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设过程
建国前,本区境内没有大中型水库。较大的塘坝相当于现有小型水库的也只有二座,一为凤阳县的鹿塘,1956年已扩建为中型水库其一为来安、滁县交界处的苏塘。后废塘还田。
1952年10月,滁县动工建第一座小型水库——凤凰洼水库,兴利库容75万立方米。该库于1954年3月建成,为全区修建水库提供了经验。1956年3月,凤阳县在省水利厅的技术帮助下,由省厅进行勘测、规划、设计的官沟水库开工,于1957年8月完成包括灌区配套在内的工程。1956年8月,在蚌埠专署水利局的技术帮助下,滁县独山水库开工,1957年7月包括灌区配套等工程全部完成。1957年10月,凤阳县凤阳山水库(原名殷涧水库)施工,1958年8月大坝基本建成。同期开工的还有定远县的岱山水库和嘉山县的燕子湾水库。这期间兴建的五座中型水库,都是集中一定的技术力量,有健全的施工组织机构,重视施工质量,工地有质量检查人员和设施,严格地按照施工规模进行施工。工期短,开工至完工只一年多时间,灌区工程同时进行,完工后就全面受益。但因当时水文资料短缺,未能充分利用地面迳流,水库规模偏小,以致后来大都要加高溢洪道、建闸控制,抬高蓄水位,加大库容。如官沟水库在溢洪道上建闸抬高蓄水位,岱山水库的滚水坝加高,独山水库在溢洪道增建滚水坝,燕子湾水库在溢洪道上两次加高滚水坝。除五座中型水库外,至1957年底,各县还建小型水库110座。其中总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至1000万立方米的小(一)型4座,总库容10万立方米至100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106座。
1958年3月,中央提出“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水利兴修的“三主”方针,在“大跃进”的影响下,全区掀起了规模宏大的兴修水库热潮。1958年开工的有沙河集大型水库和城西、屯仓、练子山、川桥、釜山、时湾、跃进、安乐、大通、解放、黄桥、岗王、燃灯寺、分水岭14座中型水库;1959年开工的有黄栗树大型水库和赵店、土桥、焦涧、南店、墩子王、齐顾郑、青春、桑涧、黄山、石坝10座中型水库。两年间开工的大中型水库共26座,小型水库240座。全区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在二年内同时开工的项目之多,出工劳力之广,不仅史无前例,也是后来无法相比的。这期间兴建的大中型水库,占现有47座大中型水库的54%。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村水利建设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广大干部群众贯彻“小型为主、全面配套、狠抓管理、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的方针,除继续完成已开工的水库但尚未完工程部分外,基建工程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一处一处的完善主要工程,使50年代未开工的一些工程得到完善,更好地发挥效益。其间,1966年至1975年,又有天长的高峰、大涧口,来安的平阳、车冲、红丰,嘉山的林东,全椒的三湾,定远的蔡桥、芝麻、城北、仓东11座中型水库开工。“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全区共建小型水库539座。至此几乎所有有建库条件的地方,大多修建了水库。
1975年8月14日至17日,受4号台风影响,以来安县屯仓水库上游杨邱为暴雨中心,24小时降雨量达610毫米,8月14—18日雨量达867毫米,接近万年一遇。屯仓水库水位达57.86米,超过土坝顶0.16米,幸有防浪墙挡水,土坝未漫溃,最大泄洪流量达1411立方米每秒,溢洪道陡坡冲毁,暴雨区内有24座小型水库垮坝。事后,国家水利部和省水利厅提高了水库的设计和校核防洪标准。1979年省水利厅以院水基字第255号文,对滁县地区大中型水库的防洪标准进行了审定,审定结果为:按可能最大暴雨作为校核标准的有沙河集、黄栗树、城西、屯仓、釜山、时湾、川桥、城北、官沟、凤阳山、燃灯寺、林东12座水库;按万年一遇作为校核标准的有高峰、赵店、芝麻3座中型水库;其中水库下游有城市或重要交通线的,列为重点中型水库;按2000年一遇作为校核标准的有大通、安乐、分水岭3座中型水库。其他中型水库按1000年一遇作为校核标准。80年代后期进行加固除险的屯仓、釜山、燃灯寺、凤阳山几座水库,又修改为按万年一遇的校核标准。小型水库1978年部颁标准为小(一)型按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小(二)型为30年一遇设计,300年一遇校核,1990年又修改为小(一)型为50年一遇设计,300年一遇校核,小(二)型为30年一遇设计、100年一遇校核。
1976年起,全区进行水库除险工作,按丘陵地区水库地形的特点,除适当加高大坝外,大量采用增开非常溢洪道或加宽溢洪道的办法,既减少大坝加高的工程量,又可自力更生,发动群众多挖土方,少做建筑工程。个别的如城西水库增做新泄洪闸10孔,长70米,另辟泄洪渠道存在泄洪渠上增建滁定公路和铁路桥,以确保滁城安全。在加固除险工作中,针对以前土坝施工中碾压不实、放水涵洞渗漏等隐患,进行了土坝粘土灌浆、放水涵洞的水泥灌浆、以及土坝的砂沟排渗等工程。沙河集水库土坝除粘土灌浆外,还进行了人工打井回填粘土,形成井柱心墙防渗的加固措施。定远县在水库加固除险的同时,于1976年进行了百库大战,开工兴建江巷(大型)、双河、大余、靠山四座大中型水库。1990年双河和大余水库枢纽部分建成,江巷水库因大坝填筑质量太差,加上淹没区较大,停建后已不再进行续建;靠山水库因地质条件及上游已建有两座小型水库,也不再续建。本区在水库建设中均就地取材,以粘土、壤土为筑坝材料。土坝坝型除黄栗树、分水岭水库为土、砂砾石混合坝型外,其余均为均质土坝。土坝较长、坝身不高,黄栗树水库坝顶长度270米,是最短的土坝。坝长在500米以下的只有独山(402米)、练子山(480米)、燕子湾水库(355米)。最长的是安乐水库,坝长2900米。双河水库坝长2500米。坝高以黄栗树水库为最高,高32.2米,最低的是鹿塘,仅5.8米。大中型水库的溢洪道一般设有正常溢洪道和非常溢洪道。正常溢洪道多为开敞式,仅马厂、新集、双河、大余是涵洞式泄洪。其它建闸控制的有21座。建闸控制的多为钢筋硅平板式闸门,仅沙河集、林东两座水库为钢丝网砼弧形闸门。非常溢洪道多为土溢洪道,不进行护砌,进口设计有自溃坝,在非常洪水时破坝泄洪。1975年特大洪水时屯仓水库非常溢洪道溢过洪水。1987年沙河集水库因非常溢洪道进口处未筑土埂溢过洪水(1988年进口已筑土埂),其他非常溢洪道尚未溢过洪水。小型水库都是开敝式溢洪道,超过兴利水位就溢洪,不设闸控制。放水涵洞洞身除官沟水库为钢筋硅涵洞、黄栗树水库为纯混凝土涵洞外,其余大都为浆砌块石;少数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涵臂,都配用螺杆启闭机、平板式钢筋混凝土闸门。80年代后期,大部分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改用止水性能好、维修工作量不多的铸铁闸门或钢闸门,改善了管理条件。
截至1992年底,全区已建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45座,小型水库955座,合计1002座。大中型水库占全省110座的42.7%,是全省大中型水库最多的地区。大、中型水库兴利库容8.7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72.2万亩。小型水库兴利库容3.97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73.0万亩。大中型水库中,黄栗树、沙河集、凤阳山水库因淹没区迁移赔偿问题未处理好,未达到设计兴利水位,尚有0.94亿立方米的兴利库容未启用。
二、大型及重点中型水库
下面所记的本区沙河集水库、黄粟树水库为国家大型水库,其余13座为国家重点中型水库。
沙河集水库沙河集水库,位于滁州市沙河镇西清流河主要支流大沙河河口上,距沙河镇、津浦铁路仅1公里。来水面积300平方公里。枢纽工程由拦河土坝、南北放水涵洞、泄洪闸、非常溢洪道组成。灌区包括沙河、城郊、三官、滁东、大王、黄泥、珠龙8个乡镇共15.57万亩8并有沙(河)城(西)干渠可向城西水库供水。水库的规划设计曾进行过多次,主要的有1958年3月省水利厅设计院的规划设计,1961年的修正设计,1973年续建时滁县地区水利局编制的《沙河集水库工程具体加固实施方案》。1975年8月河南特大洪水后,为提高防洪标准,几经修改,1977年12月编报的《沙河集水库加固工程扩大初步设计》,经省水利厅以院水基字1192号文作了批复,即为目前的工程规模。设计兴利水位40.5米,相应库容1.24亿立方米。坝顶高程44.4米,防浪墙顶高程45.6米,泄洪闸4孔共宽40米,非常溢洪道宽200米。底高程为39.5和37.5米。设自溃坝,坝顶高程42.9—43.0米。防洪标准按千年一通设计,设计洪水位42.82米,可能最大降雨校核,洪水位44.12米,相应库容2.11亿立方米。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从1953年10月开工起,至1960年5月间,动员滁县民工近万人进行施工。初期施工质量尚好,后期施工质量很差,土料杂、碾压不实。由于粮食欠收,农民须休养生息,是年冬未再组织民工施工。1961年春,省水利厅进行水库安全检查后,于当年3月调省水利工程总队六支队的劳改人员继续施工。至1962年9月完成大坝的加高培厚,开通了临时溢洪道,坝后渠道通水。1965年,灌区内过清流河倒虹吸工程完成,水库初步建成蓄水,灌溉受益。1973年进行除险加固,动员民工填去坝后渠道,加高加宽大坝,在大坝南头新建南放水涵,不再用北涵放水灌溉。1974年建泄洪闸,由地区水利工程队施工,1977年7月完成。1978年起进行土坝的粘土灌浆和制作井柱防渗心墙进行加固。1991年6、7月间,大坝坝顶发生纵向裂缝、背水坡发生浅层滑坡。12月,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编报《沙河集水库续建加固工程初步设计》,1992年进行了坝面坝坡的翻修,非常溢洪道上建交通桥等加固工程。
水库上游淹没区迁移赔偿工作,没有按设计兴利水位40.5米的相应洪水位进行处理,故至1992年底,只能蓄水至37.5米,部分库容未能利用。非常溢洪道原设计自溃坝未建,为减少溢洪机遇,于1988年建临时土埂一道,埂顶高程39.8米。
黄栗村水库黄栗树水库位于全椒县城西北23公里处的襄河上游黄栗树乡黄栗树村。来水面积262平方公里。枢纽工程由拦河土坝、放水涵洞、溢洪道、非常溢洪道组成。灌区范围包括襄河以东5个乡和襄河以西11个乡。原设计灌溉面积34.12万亩,驷马山引江工程建成后,滁河的下游灌区,划为引江灌区,1981年“三查三定”时,划定灌溉面积为18万亩。
水库的规划设计早在1952年就已开始进行,曾多次修改,主要的规划设计有,省水利厅1958年的技术设计,1961年的修正设计,1977年滁县地区水利局的加固工程设计。水库规模多次变动,兴利水位由最初的45.9米,后改为50.8米。1961年因施工质量问题,修正为46.0米。由于灌区用水需要,1963年又修改为47.5米,1974年续建加固时,再次修改为48.5米,大坝溢洪道等工程,也相应多次修改,最终规模为兴利水位48.5米,千年一遇设计洪水位52.55米,可能最大暴雨校核洪水位57.15米。坝顶高程58.20米,防浪墙顶高程59.40米;溢洪道底高程45.80米,宽10米。进口建闸控制,非常溢洪道底高49.0米,宽50米。进口拟建自拔坝,坝顶高程53.65米。由于上游淹没赔偿工作未进行,兴利水位仍限制在47.米。1959年10月,全权县动员全县8000名民工进行黄栗树水库施工,土坝原设计为均质土坝,计划一年内完成。初期施工质量尚好,但1960年2月2日(农历除夕夜),老河槽合拢后,为避免洪水漫坝,施工部门只顾抢进度,不顾质量,上坝土料杂乱碾压不实。1961年春,由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民工撤离工地,省里调省水利工程总队六支队的劳改人员继续施工。1961年进行修正设计,土坝在处理质量问题上,多次修改,改为上游翻筑粘土斜墙。下游设排水砂带,背水坡填砂砾石,原设计的均质土坝成为粘土斜墙,土、砂混合式坝,1965年5月按修正设计全部完成。自1962年起,全椒县民工及部分外县民工进行了干支渠和配套工程的施工。与枢纽工程几乎同时完成,1965年5月蓄水灌溉受益。
溢洪道于1961年用扬弃爆破法一炮炸成。清渣后未进行护砌,1973年溢洪道第一次溢洪时,溢洪道冲刷坍塌严重,1974年进行续建护砌。1975年8月,河南特大洪水灾害后,为提高防洪标准进行加固,1976年动员民工2200人开挖非常溢洪道,加高大坝,年底基本完成加固工程,仅留下非常溢洪道上的自溃坝未做,1982年暂做2米高土堰,达到低标准洪水时不溢洪。1992年在溢洪道下游与老河槽汇合处建四级跌水和溢洪道的闸首等工程。
城西水库城西水库位于滁城西门外,清流河支流小沙河上。来水面积168平方公里。大坝距滁城仅300米,距津浦铁路500米。正常蓄水位29.0米,水位高于滁城城内地面约10米,地理位置险要,故列为重点中型水库。枢纽工程由拦河大坝,新、老泄洪闸,放水涵洞,两处非常溢洪道组成。设计兴利水位29.0米,库容4400万立方米,汛期限制水位98.5米,坝顶高程33.0米。灌区包括清流河右岸(西岸)的琅琊、担子、乌衣、腰铺、汪郢、黄圩六个乡镇的耕地10.5万亩。因水源不足,灌区内又另建新桥、乌衣两电力灌溉站,抽引驷马山引江水进行补给。
城西水库是1958年12月在没有进行勘探的情况下,草率决定开工的。原规划在水库上游三汊河建水库,因沙河集水库干渠规划在滁城附近建渡槽跨越小沙河,当时,滁县决定不建三汊河水库,只建城西水库,利用大坝作渠道,引沙河集水库水过小沙河。1958年底动员万名民工进行大坝施工。施工时顺原城河废弃土堆填筑,坝基内古窑、碎砖等均未清理。1962年初蓄水后,渗漏严重,1963年调省水利工程总队六支队继续施工,放空库水,构筑临时围坝;河槽段加做粘土铺盖,主坝上游翻筑粘土斜墙。由滁县地区水利工程队建泄洪闸,共五孔,每孔净宽5米。1965年5月基本建成,蓄水灌溉受益。1975年8月,河南特大洪水后,为提高防洪标准,按千年一遇设计,洪水位31.04米,可能最大暴雨校核洪水位32.35米。1976年先在李炮楼处增开非常溢洪道,宽200米;大坝临时加高至34.0米。1978年起在大坝北头原副坝处新建10孔泄洪闸总净宽70米,开挖泄洪渠至清流河;建铁路桥和公路桥各一座,开挖第二非常溢洪道,整平大坝坝顶至33.0米,建防浪墙。至1983年,按加固设计完成。据统计,自1981年至1999年,水库共供水3.71亿立方米,其中向滁城居民生活供水及工矿业供水1.75亿立方米。1992年供水量达2521万立方米。城西水库是滁州市区居民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最好水源。
屯仓水库屯仓水库位于来安县城北17公里处的来安河上游,舜山乡石固山下。来水面积187平方公里。枢纽工程包括拦河土坝、泄洪闸、东、西放水涵洞和非常溢洪道。原设计兴利水位56.2米,库容5200万立方米。1989年进行加固设计,按百年一遇设计,洪水位55.6米;万年一遇校核,洪水位57.57米,库容11790万立方米。坝顶高程57.70米,防浪墙顶高程58.90米。东放水涵洞设在大坝西头,灌溉用水经坝后渠道向东灌区输送。灌区分布在来安河以东、沛河以西和来安河以西、平阳河以东,约20万亩耕地。1981年在水口镇西新来安河上建水口翻水站,经杨庄、旗杆周、对河桥等电力灌溉站,将驷马山引江水提引至东干渠,以补水源不足。库站进行联合调度,联合灌溉,自流水费内提留部分作为提水时补差,以减少农民负担。该水库于1958年冬开工。当时来安县动员全县民工近万人上坝,至1961年春大坝填筑至551米高程停工。1963年调省水利工程总队六支队三大队的劳改人员继续施工,民工进行东干渠的开挖。1964年,滁县地区水利工程队进行泄洪闸的施工,1965年蓄水灌溉受益。1966年开挖非常溢洪道,宽75米,1976年加宽到136.5米,是全区最先设计开挖非常溢洪道的水库。
1975年8月14—17日,受4号台风影响,以水库上游杨郢乡为暴雨中心,发生特大暴雨,94小时降雨达610毫米,14—18日暴雨累计量达867毫米,水库最高洪水位达57.66米,超过土坝顶0.16米,比防浪墙顶低0.34米。入库洪峰流量达248立方米/每秒,最大泄洪流量为1411立方米/每秒。由于及时扒开非常溢洪道土埂和炸开东坝头副坝等措施,保住了大坝,溢洪道陡坡被冲毁,坑深达90米,外弯翼墙冲毁140余米。1976年进行了简易修复。1989年进行加固除险工程,翻修了防浪墙,大坝加高0.5米;溢洪道进行了整修,抬高了启闭房。至1992年全部完成。
釜山水库釜山水库规划时曾名大中郢水库,施工时改名光辉水库,1961年改名釜山水库。位于天长县釜山乡白塔河上游南支,来水面积244平方公里。水库上游,来安县建有车冲水库。枢纽工程包括拦河大坝,南、北放水涵洞,泄洪闸和非常溢洪道。设计兴利水位27.5米,库容4850万立方米。1988年加固除险时,防洪标准按5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30.27米,库容9640万立方米,万年一遇校核,洪水位30.86米,库容10860万立方米。设计坝顶高程33.0米,“P、M、P”洪水位32.30米,坝顶高程33.0米。灌区包括釜山、汊涧、于洼、新街、王店、石梁6个乡和汊涧镇共11.5万亩。其中自流灌区3万亩,其余灌区从库区和渠道提水一至三级进行灌溉。
1958年,天长县成立水利师,釜山乡成立水利团,动员民工8500人于10月开工建库。1961年春停工,是年10月调省水利工程总队六支队六、七两个大队千余劳改人员继续施工,除进行大坝填筑,块石护坡外,还开挖南干渠9公里的工程。至1968年底,坝身填筑至25.5米停工。1965年,动员民工4000余人,继续填筑大坝至31.5米高程;滁县地区水利工程队进行泄洪闸的施工,同时库区淹没处理工作完成。1966年水库基本建成,蓄水灌溉受益。1975年8月特大洪水后,为提高防洪标准,是年冬至1976年春,动员民工5000余人加高大坝至33.0米,1977年开挖了南、北非常溢洪道,1981年又加做坝后平台,1988年整修护坡,抬高溢洪道上的公路桥,并更新了泄洪闸闸门。至1992年全部完成。
时湾水库时湾水库曾名共青水库,位于天长县汊涧镇西北处,白塔河上游北支,与釜山水库仅一岗之隔。来水面积244平方公里。库区大部分淹没江苏盱眙县的土地,盱眙县建化农中型水库,拦截水面58平方公里。水库设计兴利水位25.5米,由于防洪标准不够及坝身质量问题,长期以来水位限蓄在24.0米。1991年进行加固除险,按5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27.9米,20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28.82米,库容8500万立方米。自流灌区仅2.15万亩,库区和渠道上建时湾、张铺两电力灌溉站,可灌4万亩耕地。
时弯水库大坝于1958年10月开工,最高上工人数达7500人,1959年12月老河槽合拢,坝身填筑至24.7—25.0米,顶宽1.5—2.5米,大坝北头留一缺口作临时溢洪道。1967年建南北放水涵,1969年,全县动员民工4000人再次填筑大坝至26.5—29.2米,1970年建泄洪闸,次年完工。1973年至1976年陆续进行了大坝加高、块石护坡、开挖非常溢洪道等。1981年冬背水坡增做平台,坝顶进行整理,整平至30米高程。由于坝身多次加高培厚,层次多,质量差,1981年进行了粘土灌浆防渗加固工程;1991年进行加固除险工程,泄洪闸增做防渗护坦。加高进口两侧翼墙,更新闸门,下游加固陡坡,接长消力池等。
川桥水库川桥水库位于天长县城西南12公里的川桥小街南桥河上。来水面积164平方公里,设计兴利水位18.0米,库容1880万立方米,可能最大暴雨校核水位21.70米,库容5428万立方米,坝顶高程22.8米。枢纽工程由拦河土坝、三个放水涵洞、泄洪闸、非常溢洪道组成。库区大部分淹没江苏省六合县的土地,经两省省、地、市、县会同协商,按最高洪水位不超过19.5米,赔偿处理19.66米以下的淹没区土地等。灌区范围包括郑集、天长、新街、王店、十八集五个乡的4万亩耕地,库区上游六合县设电灌站抽水灌溉的面积不包括在内。
该水库是1958年春在无设计文件的情况下仓促施工的。当时一面察看地形,选定坝址,测量放样;一面调集在白塔河下游段进行疏浚工程民工1万余人到水库工地,当年开工,当年基本完成,1959年蓄水灌溉受益。1962年由省六支队200人拓宽土溢洪遭和进行块石护坡等工程。1976年由县水利局工程队建泄洪闸。泄洪闸下游河道与老河槽衔接处设计建二级跌水,至今未施工。1978年进行加固除险工程,增做了防浪墙,土坝进行粘土灌浆。
高峰水库高峰水库曾名禹王河水库,位于天长县城西南10公里处关塘、郑集两乡交界处,拦蓄川桥河支流禹王河的来水。来水面积25.0平方公里。设计兴利水位26.8米,库容705万立方米,1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28.3米,万年一遇校核洪水位29.40米,库容1449万立方米。该水库于1965年开工,兴建后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施工质量差。1966年土坝填筑至28.0米高程后蓄水,坝后河槽段渗水。1968年7月2日降暴雨,水库尚未达到兴利水位,因渗漏管涌而溃坝,缺口深达10米,宽30米。水库泄空后,进行堵口,工程停工。1975年和1978年两次将大坝加高达29.5米和30.5米,1978年至1979年进行土坝粘土灌浆。1985年进行加固除险,土坝再次加高到31.0米,增做老河槽段坝后反滤;将留有的70米宽土溢洪道建为28米宽的开敞式宽顶堰溢洪道。分二级消能后入老河槽。1987年加固工程全部完成。灌区有东西干渠各一条,自流灌区仅0.6万亩。东干渠首建有高峰东电力灌溉站,可提水进二峰电力灌溉总站的三级站渠道,管理上属二峰电力灌溉总站。
赵店水库赵店水库位于全椒县城南10公里的中心集赵店村,拦蓄襄河支流赵店河的来水32.1平方公里。设计兴利水位28.9米,库容965万立方米,万年一遇校核洪水位31.37米,库容2008万立方米。坝顶高程32.7——33.0米。土坝于1959年开工,填筑到27.4米高程时一度停工。1962年由省水利厅六支队继续施工至1965年。1966年动员城东区及襄河慎民工万人,将大坝填筑到32.7—33.0米,施工质量不好,土坝背水坡渗水严重,1978年进行粘土灌浆。灌浆后效果不显著,1984年进行复灌,增做排水砂沟,渗水现象有所好转。
放水涵洞建有南、中、北三个,中放水涵原兼泄洪涵洞,位于大坝中部,共二孔,右孔先建,洞身为1.5米直径钢筋砼园涵,左孔后建,为0.8米砌石方涵,1974年因洞身涵管接缝处脱落,施工时两侧回填土不实。产生穿箱漏,带走坝身填土,坝顶突然下陷,坑探3米,宽2.5米,长3.5米,迅速采取降低库水位措施,才转危为安。1975年进行翻修,堵死一孔,留一孔作降低库水位时备用。北放水涵为直径1.2米砼园涵,由于园管与平底基础未进行包角砌筑,涵管多处产生纵横裂缝,洞身漏水,造成大坝上、下游塌陷,1982年切开大坝进行大修,加做了截水墙。
城北水库定远县城北水库位于定城北,拦蓄池河支流马桥河的来水。来水面积59.5平方公里,设计兴利水位68.0米,库容1170万立方米,“P、M、P”校核洪水位69.41米,库容2665万立方米。定远县城附近水利条件较差,建国以来,平均3—4年一次干旱,1966年河流干涸,掘井无水,城乡居民靠汽车运水供应。而偶遇暴雨,县城西部则沦为泽国。为解决居民生活用水和减轻洪水威胁,1971年开工兴建城北水库。1976年土坝、泄洪闸、放水涵洞基本建成,1978年大旱时发挥效益。1980年3月为提高防洪标准,进行加固除险,土坝加高1米,坝顶高程70.3米;增做防浪墙,进行土坝灌浆和加宽非常溢洪道。灌区分自流与提水两片,自流灌区灌城东、城西、严桥乡共2.1万亩耕地,提水灌区在库区内建城北一、二级电力灌溉站,灌城东、范岗及斋朗高岗地1.4万亩。
芝麻水库芝麻水库位于定远县西青山乡,拦蓄淮河支流洛河上游来水,来水面积49.4平方公里。淮南铁路在水库下游,相距18公里,故列为重点中型水库。主要是拦蓄当地迳流和泉水,减轻炉桥电灌站多级站、高扬程的负担。库区上游有较多的泉水,最大的是珍珠泉,其他还有老龙泉、瞎子泉等,枯水流量达0.36立方米每秒。水库设计兴利水位72.6米,库容1350万立方米,百年一遇设计洪水位73.90米,万年一遇校核洪水位74.85米,库容2421万立方米。枢纽工程由拦河土坝、溢洪道、非常溢洪道和东、南、北、低涵4个放水涵洞组成,低涵主要是为放空库水之用。
水库于1971年冬开工,1972年麦收前竣工,当年蓄水受益。施工时老河槽段清基比较彻底,其他坝段清基不严格,芝麻村里的粪窖、墙基等均未处理,开挖溢洪道的砂石、冻土、草皮土均被用来筑坝,且碾压不实。蓄水后,坝脚渗水形成沼泽,坝坡出现裂缝。1976年进行土坝防渗粘土灌浆,坝后做排水砂沟。增做这些工程后,坝脚沼泽现象有所改善,数年后砂沟淤塞严重。1984年至1985年进行加固除险工程,增做防浪墙,再做排水砂沟和集渗排水明沟,整理坝后平台;在集渗排水明沟外另修公路,车辆不再由大坝通行。并进行第二次粘土防渗灌浆。灌浆中又发现土栖白蚁危害大坝,部分坝段又进行氯丹毒土灌浆。1987年,南放水涵洞原为磨石子砼闸门,因风化漏水严重,摩擦力大,启闭困难,改为铸铁闸门,达到基本不漏水,启闭也灵活,是本区“八五”期间第一个使用铸铁偶合式闸门的中型水库。
灌区开有东、西、北三条干渠,东干渠主要是将余水送齐顾郑水库,干渠本身没有灌溉面积。南干渠接炉桥电灌站四级站干渠,北干渠为独立灌区。灌区包括青山、永康、朱湾等乡耕地4万亩。为便于管理和用水调度,芝麻水库与齐顾郑水库均由炉桥电灌总站统一管理。
官沟水库官沟水库位于凤阳县邬岗乡射子口村,拦蓄濠河支流老唐河上游山区84平方公里来水。枢纽工程由拦河土坝、放水涵洞、泄洪闸和非常溢洪道组成。原设计兴利水位65.1米,库容1430万立方米。由于当时缺少水文资料,迳流值采用偏低,库容系数偏小,建库后废泄水量多。为充分拦蓄地面迳流,1974年在溢洪道上建闸,提高兴利水位为67.0米,增加库容700万立方米。官沟水库是滁县地区兴建的第一座中型水库,1953年由省水利厅进行勘测、规划、设计,1956年3月开工。开工前派员到辽宁大伙房水库施工现场进行学习,省厅派技术人员长驻工地参加施工,标准质量掌握严格,土料的选择,预堆土料、土料含水量,上土厚度、堆土程序,均一丝不苟。干么重达1.7吨每立方米。施工期间,滁县地区各县派人到工地学习,为后来各县兴建水库树立了一个样板,也是安徽省最早按土坝施工规范要求掌握质量严格的一座中型水库。1957年9月竣工,1958年发挥效益。1978年为提高防洪标准,进行加固除险工程,按百年一遇设计,设计洪水位69.24米,“P、M、P”校核洪水位73.43米,总库容6450万立方米。大坝加高4米,由70.0米高程加至74.0米,增开了非常溢洪道。
凤阳山水库凤阳山水库,曾名殷涧水库,位于凤阳县殷涧乡南三公里处的石龙山与单山之间,拦蓄濠河上游的主要支流来水。来水面积146平方公里。上游多属山区,流域内南部为石灰岩区,多下降泉,干旱年份也不断流。水库设计兴利水位原为49.7米,库容3299万立方米,1975年以后,为提高防洪标准进行加固除险,将兴利水位提高为52.0米。库容5570万立方米,“P、M、P”校核洪水位56.58米,库容1.215亿立方米。由于上游淹没区赔偿尚未处理好,只蓄水至50.0米。灌区主要在濠河以东、板桥河以西、淮河以南。部分灌区与霸王城电灌站交叉,并可向鹿塘水库供水。1986年在东干渠上设殷王电力灌溉站。
枢纽工程由拦河土坝、溢洪道、放水涵洞组成,1957年9月开工。施工指挥机构由官沟水库转移过来,土坝施工质量等比较好,1958年8月完成全部工程。1976至1977年间,为提高防洪标准,进行加固除险工程,大坝加高3.5米,由53.7米加至57.2米高程;溢洪道由19.5米宽加至88米;底高47.0米,堰顶高50.0米,达到“P、M、P”防洪标准。溢洪道由于冲刷严重,为防冲刷向库区延伸,1991年在溢洪道上建五孔泄洪闸总宽25米,闸下进行消能护砌,预计1995年完成。
燃灯寺水库燃灯寺水库位于凤阳县淮河支流小溪河上游,燃灯乡西。距津浦铁路9公里,来水面积173平方公里。设计兴利水位42.5米,库容4760万立方米,5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44.31米,校核洪水位46.9米,库容11800万立方米。枢纽工程由拦河土坝、泄洪闸,东、北放水涵洞和非常溢洪道组成。灌区分自流灌区与提水灌区。自流灌区:北干渠自水库向北穿过津浦铁路直到大溪河长塘。1984年马山电力灌溉站建成后,铁路以北已划归马山电灌站。库区内建有燃灯西一、二级电力灌溉站和红心电力灌溉站,灌溉黄泥、京山、清塘、梨园、红心等乡大部分耕地。
燃灯寺水库于1958年9月开工。民工和施工指挥机构是凤阳山水库完成后转移过来的,施工初期标准质量良好。1959年2月学习外地施工经验,改用水中倒土法筑坝,由于土料及施工方法未按设计要求设置排水砂井、砂沟,致使坝体内水排不出去,不能固结,是年4月,发生坝体滑坡,不再用水中倒土法施工。继续施工中又不碾压,1961年2月,省水利厅检查组要求,未经碾压的虚土全部返工,民工为休养生息回乡生产,工程暂停。1961年秋,调省水利工程总队六支队的劳改人员继续施工。1964年,六支队调离工地,工程停建。1966年进行续建,土坝由民工填筑至45.2米高程。1967年坝身发生裂缝,沿裂缝进行粘土浆自重灌浆,这是滁县地区内第一次进行的土坝灌浆。土料的碾碎、泥浆的制作均为人工进行,无机械制作。同时开挖了非常溢洪道,由滁县专区水利局工程队进行泄洪闸的施工,于1968年基本建成蓄水受益。1975年以后,为提高防洪标准,将坝顶加高到46.5米,顶宽8—9米。1980年用泥浆泵压力灌浆再次进行土坝灌浆。1986年进行加固除险工程,列入基本建设,大坝再次加高到47.5米,增做上下肩的挡土墙,形成“猴带帽”式;非常溢洪道增建土堰,外加浆砌块石护坡、护顶。顶高程42.5米;块石堰土筑自溃土埂,遇三百年一遇洪水时溃坝溢洪。同时,还改建了东干渠渠首放水涵洞,至1989年工程全部完成。
林东水库林东水库位于嘉山县管店东藕塘冲石畈子附近。离津浦铁路5公里,拦蓄池河支流南沙河上游东支老嘉山、中嘉山山区来水,来水面积57.3平方公里,是嘉山县的“南水北谓”工程。其主要放水涵洞不在大坝两端,而在库区上游,开西廖和罗岭隧洞及干渠,灌管店、石坝、卞庄、魏岗、明光等乡镇近5万亩耕地,是滁县地区内唯一在库区上游修建放水涵洞并有隧洞的水库。枢纽工程由拦河土坝、泄洪闸、非常溢洪道、高放水涵洞、低放水涵洞和西廖放水涵洞组成。设计兴利水位64.5米,库容3620万立方米,千年一遇设计洪水位65.87米,1976年加固除险时按“P、M、P”校核,校核洪水位68.6米,库容6320万立方米,坝顶高程69.5米。枢纽工程于1966年12月开工,1967年因经费不足停工。1970年续建,至1974年,大坝填筑至67.7—68.0米,开挖了溢洪道。1976年加固除险时,大坝再加高1.5—1.8米,高程达69.5米;在溢洪道上建总宽30米的泄洪闸三孔,于1978年完成。1979至1981年进行灌区配套工程,灌区陆续受益。
三、一般中型水库
一般中型水库共33座,其所在位置、来水面积、兴利库容和灌溉面积等列表如下:

四、小型水库
全区小型水库计955座,其重点年份达到数列表如下
滁县地区重点年份小型水库情况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