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山场面积占总面积的88.5%,一般坡度在35至45度之间,陡坡地段达70度以上。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的爆发,长江以北不少农民逃荒到本县山区定居,开山打火子,“刀耕火种”,使山林植被逐渐受到破坏,造成局部水土流失。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为搞好水土保持工作,于1952年5月至翌年元月投资22万元(合新人民币)在乌石陇(今属黄山市)试建谷访工程33座,共完成土石方2768立方米,投工1.87万个劳日。这些工程由于施工质量差,于1953年6月4日被山洪(水)冲毁30座。1958年“大跃进”中,全县掀起森林砍伐“放卫星”和伐木烧炭炼铁热潮,成片山林被砍光;1901年号召全县农民“向荒山要粮”,致使很多山场被全面垦复“剃光头”;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盲目号召“林农、茶农不吃商品粮”和改河造田,一度掀起毁林、毁茶种粮食的高潮,导致水冲沙压加剧了后来的水土流夫。据测算,至1978年因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面积达174.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2.4%。六都公社考河两侧的山场,因70年代开荒种粮,水土流失面积有1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河道泥沙、碎石约6000立方米。1974年至1977年,全县改河造田5000亩,1979年7月山洪暴发,冲毁水田2500亩,水利设施30余处,经济损失约500万元。据高坦水文站和七都大河口水文站资料记载:1980年,秋浦河泥沙侵蚀摸数达151吨/平方公里,比1956年侵蚀摸数3.57吨/平方公里,增加41.3倍。清溪河泥沙侵蚀摸数达256吨/平方公里,比1964年侵蚀摸数38.4吨/平方公里,增加5.7倍。是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7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2.73%。
1978年后,本县在“以林茶为主,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指导下,严禁毁林开荒,注重了水土保持工作。1982年,县设水土保持委员会及办公室,负责办理水土保持事宜。是年以丁香公社张田大队为点,兴建谷坊工程2座,控制面积7.4平方公里,停垦还林面积25平方公里;筑挡土坝251道,挡土面积1.5平方公里;挖“鱼鳞”坑4万穴,控制面积0.67平方公里;建梯式横幅条播茶园面积5平方公里。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57平方公里。至1985年,全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平方公里,占1980年水土流失面积的41.3%。
附:丁香镇新中村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丁香镇新中村,位于海拔437米的九棚山上,总面积2.7平方公里,其中,石山占32.5%,土石山占63.5%。山场坡度均在25度以上,平均年降雨量1510毫米,4至8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的65%,大小沟6条,总长20公里,沟壑密度达7.4平方公里,全村62户,282人,分居4个自然村。1960年以前这里树木全都被砍光,坡面如同磨齿状。1967年,人均纯收入仅50元。1969年起开始绿化荒山,治理水土流失。至1985年底,全村投工8.18万个,完成土石方6.24万立方米,其中,挖“鱼鳞坑”栽杉木440亩,停垦还林栽杉木660亩,筑挡土坝186处,总长8863米,开截横沟(又称排洪沟)1条,长60米、宽1米、深1.5米,修水塘5口,可蓄水6636立方米。现全村已有杉木林1100亩,茶园835亩,棕榈400亩,毛竹150亩,油茶170亩,桑园150亩,果木40亩,生漆20亩,人均纯收入500余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