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东流县,唐会昌(841—846)初在原和城县旧址(今东流镇)建东流场,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东流场为东流县,县治仍设东流,宋、元、明、清一直未变。民国27年(1938)日军第一次侵占东流,东流县国民政府先后迁往青峰岭和迭山。抗日胜利后,复迁东流,建城内街保。建国初,东流县人民政府改城内街保为城内镇,并县前为城关镇。至德县,唐至德二年(757)置,县治设在梅城。抗日战争时,梅城因遭日机轰炸,至德县国民政府先后迁往苏材畈、金家材。民国34年冬移驻尧渡。1949年至1958年一直为至德县人民政府驻地,初为尧渡镇,1956年更名城关镇。1958年,并入尧渡人民公社。1959年,东流、至德两县合并,县城仍设尧渡镇。“文化大革命”中,尧渡镇并为东方红公社。1972年,恢复尧渡镇。尧渡,古称尧城镇。《建德县志》记载:“城东有溪,旧有渡,尧南行至此。”镇由此得名。
附东流、梅城两古城简介
《东流县志》记载:东流古城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积方三里半,围约四里,东西径约一里弱,南北一里强,高一丈七尺,厚一丈五尺。城五门,门各有谯楼:东名迎曦,南名历山,西名菊江,北名瞻极,西南名通津。崇祯年间(1628—1644),知县许茂莘增高城墙三尺,知县张云翚筑土城于外。清顺治初,因城久倒塌,知县苏宏谟重修。雍正七年(1729),东门续塌,知县陆培捐修。乾隆十三年(1748)、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五十六年、嘉庆二十年(1815),又先后重修5次,后毁于战乱。
梅城,唐至德二年为县治所在地,旧无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知县谭经始筑城,周五里,高一丈八尺,厚一丈。据山临河,立四门:东门为鸡鸣,西名龙化,南曰凤翔,北称象驯。门各有楼,城外藉如兰溪为池,环西、南、北三门,西南门有桥。崇祯十年(1637),知县宛三奇为防御盗寇侵扰,将城增高四尺五寸,又于城外建敌楼二座。崇祯十四年,知县吴陶和于城南隅另辟一门,名文明门,后因城内火灾遂闭。清时,城垣岁久皆圮。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罗惟清又重建,城高一丈,厚七尺二寸,周三里一分,并开后坑河一道,复开文明门,又因城内多火灾,被知县王尹芳关闭。民国27年(1938),日军飞机轰炸,梅城遭到严重破坏,到处废墟瓦砾。至今尚能见到城垣残迹。1975年,治理尧渡河时,将所剩城墙全部拆除。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县属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