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末民初,尧渡、张溪、东流、大渡口、洋湖等主要集镇私营商业,经营棉布、百货、文具、纸张、五金、油漆、五洋等日用工业品约100余家。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尧渡镇的陈震和、金隆盛、黄源茂、张和丰号,张溪镇的谢发祥、馥兴、章恒茂号,东流镇的普济堂、方利源、周福裕号等。至解放前夕,全县共有布匹、京广百货、五洋商店等224家。
解放初,国、合商业的经营范围是平行批发,交叉进行。1953年底,根据国家商业部和全国供销总社关于划分商品分工的原则,供销商业取消经营工业品批发机构,零售业务改向当地国营商业进货。百货公司成立之初,设有百货、文化、针纺织、五金、糖杂等专柜批零经营,但花色品种单调,购买力弱,生意清淡,销售额有限。1955年,贯彻中央关于城乡分工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国合商业城乡市场的领导范围,协调和疏通商品流通渠道,经常举办物资交流会,扩大工业品下乡。为减少日用工业品经营环节,1957年将由供销社经营的棉布、百货、五金交电、文化用品、石油等工业品批发业务全部划归国营公司经营。其间,1954年9月实行棉布统销,凭票供应范围仅限于棉布、被里、被面、被套、被褥、服装等棉制品,其余针棉织品尚未实行收票,致使部分针织品销量增大,尤其是卫生衫裤、棉毛衫裤、毛巾等销售成倍增长。1958年受“大跃进”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市场商品匮乏,群众排队争购商品。1961年11月起,肥皂(香皂、药皂)、火柴等,实行以人定量,凭票供应。汗衫、背心、棉毯、棉线、绸缎、呢绒、毛巾、袜子、搪瓷制品、钢精制品、纯碱、煤油等,实行凭证记帐供应。其他货源不足的商品,有的采取凭证限量供应,有的实行高价供应。1963年4月,高价商品停止经营,但凭票证供应的商品仍继续执行,以后随着货源好转,部分商品逐步取消票证,敞开供应。“文化大革命”期间,货源紧缺,有些商品(如肥皂、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又恢复凭票供应。1978年后,市场开始好转,销售量逐步上升,尤其是高档商品增长较快。1979年,全县销售缝纫机2138架,比1976年增长1倍以上;自行车1741辆,增长91%;手表3400只,增长70%;呢绒1.7万米,增长93%;绸缎5.45万米,增长72%;毛线9900公斤,增长73.7%。各种服装、床单、皮鞋、胶鞋亦大幅度增长。
从1980年起,随着各种集体商业、个体商贩的兴起及其他行业纷纷经营百货,商品供应网络迅速伸展到城乡各个角落。1986年,全县国营、供销社以经营百货业为主的机构达17个,合作商店6个,个体商业2684户。多家经营,多渠道流通,给城乡市场带来活跃与繁荣。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