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音乐
30年代,在境内革命老区的高山、香隅中畈、东胜大板等地,流传着一些革命歌谣,在50年代和80年代,由县文化馆组织搜集,整理上报。如:《革命暴动歌》、《送郎参军》、《打土豪》、《土改歌》等,葛公区盲艺人丁邦青用四弦琴演奏流行的锣鼓“十番”(此曲由“喜鹊登枝”、“蜻蜓点水”、“倒挂八哥”等曲牌组成),在1959年安庆地区艺术会演中获奖。
1958年到1965年,群众性歌咏活动普及农村、工厂和学校。1966年到1978年,歌曲的内容多为“阶级斗争”服务。1979年后,一些抒情歌曲、通俗歌曲开始在城乡流传。
1982年国庆节,县文化馆与教育局联合举办县城中、小学生歌咏比赛活动,有300多人参加,演唱《歌唱祖国》、《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优秀歌曲。
1985年春,县文化馆组织30多个业余青年歌手,举办首届“尧城之春”音乐会。聘请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辽宁芭蕾舞团章之宝领衔演出,演唱70多首歌曲。1984年和1987年,县文化馆主办两期《吉它培训班》,60名学员同学吉它演奏基本技法。
在业余音乐创作队伍中,县文化馆王闻中被接收为省音协会员。
二、舞蹈
50年代,文化馆举办过交谊舞会。1957年1月,官港区文化站陈列把从江西彭泽流传过来的“斗笠灯”加工整理为斗笠舞,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节目奖和表演奖。“文化大革命”期间,“忠字舞”波及城乡。1982年后,先后举办“集体舞”和“交谊舞”骨干培训班。1986年,在西湾、木塔乡举办农民和文化干部舞蹈学习班,并在工人文化宫和邮电局会议室举办多次交谊舞会。1985年后,县黄梅剧团、县电影院和县劳动服务公司梅山饭店还先后开办过定期有偿服务舞厅。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