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以来,试验、引进、推广和适用新技术、新成果近百项,有许多项目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一、栽培技术
在栽培技术方面,由于逐步调整耕作制度,改进育秧方法,科学管理肥水,更换品种,合理施肥,合理密植,促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1954年开始试种双季稻,1956年发展到14.28万亩,1985年达到23.34万亩。其中杂交稻(1976年开始推广,1979年全面推广)占60%以上,增产效果显著;棉地大畦改小畦,撒播改条播、营养钵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栽培,整枝修棉,合理密植,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了棉花大幅度增产。1985年,栽种10.11万亩,总产732万公斤,比1950年面积增加1.1万亩,总产增加631万公斤,增长6倍多。从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甘蓝型油菜,推广大壮苗移栽技术,1985年种植14.94万亩油菜,总产955万公斤。
二、良种推广
解放以来,主要作物品种已进行过几次大规模更换,对提高产量起了很大作用。水稻推广矮杆、晚粳、杂交稻,棉花推广陆地棉,疫区推广抗病品种,油菜推广甘蓝型品种。1985年,全县3个良种场(水稻良种场1个,棉花良种场2个)共生产棉花良(原)种5.34万公斤,水稻3.31万公斤、杂交制种3865公斤。1976年到1985年,累计杂交稻制种2.93万亩,总产318万公斤,推广杂交稻87.56万亩,增产粮食8500万公斤。张溪乡六联村油菜良种基地,1985年599户播种油菜821亩,培育良种3.34万公斤。
三、植物保护
1971年,建立县水稻病虫中心测报站。1973年,在大渡口建立棉花病虫测报站。自1971年到1985年,共发各类病虫情报329期。应用和推广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后,农药使用量逐渐增加,品种逐渐增多。50年代,推广有机氯类农药,如“六六六”、“滴滴涕”等。60年代,逐步使用有机磷类农药,如1059、1605等。70年代末到80年代,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氯类农药,如杀虫双、菊脂类农药。近年来开展综合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在棉虫综合防治研究,粮油低产变高产耕作栽培技术研究,人工培育食用菌猴头、桑蚕优质高产、塑料大棚地膜栽培蔬菜、水田油菜高产栽培技术、山区发展粮食、多经综合技术研究、三杉(池杉、木杉、落羽杉)引种栽培、工厂化温室育秧、木屑栽培香菇、油稻高产栽培、茶叶扦插技术研究、茶叶新品种引进对比,高产茶园建设,棉花、油菜栽培耕作制,杂交水稻三系提纯及制种技术,低介酸油菜示范繁殖、白肋烟试种推广、生漆大面积高产试验、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研究、低产茶园改造、柑桔优质、抗寒品种的引进和培育,中华猕猴桃野生资源保护与改造等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