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
庐江地处皖中偏南而近江,西依大别山余脉,与桐城、舒城县毗连,北抵舒城、肥西县,东与巢湖市、无为县接壤,南以枞阳县为邻。境内西南部层峦迭嶂,杉竹荫翳,东北部沃野平畴,河网交错,中部丘陵起伏,沟渠纵横,巢湖居其北,黄陂湖注其间,通衢要道,畅达四方。清《庐江县志》称:“内资陂泽之饶,外藉水路之便,实淮西之要邑,江北之名区。”县境从东到西52公里,从南到北62公里,地跨东纬117°01′——117°34′,北纬30°57′——31°33′,这23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设置8区2镇73乡(镇),有18%的低山,17%的圩区,11%的湖泊,54%的丘陵。无论是海拔5.8米的同大浦,还是海拔595米的牛王寨,这里山不瘠,水不荒,是“地下宝库”,是“渔米之乡”。
庐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显著,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利于各种动植物生长繁殖。优越的生态环境,养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有桔梗、党参、鸡内金、柴胡等538种中药材,有松、杉、竹、果等70多种林木。53.86万亩山场中,森林面积达40.7万亩,砖桥茂林修竹,冶父山国家森林公园,更是郁郁葱葱。全县森林覆盖率15.7%。
古老而复杂的地质,使庐江有着丰富的地下宝藏。千百年来,无数掘“金”者曾用落后的方式在复杂的地形上寻宝,直到近年,人们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勘探,终于发现这地下蕴藏着无数奇珍异宝,保有74370万吨铁矿石,24000万吨硫铁矿石的储量,能够开采百年乃至几百年;172万吨铜、铅、锌,5000万吨高岭土,14800万吨明矾石的保有储量也够几代人享用;13.5万吨方解石的储量居于全省之首;紫砂、莹石、腊石、重晶石、钾长石、石墨、石英石、煤、石灰岩、花岗岩、膨润土及稀有金属的矿藏储量也相当可观;还有尚未被认识的多种矿藏。取之不尽的汤池温泉,水温63℃、148.6吨/时;用之不竭的泉水口矿泉,昼夜涌水700吨,矿化0.362克/升。庐江的水是秀水,276.2公里的河流,54.4万亩的淡水面积,28.36万亩的可养水面,是水上运输通达长江的航道,是养鱼养虾养家禽、栽菱种藕植芦苇的好地方。
如果说毕家墩新石器时代遗迹、春秋吴王光剑、古舒旧址、慕容城址、周瑜墓址,是历史遗存的瑰丽文化,那么冶父晴岚、金牛晚眺、白石冬雪、岱鳌奇石,则是大自然赋予庐江的风光胜景,会使无数商旅游客流连忘返。
(二)
庐江历史悠久。自隋初建县至今,庐江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1400多年,历史的长河不断地孕育、洗刷潜川大地,一代又一代的庐江人用血与火创造着灿烂的历史。古老的土地上,英雄辈出。东汉黄穰反抗朝廷暴政,在黄屯高举义旗;三国周瑜率兵辅孙权,战赤壁,赫赫一代名将;明代张献忠农民军伐庐江,克庐城,县人纷纷响应;清代提督丁汝昌英勇抗日,以身殉国,白骨沉沙恨未消;19世纪50年代,太平军转战江陵、安庆、庐州,在庐江活动达10年之久.庐江是历史有名的“三河大捷”的主战场;吴长庆援朝平乱,刘秉璋抗法入侵,吴赞成精通经史数理,勤政抚民,他们功勋卓著,《清史》留名。
庐江的经济活动历史也有着光彩的记录。古有铜、铅、铁、银矿,被载入清《庐江县志》,先辈采矿曾留下熠熠遗迹,只是囿于分散挖掘,零星开采。宋碑记“群商之扼会”,明清时多为徽商及省外客商的驻足处,清末又是商贾辐辏,四乡八镇市肆兴盛,民国前期富商巨贾宛谷生、朱祥丰、陈恒大,小有名气。庐江人民事农桑,勤稼穑,历代相沿。传统的耕作方式,虽比刀耕火种有了很大进步,但封建的土地制度束缚生产力的发展,1949年1174531亩的耕地,粮食亩产只有141公斤。水利长期失修,旱涝灾害不绝,“糠菜半年粮”,不能只归咎于产量低,而封建地主剥削和战乱、灾荒,是造成潜川昔日满目疮痍的重要因素。清《庐江县志》记有“衣不蔽体”者、“牛棚猪圈为归宿”者、“民饥道殣相望”者,便是旧社会庐江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庐江人民的历史,又是一部光荣的革命斗争史。1927年8月成立中共庐江县特别支部以后,党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成立县委,庐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民族解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30年的庐南罗家嘴暴动,是庐江人民以革命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英勇尝试。庐江人民组织的游击队、赤卫队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与日本侵略军、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殊死的浴血奋战,使庐江成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县份之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移建于东汤池,开展武装抗日,留下了光辉业绩。马哲聪、张守仁等数以千计的庐江儿女为争取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抛头颅、洒热血,以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在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岁月里,庐江人民修公路、送粮草、抬担架、驾舟船,奉献了可贵的牺牲精神,换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
庐江是“文翁故里”,灿烂的庐江文化,是庐江人民的骄傲。三国王蕃通晓天文数学;南唐伍乔专诗文,探索精微。元创学宫,明建书院,清设县学,旅外的有识之士也多就梓兴学育才,人文学术成就应运而生,以科甲起家者承传不绝。如果说明清仅有44名进士、198名举人、713名贡生,已成为过去的事实,而三国至清代的经史子集多达138部,却闪烁着古文化的璀璨光辉。百里山川孕育了众多的文人才子,有诗文不拘一体的宋衡、孙维祺,有桐城文派的黄金台、刘体信,鹤柴“六十成诗隽、七十成皖雅”,至今为人们称颂。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并广泛流传的具有乡土气息的山歌小调,是庐江特有的民间文化。
(三)
庐江,人民创造的历史又书写了新的一页。
解放以后,庐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发展生产,致力于经济建设,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以后,依靠集体力量,改造山河。百万庐江人民在潜川大地上筑堤、兴塘、建水库,整治河道,开沟修渠,治水不息。建国后的36年间,疏河180公里,筑堤740公里,兴建总库容8881万立方米的103座中小型水库,征服了庐江的山山水水。50年代初,庐江人民开挖兆河,将白湖水和巢湖水连在一起。60年代末,庐江11万民工凿山劈岭、越河跨冲,用三年多的时间,开挖了80.7公里的舒庐干渠和总长63.2公里的分干渠,以及240.2公里的支渠,将大别山龙河口水库的水引进庐江的山南岗北,灌溉农田,这不可谓不是人间奇迹。正是这畅通的河道,网状的沟渠,星罗棋布的塘坝堰库和布局合理的排灌设施,使全县82.16万亩农田基本旱涝保收。
1985年全县人口达1031642人,平均每平方公里有457人,在省内是人口众多的县份之一。庐江人民在改善水利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104万亩耕地资源,实行科学种田,改革耕作制度,改单季稻为双季稻,变一熟为三熟,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改革的春风,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千家万户生产积极性,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85年粮食总产量是1949年1.5亿公斤的3倍多,油料总产量创历史最高记录,农业总产值达2.5亿元,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亿公斤,成为全国首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畜牧、水产业同步不断发展。茶园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茶叶生产不仅注意总产的增加,而且着力开发“白云春毫”和“潜川雪峰”等名茶。林业生产,以国营林场为示范,大办社队林场,全面发动,常抓不懈,成片营造杉木林,大搞四旁植树,使荒山变绿,称誉江淮。
地方工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70年代已经形成矿山采掘、化工、建材、食品、机械、纺织等生产门类;80年代中期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骨干企业,风机厂被列入国家中型企业,活塞厂、化工总厂、水泥厂跨入省先进行列。实行经济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1985年,全县2021个工业企业创总产值12787万元。在25个主要工业行业中,名优产品不断出现,有获第37届国际博览会银奖的混凝土膨胀剂,有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奖的花粉封缸酒,S—195型铝活塞创部优,工业硫酸、羽绒服、抽屉锁、传动带获省优,还有明矾、水泥、氮肥、磷肥、棉布、针织品等一批主要工业产品也创出名牌。70年代起步经历曲折的乡镇企业,80年代正在掘起,产值与效益均在逐年增加,它将为发展农村经济开辟广阔前景。始于50年代初的电力工业,在60年代已接通高压电,1985年拥有2座110千伏变电所,31座35千伏变电所,输变电线路长达1958公里,装机容量20,5万瓩,80%的行政村、70%的村民组已用上了电。22万伏变电所建成供电,给庐江经济腾飞插翅添翼。邮电事业发展较快,全县有2906公里的通信投递线路和14条长途电话、电报线路,纵横制自动电话已开通县乡,并开通长途直拨有权用户电话,形成了综合性的邮电通讯网络。建国以后,陆续兴修的军二、庐枞、庐巢、裴桂4条干线、23条支线、36条乡村公路和28条专用公路,总长752公里,形成了以庐城为中心的公路交通网,全县乡乡通车;20条内河6级航道,常年通航159公里,水上运输早已结束了摇橹背纤的历史,四通八达的交通使庐江的大门敞开,日益加速与外地的经济往来。
城乡市场活跃,集市贸易兴旺。改革开放又给商品经济注入生机,7480个商业网点遍布城镇乡村,大批新生的个体商户摆摊设点,使城乡商业日趋繁荣,商品展销交流有效地拓宽了流通渠道,大商场小商店灵活经营,1985年的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4106万元。对外贸易增长,出口产品增加。
教育事业日新月异,1980年实现了在乡村普及小学教育,在城镇普及初中教育。1985年686所中小学校的6861名专任教师,培育着17.5万名在校生,专业、职业、成人和幼儿教育统筹兼顾,逐步形成结构完整的教育体系。已有80多年校史的庐江中学成为全省重点中学之一,1985年全县有439人考入大专院校,他们跨入高等学府深造。科技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78年各类科技人员1053名,1985年科技人员总数为1369名,他们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1977年以来获得的135项科技成果,其中有1项获得国家级奖,22项获得省级奖,41项获巢湖地区奖励。庐江文化枝繁叶茂,数百名文化界知名人士贡献卓著,一支汇集文学、书画、摄影、戏曲人才的文艺队伍逐渐形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活动,绚丽多姿,延续不断。庐江成为省首批初级卫生保健试点县之一。1782名医务人员分布于121个卫生医疗机构,形成医疗保健网,庐江人民在2公里内能得到一级医疗保健服务。设备齐全的医药卫生设施,使常见病和部分疑难病症能在本县医治。虽说1985年的人均纯收入332元还是低水平,但人们生活较解放初期却有了很大提高,电视机、收录机、沙发、电扇、缝纫机、自行车,较为普遍地进入寻常百姓家,祖祖辈辈住惯了的土墙草屋,被农民们毫无保留地改换成大瓦房和楼房,五年前出现前所未有的建房热,现在仍有增无减,边远山区的贫困户越来越少了,大多数庐江人已不再祈求温饱,而在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把庐江的河山建设得更加富饶。
(四)
现在的庐江,与历史相比较,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繁荣,生活提高,改革开放硕果累累,百里潜川如日东升。但人们也未忘记,50年代未经受过三年的曲折,“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左”的失误和“穷过渡”的干扰,庐江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尤其是乡镇企业发展缓慢,财政收支不平衡,城乡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回顾过去,经验教训应当记取;昂首向前,必须扬长避短,开拓前进。庐江人勤劳、务实、苦干,从来不甘落后,只要解放思想,掌握科学技能,定能如虎添翼,勇往直前。只要充分发挥各条战线的科技人员作用,注意培养人才,重视分布在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庐江籍专家、学者和军政人才的关心与支持,珍惜旅居台湾、港、澳以及海外的庐江籍同胞爱乡之情,内引外联,形成合力,庐江的兴旺发达便指日可待。
庐江地上地下资源得天独厚,有那么多的矿藏等待开发,那么多的农业资源等待利用,只要人们头脑清醒,全面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发展采掘、化工、建材、食品、机械、橡胶、纺织以及其它轻工业,可以说,是大有作为,前景广阔。
在人均1亩的耕地上,可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以优质粮油生产为主体,以畜禽、林果、茶叶、水产、经济作物为重点,生产向深度广度进军,逐步建成区域性的、各具特色的名、优、特产品生产基地,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海神”黄酒能饮誉沿海,“京徽”羽绒服能畅销俄罗斯,已使人民大开了眼界。发展乡镇企业要面向市场,既要开发利用本地资源,搞深加工,创名优产品,又要着力兴办产品有销路、经济效益高的企业,提高技术档次,增强竞争实力,广开销路,赢得更大市场,这定能使乡镇企业持续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合九铁路的建成,合铜公路的通车,将大大改善交通条件,县乡公路和省内公路衔接,把庐江与全国各地紧紧连在一起,3000多辆机动运输车飞轮滚滚,货畅其流;成千上万的经商者来去方便,财通四海,利达五洲。
史册载沧桑,数典展宏图。一文略述,仅举大要,当寄厚望于百万智慧的头脑为之献计出力。庐江先民千年奋斗创造文明历史,培育成今天的富庶沃土,给具有革命传统和开拓精神的当代人以无穷魅力。庐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乘天时地利之便,立奋发图强之志,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朝着社会主义宏伟目标前进,庐江的未来将更加灿烂辉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