在九华山。(2)四季降雨量分配不均,春多阴雨,夏雨集中,秋少冬干,从西北向东南递增。春季(3~5月)季平均降雨量为504.5毫米,占年雨量的33.6%;夏季(6—8月)季平均降水量为579.6毫米,占年雨量的38.6%;秋季(9~11月)季平均雨量为247.7毫米占16.5%;冬季(12~2月)雨量较少,在150~250毫米,季平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占11.1%。(3)由于受季风影响,年际降水变幅较大,最多年降雨量达2317.7毫米(1954年),最少年雨量仅888.7毫米,(1978年)两者相差2.6倍,各月降水量相对变率3~6月在40%以下,其余均在40%以上,8月份波动尤大,相对变 率高达75%。(4)干旱指数(年蒸发量与降雨量的比值)大于1.0,少雨年份易干旱。(5)梅雨是沿江地区气候特色之一,我县入梅期一般在6月中旬,出梅期在7月中旬是主要雨季,称“梅雨期”。梅季的迟早长短,雨量多少,对当年农事影响极大。1954、1969、1983年洪涝均在梅雨期。1965、1976、1978年梅期无雨,称“空梅年”,则发生不同程度干旱。
三、霜雪
霜1958至1988年,年平均霜日最多年为62天(1962~1963年),最少年为20天(1968~1969年),霜日出现天数最多的是1月,其次是12月和2月。
初霜日,沿江一带为11月15日左右,最早为10月28日(1960年)最迟为12月15日。初霜出现率以11月中旬较多。
终霜日,一般在3月中下旬,最早为2月17日,最迟为4月5日。终霜出现率以3月下旬较多。
历年无霜期最长286天(1968~1969年),最短212天(1966~1967年),平均无霜期为241.8天。南部山区初霜比山外早,终霜比山外迟。
各月霜日及无霜期表

雪本县降雪期从上年11月起至次年1月止。历年平均降雪天数为10.8天,最长雪期21天(1984年1月17日~2月6日)。最早初雪日为11月11日(1976年),最早终雪日为12月23日(1974年)最晚终雪日为4月7日(1963年),最大积雪深35毫米(1984年1月19日)。
四、风大风
风县境南部有山脉为屏障,长江呈西南东北走向,故一年中除7月份受季风影响多西南风外,余皆东北风。
累计各月最多风向频率(%)表

大风本县大风(风速大于17米/秒)的出现,以3月和7月最多,多为寒潮大风及受台风影响产生的大风。风点在解放、刘街、梅村一带河谷地。气流顺河移动,多偏西大风。马衙乡的四岭,殷汇乡的五里因山脉走向多偏南大风,长江口则多东北大风。
五、地温湿度
地温地温的变化与气温相似,最高8月,最低1月,日际变化也与气温一致,各层年平均地温比气温高3℃。地面温度与气温差8月最大,为6.2℃,7月次之为5.5℃。
湿度大气中的湿度与天气变化有密切关联。湿度的变化往往是天气变化的前奏。同时,大气中的水汽含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及人类的活动,是主要的气候因子。
历年最大水汽压(绝对湿度)41.0hpa,出现在1971年7月26日,最小汽压0.8hpa,出现在1981年1月2日。
历年最小相对湿度9%,出现在1981年1月2日。
六、日照蒸发量
日照贵池地处中纬度,日照随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夏至昼长时间(可照时数)可达14小时,冬至昼长时间只有10小时。
贵池日照20年(1961~1988年)记录,年平均为1900.7小时,最多2161.8小时(1966年),最少1594.7小时(1982年),全年以8月份日照时数最多,平均计235.6小时。
2月份日照时数最少,平均为106.7小时。
贵池县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蒸发量贵池气象站多年平均(1960~1978年)蒸发量1446.7毫米,最大蒸发量1792.8毫米(1978年),最小蒸发量1238.4毫米(1970年)。
七、四季气候特征
春季平均气温10℃<22℃。大致从3月16日开始入春,到5月20日止,持续约66天。初春气温回升快,冷空气活动频繁,春雨绵绵,常有倒春寒出现。入春以后,由于暖空气势力不断增强,冷暖空气互为争雄,持续时间较长,每次冷空气入侵,便带来一次降温天气过程。4月份出现冷空气尤多。1963年4月16日至19日平均气温由25.8℃降至11℃,连续降温达14.7℃,并伴有暴雨、连阴雨天长达一个月,总雨量为496.5毫米,其中有三次暴雨,四次大雨为历史罕见,给小麦、油菜和稻秧带来严重灾害。1959~1985年有50%年份有连阴雨出现,严重的倒春寒约5~6年一遇,晚春雨量有明显增加,四月份雨量比二月份增加2.3倍,雨量丰富,气温回升快,有利于作物生长,四月份平均雨日15天,也是全年最多之月。
夏季夏季平均气温22℃,大致从5月21日开始入夏,9月25日止,持续128天,主要特征,气温日变化大,雨热同季,雨量集中,分布不均,常有涝、旱、风、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
初夏多暖湿阴雨天气,对夏收不利。每年6~8月降雨占年雨量的38.6%,6月多雨,200毫米以上降雨占该月56%,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为“梅雨期”,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移冷暖两股气团在长江下游对立,在此期间,天气阴雨,高温高湿,光照少,形成长期阴雨季节,有的年份也出现“空梅 ”造成旱灾,但多数年份雨量充沛,梅雨量大于300毫米的年份占48%,出现涝灾。
盛夏7~8月气温在36.0~38.8℃,极端气温可达40.6℃,夏末8月,雨水明显减少,但降水相对距平变化率大。1966年8月降水仅0.4毫米,为负距平99%,而1980年8月降水达549.3毫为,为正距平307%,可见夏秋之间降雨的不稳定性,也是造成旱、涝的主要因素。
秋季秋季平均气温22℃~10℃,从9月26日开始至11月20日止。持续56天。秋季降水明显减少,月雨量平均在100毫米。正常年份,秋分后出现秋高气爽天气。1959~1985年有60%年份秋高气爽。白露以后,冷空气逐渐南下,与暖空气相遇,会出现秋雨连绵。1959~1985年27年中有40%年份秋雨连绵发生秋涝。1985年10月10日至11月10日,有21天雨日。
冬季冬季平均气温小于10℃,从11月21日开始入冬,到次年3月15日止,共115天。冬季昼短夜长,冬干少雨雪,天气严寒,12月下旬至2月上旬,小于0℃的各旬平均日数在5.1~5.6天,以1月份最多为6.4天。一年中,冬季降水最少,从12月到次年2月总降雨量平均167.2毫米,占全年11.1%。
八、物候
青蛙:4月始鸣。10月终鸣。
蛇:3月上旬(惊垫后)出洞活动。11月(立冬后)进洞,冬眠。
燕子:4月(清明前后)始见,6月终见。
布谷鸟:5月下旬(小满前后)始见,6月终见。
蝉:6月下旬(夏至前后)始鸣。7月,闷热天气蝉鸣不止。8月上旬(立秋后)偶有秋蝉鸣叫,9月下旬(秋分后)蝉终鸣。
大雁:10月(重阳前后)由北迁南,飞经本县境,次年春由南迁北,本县3月初始见。
杨柳:2月下旬叶芽开放,3月中旬展叶,4月上旬始开花,11月下旬始落叶。
泡桐:4月上旬发芽,4月中旬展叶,3~4月始开花,4月进入盛花期,12月上旬始落叶。
刺槐:3月下旬叶芽开放,4月展叶,5月开花,11月上旬开始落叶。
麻栎:3月叶芽开放,4月展叶。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花。9月上旬至10月下旬果实成熟,11月上旬秋叶变色,12月上旬始落叶。
枫树:3月中旬叶芽开放,3月下旬展叶,4月开花,10月始果实成熟,11月上旬始秋叶变色,12月中旬始进入落叶期。
乌桕:3月下旬发芽,4月上旬展叶,6月开花,10月下旬叶变色,11月果实成熟,下旬落叶。
车前草(又名驴耳朵菜):4月上旬萌发,中旬展叶,5月始开花,6月上旬始结籽,7月枯黄。
木辣蓼(又名蓼子、水胡椒):4月萌动,7月下旬始开花,8月盛花期,10月下旬始果实成熟,12月上旬始枯黄。
荷莲:4月中旬叶尖出水,4月下旬展叶期,6~9月为开花期。11月下旬始枯黄。
蒲公英:3月下旬萌动,4月中旬展叶,6月中旬开花,7月中旬种子脱落,12月上旬始枯横。
山菊花:4月中旬为萌动期,4月下旬展叶,10月中下旬开花,12月枯黄。
农作物:本县农作物候各地大同小异,大田作物,山区与丘陵区,圩区相比,作物种植茬口约推迟7天。如表: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水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