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报刊〕
一、《炉火》、《血花》中共庐江特别支部于民国19年前后创办《炉火》月刊、《血花》半月刊等革命文艺刊物。
二、庐江三日刊约于民国20年10月,由国民党庐江县党部创办,内容为县内乃至国内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新闻报道和县内商品介绍等,通常为三天一刊。
三、皖中日报于民国28年11月20日在本县创办。宗旨是:“以文化的力量去完成国民革命未完成的使命。”后与《庐江日报》合并,总155期。
四、庐江日报民国31年,由国民党庐江县党部宣传股主办,社址在钟楼桥县党部内(今庐江电影院西侧)。社长朱植培,总编辑胡震东,编辑马云从及4名职员,八开白报纸,1、2版刊登有关内战消息,3、4版为地方新闻和文艺等。每月发行1.8万份,发至乡、保及县城各机关、学校、商会、公会等。停办时间不详。
五、新庐江报民国34年,由国民党驻庐江兵团总部创办,地址在今庐江县政府大院内。社长黄宾一,编辑彭仕新、张筱华,发行王宝华,另有工作人员2名。停办时间不详。
六、民声报创办于民国35年9月23日,由县参议会民社党主办,社址在庐江公园内。社长徐适。印刷单位为“永康石印社”(今城内照相馆附近)。该报宗旨:“为宣传民意,报导政声,以期力挽颓风,达成建国目的……。”每月8期,每期100份左右,发行至县党部机关。一年后停刊。
七、青锋报民国37年6月1日由青年党主办,社长许国乾。该报以“发扬地方文化,促进人民知识,协助政府实施宪政”为宗旨。所载内容均靠矿石收音机收听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消息。社址在庐城内。
八、庐江晶报抗日战争期间由民国庐江县政府一团体主办,发行人金泽潜。稿件一般是自撰或转抄他报。社址在庐江城内,印刷单位为永康石印社。
九、庐江通讯社民国37年3月11日成立,名为“综合通讯社庐江分社”,社长金泽潜,社址在《庐江晶报》社内,历时34个月结束。
十、庐江报1958年1月1日,中共庐江县委创办《内部通讯》,发行至乡以上单位。同年2月18日改为《庐江报》,4月1日正式发行,为3日刊。1959年元旦改为双日刊,4版4开,月发行量5000份。内容有新闻、言论等。1960年7月1日,宣传部批准建立《庐江报》社论小组,增配15名专职采编人员,总编李农。1961年2月,改为周双刊(星期3、6),每期3000份,发行至公社和生产队。1963年3月1日停刊。
〔通讯报道〕
50年代初,本县通讯报道队伍已具雏形。1958年,有通讯员904名,通讯组509个。1962年,有通讯员403名,通讯组100多个。1973年,整顿原有通讯组,整顿后有报道组125个,通讯员240名,年底发展到600多名。广播通讯员,1975年有257名,1982年有350名,1984年有骨干通讯员246名。1984年,县委宣传部设通讯科,各区、乡成立通讯组。1985年,有通讯组81个,通讯员221名,其中省级以上报刊通讯员30多名,有2人被《安徽农民报》、《经济日报》(安徽版)聘为特约记者。
通讯报道稿件有消息、通讯、评论、照片等。其内容都结合当时形势和当地实际情况反映现实,报道新人新事。不少稿件被省级以上报刊采用。1950年8月9日和8月23日《皖北日报》先后刊登县广播站收音员写的《组织收听的几点经验》、《重视收听工作的吴云同志》等文章。1958年6月13日,《安徽日报》第3版刊登庐江师范学校写的《庐江县开始试办红专学校》的报道。10天后,《安徽日报》发表《庐江县普遍开展农具改革运动》的报道。1973年,本县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2篇,在《解放军报》上发表文章3篇。1980年,中共庐江县委宣传科报道的《县委领导带头大搞稀林补植》、《小红头糕点受欢迎》、《活塞厂抓文明生产》等电视新闻,先后在安徽电视台新闻节目里播映。1981年至1983年,省广播电视好稿好节目评选活动中,本县《异乡遇难有亲人》(通讯)、《王万荣照顾孤寡老人廿年如一日》(消息)、《张爷爷三流感激泪》、《为您服务》、《从一项新产品的使用看引进的价值》(评论)和县站《对农村广播》(节目)均获奖励。1983年,省新闻摄影研究会主办安徽第一届新闻摄影展览,本县摄影作品《村办企业砖瓦厂》入选参展。1985年2月,安徽电视台播映中共巢湖地委宣传部和中共庐江县委办公室联合报道的《巢湖兴修水利》的电视新闻。
〔广播电视〕
一、广播
1、机构1950年,县广播站建立,1954年改为庐城广播站,1956年9月改为庐江县广播站,1967年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0年,县广播网领导组、县广播站革命领导组分别成立;广播站设编播、财务、机线3组。1976年6月,庐江县广播事业管理局成立(局、站合一),设政秘、编播、计财3股。1984年3月更名庐江县广播电视管理站(局级机构),设人秘、宣传、事业3股。同年12月,改为庐江县广播电视局,除内设机构外,还下设县广播站、服务部。
1951年后,金牛、汤池先后建立收音站。1954年,各区和部分机关先后建立收音站。1955年始,一些高级农业社建立收音站。1964年,金牛公社建立全县第一个广播放大站;1970年底,全县建立区、社广播放大站41个。1976年底,基层站基本建齐。15所完全中学、300人以上的厂矿及车站、码头也建立广播站(室)。1985年,有县区广播站11个,乡放大站72个,村广播室9个。
2、设备县广播站1950年仅有1间房子、1台“美多”牌5灯收音机、1部油印机。1954年添置2.5匹马力发电机1台及20只高音喇叭等。1956年有瓦房3间、12匹马力柴油机和500瓦扩大机各1台、控制台和电唱机各1部、录音机2台。1985年,站内主要设备有两部20KC调频载波发射机、1部tY——1000型扩大机和tY——1000型前级增音控制台、5部录音机、3台550瓦扩大机、两台550瓦前级、1台低频立体声收音机及9部会议用的收录机、扩音机等。
1956年基层站有收音机140多台。1959年23个大公社配置30——50瓦直流电扩音机。1976年至1985年,各站改造机房,黄屯乡广播站机房设备、装配设计居巢湖地区同级站首位,全县有扩音机140台,1985年,基层站有扩大机125台,总功率41.72千瓦。村(大队)广播室一般有1间房屋及扩大机、电唱机。学校、厂矿、车站、码头广播站(室)设备与村广播室相仿。
3、广播网县站建立初期为收音,1952年转为扩音,有4只10瓦高音喇叭,其中1只监听,3只分别安装于四牌楼、公园门口和县委大门前。1956年,基本实现乡乡、村村有广播;次年普及到自然村。1959年,本县出现第一次大办广播网高潮。1960年至1962年处于停顿状态,1963年开始回升。1966年至1972年,架设简易广播线1.226万杆公里。1976年,小喇叭入户率达81%,公社以下架设简易广播线1.272万杆公里。1977年至1985年,由于广播杆线失修,喇叭入户率逐渐下降。1984年,入户率只有4%,村通播率由普网时的90%以上下降到58.3%。1985年,全县有广播专用线路1623.6杆公里,广播喇叭8842只,有387个村通广播,占68.7%,广播喇叭入户率仅有3.8%。此时,大喇叭和质量较高的动圈喇叭逐步取代舌簧喇叭和压电喇叭。
庐江县广播喇叭安装统计表


4、广播广播宣传主要是配合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形势和当时的任务而进行的。1950年6月起,县广播站配合解放初期政治斗争和恢复经济进行宣传,除转播中央电台和省台有关重要节目外,还自办一些节目。1966年后,自办节目停播,有时只播《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社论,或转播中央台和省台节目。1970年,恢复自办节目,主要有:“全县各地广播站联播”、“科技讲座”、“学习与批判”、“文艺”、“农业学大寨”和“理论广播讲座”等。1984年至1985年,自办节目有:“全县各地广播站联播”、“新闻和报刊选播”、“庐江快讯”、“科技”、“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与生活”、“巢湖新闻”、“半月广播”、“信息”、“经济能人上讲台”和“文艺”等。
区、乡广播站,除转播县广播站信号外,也自办节目,一般有:“双抢专题”、“计划生育突击月专题”等。学校、厂矿、车站、码头广播站(室)根据各自工作性质进行宣传。
二、电视1973年,县商业部门开始销售电视机,凭票供应。1975年前后,一些党政机关购买18吋左右的彩色或黑白电视机,也有私人购买9吋黑白电视机或自买零件组装。继后,城镇居民购买率逐渐提高。1975年春,县革命委员会购买1部投影电视机,是本县第一部投影电视机。1977年,县教育局购买1台匈牙利产14吋彩色电视机,是本县第一台彩色电视机。80年代,一般家庭已趋向于购买彩色和较大屏幕的电视机。据统计,1984年底,全县有电视机6600余台,1985年底增加到15000余台,其中彩色电视机约占三分之一,城镇居民和工作人员家庭80%以上有电视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