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内地质构造单元属长期隆起的扬子准地台区(Ⅰ级地质构造单元),横跨下扬子台与江南台隆两个Ⅱ级地质构造单元。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形成一系列褶皱与断裂(层)。
一、褶皱
褶皱在县南主要有一对复背斜及复向斜,使元古代地层槽皱;县北部古生代地层褶皱发育、强烈复杂。自南而北分布如下:
南部经葛公镇至黄龙尖为一复背斜。由早元古代浅变质岩组成。南翼岩层倾角80度,北翼岩层倾角75度。
太平复向斜于葛公镇以南封闭。核部(中心)最新地层为中志留统,两翼(两侧)地层由震旦系至奥陶系组成,褶皱轴向北东60度。另有铺岭——花园里向斜、金家村向斜、褶皱轴向近东西。
七都复背斜在东至县内有三个次级背向斜,自南而北为:葛公镇——雍溪背斜,轴向北东,核部地层为震旦系,两翼地层为下古生界,岩层倾角30—45度。东至——杨田埂向斜,紧邻以上背斜之北,轴向亦为北东,核部地层为志留系、奥陶系,两翼地层由寒武系、震旦系组成,岩层倾角25—35度。三角尖——杨美桥背斜,延伸至县外,轴部由震旦系组成,两翼为下古生界,褶皱轴面近乎直立,岩石倾角30度。
贵池背向斜带延伸至东至县内,次级褶皱有:葛仙欧家——许家坦向斜,轴向北东,核部由三叠系组成,两翼由志留系—二叠系组成,倾角40—60度。白笏——铜关里背斜,背斜轴部出露志留系,两翼由泥盆系——三叠系组成,倾角60—70度。杨北寨——墩上叶家向斜,轴向北东,核部地层三叠系,两翼地层由志留系——二叠系组成,倾角40—50度。
另外,在东至县西北部尚有规模较小的槽皱。主要有:白茆山——汪家背斜,总体方向北东,呈S形延伸,核部由元古界变质岩组成,两翼为震旦系砂岩,轴面近乎直立。王家冲向斜、西村高家向斜、核部为寒武系,两翼为震旦系,均被断层破坏。
二、断裂(层)
县内主干断裂有4:东至断裂、葛公镇断裂,均为北北东向,为斜贯全县之斜断裂。江南深断裂高坦断裂自县东北入境,北东向延伸,为横断裂。东至断裂与高坦断裂交汇于城西,葛公镇断裂与江南深断裂(东至部分)交汇于葛公镇。由主干断裂派生及地壳运动直接产生规模较小的断层遍布全县。
东至断裂,起自县北东,经尧渡、官港、出县至石门街,全长约100公里。断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倾角60—70度。由数条断裂组成,以官港——石门街断裂最大,走向延伸大于25公里,地貌上可见直线状山间谷地,西河蜿蜒其间。断裂发育于元古界至第三系之中,沿断裂岩石硅化、角砾岩化,断裂带宽达30米,形成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晚期,活动强烈。
葛公镇断裂自贵池县殷家汇入境,过葛公镇向西南延伸,全长约80公里。断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西。倾角70—80度。断层贯穿元古界、古生界及白垩系中,航空照片中可见线性构造,沿断裂岩石破碎、硅化,可见断层擦痕及断层角砾岩。葛公镇——殷家汇段为正平移断层,断层西侧地层相对南移。断裂形成于燕山运动中期,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活动强烈。
高坦断裂自贵池高坦向西南入东至县境作东北方向延伸,经东至县城向西南出县境。断裂北西侧主要出露志留系——三叠系,南东侧为震旦系及寒武系,沿断裂岩石强烈硅化,可见断层擦痕。断裂形成于中生代印支运动,燕山运动晚期活动强烈。
江南深断裂(东至部分)该断裂斜贯于皖南山区,自石台县入东至县境,至葛公镇向西南延伸出县。断裂形成于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后来的地壳运动又使其活动。
县内规模较小的断层尚有许多,遍布南北。主要的如:东至——燕窝村平移断层,位于县城西侧,走向北北东,出露全长20公里,倾向西,断层倾角约70度。断层西侧北移,显示明显平移。兰程畈——葛仙欧家平平移冲断层,在葛仙欧家附近,出露长约21公里,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断层东侧相对上升,有断层角砾岩。二断层均活动于中生代燕山运动。
在县境良田铺、西村高家、西村、龙头岭、后冲、陈家、徐村、梅山庞、长山矶产生一系列正断层、断层长度由2—20公里不等。断层走向15—70度,成弧形排列,断层倾角45—80度。
上一篇:第二节 岩浆岩
下一篇:第四节 矿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