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岁时习俗
春节:除夕,家家贴春联。早、中餐简便,晚餐丰盛,曰“年饭”。年饭中必有鲢鱼,以兆“年年有余”。开席之前,酒菜齐备,家主祭天地、祖先,烧香、鸣炮、叩头毕,全家围坐吃食。饭后,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围炉闲话,至子时方睡,称“守岁”。除夕至翌年正月初三,通称过年。正月初一称春节。正月初一,早起开大门鸣炮,熟人见面互相拱手问好。早餐吃汤圆象征团圆顺心,或吃面条象征长命百岁。从初二起,带着礼品走亲访友,曰“拜年”,延至十五日。
解放后,年饭时家主祭天地、祖先,烧香、叩头渐废。正月里,熟人初次见面互相拱手问好被互相握手问好所代替。机关、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举行团拜,职工休假3天。1979年后,电视机逐渐普及,除夕夜多合家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早餐吃元宵,中餐较丰。城镇晚间玩龙灯、狮灯、鱼灯等。家家张灯结彩。农村喜看戏剧。
清明节:此日,祭扫祖先坟墓。解放后,机关、学校组织干部、青少年到烈士陵园凭吊,缅怀先烈。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早餐吃粽子,中餐喝雄黄酒,门插菖蒲、艾蒿,梁悬端符或钟馗像,以驱邪恶。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日。晚上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祈祷织女星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传说节前3天,阴间地狱开门,亡魂归家享受祭食,故在此日举办“盂兰盆会”,烧化纸钱、锡箔祭奠,请僧道超度。解放后,此俗废。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晚间用月饼、菱角、石榴祭月。解放后代之以全家欢聚赏月。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山区有登高的风俗。有“过了重阳无时节,不是雨就是雪”之谚。
二、生活习俗
1、饮食:主食向以大米为主,早晚两顿吃粥,中午吃干饭。农忙时,下午送点锅巴、炒米或别的吃食给在田里干活的人打尖,谓之“吃晚茶”。沿江洲区有时早晚餐吃玉米糊。汤沟区农家习惯日食三顿干饭。圩区人喜欢把7成糯米掺和3成籼米,用水浸泡,磨成粉状,蒸成团子。吃食时,把它切成片,用油炒,放点糖,香甜可口。春节前夕,蒸糯米饭,晒干,炒成炒米,把花生、芝麻分别掺在炒米里,做成花生糖、芝麻糖,成为孩子的节日糕点。腊月腌肉(或鱼、鸭等),晒干,称作“腊肉”。陡沟区农家有食“腊八粥”之习,即用糯米加莲子、桂圆、腊货、大枣,煮粥、合糖食之。城乡部分居民早上喜欢上街,吃点油条、小饼、五香蚕豆之类。
解放后,食品增多,水果进入百姓家。1971年春节无城建成自来水厂并供水。以后,襄安、石涧、白茆等镇也陆续建成自来水厂。
2、服饰:解放前,服饰土布居多。冬季贫者穿棉袄、套裤、夹裤和布鞋,戴狗套贫帽。极贫者,几人伙穿1件衣服,夏季腰间仅围土布大手巾。绅士穿皮袄、皮袍,外罩黑绸褂,戴瓜皮帽,着黑绒棉鞋。妇女头裹黑包头,身系围裙,脚穿青布鞋。少数女性青壮年穿旗袍,戴耳环(或金或银),用簪子(或金或银)簪发髻,套手镯(或银或玉)。读书人多着中山装,也有青壮年西装革履的,也有穿长衫、戴共和帽的。
解放初,男服多为蓝色、黑色,女服花色较多。70年代多穿化纤、毛织品,80年代花色纷呈,衣、衫、鞋、帽的款式日趋新颖。
三、礼仪习俗
1、婚嫁生养:民国初年,民间嫁娶有以下几种方式:
包办婚姻:子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凭媒正娶,以定终身。
买卖婚姻:把妇女当作商品,可以买卖。父母可以卖自已的女儿给有钱的人做妾,丈夫可以卖自已的妻子给别人作配偶,公婆可以卖守寡媳妇给他人做妻室。
换亲: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娶亲,经过双方协商,各以同辈姐妹易嫁。
招亲;男方由于经济困难等原因娶妻难,女方父母膝下无子,招其继承女家香火,繁衍后代。其子女可随母姓,或用父母双姓,名曰“双联香火”。
抢亲:男方由于贫穷、丑陋、年龄过大等原因,难娶妻室,采取抢亲的方式强迫成婚。
婚姻嫁娶,则配好八字,即行聘。过一段时间,男方下日书迎娶。婚前请多子孙的男性长者在新郎床上睡一夜,称“暖房”。女子出嫁前数日,只食鸡蛋枣栗,不进粥饭,因迎亲日不便解手。嫁时头盖红绸帕,亲属背上轿。新娘下轿,行袋前后更迭。袋、代同音,谓之“传代”。行之堂上,燃烛焚香,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对拜,礼毕入洞房,饮交杯酒,吃团圆饭。入夜,亲友闹洞房。青壮年前来祝贺,两人前导,一人每说一句吉利话后,另一人答“好”,名曰“说好”。婚后3日,女子绞去脸上茸毛,名为“开脸”。
男女婚嫁,贫富悬殊很大。贫者择定日期,用青布小轿迎娶,办一两桌喜酒,亲友赴宴恭贺即毕。更贫者,两人拜堂后,进入洞房即为伉俪。嫁妆:富者有“半边奁”、“一条龙”、“陪田产”之类;贫者两床絮被,一只木箱而已。
民国中后期提倡一夫一妻制,婚姻自主。从订婚到结婚,城镇有所改革,农村变化不大。
解放后,主张男女婚姻完全自主。县内有自愿恋爱而结为伴侣的;有经人介绍相识,相处融洽后办订婚手续,婚前领取结婚证的。结婚时,介绍人、证婚人、亲友等齐集一堂,由主婚人按证婚人讲话,新郎、新娘互换信物及来宾致贺词等礼仪程序进行,礼成,欢饮喜酒。也有旅行结婚,或婚后旅行过蜜月,给亲友散点喜糖,或办桌喜酒欢聚的。1979年忠台公社双丰大队有13对青年集体举行婚礼。1987年1月19日白茆区9对青年在区公所礼堂举办集体婚礼。
但是,索取高价彩礼者,为办家具、酒席而大肆铺张者,因父母逼迫酿成青年男女轻生者仍时而有之,恶习尚未根除。
解放前,县内回民从提亲到结婚,与汉族大体相似。结婚时,由清真寺阿訇主持宗教仪式。解放后,男女恋爱成熟或经人介绍,情投意合,领取结婚证,举行婚礼。起初,回民只与回民联姻。60年代后,回汉通婚。
解放前,妇女生孩子,婴儿落地,即到娘家报喜,娘家送礼物来。第三天,接生婆为婴儿洗澡打包,称为“洗三”。满月,理发师给婴儿剃“满月头”。周岁,舅家送来衣、帽、鞋、袜等。父母设酒宴招待亲友,并以食、玩之物置于婴儿前,给他抓选,看他先抓什么,以窥他未来兴趣、爱好、志向、前途,称为“抓周”。孩子满10岁,亲友赠送礼品,开宴欢饮,叫做“做10岁”。严桥、牛埠山区男婴出生后,只取乳名。结婚前,请人按辈份命名,择定吉日,举办酒席,亲友赴宴,公告名字,叫“送号”。“抓周”、“做10岁”,贫者女子不享受。
2、丧葬祭祀:富裕人家,老人一死,将尸体抹洗干净,穿老衣(新制的)5领3腰(5件上衣、3件下衣,贫者则用假衣领、假裤腰代之),戴小帽,穿薄鞋,抬入早已备好的木棺材。等亲属和晚辈到齐,向遗体凝视默哀后封棺。棺头上置米饭1碗、熟鸡蛋2个。举家戴孝,哭祭灵前,焚纸钱、锡箔元宝之类,请道士于棺前摇铃念经超度,或3、或5、或7天后出殡。棺盖上骑着一嫡系晚辈男孩,并放1只公鸡,8人抬着。死者的嫡系子孙扶于棺侧,长子或长孙端灵牌或遗像于棺前,送葬者哭于棺后。宜安葬日,即入土;若不宜,暂厝,待择墓地,出殡第3天,亲属再去坟头祭祀,称“上饭”。死后第7天为“头七”,用纸扎成房屋,供奉堂前。每日3祭。直到“六七”除灵,即把纸屋送到野外焚化。尔后,子媳除去孝服,改穿白鞋。头年白、2年蓝、3年灰,3年孝满。头年春节春联用蓝纸书写,第2年用黄纸书写。第2年立秋前后,死者亲属用纸叠衣服、被单、鞋袜,装入纸箱内,用锡箔叠成元宝放进黄桶内,贴上道士盖印的封条,连同疏文一并送到野外焚化,称为“烧疏”。每年清明、冬至,子孙到坟前祭奠、培土。而贫者只能用口薄板棺材,不管宜不宜,入土了事。
解放后,倡导厚奉薄葬,丧礼从简。人死后,亲友赠送花圈,停柩3日出殡或火化。1976年在平安桥建有火葬场。从1977年初到1988年底,共火化遗体3342具。
县内回民人死后,清水净其身,把遗体装在白布做成的袋形套子里,只露头部,抬往茔地。挖穴,尸身及其贴土处,撒上麝香、冰片、硫磺,再用木板盖上,掩埋。无城镇南郊辟一场地,专供回民安葬。
3、祝寿:年过半百的老人,晚辈为其庆祝寿诞。来贺者赠送肉、面、糖、蛋、酒之类。礼品上放柏枝,兆示平安长寿。
4、建房乔迁:解放前,县内民众建房上梁时,中梁多悬挂红布,或贴有“吉星高照”字幅,并由木匠将红枣、水果糖、糯米粽子及糯米制作的“欢喜团子”等物由梁上撒下,任人争抢,示为庆贺。此外,主家还令木匠在正门上方或屋顶上安圆镜,名曰“照妖镜”,用以“避邪”。乔迁之时,亲戚、好友多赠家庭用品等以示庆贺。主家置酒宴款待致谢。解放后,建房旧俗中迷信色彩较浓的部分渐废。
四、社会新风
县内民风历来淳厚朴实、急公好义、崇尚勤俭。解放后,良好的道德风尚得到进一步发扬。从1981年开展爱国卫生活动月起,同时开展了创建文明村、文明单位的活动,县委、县政府先后于1985年1月、1986年4月和1988年6月召开了3次文明村、文明单位命名表彰大会。共命名文明村39个、文明单位109个。受表彰的文明村、文明单位中受国家文化部表彰的1个、省政府命名和表彰的4个。
创建文明村、文明单位的活动促进了区(镇)、乡(镇)及各行各业积极开展评选文明城镇、文明单位、文明楼院、五好家庭、双文明户等项细胞工程建设的活动。全县17个建制镇(含白茆区江坝乡),1987年3月制订了创建文明城镇竞赛标准和协议书,并举行正式签字仪式。1988年6月之后,县委、县政府曾2次组织综合检查,每次各评选优胜镇3个,单项先进5个。全县各主管部门自行评出文明单位200个、文明楼院17个、五好家庭16000户。通过竞赛活动,人们精神焕发,蔚然形成社会新风。下面选取的只是千万个事例中的片段,窥班见豹。
勤劳:解放前,泥汊、虹桥、襄安、牛埠一带妇女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解放后,她们和男子一样,样样活都做。临湖乡童红英,1955年时24岁,她学会栽秧技术活,带动8位妇女也学会栽秧。她耘草、耙田,事事带头。在防汛中同男民工一道参加抢险,不怕狂风暴雨,昼夜上堤巡逻。1956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舍己为人:石涧镇蔡庄大队林场场长,58岁的共产党员葛家保,1983年7月4日清除蔡洼水库溢洪道障碍物时,为保卫水库安全英勇献身,使坝下1000多亩庄稼和石涧镇4000多居民免受洪水洗劫,被省政府追认为烈士。
爱国捐献:1951年冬,全县群众捐献首饰、钱币支援抗美援朝,共献出黄金19.44两、白银300两等。
见义勇为:1951年3月15日夜,无城区东岳镇王家渡女民兵侯松良放哨,见一人鬼鬼祟祟。她急忙回家喊丈夫来盘问,此人语言支吾,于是将其扭送到县公安局。经审讯调查,果是罪大恶极的潜逃特务,依法处以极刑。
1958年新沟乡群英大队复员军人吴大云勇敢揭发本队黄麻走私集团盗窃国家财富10万余元的大案。
邓立芳,仓头镇西桥行政村人。1989年6月4日首都发生反革命暴乱时,时年21岁。正在北京当保姆的邓立芳先后9次从暴徒棍棒下救出26名生命垂危的干部战士,并掩护转移了16名与部队失去联系的官兵,被授予省、地、县“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拾金不昧:县农村抽样调查队章启芳、高志楼于1987年8月2日,出差到开城镇,途中拾到羊山乡幸福村两农民卖鸭款550元,遂即设法把这笔钱送还了失主。
捐资兴学:1985年高沟乡长林行政村专业户阮全好、马胜国捐资4万元,为长林小学建造砖瓦房16间,外加围墙、厕所、厨房等附属用房,1986年建成,投入使用。
县皮肤病防治站离休干部潘俊峰于逝世前3天(1987年7月21日)留下遗嘱:从抚恤金中拿出500元捐给黄镇蔡湾小学,以添置些课桌和图书画册,作最后的奉献。
热情服务:1983年冬,无城至黄河客轮暂停航行。一天,赫店乡一位刘姓旅客挑着一担箱板到南京去,未赶上去芜湖的轮船,又带钱不多。黄河航管站站长魏金明知道后,把他接到站里,寄存好货物,租来被子,安排好住宿,并给他端来饭菜。第2天客人临行时执意给他10个鸡蛋,他一再婉言谢绝。又一天,有人抬着一位老人到侯船室,前往巢湖治病,这时离轮船到达还有3小时。当时酷冷,魏金明把老人安置在房里躺下,还下一碗面条端给老人。平时,凡是遇到行走不便的老人、病人、残疾人上下船时,他总是背上背下,精心照料。
济困扶贫:1982年12月,县水泥厂两户职工失火,家具什物化为灰烬。全厂职工纷纷伸出支援之手,几天里捐粮780斤、捐款850元,以济两户职工急难。
敬老爱幼:黑沙洲乡天然行政村张秀发侍奉公公40多年如一日。她的公公53岁时由于患眼病,双目失明。她给公公勤换衣被、添置新衣,每日清晨烧一瓶开水,晚餐烫一杯酒,一日三餐都按时把饭菜送到公公面前,并准备些熟米粉作平时零食。每天清晨将其搀到堂前,晚上又扶进房内。定时帮公公剪手脚指甲。每年从农历九月到次年四月给公公烧火盆取暖。直至1982年,他公公已93岁,仍健康如常。
得胜乡青龙村孤独老人钟正丰1984年9月生病,全身瘫痪。邻居缪家英主动照应老人,一日三餐送给老人吃,定时喂水喂药。夏季,天天督促丈夫为老人擦背洗身。到1986年8月,老人能拄杖走路。
钱翠华是无城镇五华管理区妇女主任。从1980年起,她组织青年成立“送温暖”小组,常年为18位鳏寡老人洗衣被,买米、煤,送款上门等,从未中断。
杏花泉小学教师方静琳从1951年起从事小学低年级教学工作,从不懈怠。1983年夏,连降暴雨。一天河水猛涨,北门大桥外已被水淹,10余名家住那里的学生得摸水才能回家。放学时,为了学生的安全,方静琳蹚着水,把他们一一送回家,直到很迟才归。
尊师重教:县内历来有尊师重教的风尚。家家都设香火堂,龛中置一牌位;“天地君亲师”。私塾开学,父或兄领着子女或弟妹入学,先拜孔子牌位,后向老师跪拜。学生家每逢喜事,必请教师赴宴。解放初,教师成为国家干部,被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50年代初,一些地方乡村干部开会要请校长、教师讲话,群众遇到麻烦事要请校长、教师去处理。“文化大革命”期间,批判“师道尊严”,尊师受损。1979年后,大兴尊师重教之风。1982年无为师范有8位教师被评为讲师。1984年全县142位中教5级、小教3级以上的教师均享受讲师待遇。1985年第一次教师节,县委、县政府作出“尊师重教”的10项决定。是年,拨款15万元解决驻城中学部分享受讲师待遇的教师住房偏紧问题。县煤炭公司拿出300吨工业用煤售给乡村教师作燃料。1986年暑假,巢湖汽车公司第四汽车队派两辆客车免费送驻城中学教师前往苏杭游览。
保姆带来了文明:1979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大批妇女外出当保姆。1984年、1985年是高峰。1986年有下降趋势,但在10月份统计仍为8374人。她们分布在北京(6366人)、上海(594人)、南京(494人)等。她们把城市文明带回来,诸如关心时事、相信科学、有礼貌、讲卫生以及接受计划生育、婚事新办等。
赫店乡木工陶树干与在北京当了5年保姆的同村姑娘邓桂芳结婚后,妻子要求丈夫讲究卫生,饭前洗手、睡前刷牙、洗脚,定时洗头,出门办事要换上好衣服,干活换旧衣,换下的脏衣服要挂在房门后面,不能随意搁在桌上、床上。开始,他不习惯,可是时间一长,妻子不必督促,也就自然这么做了。
五、杂俗
香火:家家香火设在堂屋上方,正中悬木制的祖龛,龛内贴“天地”牌位,两侧联语“千年香火地,万代子孙堂”。下摆1张长条几,条几中间放香炉,两旁放蜡台。每逢节日或红白喜事,均在这里烧香、点烛,祭祖或拜神。
船民以船为家,把船头当着家中祖先“供龛”。
解放后,人们自觉改革,堂上挂领袖像,也有悬祖、父辈遗像的。两侧联语多为“翻身不忘共产党,饮水常思掘井人”。周围张贴英雄模范像、彩色画。
酒席:请客吃饭十分讲究座位位置。一般长者迎门坐上横,其左边第一座称一席,多坐贵客;其右边第一座称二席,其左边第二座称三席,其右边第二座称四席;下横坐晚辈,其左为酒壶把子(专司斟酒)的位置。席面不可坐成“乌龟席”(6人共席时,二、二、一、一对面)。
结干亲:孩子小、体弱,做父母的怕孩子养不大,认体壮而子女多的人做干爸、干妈,托福好养。也有因利害关系而结成的,借势庇荫。
金兰结义:异姓男的或女的,因志趣投合而结拜兄弟或姐妹,称“金兰结义”,多在2人以上。
土地会:农村每方圆三四里就有座土地庙。庙内有一对泥塑男、女像,即土地神。农历二月初二,农民兴办土地会,烧香叩拜土地神,祈祷好年景。解放初土地改革,农民分得土地,深知求神不如求己,自动拆毁庙宇。
赈孤:农历七月十五日,一村或数村居民公议按人丁摊钱,请道士设斋坛、立神牌、画符念咒,锣钹钟鼓齐鸣,烧钱纸,泼米粥,赈济孤魂野鬼,解冤孽,保平安。解放初,宣传科学知识,弄清楚稻枯不是“地火”引起的,疫病不是鬼降的,此俗渐废。
城隍会:农历十月十五日,无城、襄安举办城隍会。是日,市禁屠、家净锅,全城(镇)斋戒3日。4个壮男抬着城隍菩萨游街,鸣锣开道,旗牌、执仗先行,校尉、持马叉等人随后。家家门前摆香案,烧香、鸣炮迎送。
送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灶神上天,家主用纸马、灶疏、粑粑祭送,名曰“送灶”。除夕夜用香炮接回。解放后,不送灶神,但在此日做糯米粑粑,作为晚餐进食。
六、陋习
童养媳:贫者生活困窘,将幼女许配(或卖)给人家,到男家求生;也有无钱娶媳妇的人家,领养(或买)幼女做媳妇,等儿子长大,再结婚。童养媳地位卑下,有难言隐痛。有民谣为证:“瞌睡金、瞌睡银,瞌睡来了不留情,保佑公婆早早死,一觉睡到大天明。”解放初,童养媳多半回娘家或解除婚约。此俗不复存在。
蓄辫与裹脚,清末,男子从小蓄辫,成人后,辫子盘于头顶。女子五六岁时用长布条紧紧地裹脚,使脚骨畸形小得像粽子,称“3寸金莲”。民国初期,号召剪辫子、放脚,但剪者少、裹者众。抗日战争时期,两俗均废。80年代老妪小脚痕迹犹存。
吸鸦片烟:清末、民国时期,无城镇粉山、菜市、花荫塘及牛埠、湖陇等较大集镇都开设有鸦片烟馆。吸鸦片烟的多为富豪恶棍。山区有极少数人种植罂粟,制作鸦片烟。解放初严禁,已绝迹。
纳妾:清末,男子可娶三妻四妾。民国期间,此俗依存。一些豪绅地主,倚仗钱势,只要看中小家碧玉,就纳作姬妾或占作姘妇,有的为着生儿传代也纳小妾。解放后,此俗废。
赌博:解放前盛行。解放后屡禁,但未绝。
算命:算命者多是瞎子。他们根据人的生辰八字,用阴阳五行推算求命者的命运。解放初刹住这种活动。80年代残渣又起。
看相:看相者依据人的相貌特征、手纹、骨骼等神乎其说,如:“天庭开阔有官相,地角饱满有福泽”等几句奉承话,使受骗者就范。
测字:有两类,其一,算命者兼测字,把60个固定的方块字各卷成圆筒,任人挑选一个,看是何字;其二,摆摊子或背着测字箱串乡,也有自报一字代测的。测字者探询问者口风,窥察神色、心情、年龄等,根据所拣的字或口报的字,依照字的音、形、义,任意解释,使问者惬意。
看风水:观察坟地或宅地的地势、方位等,据以附会人事凶吉。解放前,请“风水先生”用罗盘测定方位,确定某地、某山、某向作住宅地或葬地,宣讲山、水、堂、岸、龙脉、结穴。趋之如鹜者,多属富贵人家。
送星宿:又称“送鬼”。某人突发疾病,就说恶鬼缠身、降灾。根据《玉匣记》所载“二十八宿”,烧香和纸钱,送往某某方向。有甚于此者,请巫婆或神汉设坛“过阴”,查请鬼的来历。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宗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