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七节 名特优水产养殖
一、河蚌育珠
滁县地区河蚌育珠始于70年代初,至1985年,在全区推开。产珠地主要在天长县界牌乡,滁州市汪郢乡、黄圩乡及全椒县沿滁河一带。1992年统计,当年全区繁殖珠蚌1562万只。播蚌595万只,生产珍珠1400公斤。
1980年,乌衣渔场进行三角帆蚌繁殖获得成功。后该场又和滁县水产研究所进行人工彩色珍珠试验,因色泽不佳作罢。天长县界牌乡是本区最大的育珠乡。1972—1981年,主要在场育珠,1981年开始繁殖褶纹冠蚌,1985年全乡育珠技术工人达150人,鱼蚌混养面积500亩。1987年繁殖三角帆蚌,鱼蚌混养面积超过千亩。1991年繁蚌1200万只,养成蚌600万只,育珠蚌83.8万只,取珍珠2000公斤。该乡育珠注重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育蚌技术,降低投入成本,珍珠质量也较好。
二、河蟹增养殖
(一)蟹苗的人工放流
本区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沿淮的47.8万亩湖泊是河蟹理想的育肥场所。50年代沿淮湖泊和通江河道盛产河蟹,最高年产量2.3万公斤。长江水系的清流河和滁河汇合处的汊河蟹黄包子一度小有名气。因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江河筑坝建闸,截断了河蟹的洄游通道,加之工农业生产污染日趋严重,内陆河蟹日趋减少,有的地方已经绝迹,1971年全区仅产河蟹2000余公斤。1969年上海崇明岛蟹苗资源被开发利用后,为恢复河蟹资源,1971年天长县湖滨渔业乡首次去崇明捕回蟹苗185公斤,在沂湖进行人工放流试验,1972年9月开始捕捞,共捕成蟹3.7万公斤。此举使全区河蟹产量增加20.7倍。试验放流成功后,滁县地区水产站及时总结经验并在全区推广,1971年,用10平方米板木制作蟹苗箱110套,调动船只13条,从嘉山县女山湖镇、凤阳县花园湖和天长县湖滨渔业乡抽调年轻渔民30多人,组成捕捞蟹苗队开赴崇明岛捕蟹苗。1971—1972年捕蟹苗2010公斤。1970年捕蟹苗2055公斤。1974年捕蟹苗3742.5公斤,占崇明岛蟹苗总产量三分之一。1975年滁县地区河蟹产量达50万公斤。1980年捕苗1127公斤,河蟹产量74.3万公斤,1981年捕苗2157.9公斤,1982年产河蟹99.82万公斤,创捕苗放流河蟹产量的最高记录。河蟹放流面积一度达60万亩。凤阳县花园湖面积5.1万亩,1981年投放蟹亩244公斤,1982年产河蟹25.7万公斤,平均亩产5.04公斤,河蟹产量占全湖水产品总产量65万公斤的30.53%。
从1971年到1981年,全区11年共采捕蟹苗15405.9公斤,产河蟹426.44万公斤,平均每公斤蟹苗产蟹276.8公斤,最高每公斤蟹苗产蟹1215公斤,回捕率一般可达3—5%。1975年10月在花园湖捕获3只大螃蟹,2只雄性,只重分别为620克和550克,一只雌性,重430克。
1982年开始,长江口蟹苗资源丰欠不稳,时有时无,但从崇明以下到安徽无为江段,每年11月份到下年2月份发现大批规格为100—400只/公斤的幼蟹,对蟹苗资源不足起到了补充作用。1982年全区首次采购幼蟹3000公斤进行放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86年嘉山县焦成圩3500亩水面投放幼蟹2.50公斤,规格130只/公斤,当年捕获成蟹4435公斤,平均每只247.5克,回捕率55.7%,每投1公斤幼蟹,产成蟹17.74公斤。以后幼蟹的投放量不断增加。
1988年开始,东北辽蟹和浙江蟹进入本区。当年,焦成圩投放辽蟹750公斤;花园湖从浙江购得规格700只/公斤的仔蟹共73公斤投放入湖。从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的幼蟹在本区投放效果看,以长江蟹生产情况最好,最大个体达550克,体色正、蟹汛较集中,一般农历9月开始洄游,辽河蟹洄游时间较长江蟹早一个月左右,个体一般大100—150克较多,捕捞较晚易造成损失;瓯江蟹则无明显的集中洄游期,难以形成蟹汛,甚至在春节前后仍能发现软壳蟹,发现的最大个体约在250克左右。
(二)河蟹暂养与池塘养蟹
本区河蟹暂养开始于8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河蟹产量的增加,上市较为集中时售价较低,当时花园湖等河蟹集中产地纷纷进行暂养,花园湖建暂养池15亩,女山湖建30亩,一般每亩暂养200—400公斤。以后不断有个人进行河蟹暂养,暂养周期一般2—3个月。在池塘河蟹暂养的基础上,池塘养蟹逐步发展。1984年,来安县大英乡广洋村群众开始池塘养蟹,4户农民养蟹10亩。1986年,来安、滁县、全椒、凤阳、嘉山等县、市共发展池塘养蟹590.7亩,投放幼蟹2793.8公斤,一般亩产蟹15—25公斤。1986年滁州市承担农业部河蟹基地建设项目,投资60万元,于1988年建成蟹池1015亩,并承担了农业部“池塘养蟹丰收计划”,面积197.2亩,投放蟹种1555公斤、鱼种3043公斤,11月收成蟹3660公斤,个体均重103克,亩产蟹10.6公斤,最高亩产45公斤,亩均产蟹45公斤。1992年底,全区池塘养蟹已发展到1000亩,池塘养蟹养殖方式、区域分布等也发生了变化。来安县大英乡广洋村自1984年开始养蟹以来,面积逐步扩大,1991年全村230户有40户养蟹,面积90.3亩,主要用玻璃墙防逃,投放从汊河等处捕上来的扣蟹和黄蟹,投放周期长,从当年3月投放到6—8月份,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暂养性质,蟹种投放量大,死亡率高,全村共放河蟹3945公斤,虽然收购投放的蟹种价格低,每公斤仅16—20元,仍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全村40户38.3亩蟹池共投入709万元,实现产值15.69万元,净利7079万元,亩均投入、产值、利润分加为2063元、4097元和2034元,投入产出比1:2,亩利最高达3000元。
嘉山县女山湖镇自1986年开始池塘养蟹,1990年该镇女山湖渔场职工用池塘培育扣蟹取得成功。职工陈兴东用15亩沟渠在6月10日投放蟹苗0.5公斤,经120天培育,产规格62只/公斤的河蟹211.8公斤,亩产124.5公斤,成活率40.2%。以后,女山湖渔场池塘养蟹逐步扩大。
(三)围网养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水面河蟹人工放流的渔政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对大水面进行分剖围网养蟹应运而生。1988年花园湖进行围网暂养蟹苗试验,暂养面积19467平方米,投放蟹苗56.7公斤,暂养12—33天时间,产规格21—170毫克/仔蟹1113.74公斤。其中李怀山处,面积0.9亩,投放蟹苗7.75公斤,规格12.3万只/公斤,6月5日测定规格达0.068克/只,6月15日拆围,大的有一分钱大,小的黄豆大,平均702克,成活率约60%。同年在渔民刘吉富处进行围网养殖成蟹试验,用竹簖和网各200平方米,分别投放14克/只的蟹种2.8公斤和4.2公斤,从4月5日养到10月20日,竹簖产蟹87只,重量10.2公斤,规格117.7克,回捕率43.5%,折亩产34.02公斤。网围产蟹118只,重量12.7公斤,回捕率36.6%,规格108.4克,折亩产42.6公斤。
1992年,全区共投放蟹苗323公斤,投放幼蟹42012公斤,发展池塘养蟹947亩,大湖放流面积26万亩,河蟹总产量246吨。
三、甲鱼养殖
滁县地区湖、河、水库等都盛产甲鱼,年产量可达百余吨,主要是天然捕捞。
1978年,天长县釜山渔场在县科委和水产局支持下进行甲鱼养殖和人工繁殖试验,选亲甲鱼118只,1979年首次用电恒温箱孵化出小甲鱼,三年共孵卵2900多枚,孵出1265只。
80年代,农户捕捉暂养甲鱼增多。全椒县南屏乡农民杨继春于1985年暂养甲鱼150多公斤;全权、滁州、来安、嘉山、天长等类似的暂养户有近百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甲鱼价格越来越高,导致过度捕捞,造成产量下降,目前年产量仅有20—30吨。
四、黄鳝养殖
80年代初,本区开始黄鳝养殖,形式多为笼捕或收购鳝种,放入鳝池中养至年底或第二年上市,养殖池面积多为几十平方米,大的上千平方米。1986年全区形成一个养鳝高潮,面积达200多亩。
五、鳜鱼养殖
本区水库、湖泊盛产鳜鱼,特别是城西水库所产大眼鳜,生长快,品质好,每年有千余公斤销往南京、广州等地。1990年滁州市渔场用一只25平方米的网箱养殖鳜鱼,放养规格100—150克的鳜鱼43尾,投放饵料鲤鱼种50公斤,当年产规格500克以上鳜鱼35.1公斤。1992年该场网箱放养鳜鱼种2951尾。
1991年6月19日,万全、吴德友在曲亭水库进行鳜鱼人工繁殖试验,催产鳜鱼9组,顺产3组,得苗12万尾,配以团头鲂鱼苗作为开口饵料,经13天培育,得西瓜子大小鳜鱼5000余尾,留下1300尾投入一口面积15亩池塘中混养,8月23日检查剩800尾,体长达10厘米,后投放1口面积48亩的池塘混养,第二年四月捕获400尾,平均个体重0.4公斤,最大个体重0.9公斤。1992年天长县界牌乡进行鳜鱼人工繁殖,得苗30多万尾,培育寸片3000尾。
六、名优品种引进
1954年,滁县渔场从繁昌县龙窝水库引进细鳞斜凳鲴亲鱼554尾,第二年用于繁殖亲鱼332尾,获苗30万尾,1976年繁殖36万尾,后将鱼苗培育成鱼种后,分别放入城西水库和沙河水库。1980年以后逐步在水库形成种群。1985年前后最高年捕获约3000公斤。
1980年,滁县水产研究所引进试养莫桑比克罗非鱼,并进行越冬种繁殖;同年沙河渔场用10只网箱养殖。1984年,全椒县水产局、科委在神山寺利用天然泉水进行尼罗罗非鱼越冬保种,投放罗非鱼389尾,饲养175天,出池349尾,成活率89.7%.
1983年5月,滁县地区水产局从武汉东湖水产养殖场购买异育银鲫乌仔12万尾,用尼龙袋充气运回,分别投放在乌衣渔场和赵店渔场。是年7月,赵店渔场拉起异育银鲫550尾放大亲鱼池中。1984年6月拉网检查,平均个体196克,最大个体255克,用药物进行催产,选用兴国红鲤雄鱼配组进行人工授精,催产30尾,得苗15万尾。1985年,定远县解放渔场从安徽省水产研究所引入异育银鲫,以后每年生产异育银鲫鱼种1000—1500公斤。到1990年,银鲫已经成为本区精养鱼塘的主要搭养品种之一。
自1987—1992年,先后引进的名优品种还有云南高背鲫、草胡子鲶、淡水白鲳、建鲤、团头鲂等。
滁县地区河蚌育珠始于70年代初,至1985年,在全区推开。产珠地主要在天长县界牌乡,滁州市汪郢乡、黄圩乡及全椒县沿滁河一带。1992年统计,当年全区繁殖珠蚌1562万只。播蚌595万只,生产珍珠1400公斤。
1980年,乌衣渔场进行三角帆蚌繁殖获得成功。后该场又和滁县水产研究所进行人工彩色珍珠试验,因色泽不佳作罢。天长县界牌乡是本区最大的育珠乡。1972—1981年,主要在场育珠,1981年开始繁殖褶纹冠蚌,1985年全乡育珠技术工人达150人,鱼蚌混养面积500亩。1987年繁殖三角帆蚌,鱼蚌混养面积超过千亩。1991年繁蚌1200万只,养成蚌600万只,育珠蚌83.8万只,取珍珠2000公斤。该乡育珠注重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育蚌技术,降低投入成本,珍珠质量也较好。
二、河蟹增养殖
(一)蟹苗的人工放流
本区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沿淮的47.8万亩湖泊是河蟹理想的育肥场所。50年代沿淮湖泊和通江河道盛产河蟹,最高年产量2.3万公斤。长江水系的清流河和滁河汇合处的汊河蟹黄包子一度小有名气。因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江河筑坝建闸,截断了河蟹的洄游通道,加之工农业生产污染日趋严重,内陆河蟹日趋减少,有的地方已经绝迹,1971年全区仅产河蟹2000余公斤。1969年上海崇明岛蟹苗资源被开发利用后,为恢复河蟹资源,1971年天长县湖滨渔业乡首次去崇明捕回蟹苗185公斤,在沂湖进行人工放流试验,1972年9月开始捕捞,共捕成蟹3.7万公斤。此举使全区河蟹产量增加20.7倍。试验放流成功后,滁县地区水产站及时总结经验并在全区推广,1971年,用10平方米板木制作蟹苗箱110套,调动船只13条,从嘉山县女山湖镇、凤阳县花园湖和天长县湖滨渔业乡抽调年轻渔民30多人,组成捕捞蟹苗队开赴崇明岛捕蟹苗。1971—1972年捕蟹苗2010公斤。1970年捕蟹苗2055公斤。1974年捕蟹苗3742.5公斤,占崇明岛蟹苗总产量三分之一。1975年滁县地区河蟹产量达50万公斤。1980年捕苗1127公斤,河蟹产量74.3万公斤,1981年捕苗2157.9公斤,1982年产河蟹99.82万公斤,创捕苗放流河蟹产量的最高记录。河蟹放流面积一度达60万亩。凤阳县花园湖面积5.1万亩,1981年投放蟹亩244公斤,1982年产河蟹25.7万公斤,平均亩产5.04公斤,河蟹产量占全湖水产品总产量65万公斤的30.53%。
从1971年到1981年,全区11年共采捕蟹苗15405.9公斤,产河蟹426.44万公斤,平均每公斤蟹苗产蟹276.8公斤,最高每公斤蟹苗产蟹1215公斤,回捕率一般可达3—5%。1975年10月在花园湖捕获3只大螃蟹,2只雄性,只重分别为620克和550克,一只雌性,重430克。
1982年开始,长江口蟹苗资源丰欠不稳,时有时无,但从崇明以下到安徽无为江段,每年11月份到下年2月份发现大批规格为100—400只/公斤的幼蟹,对蟹苗资源不足起到了补充作用。1982年全区首次采购幼蟹3000公斤进行放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86年嘉山县焦成圩3500亩水面投放幼蟹2.50公斤,规格130只/公斤,当年捕获成蟹4435公斤,平均每只247.5克,回捕率55.7%,每投1公斤幼蟹,产成蟹17.74公斤。以后幼蟹的投放量不断增加。
1988年开始,东北辽蟹和浙江蟹进入本区。当年,焦成圩投放辽蟹750公斤;花园湖从浙江购得规格700只/公斤的仔蟹共73公斤投放入湖。从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的幼蟹在本区投放效果看,以长江蟹生产情况最好,最大个体达550克,体色正、蟹汛较集中,一般农历9月开始洄游,辽河蟹洄游时间较长江蟹早一个月左右,个体一般大100—150克较多,捕捞较晚易造成损失;瓯江蟹则无明显的集中洄游期,难以形成蟹汛,甚至在春节前后仍能发现软壳蟹,发现的最大个体约在250克左右。
(二)河蟹暂养与池塘养蟹
本区河蟹暂养开始于8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河蟹产量的增加,上市较为集中时售价较低,当时花园湖等河蟹集中产地纷纷进行暂养,花园湖建暂养池15亩,女山湖建30亩,一般每亩暂养200—400公斤。以后不断有个人进行河蟹暂养,暂养周期一般2—3个月。在池塘河蟹暂养的基础上,池塘养蟹逐步发展。1984年,来安县大英乡广洋村群众开始池塘养蟹,4户农民养蟹10亩。1986年,来安、滁县、全椒、凤阳、嘉山等县、市共发展池塘养蟹590.7亩,投放幼蟹2793.8公斤,一般亩产蟹15—25公斤。1986年滁州市承担农业部河蟹基地建设项目,投资60万元,于1988年建成蟹池1015亩,并承担了农业部“池塘养蟹丰收计划”,面积197.2亩,投放蟹种1555公斤、鱼种3043公斤,11月收成蟹3660公斤,个体均重103克,亩产蟹10.6公斤,最高亩产45公斤,亩均产蟹45公斤。1992年底,全区池塘养蟹已发展到1000亩,池塘养蟹养殖方式、区域分布等也发生了变化。来安县大英乡广洋村自1984年开始养蟹以来,面积逐步扩大,1991年全村230户有40户养蟹,面积90.3亩,主要用玻璃墙防逃,投放从汊河等处捕上来的扣蟹和黄蟹,投放周期长,从当年3月投放到6—8月份,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暂养性质,蟹种投放量大,死亡率高,全村共放河蟹3945公斤,虽然收购投放的蟹种价格低,每公斤仅16—20元,仍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全村40户38.3亩蟹池共投入709万元,实现产值15.69万元,净利7079万元,亩均投入、产值、利润分加为2063元、4097元和2034元,投入产出比1:2,亩利最高达3000元。
嘉山县女山湖镇自1986年开始池塘养蟹,1990年该镇女山湖渔场职工用池塘培育扣蟹取得成功。职工陈兴东用15亩沟渠在6月10日投放蟹苗0.5公斤,经120天培育,产规格62只/公斤的河蟹211.8公斤,亩产124.5公斤,成活率40.2%。以后,女山湖渔场池塘养蟹逐步扩大。
(三)围网养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水面河蟹人工放流的渔政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对大水面进行分剖围网养蟹应运而生。1988年花园湖进行围网暂养蟹苗试验,暂养面积19467平方米,投放蟹苗56.7公斤,暂养12—33天时间,产规格21—170毫克/仔蟹1113.74公斤。其中李怀山处,面积0.9亩,投放蟹苗7.75公斤,规格12.3万只/公斤,6月5日测定规格达0.068克/只,6月15日拆围,大的有一分钱大,小的黄豆大,平均702克,成活率约60%。同年在渔民刘吉富处进行围网养殖成蟹试验,用竹簖和网各200平方米,分别投放14克/只的蟹种2.8公斤和4.2公斤,从4月5日养到10月20日,竹簖产蟹87只,重量10.2公斤,规格117.7克,回捕率43.5%,折亩产34.02公斤。网围产蟹118只,重量12.7公斤,回捕率36.6%,规格108.4克,折亩产42.6公斤。
1992年,全区共投放蟹苗323公斤,投放幼蟹42012公斤,发展池塘养蟹947亩,大湖放流面积26万亩,河蟹总产量246吨。
三、甲鱼养殖
滁县地区湖、河、水库等都盛产甲鱼,年产量可达百余吨,主要是天然捕捞。
1978年,天长县釜山渔场在县科委和水产局支持下进行甲鱼养殖和人工繁殖试验,选亲甲鱼118只,1979年首次用电恒温箱孵化出小甲鱼,三年共孵卵2900多枚,孵出1265只。
80年代,农户捕捉暂养甲鱼增多。全椒县南屏乡农民杨继春于1985年暂养甲鱼150多公斤;全权、滁州、来安、嘉山、天长等类似的暂养户有近百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甲鱼价格越来越高,导致过度捕捞,造成产量下降,目前年产量仅有20—30吨。
四、黄鳝养殖
80年代初,本区开始黄鳝养殖,形式多为笼捕或收购鳝种,放入鳝池中养至年底或第二年上市,养殖池面积多为几十平方米,大的上千平方米。1986年全区形成一个养鳝高潮,面积达200多亩。
五、鳜鱼养殖
本区水库、湖泊盛产鳜鱼,特别是城西水库所产大眼鳜,生长快,品质好,每年有千余公斤销往南京、广州等地。1990年滁州市渔场用一只25平方米的网箱养殖鳜鱼,放养规格100—150克的鳜鱼43尾,投放饵料鲤鱼种50公斤,当年产规格500克以上鳜鱼35.1公斤。1992年该场网箱放养鳜鱼种2951尾。
1991年6月19日,万全、吴德友在曲亭水库进行鳜鱼人工繁殖试验,催产鳜鱼9组,顺产3组,得苗12万尾,配以团头鲂鱼苗作为开口饵料,经13天培育,得西瓜子大小鳜鱼5000余尾,留下1300尾投入一口面积15亩池塘中混养,8月23日检查剩800尾,体长达10厘米,后投放1口面积48亩的池塘混养,第二年四月捕获400尾,平均个体重0.4公斤,最大个体重0.9公斤。1992年天长县界牌乡进行鳜鱼人工繁殖,得苗30多万尾,培育寸片3000尾。
六、名优品种引进
1954年,滁县渔场从繁昌县龙窝水库引进细鳞斜凳鲴亲鱼554尾,第二年用于繁殖亲鱼332尾,获苗30万尾,1976年繁殖36万尾,后将鱼苗培育成鱼种后,分别放入城西水库和沙河水库。1980年以后逐步在水库形成种群。1985年前后最高年捕获约3000公斤。
1980年,滁县水产研究所引进试养莫桑比克罗非鱼,并进行越冬种繁殖;同年沙河渔场用10只网箱养殖。1984年,全椒县水产局、科委在神山寺利用天然泉水进行尼罗罗非鱼越冬保种,投放罗非鱼389尾,饲养175天,出池349尾,成活率89.7%.
1983年5月,滁县地区水产局从武汉东湖水产养殖场购买异育银鲫乌仔12万尾,用尼龙袋充气运回,分别投放在乌衣渔场和赵店渔场。是年7月,赵店渔场拉起异育银鲫550尾放大亲鱼池中。1984年6月拉网检查,平均个体196克,最大个体255克,用药物进行催产,选用兴国红鲤雄鱼配组进行人工授精,催产30尾,得苗15万尾。1985年,定远县解放渔场从安徽省水产研究所引入异育银鲫,以后每年生产异育银鲫鱼种1000—1500公斤。到1990年,银鲫已经成为本区精养鱼塘的主要搭养品种之一。
自1987—1992年,先后引进的名优品种还有云南高背鲫、草胡子鲶、淡水白鲳、建鲤、团头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