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种茶历史悠久,据《文献通考载》:宋代全国著称的片茶26种,其中仙芝、嫩蕊、禄合、运合、拮合等名茶均产于池州。《太平寰宇记》中亦有“池州土产茶”的记载。清光绪时,本县茶叶即与祁门红茶一道外销。1949年以前,本县主要生产绿茶,50年代始,红、绿兼制。1949年—1982年的30余年,商品茶叶产品以红茶为主,产量占年总产的80%以上。自1983年起,绿茶生产发展迅速,产量已占全县茶叶总产30%左右。1988年全县茶叶总产1096吨,其中红茶773.9吨。本县茶叶生产上的主要问题是茶园基本建设差,单产低,优质茶比重小,茶园布局也不够合理,现全县有5000亩茶园分布在水肥和自然条件都不够适宜的丘陵岗地。
据1984年调查,本县茶树品种以贵池“枝条茶”为主要群体品种,以后又在南部山区的肖坑、斗溪等地发现种性较为优良的“马兰枝”群体种,适宜创优质绿茶。1983年以来,本县研制的绿茶新品种“贵池翠微”,先后于1985年、1986年被评为安庆地区名茶,安徽省名茶。
一、茶园分布
本县茶园重点分布在南部中低山及近山丘陵区,海拔均在500米以下。1949年全县共有茶园11612亩。1959年,由于开荒种粮,大批茶园被毁,全县茶园面积减少到6063亩。1964年以后,乌沙区普渡、晏塘、木闸、殷汇区的铜山等沿江一带也开辟了一些新茶园。
1959年至1971年,全县茶园面积一直徘徊在6000亩至8000亩之间。1986年全县茶园总面积增至41046亩(其中优质茶区面积5385),为1949年的3.6倍。
二、茶树种植
茶树栽培,本县历史上一般都是在“火子地”上整地打穴点播,每亩150丛至250丛,有的地区还在茶园套种油桐、或杂粮。50年代后期,本县始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开辟新式茶园,做到合理密植、增施基肥、改穴播为单行直播,密植速生茶园,每亩3000丛至4000丛,常规条栽,每亩350丛。1982年至1983年,本县重点产区牌楼乡开辟新茶园1890亩,其中速成密植茶园1216亩,在开辟新式茶园的同时,本县还对过去穴播种植的老茶园进行改造,主要措施是补种或挖野生茶苗补棵,适当提高种植密度。
茶园管理,主要是耕锄、施肥、修剪、防冻、防旱、防治病虫害。本县茶树主要病害有:白星病、苔藓及地衣;主要虫害有:小绿叶蝉、茶衰蛾、茶毛虫等,历史上多采用人工捕杀幼虫、火烧虫卵的方法防治。80年代普遍采用敌百虫、灭菌丹、乐果等药物防治。
三、茶叶采摘
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一般在4月中旬开园采叶,7月上旬封园,由于采摘期过长、不留茶叶,导致茶棵未老先衰。1954年,开始逐步改变老式采摘法,实行采高留低,采大留小,采棵面不采棵里。采摘要领是:适时开园、分批采摘、采养结合。本县在1960年,曾盲目提倡大采夏茶和秋茶,老叶新枝全部摘光,使茶树抗寒能力下降,当年茶叶产量虽有所增长,但导致1961、1962年全县茶叶产量大幅度下降。1979年,在全县贯彻全国第二次茶价改革会议精神,实施新的茶叶采摘标准,其要点是:幼年茶树,以养为主,采养并举,成年茶树,按采摘要求,分批留叶采,秋茶不采。
1949~1988年全县茶叶产量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