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城垣
含山自唐建县以来无城池。明正德七年(1512)始筑土城。城周3里许,高1.5丈;护城河深宽各丈余。四方有城门,上建城楼,后增东西两偏门。嘉靖年间,知县牟蓁以邑小门多,有泄风气,闭去东西偏门。嘉靖三十七年(1558),改筑砖城,城周900余丈,高1.8丈,厚1丈,垛1800余。四门是:东朝阳门、西进贤门、北拱辰门、南南薰门。咸丰十年(1860),清军李世忠将东南城垣拆毁,取砖石构筑工事。同治五年(1866),知县冯学培再筑东南城垣。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县政府为有利抗战,疏散人口,于民国29年(1940)7月,发动群众,将城垣全部拆毁。
二、街道
抗日战争前,环峰镇主要街道有明贤街(古称明道坊,又称宣化街,俗称大市街)、东门大街(古称和阳坊)、北门大街(古称仪凤坊)、攀桂街(古称攀桂坊)、进贤街(古称进贤坊)、遇仙桥街(古称崇儒坊)。主要巷子有:鼓楼巷、文昌巷、钥匙垴(巷子)、王巷。街道都是石板路面,宽3~5米不等。抗日战争中,日军飞机多次轰炸含城,十字街、西门大街、北门大街、遇仙桥街遭到毁灭性破坏。
建国初,城区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随着生产发展,街道逐步得到改造和拓宽。1959年,沿着北大街街后和小西门街开拓一条贯通南北的革命大道,长1260米,后改名为环峰北路、环峰南路;1974年,沿着西门大街、遇仙桥街开拓一条贯通东西的环峰西路、环峰东路,长1800米,路宽都是22米。1978年后,马路全部铺上柏油,老街和巷子路铺上预制水泥方块砖。到1988年,全城有马路、街道、主要巷子共18条。1988年,全城总面积4平方公里,是建国前的4倍。
三、房屋
清末至建国初,含城较大的建筑有:夫子庙、县署、宗祠、庙观等。夫子庙(学官)建于宋崇宁初年,位于遇仙桥街东粮油食品局地址,庙前有迎圣门,迎圣门内正中为大成殿,高大雄伟,内奉孔子及72贤牌位,大殿外围为石栏杆。殿前两侧各有10余间房子称东西廊,供奉历代名儒。县治所,有房舍百余间,中央大厅为大堂,后进为后堂,再后进为正宅。大堂前面有城楼式仪门,仪门外有一大照壁,长10米,高7米。大堂东、西为幕衙、宾馆、钱粮柜、监狱。节孝祠,位于鼓楼巷口,临正街,前后两进,共10余间,为高大砖木结构建筑。安国寺,位于攀桂街西,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规模宏敞,毁于太平天国时期。观音庵建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位于西门外,是含城香火胜地。王家巷(简称王巷),是清代王姓聚居之地,其望梅楼、迎月楼、芸香阁、攀桂亭,建筑十分讲究。
建国后,随着经济发展,含城房屋不断增多,从平房到楼房,从砖木结构到砖混结构、钢混结构、框架结构,房顶从小瓦到平瓦、到水泥平顶,质量逐步提高。主要建筑有:县医院门诊、住院部大楼、百货大楼、县电影院、财税局办公大楼、含山中学教学楼、翰林商场等,楼高一般3—5层。从1982年至1988年,全城建房面积计19857平方米,其中私人建房4678平方米。
四、公共设施
排水
含城地势北高南低,建国前,下水道简陋。有一条明沟叫市河,自遇仙桥流经王巷,自北向南,汇纳城内各街污水,经老城水关洞排出城外。各街下水道明沟阴沟各自修理,没有统一设计,久雨连阴,污水横流;市河成为垃圾沟,夏天苍蝇乱飞,臭气薰天,建国后群众称这条沟是“龙须沟”。
建国后,人民政府首先根治市河这条总下水道,清淤深挖,用砖石砌成全封闭的地下渠。1974年后,在环峰东、南、西、北四条马路中心各修一条主干下水道,深2米,宽1米,总长4870米。各街支渠与主干渠相通,形成下水道地下网络,贯通全城。
供水
历史上含城饮用水主要靠井水,全城水井约200口,水味咸,水质差。建国初,除荒废井外尚有170多口。1966年县卫生防疫站对全城133口井水进行化验,封闭一些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对其余井实行定期消毒。城东准提庵西南王巷附近有一泉池,每逢大旱井涸,全城居民纷纷前来汲取,池水不干,此地后来改田,泉被湮没。
1972年,县政府在城东迎恩山上始建自来水厂,在陡岗电灌站水口取水。厂内建有80吨/时立式沉淀池,10平方米普通快滤池,500立方米清水池及清水加压泵房,水处理过程比较完善。1973年增建一座高30M,调节容量为80立方米水塔。第一期工程供水管道铺设到几条老街,机关、团体、学校供水到户,对居民采用公用龙头供水。
1980年,水厂改建,将取水口改在环峰东路县官塘导流河边,铺设300毫米进水管道长1公里,扩建一座日产水5000吨平流沉淀池。由于得胜河污染日益严重,1985年经三二一地质队钻探勘测,终于在城南二迭系栖霞灰岩中找到裂隙水。1986年底第三期改建工程动工,沉井3口,安装38TD—28深井泵2台,6TD—28深井泵1台,铺设300毫米进水管道长1公里,扩建一座日产水5000吨平流沉淀池。由于得胜河污染日益严重,1985年经三二一地质队钻探勘测,终于在城南二迭系栖霞灰岩中找到裂隙水。1986年底第三期改建工程动工,沉井3口,安装38TD—28深井泵2台,6TD—28深井泵1台,铺设400毫米、300毫米输水管道6.5公里,耗资120万元,于1987年竣工投产,日供水5000吨,基本满足老城生产、生活用水。
80年代后期,县城扩大,人口增多。自来水供不应求,水厂将取水管道再延伸1公里至东山水库,使日供水量提高到8000吨,但仍不能满足城北新开拓区用水需要。截至1988年,全城供水管道东到啤酒厂,西至油库,北达汽车站,南到预制厂,全部进水管道长12公里。
路灯
建国初只在街头巷口点上煤油风灯,挂在灯柱上,由专人按时点燃、加油。1957年含城电厂在一些主要街道安上木杆简易白炽灯泡路灯。1975年,在标准水泥柱上安装长臂杆架,用高压汞灯、高压钠灯作为路灯,计53盏。1988年安装人控和自动控制开关,路灯年用电4.8万度。
绿化
清代攀桂街几乎家家有桂树,满街飘香。北门大街西侧翰林塘,旧时茂林修竹。王巷,树木葱茏,环境清幽。民国10年(1921),在环峰书院和义学旧址建含山公园。园内有5000多平方米池塘一口,塘中种荷,岸植垂柳,是居民小憩的好去处。该公园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建国后,含城有百年以上古树三棵。两棵在含山中学,一为银杏,一为皂角,另一株银杏树在攀桂街原粮食局院内。50年代初,政府重视绿化工作,发动机关干部、学生在环城马路(路在旧城基上)两旁全部种上刺槐,后因城建需要伐去。70年代后,随着街道拓宽,绿化同步进行。新开辟的环峰路两旁,共植悬铃木884棵,樟树250棵;新拓宽的昭关路,栽女贞树750棵。机关、学校一般都栽上花木。1988年,全城绿化面积38.8公顷,覆盖率达25%。
桥梁
含城南濒得胜河,有1座三孔石桥,名观音桥。明嘉靖十八年(1539)建成。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修。民国25年邑人陈遮谐再修,桥面围以石雕狮头栏杆,桥墩分水处有石雕龙头,背水一面雕有龙尾。建国后,五六吨重卡车来往桥上,桥身至今未损。1976年,县政府在环峰南路跨得胜河新建得胜桥,长55米,宽9米,为石台双曲拱单孔桥,孔径4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载重15吨。
卫生设施
建国前,城内无公共厕所,环境卫生较差。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环卫工作,根治市河。每年发动群众进行几次大的爱国卫生运动,消灭卫生死角。建立专业清洁队伍,购置垃圾运输工具,建立公共厕所。全城计设置垃圾池16个,公共厕所10个;购置垃圾车1辆,翻斗垃圾车4辆,平板车4辆,洒水车1辆。清洁工增加到19人。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