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砖瓦
县境石灰石、砖瓦泥土资源丰富,采石、烧制砖瓦历史悠久,唐宋年间成型烧制青砖、小瓦,虽形状不一,规格不等,但烧制工艺较高,有雕成山水花纹,有人物等装嵌砖。明清时代,小型砖瓦窑遍布乡、村。民国时期,县内小窑生产的石灰色白质纯,主要用于建筑房屋,其原、燃料主要是石灰石、茅草和茅柴。
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起,县内建材工业品种日益增多,质量不断提高,逐步向现代建筑材料方向发展。解放前东流、至德两县只有一些土窑生产砖瓦。1949年产青砖266万块,小瓦361万片。解放后砖瓦生产一直徘徊不前,到1972年全县生产红砖462万块,红瓦90万片。1983年乡村砖瓦厂蓬勃兴起,全县轮窑厂增到16个(县办1个,乡村办15个),砖瓦产量急剧上升。1987年全县产红砖15012万块,红瓦2365万片,分别比1949年增长55倍和5.5倍。东流轮窑厂是1956年由张溪红光砖瓦社、新华砖瓦社、小路嘴砖瓦社和香隅砖瓦社合并的集体企业,厂址设在东流塔矶,就地取材,土法生产,采用“牛踩泥”,手做砖,烧小窑的原始工艺,年产青砖120万块,机制青瓦13万片。1959年,兴建第一座24门轮窑,红砖产量上升到374万块。1978年将24门轮窑改造为28门,1980年改为32门轮窑,当年生产红砖1609万块,瓦456万片。1982年又建第二座18门轮窑,1986年后投资30万元,先后购置挖掘机1台、自卸车1辆、推土机2台,并引进新工艺,改造供土箱,使砖瓦生产从笨重的手工操作转向半机械化,生产能力迅速提高,1987年产红砖3000万块,红瓦240万片,年产值达172.32万元,实现利润10.51万元。
二、水泥
1970年水泥生产进入发展阶段,建筑工程开始就地加工水泥预制构件,各项工程普遍使用,年用量达3万吨以上,但水泥十分紧缺。是年大办“五小”工业,在张溪境内兴办了东至县水泥厂,次年10月投入生产,年产水泥0.31万吨。1977年增加为0.89万吨。同年24门轮窑投入生产,生产工艺为手工流水作业,红砖年产量150万块。1978年进行技术改造,水泥生产在原料系统安装电子自动控制设备,保证均匀送料,提高产品质量,年产水泥过万吨。
1986年至1987年,建材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县水泥厂对球磨机和原料系统技术改造,全部实行电子自动控制。抓质量、上等级,消灭275#低标号水泥,创新525#高标号水泥,并批量生产。1987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3.2万吨,除供应县内建筑需要外,还远销江、浙等地一些中小城市。
水泥预制产品的生产始于1972年,这年县建筑公司成立水泥预制构件生产车间,主要生产工业厂房的梁、板、柱、屋架等构件。80年代以来,水泥预制产品发展为生产定型多孔板、各种工业组合窗、工业及民用桁条、过梁、踏步板以及基建小型构件等,生产厂家有29家,1987年生产水泥构件5549立方米。
三、石灰
石灰生产从低成本、低消耗出发,采用煤矸石作为能源,到1987年底产量达2596.6吨,合格率达85%以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