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组建〕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庐江县委在本县游击区建有类似赤卫队的民兵组织。解放战争时期,在少数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建立民兵组织。由于民兵组织的建立,从而在本县形成民兵、游击队、县团三结合的地方武装。建国后,随着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民兵组织亦相继建立。1950年全县民兵发展到4711人。1951年民兵人数16134名,其中基干民兵4881人。乡设中队,村成立分队,分队辖2至4个小分队,小分队以8—15人组成。1952年将28至30岁以下的青壮年全部编入民兵基干队,其余编入普通民兵,民兵数29239名。1953年乡民兵中队改称为民兵乡队,有部分乡队下设中队。1954年10月,全县40个乡(镇)成立了民兵基干队,并在全县范围内扩充民兵,至此,有乡镇队210个,中队445个,普通民兵33834名,基干民兵6831名。1958年上半年,进行了民兵与预备役合组;建乡队67个,基干中队425个,基干分队11442个,基干民兵42803人,普通中队158个,普通分队468个,普通民兵27387人。
195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大办民兵师”的指示,县组建了民兵师,24个民兵团,197个民兵营,民兵人数达297049人(其中女民兵9万人),其中基干民兵99068人。1962年结合“整风整社”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贯彻“组织、政治、军事”三落实,采取人民公社建团,生产大队建营,生产队建排或班的形式整顿了民兵组织,县直单位和厂矿建立民兵营、连组织。“文化大革命”中,民兵组织和活动被“群众专政指挥部”所代替。1976年,根据《民兵工作条例》合理进行编组,全县共建632个民兵营,8584个民兵排。1981年,参加民兵的年龄调整为年满18至35岁,其中基干民兵为年满18至28岁,以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使民兵队伍更加精干,编制趋于正规,武器分布较为合理。
〔训练〕
1951年开始逐年对民兵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军事训练,重点是基干民兵(1962年以后是武装基干民兵)。训练内容主要是射击、投弹、爆破、单兵战术以及武器常识,有时根据年度训练要求适当安排一些捕捉空降特务、防空、防毒等勤务训练,其间还穿插进行过土工作业、列队和打坦克训练。专业分队依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训练。训练时,基干民兵由公社集中教课,分大队(村)练习,有时还以自然村为单位组织。普通民兵由大队每年组织1至2次教育,重点是了解形势,明确职责。训练时间平均每年8至10天。训练采取小型、就地、分散的方法,农忙少训练,农闲多训练,做到“长流水不断线”。1965年2月,庐江县出席省民兵大比武会,获射击表演奖。其中长冲乡三十里铺大队基干民兵沈富英、沈凤英、沈永珍3姐妹以及晨光基干民兵张永茂被省委、省人委、省军区授于“神枪手”称号。60年代后期,县成立人民防空指挥部,组织民兵修建地下人防工程的同时,修工事和训练相结合,使民兵训练适应战时要求。
1980年以后,对民兵训练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改革,除进行军事训练外,还进行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围绕精神文明,以及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专职武装干部的军事训练列为重点的训练对象。1963年以前,主要学习理论、时事政治以及必要的军事训练,逐步达到会教兵、会带兵、会用兵。1964年开始,专职武装干部由军分区组织训练;武装基干连、排干部由县人武部组织分片设点短期集中训练;基干民兵排、连、营干部由区采取集中或分片设点训练,县人武部派人指导。1980年以后,县人武部负责训练少数民兵营长和教学骨干。
〔主要活动〕
自1949年8月始,民兵大力配合主力和地方部队担负清剿敌特,平息暴乱,协助公安机关侦察破案、押解看守罪犯、维护社会治安等任务,保卫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据资料记载,民兵配合主力剿匪达14次之多,缴获长枪200支,轻重机枪2挺,单独与土匪作战100余次,参战民兵达1000余人,乐桥区小墩乡民兵班长崔正旺在1958年打死2只老虎,为民除害,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奖励1支半自动步枪,被省人民委员会授予“打虎英雄”称号。庐北乡燕窝村,18岁女基干民兵王严青为抢救落水女青年英勇献身,被省政府、省军区追记二等功,并追认为革命烈士。砖桥乡胡榜村民兵柳学群奋不顾身扑灭村庄火灾,摔伤后仍然以身体压住火苗,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一次山洪暴发,他从激流中抢救2名青年,受到省政府、省军区的表彰,荣记三等功。1980年后,各级民兵组织积极配合公安部门追捕逃犯,缉拿犯罪分子,维护城乡社会治安。
民兵还是生产战线上的主力军。50年代初全县就组织农业生产突击队1431个,参加突击队的民兵达17000多人。1954年大水,全县30000多民兵投入抗洪抢险。洪水退落后,又组织民兵兴修水利,重建家园。1959年大旱,全县民兵以社队组成抗旱突击队,昼夜奋战,开渠引水,打井提水,从几里外挑水救苗,在生产竞赛中,各地民兵还种丰产田、种子田、试验田,营造民兵林。1983年,全县有120000民兵投入抗洪抢险,其中万余民兵奔赴无为长江大堤抢险护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