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编纂资料
建国前,无系统的统计资料。建国初期,统计工作也只能承担简单的经济和社会调查任务,为上级主管部门、同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主要的经济数据,未能编纂成系统的统计资料。“文化大革命”期间,统计机构被撤并,统计内容相应减少,有的报表中断,连统计年鉴也无法整理。1975年以后,开始对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和应用,其内容包括统计资料的整理与汇编、统计公报、统计分析三个方面。
(一)统计资料整理与汇编
整理和汇编统计资料,是把由统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的、而又能反映一个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统计资料集中汇编于一册,供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编制;检查计划和管理决策、指导工作提供数据。统计资料的整理与汇编分为年度统计资料、历史统计资料和专门调查资料。
1、年度统计资料
建国初期,由于统计机构新建,统计力量薄弱,一般调查统计资料大都由省统计部门会同业务主管部门或专门调查机构统一组织编印,其中将主要指标分地、县列示,以满足地、县的需要与应用。进入60年代,统计机构和统计力量加强,地方按年度整理汇编国家统计资料已具备必要条件,滁县地区统计部门从1963年开始编印《1962年滁县地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以后逐年编印至1989年。1990年起,改《滁县地区统计年鉴1990年》,一直逐年编印。
《滁县地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包括行政概况、户数、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农业(含林牧副渔业)、水利、气象、工业、交通、邮电、基本建设(1983年起改为固定资产投资业和建筑业)、商业、物价(1973年起增加)、财政金融、劳动工资、物资、文化、教育、广播(1974年起增加)、体育(1985年起增加)、旅游(1986年起增加)社会总产值相国民收入的生产、消费、积累(1986年起增加)等方面内容。《滁县地区统计年鉴》主要内容有概况篇、专业篇、企业篇、大事记、附录和知识窗等。除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统计资料外,根据各年度的需要编印多种统计资料和统计信息,扩大服务范围。经省统计局推荐,首次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发行《滁县地区统计年鉴—1991年》。
1962—1992年,整理编印的年度统计资料有39种,印刷总计10230册。
自80年代起,滁州市及天长、全椒、凤阳、嘉山等县统计局也陆续编印本县市的年度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2、历史统计资料
滁县地区历史资料整理从50年代初期开始,至1992年,先后进行的主要历史资料整理汇编有:
《1949—1954年私营工业及个体工业统计资料》;1962年5月整理汇编的《安徽省滁县地区综合统计资料》;《1949—1964年滁县地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71年5月汇编整理的《“三五”时期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73年8月编印发行的《1949—1972年滁县地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84年7月编印发行的《皖东三十五年》;1985年7月根据省统计局要求汇编的《1976—1984年滁县地区固定资产统计资料》;1984年3月编印发行的《滁县地区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简明资料》;1986年8月编印的《滁县地区“六五”期间农业经济发展情况》;1988年8月编印的《皖东在改革中前进》;1989年8月出版发行的《皖东四十年》和1991年2月编印的《“七五”期间巨变》等。
3、专门调查资料
《安徽省滁县地区第三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汇编》。1983年1月由滁县地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印。
《安徽省滁县地区人口普查资料汇编》。1984年1月由滁县地区人口普查办公室根据电子计算机汇总资料编印。
《滁县地区工业企业名录(1985年)》。1986年9月由滁县地区工业普查办公室编印。
《安徽省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滁县地区资料汇编》。1987年10月由滁县地区工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
《安徽省滁县地区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汇编》。1990年10月由地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印。
《滁县地区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电子计算机汇总)》。1992年2月由滁县地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印。
(二)统计公报发布
统计公报发布是统计部门公开向社会公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主要统计资料及有关文字分析。1982—1992年底,地区行署统计局在《滁州报》上共发布《全区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和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计公报》14次。各县、市统计局也有不定期发布统计公报的。
二、分析报告
滁县地区50~60年代写有少量的统计分析报告。70年代以后,此项工作范围加大,从工业、农业逐步扩大到其它专业。60年代共写出分析报告20篇,如1963年8月专区统计办事处撰写的《关于滁县专区1963年上半年社会商品购买力实现情况》,从分析居民、社会集团、农村人民公社的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力构成的变化和主要商品销售构成,反映社会集团购买力得到压缩,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情况。1979年地县统计部门配合农业部门结合农业生产季节多次典型调查资料写出文字分析,并对六个典型大队的农村社员经济收支情况调查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各县统计部门也都程度不同地开展了分析工作。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统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分析报告工作更有成效。其特点:一是在数量上有了增加。二是在质量上有很大提高。三是在内容和方式上有了改变。从过去单纯经济分析扩大到社会发展方面,从单纯分析本地区扩大到毗邻省、地、市、县的横向对比。
三、综合运用
建国以后至70年代,统计资料服务范围较小,主要是为上级党政领导服务,许多基本经济数据鲜为人知,为“封闭型”。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开始综合运用,形成向全社会开放的“开放型”格局。除少数涉及国家机密的数据不予公开外,一般均向社会公布,并提供咨询服务,如定期向乡镇和企事业单位发出《统计分析资料》,为学校、科研单位等提供有关统计数字;每年向社会发表统计公报;为一些企业单位印刷统计资料等。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