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污染治理
一、废气治理
1992年统计,全区共有工业锅炉131台,其中91台经检查比例烟尘达标排放;工业窑炉148台,其中18台经改造烟尘达标排放。年排放废气162.87亿标立方米,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10844.58吨,烟尘7236.55吨,工业粉尘4476.58吨。
为改变大气污染状况,截至1992年,全区共投资1000多万元,通过改造旧锅炉、安装除尘器、回收工业废气等措施,使年净化处理废气达148.36亿标立方米,占工业废气处理的91%。1987—1992年的六年间,地区水泥厂共投资150多万元,安装除尘的设备20多台(套),粉尘年回收量达1.84万吨。1991年,滁州市酿酒总厂由市中心搬至郊区,减轻了市区大气污染。1992年,滁州市化肥厂投资302万元,进行“两煤变一煤”技术改造,每年可节煤6300吨,少排放二氧化硫100吨,企业每年净增效益120万元。滁州市磷肥厂利用氟酸纳工程及市黄磷厂氟气洗涤回收工程也取得较好的环境治理与经济效益。
各县(市)通过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安装除尘设备等措施,重点对废气污染严重的水泥、磷肥行业进行治理。全椒县水泥厂投资40万元安装数十台除尘器,年回收粉尘1207吨。定远县磷肥厂投资3万元上马的氟气制取氟硅酸钠工程,年产氟硅酸80吨,来安县磷肥厂对氟气进行洗涤后使用。
自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以来,全区大气环境质量一直稳定在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水平。
二、废水治理
根据统计资料,1987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6626.64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80%以上;工业废水中经处理的为899.23万吨,占3.57%。主要污染物为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硫化物和挥发性酚等。废水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依次为化工、造纸、酿造、印染、纤维板,约占全区工业废水排放量的85.52%,其中化工行业废水排放最多,约占全区工业废水总量的63.85%。滁州市、定远、嘉山、来安、天长、凤阳、全椒县工业废水排放量分别占全区废水排放总量的21.98%、18.40%、4.92%、12.59%、12.10%、11.98%、8.03%。工业废水中45.06%排入淮河水系,49.60%排入长江水系。主要受污染的河流为滁河、清流河、来河、白塔河、池河、襄河、濠河等。其中清流河受污染最为严重,超过地面水五类标准的项目为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超标率为66.6—100%,超标倍数在0.4—2.4倍范围之内。
针对各地的污染状况,全区自1986年起积极开展工业废水的治理工作。主要是抓了4家县级医院、2家电镀厂及地区纤维扳厂的废水治理,滁州化肥厂的冷却水闭路循环、造纸厂的废水回收工程等。全区工业废水处理率,1987年为13.57%,1989年提高到22.98%。同时开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值低污染的家电和机械制造等行业,提高企业用水的重复使用率,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使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由1987年的326.60吨降到1989年的246.19吨。
1990年,根据省29572工程计划,各县和地直加大污染治理步伐,重点治理了化工、酿造等一批污染大户。全区投入1083万元用于废水治理,到1992年,工业废水处理率提高到31.93%;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为173.55吨。废水治理的主要项目是滁州市酒厂酒糟厌氧发酵制沼气工程、来安县化肥厂的二水闭路循环、定远县化肥厂的二水闭路循环、凤阳县化肥厂的二水闭路循环、嘉山县明光酒厂的废水治理。
为了保护好饮用水的水质,滁州市政府制定了《城西水库水质保护暂行规定》,投入163万元,搬迁了电石厂,对城郊造纸厂进行了转产,对牛奶厂的粪便污水进行了初步沉淀治理。《暂行规定》还限制城西水库附近不得兴建污染企业。全椒县政府制定了《襄河饮用水水源管理办法》。嘉山县在1990年冬季调动几万人取直池河河道,建立水闸,彻底解决生产和生活用水对饮用水水源的影响。
三、噪声治理
根据滁州市环境监测站24小时连续监测,滁州市区噪声情况是:1987年,居民文教区超标率75%,一类混合区超标率90%,二类混合区超标率68%;建筑施工中区超标率54%,交通干线道路两侧超标率为95%。市区噪声的来源主要是商业噪声、工厂机器噪声和交通车辆噪声。市区两条商业街白天噪声平均达65分贝,工厂噪声夜间达60分贝以上,市区6条交通主干道线20个测点,平均噪声达76分贝。随着经济的发展,厂矿和交通及商业网点逐年增加,市区各种噪声也逐年上升。为治理城市噪声,建设文明城市,滁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0—1992年相继搬迁了市区内噪声污染较大的市酒厂、轧花厂和针织厂、并进行了治理。对市区内噪声较大的地区水泥厂、滁州化肥厂等企业进行了噪声治理。同时对市区道路进行改造、维修,改善不合理布局,设立隔离带;加强交通管理,人车分流;市内机动车禁止鸣高音喇叭,禁止拖拉机、机动三轮车、畜力车等进入市中心;市区所有商场、商店和文化、服务性场所,禁止用噪声较高的音响设备招徕顾客。
经过治理,滁州市市区噪声污染有所下降,1992年监测情况为:居民文教区超标率40%,一类混合区超标率为20%,二类混合区超标率50%;工业集中区超标率5%,交通干线超标率为60%。市区6条交通主干线和20个测点平均噪声也下降到72分贝。其他各县在噪声治理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四、固体废弃物处理
1987年统计,全区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42.24万吨,其中综合利用量为18.09万吨,综合利用率为42.83%。固体废弃物中选矿废渣为16万吨,占总量的37.88%,炉渣、粉煤灰等13万吨,占总量的30.70%。其余为工业垃圾等其它固体废弃物。大量固体废弃物未及时处理,每遇暴雨,污水堵塞河道、水渠,毁坏植被和农田;有害物质向地下渗透,破坏生态平衡,特别是矿山尾砂库在暴雨时对下游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越来越重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综合利用措施,如把锅炉炉渣或粉煤灰等送到砖瓦厂和水泥厂制砖或生产水泥,琅琊山铜矿利用尾砂试生产微晶玻璃,滁州市酒厂把酒糟过滤后作为饲料出售给农民养堵,电石厂把电石渣出售给建筑公司抹墙等。从而使全区固体废弃物利用量和利用率连年提高,到1992年底.分别达到38.62万吨和84.42%,其中锅炉炉渣综合利用率在95%以上。
全区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较大的企业为琅琊山铜矿,其选矿尾砂除部分回填矿井外,其余大量尾砂多年来没有很好地综合利用,全部堆存在占地18.7万平方米的尾砂库中,到1992年,累计堆存量达171万吨。1991年,该矿引进技术,开始用尾砂作原料试生产微晶玻璃,使废弃尾砂得到综合利用。
1992年统计,全区共有工业锅炉131台,其中91台经检查比例烟尘达标排放;工业窑炉148台,其中18台经改造烟尘达标排放。年排放废气162.87亿标立方米,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10844.58吨,烟尘7236.55吨,工业粉尘4476.58吨。
为改变大气污染状况,截至1992年,全区共投资1000多万元,通过改造旧锅炉、安装除尘器、回收工业废气等措施,使年净化处理废气达148.36亿标立方米,占工业废气处理的91%。1987—1992年的六年间,地区水泥厂共投资150多万元,安装除尘的设备20多台(套),粉尘年回收量达1.84万吨。1991年,滁州市酿酒总厂由市中心搬至郊区,减轻了市区大气污染。1992年,滁州市化肥厂投资302万元,进行“两煤变一煤”技术改造,每年可节煤6300吨,少排放二氧化硫100吨,企业每年净增效益120万元。滁州市磷肥厂利用氟酸纳工程及市黄磷厂氟气洗涤回收工程也取得较好的环境治理与经济效益。
各县(市)通过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安装除尘设备等措施,重点对废气污染严重的水泥、磷肥行业进行治理。全椒县水泥厂投资40万元安装数十台除尘器,年回收粉尘1207吨。定远县磷肥厂投资3万元上马的氟气制取氟硅酸钠工程,年产氟硅酸80吨,来安县磷肥厂对氟气进行洗涤后使用。
自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以来,全区大气环境质量一直稳定在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水平。
二、废水治理
根据统计资料,1987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6626.64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80%以上;工业废水中经处理的为899.23万吨,占3.57%。主要污染物为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硫化物和挥发性酚等。废水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依次为化工、造纸、酿造、印染、纤维板,约占全区工业废水排放量的85.52%,其中化工行业废水排放最多,约占全区工业废水总量的63.85%。滁州市、定远、嘉山、来安、天长、凤阳、全椒县工业废水排放量分别占全区废水排放总量的21.98%、18.40%、4.92%、12.59%、12.10%、11.98%、8.03%。工业废水中45.06%排入淮河水系,49.60%排入长江水系。主要受污染的河流为滁河、清流河、来河、白塔河、池河、襄河、濠河等。其中清流河受污染最为严重,超过地面水五类标准的项目为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超标率为66.6—100%,超标倍数在0.4—2.4倍范围之内。
针对各地的污染状况,全区自1986年起积极开展工业废水的治理工作。主要是抓了4家县级医院、2家电镀厂及地区纤维扳厂的废水治理,滁州化肥厂的冷却水闭路循环、造纸厂的废水回收工程等。全区工业废水处理率,1987年为13.57%,1989年提高到22.98%。同时开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值低污染的家电和机械制造等行业,提高企业用水的重复使用率,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使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由1987年的326.60吨降到1989年的246.19吨。
1990年,根据省29572工程计划,各县和地直加大污染治理步伐,重点治理了化工、酿造等一批污染大户。全区投入1083万元用于废水治理,到1992年,工业废水处理率提高到31.93%;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为173.55吨。废水治理的主要项目是滁州市酒厂酒糟厌氧发酵制沼气工程、来安县化肥厂的二水闭路循环、定远县化肥厂的二水闭路循环、凤阳县化肥厂的二水闭路循环、嘉山县明光酒厂的废水治理。
为了保护好饮用水的水质,滁州市政府制定了《城西水库水质保护暂行规定》,投入163万元,搬迁了电石厂,对城郊造纸厂进行了转产,对牛奶厂的粪便污水进行了初步沉淀治理。《暂行规定》还限制城西水库附近不得兴建污染企业。全椒县政府制定了《襄河饮用水水源管理办法》。嘉山县在1990年冬季调动几万人取直池河河道,建立水闸,彻底解决生产和生活用水对饮用水水源的影响。
三、噪声治理
根据滁州市环境监测站24小时连续监测,滁州市区噪声情况是:1987年,居民文教区超标率75%,一类混合区超标率90%,二类混合区超标率68%;建筑施工中区超标率54%,交通干线道路两侧超标率为95%。市区噪声的来源主要是商业噪声、工厂机器噪声和交通车辆噪声。市区两条商业街白天噪声平均达65分贝,工厂噪声夜间达60分贝以上,市区6条交通主干道线20个测点,平均噪声达76分贝。随着经济的发展,厂矿和交通及商业网点逐年增加,市区各种噪声也逐年上升。为治理城市噪声,建设文明城市,滁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0—1992年相继搬迁了市区内噪声污染较大的市酒厂、轧花厂和针织厂、并进行了治理。对市区内噪声较大的地区水泥厂、滁州化肥厂等企业进行了噪声治理。同时对市区道路进行改造、维修,改善不合理布局,设立隔离带;加强交通管理,人车分流;市内机动车禁止鸣高音喇叭,禁止拖拉机、机动三轮车、畜力车等进入市中心;市区所有商场、商店和文化、服务性场所,禁止用噪声较高的音响设备招徕顾客。
经过治理,滁州市市区噪声污染有所下降,1992年监测情况为:居民文教区超标率40%,一类混合区超标率为20%,二类混合区超标率50%;工业集中区超标率5%,交通干线超标率为60%。市区6条交通主干线和20个测点平均噪声也下降到72分贝。其他各县在噪声治理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四、固体废弃物处理
1987年统计,全区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42.24万吨,其中综合利用量为18.09万吨,综合利用率为42.83%。固体废弃物中选矿废渣为16万吨,占总量的37.88%,炉渣、粉煤灰等13万吨,占总量的30.70%。其余为工业垃圾等其它固体废弃物。大量固体废弃物未及时处理,每遇暴雨,污水堵塞河道、水渠,毁坏植被和农田;有害物质向地下渗透,破坏生态平衡,特别是矿山尾砂库在暴雨时对下游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越来越重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综合利用措施,如把锅炉炉渣或粉煤灰等送到砖瓦厂和水泥厂制砖或生产水泥,琅琊山铜矿利用尾砂试生产微晶玻璃,滁州市酒厂把酒糟过滤后作为饲料出售给农民养堵,电石厂把电石渣出售给建筑公司抹墙等。从而使全区固体废弃物利用量和利用率连年提高,到1992年底.分别达到38.62万吨和84.42%,其中锅炉炉渣综合利用率在95%以上。
全区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较大的企业为琅琊山铜矿,其选矿尾砂除部分回填矿井外,其余大量尾砂多年来没有很好地综合利用,全部堆存在占地18.7万平方米的尾砂库中,到1992年,累计堆存量达171万吨。1991年,该矿引进技术,开始用尾砂作原料试生产微晶玻璃,使废弃尾砂得到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