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东至县有全民所有制、县营集体所有制工业和乡镇工业186个,其中包括交通、粮食、供销、城建、供电、水利、林业等局所属工业企业。主要工厂选介如下:
一、东至棉纺厂
地方国营企业。是全县纺织行业的龙头厂,厂址位于东流镇东部,占地面积75004平方米。1982年,经国家纺织工业部、省经委、纺织厅批准兴办,始名纱厂,施工时改名棉纺厂,规模为棉纺3万锭、线760锭,定员1400人,总投资1700万元。当年3月县成立筹建指挥部,5月正式破土动工。1983年至1984年,因受水灾,资金不足而停建。1985年秋经省批准续建,分三期工程,形成从粗加工到深加工配套生产能力。1986年8月,一期工程竣工,1.5万锭棉纱试车投产,日产纯棉普统纱7吨多。其中:27.8TEX4.2吨,18.0TEX2.7吨、—10S0.3吨,当年共产棉纱446.9吨,产值246万元。1987年,二期工程1.5万锭又投入生产,3万锭棉纱全部运转。当年实现产量2610吨,产值1151.6万元,利税289.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3958元。全厂职工825人,其中:工程师11人,技术员45人,行政管理人员38人,工人731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5人,中专(高中)292人,初中424人,高小94人。拥有固定资产2610万元,国产先进专业设备3060台,各种检测手段齐全,产品质量稳定,畅销国内外市场。
二、东至齿轮厂
地方国营企业。是国家机械委和省机械厅重点企业之一,厂址在尧渡镇南门岭,占地79568平方米,建于1958年,原为至德县农具机械厂。1959年改名东至县中心机械厂,1960年更名东至县农业机械厂,1976年6月改名东至县齿轮厂,1982年10月定名为东至齿轮厂。
建厂初期,仅有一台老淮河620型车床和自制的铁本质背包式车床等陈旧设备,生产犁头、铁锅等小农具。1963年开始生产水轮泵、碾米机、轧花机、磨粉机、打稻机等农用加工和排灌机械。1970年首次试制成功20台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此后8年共生产手扶拖拉机1413台。1975年以后,国家一机部陆续投资501万元,调拨精切设备151台,锻造设备13台,气体渗碳炉5台,新建齿坯、制齿、热处理、锻压4个主要生产车间,设计能力为年产齿轮、花键轴30万件。1976年由合肥工业大学帮助,采用碳氮共渗淬火新工艺。从此该厂已发展为技术装备先进,设备配套,工艺完备,检测手段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初具规模的齿轮、花键轴专业性工厂。先后批量生产12种机型100多种规格产品,销往全国各地。1979年获安徽省大庆式企业称号。1984年至1985年3种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到1987年,拥有固定资产850万元,冷热加工设备245台,职工538人。其中助理工程师7人,技术员2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2人,中专11人,高中103人,初中307人,小学95人。实现产值703万元,利润102万元,税金59.3万元。
三、东至茶厂
县营大集体企业。厂址在尧渡镇南门岭,占地面积29008平方米。1950年创建,初为贵池茶厂一分厂,1958年改名东至县茶厂,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建厂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由原传统手工操作,发展为电气化联装机械生产流水线。各种制茶设备近百台,机械总动力960千瓦,设备能力达2500吨。1984年,三级功夫红茶获省优产品称号。1987年,全厂有职工185人,其中大专以上5人,占4.3%,中专(高中)45人,占29.6%;具有高、中、初级职称5人,占2.7%。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26万元,完成产量2220吨,产值1432.8万元,利税374万元,创汇320万美元。
四、东至化肥厂
地方国营企业。厂址在东流镇北门湖畔,占地面积125000平方米。1969年底,省、县共投资300万元,1970年1月破土动工,1972年12月26日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150大气压合成氨3000吨,当年生产化肥255吨,1973年生产2677吨。
1975年至1982年,全厂开展小改小革活动,投资90万元,对造气炉、气锅炉等工段的设备装置更新改造,年产合成氨达到5115吨。1983年至1987年,投资229万元,先后对炭球车间、石灰立窑、变换、合成、精炼、脱硫等工段进行更新改造,生产能力提高60%以上。1976年获安徽省大庆式企业称号。1987年,全厂有职工409人(女职工114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人,中专(高中)74人,初中206人,小学121人;工程师8人,技术员3人。固定资产597.7万元,当年产值308万元,利润1万元,税收2万元。机械总动力4232千瓦,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突破7000元。
五、东至水泥厂
地方国营企业。厂址在张溪乡新岭村境内,建于1970年7月,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1971年2月试产,当年10月正式投产,年产量3100吨。1978年产量过万吨。1984年对主机立窑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提高到2万至2.5万吨,1986年至1987年对矿山机械设备更新改造,引进新技术,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自动化,生产能力扩大到3.2万吨。有职工185人,大学文化程度(助理工程师)1人,中专6人,初中124人,小学54人。拥有固定资产净值204万元,实现产值103万元,利润20万元。
六、大渡口粮油厂
粮食系统地方国营企业。厂址在大渡口镇东,该厂生产分三大类:
油脂加工设立3个车间。一是榨油,过去用木榨,现在使用200型榨油设备,台班进料(菜籽)4000公斤,出毛油1350公斤,出饼2400公斤;二是炼油,班产毛油11000公斤;三是浸出。浸出法制油,是目前国际上先进制油方法,1985年7月投产,班产能力12500公斤,出毛油1050公斤。
大米加工始于1956年,1981年后完善工艺流程,增添设备,能加工各种型号大米,班产达到3000公斤。
饲料生产始于1984年7月1日。主要设备有混合机、破碎机、吸铁机、关风器、除尘器等;进料(混合)和出料(成品)全部自动化,能生产各种混合饲料,班产高达16000公斤。
该厂生产不断发展,经济效益逐年上升,到1987年,全厂职工108人(女职工35人);大专文化程度1人,中专5人,中技1人,高中18人,初中63人,小学20人;有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经济师1人,助理经济师3人,助理会计员2人,统计员1人,技术员2人,经济员1人。固定资产193万元,产值1096.3万元,利税117.67万元。从建厂到1982年创利润108.01万元,1982年至1984年,3年又创利润141.85万元。1985年至1987年,每年利润率递增26.67%。
七、大渡口轧花厂
供销系统地方国营企业。厂址在大渡口镇繁荣街,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县花纱布公司大渡口分公司,1955年7月更名东流县供销合作社轧花厂,1959年改名为东至县大渡口轧花厂。1963年改进轧花设备,添置1台中型(80片)锯齿轧花机和2台剥绒机,年加工皮棉41.53万公斤。1964年至1965年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先后添置活盘,兴建吸风道,调正天桥轴,购置2台80片中型轧花机、6台剥绒机、大小电机92台,以及踩包机和籽棉输送设备,年加工皮棉达250万公斤,剥短绒96万公斤。1978年,建立北闸轧花分厂。1987年全厂有职工112人,其中女职工19人,中技文化程度1人,中专2人,高中19人,初中55人,小学35人。固定资产原值162.8万元,产值709.9万元,利税25.7万元。
八、江南针织厂
地方国营企业。厂址在东流镇东,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于1971年,其前身是被服社针织车间。当时有职工70人,年产值7万元,仅生产小针织品。1973年,更新和配套主要设备,转产针织内衣,年产值20万元。1976年建立织、染、成衣生产系统,产量70万件,产值100万元。1978年后列为安徽省针织行业重点扩建企业,新建厂房,添置设备,形成流水生产线,生产能力扩大2倍,年产针织内衣450万件。1981年产品花色品种由150种发展到350余种。1982年有50余种产品出口,远销日本、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当年创汇36万美元,实现产值115.3万元。1987年有职工350人,主要系统配套设备364台,实现产值295万元,利税48万元,创汇80余万美元。10多年来,共上交国家利税463万元,创外汇200余万美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