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东南湖农场
1967年,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和农垦厅批准建场,始由皖河农场协助筹建,并分配来农垦学校大、中专毕业生300余人,场址在县城南门外。至1969年,有土地12 000亩,可耕地6 600亩,职工369人,建房5 600平方米,固定资产20万元,流动资金17.8万元,拖拉机6台,是年因大水,亏损20.27万元。1970年划归安徽省生产建设兵团三师管理,编为独立第十营。1971年改归池州专区领导,更名为红旗农场,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山芋、油菜等。为巩固灭螺成果,规定不准种植水稻和其他水生作物。
1973年6月,改红旗农场为国营东南湖农场,归县领导。1975年,种植小麦3 892亩,棉花3 480亩,黄豆4 550亩,油菜400亩,栽桑90亩,养鱼8万尾,养猪20头,种树苗50亩。1978年,农场总耕地面积7 848亩,除种植麦、豆、棉、烟、麻、瓜菜、玉米外,兴办畜牧场、炕房、烟厂,并扩建了养蚕,养鱼等新办企业。是年,又亏损25.46万元。
1979年,全场实行二级核算、二级管理,盈亏包干,主要种植小麦、黄豆。虽经几度人事更动,落实责任制,由于收益低,无法扭转亏损局面。1979年至1984年,平均年亏损在20万元以上。1985年,该场隶属县农业局领导,实行产业调整,退田还湖养鱼,养殖水面
2000亩,同时将土地分给职工承包,走以农为主,种养结合,农工副相互促进的道路,至1986年,基本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盈利。
二、示范农场
1969年始建于池州镇城北大队黄窑生产队和507码头之间,土地、机具、人员,大部分由县农科所划拔调入,有耕地250亩,工人29人,技术干部2人,管理干部3人,1975年,总产值为2.5万元。后因城建事业的发展,耕地渐被征用,乃于1979年迁至南湖,划拔耕地489亩,其中水田200亩,旱地289亩,有手扶拖拉机3台,脱粒机2台,电动机8台,年总产值4万元,主要从事水稻良种繁殖和新品种试种。
1979年至1984年,由于生产效益不高,年年亏损由国家补贴,实行定人、定成本、定产值的“三定”责任制;1985年,农场工人实行工资全部浮动,田地承包到工人。
三、桐梓山农场
1966年冬,南京部队某部在县境东北部建军垦农场。该场范围:北壤梅龙公社的双惠、大同两大队,南连观前公社的双湖、建华两大队(今属桐梓山乡),东界青通河的三个圩区。1975年冬,移交贵池县管辖改称桐梓山农场,设3个分场1个农科站。有技干1人,工人227人,管理干部14人。田地3 000亩,属县农林水办公室领导。1981年初,因农场长期亏损撤场,划归桐梓山公社。
四、牛头山茶场
场地在本县铜山乡境内的牛头山附近,1958年建场,当年开垦荒山1 000余亩,1962年,因农业结构调整停产。1964年重建投产,有干部、职工254人,茶园面积885亩,其中五年生茶园150亩,四年生茶园665亩,一年生茶园40亩,新垦待插山地600亩,水田30亩,旱地15亩,耕牛7头,生猪14头。是年春,产红茶1201.5公斤,比1963年增产2.8倍。
1972年,上缴国家利润2.6万元,1979年亏损2.3万元。
1980年始,该场通过联产承包,推广新技术,茶叶产量、产值、利润逐年上升。据1986年统计,有茶园1282亩,杀青机2台,萎调机11台,揉捻机12台,烘干机3台,茶叶总产达1803担,居安庆地区各茶场人均产值、产量、利润之首。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