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教育经费
民国时期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项:中央及省拨专款、县赋税附加、县公产学产(款)、教会拨款(限教会私立学校)以及私人捐助等。但因战争频仍,物价飞涨,加上各级当权者对上级拨款层层截留,中饱私囊,实际用于办学极少。下表所列,可见一斑:
建国前几个年度财政投资的教育经费一览表

建国以来,全县教育经费一直由国家财政包下来,分国家拨款和县财政开支。民办教师的工资,本着民办公助的原则,国家补助大部,地方社队集体自筹部分。1979年以来,县教育经费逐年递增。
1982年,县教育局曾出席省财会先进单位表彰大会,受到省人民政府的表扬。
建国以来几个年度教育经费一览表

1949年,各地建办小学,校舍大部借用民房。当年兴建校舍651平方米,群众捐款550万元(旧币),县财政拨款400万元(同上)。
1950年始,为了加速兴办校舍,除财政拨款外,群众主动献工献料,集资办学。
1954年,县境遭特大水灾,学校师生艰苦创业,坚持灾区教学。杨闸小学教师章文华亲自动于与学生一起维修校舍,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受到表彰。1968年后,学校交大队办,各地也组织群众为地方办学献工献料。
1980年,全县中小学校校舍总面积达252991平方米。1981年至1985年间,省地县拨款和地方自筹资金272万元,用于学校基建,共建校舍3682间,面积为239116平方米,添置课桌凳12574件。梅龙乡首次实现校校无危房,被评为1983年省级“三结合”建校先进单位。1985年和1986年,县拨学校修缮费131万元,乡、村两级共筹集资金228万元,新建校舍1365间,改建1426间,添置课桌4707张,木凳5250张。此间,有18所乡村中、小学盖了教学大楼和教师宿舍楼计25幢,里山乡由乡办企业,两年集资70.4万元,除改善中小学校舍外,并为该乡中学建造一座三层18个教室的教学楼,改建24间教师宿舍。墩上乡低岭村和观前乡园林村各投资45000元给小学建教学楼。里山乡象山村和桃坡乡桃坡村,自1985年开始实行小学免费教育。
二、教育设施
建国前,本县除中学有少量的图书外,其他教育设施极少。
建国后,学校重视设备添置。至1977年,城内中学已建理化实验室2个。农村中、小学图书、实验仪器、体育场地和体育用具都先后购置配备。至1988年,有普通高中实验室18间,阶梯教室3间,其它各校均设有图书室或阅览室。同年,县教委设教学仪器发放中心,对上级下拨的实验仪器,制定领发规章和办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