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粮食市场
县境山多田少,历史上粮食不敷自给。1949年前,农业生产条件差,抗灾能力弱,粮食生产不稳,上市不多。全县除大渡口镇两家(永新粮行和盛裕粮号)、张溪一家(永成盐号兼营大米)比较大的粮油号坐庄收购一些杂粮(黄豆、玉米等)运往外地出售外,尚有47家小米行(店),多为代客买卖,少数上门收购,零买零卖,年上市量不过3000担上下。抗日战争时期,东流、至德两县县城沦陷,米市衰落。民国37年(1948),政府滥发货币,通货膨胀,不少粮店被迫停业。
解放初期,东流、至德两县共有私营粮行(米店)50家,分布在大渡口、将军庙、东流、张溪、尧渡、香隅畈、昭潭等8个集镇。为了稳定市场,平抑粮价,1950年,建立了国营粮食经营机构,县成立中国粮油食品公司分公司,主要集镇成立中粮小组,从事粮食购销,同时允许粮商正当经营。1952年全县收购原粮597万公斤,销售粮食341万公斤。
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不许私商买卖粮食。此后,城镇粮食直接由中粮公司供应,农村粮食一律由国家收购。
1954年,根据中央有关粮食市场管理的指示,规定完成国家统购任务后,允许集体、个人的购后余粮进入市场。“文化大革命”期间,集市贸易被取缔,粮食市场随之关闭。
1979年以后,逐步恢复、开放粮食集市贸易。到1985年,全县设立10处粮食交易所,粮食网点77处,职工117人,当年成交粮食1465.5万公斤,1987年收购粮食6566吨,销售48729吨。
二、油料(脂)市场
解放前,东流、至德两县油料作物(油菜籽、花生、芝麻)种植较少,食油不能自给,农民食用油脂都以籽在当地木榨油坊换油,上市量较少;集镇除三家较大的粮行兼营油料外,均由小商小贩到农村串户经营,或零买零卖,或以油换籽。
解放初期,农村油料及市场油脂购销由供销社和私营店、坊同时经营,城镇居民食油及行业用油,仍在市场自由购买。全县每年供应食油约26万公斤左右。
1955年以后,国家对油料实行统购统销,油料同粮食一样由国家粮食部门统一经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购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