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尧渡镇是古至德县治梅城的南屏障和重要埠镇,经商贸易流通面广量大,市井镇容较为活跃,并具有地方特色。明清时期,多次遭战争洗劫、焚毁。抗日战争时期,又被日机轰炸,毁坏严重。到解放前夕,镇区仅1条长1.5公里的老街道,横断面宽度3.5米至5.5米之间,铺设麻石条路面,街道两侧房屋陈旧古老,多为传统的江南山区民居型式。
解放后,至德县人民政府加强了县城建设工作的领导,1957年开始编制县城建设远景规划。在“大跃进”中,再次进行调整规划。由于多种因素,规划没有实现。1974年,中共东至县委结合治理尧渡河,对县城建设再次进行规划,采取堵老河,开新河,筑护城提,建尧渡新桥,延伸尧城路,拓宽建设路、梅城路,改造老街,新建一批生产、生活、公共建筑,绿化、改善环境等一系列措施,使尧渡山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1979年,中共东至县委和县革委会又发出《关于加强县城建设规划管理》的通知,组织专人整理编制县城总体规划。1983年,经县人民政府讨论修改,报县七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公布实施。从此,县城建设按照《县城总体规划》进行。
东至县城经过30多年的建设,城区面积已达16平方公里,实际建成区6平方公里。尧渡新河和老河将城区分隔成3大片:西为交通运输区,东为工业区,中为政治、文化、经济和生活居住综合区。城区已经建成12条路(街)和7条巷道。
一、街道
尧城路始建于1957年,采取分段建设,1983年建成。东起县工会,西至新大桥,全长1200米,宽26米,沥青路面。驻有中共东至县委会、县人民政府、广播电视局、新华书店、图书馆、第二中学、教委、县实验小学、卫生局、物资局、供电局、供销社、百货公司、土产公司等单位,是东至县政治、文化、商业中心。
建设路原是县城通往江西石门街的公路。70年代以后,逐年增设商店形成街道。南北走向,北起老大桥,南至栗树下,长1950米,宽22米,南段水泥路面,北为沥青路面,中段与尧城路交叉,形成十字街口。驻有邮电局、外贸局、农资公司、尧城宾馆、人行、工行、农行、人大、政协、印刷厂、医院等,是县城比较繁华的闹市区。
建德路以建德古县名得名。建干70年代末,1985年建成。东起县幼儿园,西至尧东路,长1200米,宽16米,沙石路面。驻有工商局、东至三中、文化馆、物资回收公司、城建局、劳动局、乡镇企业局、经委、卫校、防疫站等单位。
尧北路建于1980年,东接梅林路,西连尧东路,长900米,宽16米,沥青路面,驻有五交化公司、商业局、民政局、交通局、建行、水产局、棉麻公司、财委、财政局、车站以及商店等。通往安庆、江西车辆往来不断,饮食和其他服务行业比较发达。
尧南路因位于城南而得名。80年代初期建,东西走向,长950米,宽22米,水泥路面,驻有公安局、司法局、检察院、烟草专卖局、消防队、盐业公司等机关单位。
尧河路位于尧渡老河西岸。1975年堵老河,开新河,逐步形成半边街道。县总工会、尧渡医院和能容纳650多户摊点的县综合贸易市场均设于此。商贾云集,每日来自外省外县流动人口及本县顾客4000余人,上市商品1800余种。尧渡老街传说尧帝曾南巡至此过渡,故称渡为尧渡,河为尧渡河。尧渡街因此而得名。尧渡街历史悠久,明清时期铺有麻石条路面,如今沿街铺成水泥路面,街道两侧房屋多为明清建筑风格。80年代开始建筑楼房。有1000户居民,上街开有百余家商店,下街是小商品市场。
梅城路、梅林路是以古城梅城而得名。设有车站、饮食群。县齿轮厂、自行车零件厂、农机修造厂、茶厂均设于此。是本县机械工业基地。梅林路可通往天台山宾馆,梅城路可通往古县城——梅城,沿途有烈士陵园、烈士陈列馆、大成殿以及寿字岩等名胜古迹。
二、路灯、给水、排水
路灯1958年开始至1976年止,在尧渡老街、尧城、建设、尧北、建德、梅城、梅林、尧西等路段上,装置路灯计83盏。灯具型式为悬臂高压钠水银灯和立式玉兰花型灯。
给水1976年以前,工业、服务业用水大多装机自备水源。居民生活用水,靠尧渡老河和古井水饮用。1976年6月,县政府投资,在城区东南部金字牌山南侧筹建自来水厂,设计规模为3000吨/日,1982年9月正式投产。供水管网呈树枝状,干管已铺设23.4公里,年供水量103.5万吨。仍有40%单位和住户使用河道源水和井水,城区内水井至今尚存13口。
排水城区排水系统为雨污合流和利用地势高差自由排流两种方式。解放前,尧渡老街仅有一道截面狭窄的地下阴沟,排除污水和地表积水,污水被排到尧渡老河,严重影响水质。解放初期做了维持性整修。1974年至1980年,对排污进行重新改造。重点在县城中部区域修建系统性排水沟网,形成了功能效益。排水沟道总长度13.8公里,服务面积达164.5万平方米。
三、防洪设施
城区地处河谷,地势低,汛期山洪凶猛。清光绪三十年(1904),邑人周馥捐资在城南部沿河道东岸修筑防洪墙约500米,后地方商会又在老街南端河道回湾处分段砌筑300米长的挡洪石坝,并下松树木桩稳固坝身。1959年,东至县人民政府又沿河道西侧砌筑一道800余米长的防洪护坡,并留有石级下河,但县城仍不能避免水患。70年代以前,城区每年被洪水淹没数次。1975年,中共东至县委结合尧渡河中下游防洪灭螺工程,治理县城河道,改老河开新河,在新河两侧筑起6公里长的防洪堤坝,从此,县城免遭洪水灾害。
四、园林绿化、环境卫生
行道树城区投影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的行道树有1.6万余棵,覆盖面积达82.8公顷,主要树种有法梧、水杉、香樟、冬青、广玉兰、雪松等。
自然森林绿地森林绿地分为三类:一是南门岭烈士陵园,绿化面积达6公顷;二是金字牌以北沿官池山一带山地;三是大台山及河西沿山一带林地,绿化覆盖面积约200公顷,多为金钱松、马尾松、杉木、雪松、香樟等。
单位苗圃、家庭花卉单位苗圃有县花木公司、梅城林场2家,育苗面积达40余亩。种类有草本、木本等乔、灌、攀缘、花卉等。家庭养花及庭院栽培果树已形成风气,假山盆景亦丰富多彩,据统计,城区每户平均有8盆(棵)花卉草木。
环境卫生尧渡镇环境卫生工作始于1951年。城区每年的清扫面积约5万平方米,清运垃圾2000吨,有清洁工人24名。配有自卸垃圾车1辆,设有公共厕所5处,固定垃圾箱13处,活动圆形铁质专用垃圾桶28个。
五、房屋建筑
解放初期,城区房屋只有1.48万平方米,房屋陈旧,且危房多,密度大,使用年限多在50年以上,结构型式具有江南山区传统的民居特点。解放后,经过多年的改造和发展,至1987年底,城区各类房屋建设面积有71.6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厂房7.9万平方米,仓库3.4万平方米,公共建筑(包括经营、办公用房)21.6万平方米,文教卫生用房8.6万平方米,住宅用房30.1万平方米,其中私人住宅8.3万平方米。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代表建筑有百货公司大楼等;“二五”至“三五”时期的代表建筑有百货商场、县委大楼等;“四五”时期的代表建筑有新华书店、兰溪影剧院、水电局大楼、百货公司营业楼等;“五五”至“六五”期间的代表建筑有工人俱乐部、新电影院、档案馆大楼、广播大楼、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委员会办公楼、医院门诊部大楼、供销社办公楼、幼儿园教学楼、二中教学楼、自行车零件厂综合楼、五交化综合楼等。
六、城市维护费使用
城市维护费使用范围主要用于县城道路、排水等市政设施。到1987年止,县城共用城市维护费197.8万元。1979年以前,年度资金保持在1至5万元之间。1979年以后,年度资金10万元左右,1984年达到30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东流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