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岩层分布〕
庐江地质构造古老而复杂,地层有南北两相之分。城北丘阜区出露有上元古界到中生界较全的沉积岩系;砖桥丘陵区拥有庐枞盆地广泛的火山岩系堆积;县境西部柯坦、浮祥山一带,隐伏着下元古界变质岩系。兹分述如下:
一、变质岩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出露有白云质大理石,含磷片麻岩、石墨片岩等,分布在西部浮祥山、柯坦一带,但大部被侏罗系上统毛坦厂组火山岩系所覆盖。其中浮祥山穹折断束一带断续出露,在白石山北坡经罗家埠到青龙山西北有零星露头,洪家山出露较广。
二、沉积岩
1、震旦系下统张八岭组:绢云母石英片岩和上统灯影组硅质层,灰岩夹页岩及上部含硅质白云岩,零星分布于城西、盛桥——东顾山褶皱带之西,郯庐断裂带以东。
2、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白云岩、含泥质结晶灰岩及硅质页岩、泥质粉砂岩等,主要分布于东顾山、二蛟子山东侧,直到盛桥南零星出露。
3、志留系高家边组黄绿色泥质页岩夹粉砂岩,在城东部及东北部出露。茅山组和坟头组灰色中厚层细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下部夹页岩,在鲢鱼山、二十里铺、十里茶亭及盛桥西南地区和东顾山东坡,多呈低阜和洼地状。
4、泥盆系五通组灰色石英砂岩、石英岩、夹页岩及粘土层,含鱼骨化石、磷木化石,出露在城东北的东顾山、磨盘山、龙池山、夏砾山。
5、二叠系下统栖霞组为深灰色厚层灰岩,含燧石结核,局部夹泥灰岩。出露于石山到东顾山、黄金凹一带。孤峰组为灰黑色燧石层及硅质页岩、含磷结核页岩。其上统龙潭组上部含碳质板岩,下部棕色板岩夹粉砂岩。大隆组为深灰色页岩、碳质页岩夹硅质页岩、粉砂岩常出露于钻孔中,地表少见。
6、中生界三叠系中统铜头尖组,下部为钙质粉砂岩,上部为钙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石英砂岩夹泥灰岩。上统拉犁尖组,下部为灰色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碳质页岩,上部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含泥砾和硅质,分布在岳山、龙桥一带。
7、侏罗系中下统象山群,在庐枞火山岩盆地边部及岳山和城北丘阜区两侧,下部磨山组下段为浅灰中粗粒石英砂岩夹细砂岩,含砾石层,有时夹粘土;上段为杂色泥质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夹碳泥岩,含植物化石。上部罗岭组下段泥质粉砂岩及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含碳质,有砾石层;上段为紫红色铁锰质粉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夹灰岩透镜体。上统为火山岩系(另述)。
8、白垩系下统杨湾组,为砖红色细砂岩夹细中粘砂岩,砂岩上部含石膏。分布在七桥、泥河一带。上统浦口组为红色角砾岩夹薄层细砂岩互层,分布在龙王顶一带。
9、新生界第三系,以红色砾岩和砂砾岩为主,砂岩和砾岩相互成层,夹有薄层页岩,分布于庐北的魏家老屋、许家墩,西南部的石榴山、龙王顶、岱鳌山一带,广泛出露在罗昌河以北、菖蒲山以南地区。
10、第四系上、中、更新统,在各丘阜区边部呈现为棕红色网纹状粘土夹砾石层。上部为黄褐色粘土、亚粘土,含铁锰结核,在黄屯南山至马鞭山一带,出露为砾岩卵石及红土、红黄土堆积,以次生石英岩与火成岩碎块为主,砾石大者1米以上,一般均碗口大小,形状不等,多出现单面刻划擦痕。
第四系全新统,呈现黄褐色亚粘土及砂质粘土、浮泥、沙卵石。广泛分布在县境低洼区、平坦地区岗垄地带及河谷地带。
三、火山岩中生界侏罗系上统到白垩系下统。境内燕山期火山活动频繁,形成的火山岩系多分布在县境东南部庐枞火山盆地。其次有牛王寨低山丘陵区、沙溪、巢湖岸边同春等地。庐枞盆地火山岩系,以其喷发旋回,可归纳为四组七段,自上而下列表分述。另外,沙溪、柯坦以及巢湖岸边同春等地,见有安山质、粗面质熔岩及碎屑岩等,因研究程度低,分布零星,统归毛坦厂组。
火山岩地层简表

〔地质构造〕
本县位于下扬子准地台西北、大别山地盾的东部边缘,大部属淮阳山字型前弧东翼部份,又有郯庐大断裂带通过,构造较为复杂,就构造形式而言,可分“构造单元”和“断裂形迹”两部:
一、构造单元境内较大的构造单元有四:
1、北东向复式背斜褶皱带北自盛桥入境,经龙池山、东顾山、县城至菖蒲山,长37公里,宽约5公里。出露地层呈紧闭线状褶皱,轴向北东~南西(30°左右),包括若干个不完整的背斜和向斜。断裂构造主要为北东至北北东向走向断层,该断层由于受两次以上力的方向不同,产生先逆后正断层性质,使地层产生迭瓦状或地堑与地垒。其次为北西向横断层(300度左右),为张扭性,有平移断距,自盛桥至庐江城北,已知大小断层在16条以上,常使纵断层和岩层发生错位。上述两组断层的切割,构成区内“多”字型构造格架。至于庐南地段,因受庐江~土桥横断层影响,南盘下降,形成断陷,更受后期火山岩活动覆盖,特别是近轴部闪长岩体的侵入,与沙溪铜矿床有密切关系。
2、庐枞火山岩盆地位于县境东南部,属扬子准地台西北边缘和淮阳地盾东部结合地带。其火山岩系不整合于中、下侏罗系象山群之上,呈一开阔的向斜盆地,地层倾角在边部约15~20度,中心部位平缓。由于在火山岩系底部,见有较厚的沉积角砾岩,说明在“宁镇运动”以后,该区有断陷活动性质。而在其下,象山群底部也出现含角砾沙岩,而且厚度较邻区为大,又说明在更早的“南象运动”已使该区从震旦系到三叠系产生沉降断陷性质。因此说该盆地为“继承性断陷盆地”。本区的火山活动,具有明显的旋回性,每个火山旋回,产生不同类型的火山机构。早期旋回的火山机构,常被后期旋回作用所破坏或覆盖,大部难以恢复。据目前已知资料认为:罗河、大包庄、盘石岭、何家小岭矿区,皆系早期盘石岭、砖桥旋回期,岩侵性隆起。何家大岭(钟山铁矿)为盘石岭旋回期爆发角砾岩简。矾山、刘家山为盘石岭旋回期破火山口。东部的古火山机构,由于剥蚀较深,保留不完整,已难辨认。至于双庙期和浮山期两个火山旋回的爆发,则认为:双庙旋回以溢流相为主,浮山旋回以爆发、喷发相为主。浮山期距今最近,火山机构保存也最好。区内对盆地有较大影响的构造,北东向“罗河~金湾断层”(罗河~善厚集断裂的南段)将火山岩盆地切割成东西两部,东部半边盆地北宽南窄,状如人耳;西半边相对下陷,接受上白垩红层沉积。
3、浮祥山穹折断束该断束两侧皆为郯庐断裂所夹,成一狭长状,东北隔巢湖与“桥头集穹折断束”相对应,是“张八岭台拱”向西南延展部分。自戴桥至浮祥山一线,有下元古界地层零星出露,浮祥山磷矿点为一个破碎背斜的东翼。
4、大别山地质东部边缘该区位于县境西部和桐城交界处,属大别山台背斜南翼的倾伏处,轴向大致为北东东,分布在大狮子山至长岗岭一线、北翼在安山一带。地层出露较全,为上侏罗统毛坦厂组安山岩、粗面岩及其泥灰岩等,倾向北西,倾角20~35度。南翼受郯庐断裂影响,地层遭受破坏,产状较紊乱。东部鸭池山附近为北东向(约60度)次级构造裂隙,有萤石矿脉充填。
二、断裂形迹境内断裂构造,主要为北东至北北东纵向断裂,其次为北西至北西西向横向断裂,构成交织格局。其中北东向纵断裂,主要为郯庐大断裂带及与之接近平行的塔山~中垾断层,盛桥~菖蒲山断层,罗河~善厚集断层、乌江~蜀山断层;北西向横断裂有庐江~土桥断层和泥河~黄梅尖断层。
1、郯庐断裂带该断裂于1956年由地质部航空磁测队概查时发现,它北起黑龙江、吉林、辽宁、过山东的郯城、安徽的庐江,直至华南,是我国东部一条巨大的超岩石圈断裂带。该断裂在庐江有四、五条主干断裂及伴生、派生构造形迹,构成一个以断裂为特征的北北东向构造带。嘉山至庐江段断裂规模最大,北宽南窄,庐江以南强度减弱。主断裂自桐城孔城入本县境,以北东30~35度方向经浮祥山至白石山入巢湖出境,高角度倾向北西。主干断裂确有导岩、导矿及地震活动带之特点。另一支自浮祥山南、乐桥镇北,经庐江县城西,至许桥附近出境,其产状和主断裂同。现已探明郯庐断裂带金刚石保有储量占世界第10位。
2、中垾~塔山纵断层北东向,南段和郯庐主断裂平行,北段以40度方向和盛桥~菖蒲山断裂相交于巢湖中。
3、盛桥~菖蒲山纵断层北北东向,北段沿盛桥~菖蒲山复式背斜褶皱带东侧,南部发育在菖蒲山复式背斜轴部,构成沙溪矿区导岩、导矿通道。
4、罗河~善厚集纵断层北北东向,在本县罗河~金湾段纵向切割了庐枞火山岩盆地。东边大部为庐枞盆地主体,蕴藏有多种矿产;西边小部断陷下降。
5、乌江~蜀山纵断层北东向,南段在本县砖桥~黄屯一线东北入无为县境。
6、庐江~土桥横向断层北西向,西段南盘下降,切割盛桥~菖蒲山复式背斜褶皱带,东段控制了庐枞火山岩盆地北部边缘。
7、泥河~黄梅尖横断层北西向,西段自菖蒲山南,再次切割菖蒲山复式背斜褶皱带,南盘下降;东段在黄梅尖一带为控岩构造通道。
〔岩浆岩活动〕
侏罗系末白垩系初,剧烈的宁镇运动造成本区断陷和破裂,给岩浆活动以通路。境内的岩浆岩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一、侵入岩一次侵入体主要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次为辉石闪长岩、辉石闪长斑岩及其它变种。主岩分布在沙溪的福泉山、凤台山一带,面积长约10公里,宽约3公里,矿物成份简单。次岩分布在矾山、砖桥东、焦冲、缺口及冶父山一带。分布在矾山2平方公里,主要矿物为正长石,次为酸性斜长石、辉石,副矿有磁铁矿、黄铁矿、磷灰石、锆石等;分布在焦冲约11平方公里,主矿为正长石,少量石英,副矿为磁铁矿,蚀变有黄铁矿化;分布在缺口北三公里处为辉石闪长岩和二长岩等杂岩体,钻探控制北东西南向长5000米,宽1800米,矿物成份为中长石、更长石;分布在冶父山,面积约3~5平方公里,岩体结晶较好,有少量黄铁矿化。
二次侵入体为二长岩、二长斑岩,多为小岩株,岩脉分布在巴家滩、青山水库、岳山等地。其中主要分布在巴家滩,面积约3平方公里。矿物成份为拉、中斜长石,钾长石,少量辉石、黑云母,岩体边缘有轻微铜矿化。
三次侵入体为正长岩、石英正长岩、正长斑岩、石英正长斑岩、花岗闪长岩,以岩株、岩脉为主。主要分布在枞阳的黄梅尖、浮山、大岭脚等处。县境为牛王寨岩体,罗河、砖桥一带有脉岩。牛王寨正长岩体在县之西境,跨桐城县境,出露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主矿为钾长石和少量熔蚀状石英斜长石,副矿为磷灰石、绿帘石等。在郯庐断裂的西侧安山岩、粗面岩中,接触带蚀变有硅化、角岩化、黄铁矿化、萤石化等。
二、脉岩境内脉岩主要分布在火山岩盆地,以南北向为主,少量为北西向和北东向。
闪长玢岩、辉石闪长玢岩、安山玢岩、微晶闪长岩主要分布在砖桥一带,其中微晶闪长岩分布在牛王寨岩体内,咏宽0.5~10米,长几十米到千米。此类脉岩形成较晚,不伴生金属矿化。
正长斑岩、粗石斑岩,脉宽1~5米,长几十米到数公里,规模较大,分布较广泛。矿物主要成分为钾长石、少量石英和斜长石。这类脉岩和铜矿化关系密切,如黄树堡、石门庵等地,脉体本身即铜矿化。流纹状石英正长斑岩,脉宽1米左右,长几十米,主要产于牛王寨岩体和黄梅尖岩体。
玄武岩、粗玄岩、拉斑玄武岩数量少,规模小,仅在何家冲一带见到,常和含铜石英脉相伴生,可作脉状铜矿找矿标志。
煌斑岩规模小,主要分布在牛王寨和黄梅尖岩体中,在雾顶山和獭猫尖之间,岩脉和含铜石英脉平行或穿插其中。
三、次火山岩或称超浅成侵入岩,也称潜火山岩。其形成多发生在火山旋回的末期。隐伏于盘石岭、罗河大包庄地区和何家大小岭地区,也有出露地表。
砖桥旋回次火山岩,岩性单一,为粗安玢岩,分布最广,呈岩床、岩舌状出露在山间沟谷。
双庙旋回次火山岩,为斜长粗安玢岩,暗色矿物较少,分布在庐枞盆地中偏南。
浮山旋回次火山岩为粗石斑岩,多充填在火山管道中,呈柱状突出地表。其分布地区已出县界,在枞阳北部、庐枞盆地之南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地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