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为了搞好在各项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材料的保管利用,1951年2月分别成立地委、专署档案室,各配备1—3名档案专职人员。同年,各县也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内设立档案室,定编专职人员1—2名。
1956年1月,滁县、宿县两专区合并为蚌埠专区,原宿、滁两专区的档案均由中共蚌埠地委、蚌埠专署档案室保管利用。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各单位形成的档案数量激增,查阅利用也更加频繁。为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经地委、专署研究决定,于1958年9月成立蚌埠专区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专区级党政群各部门的档案材料,定编6人。同期,专区所辖各县也相继建立了档案馆,负责管理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文书档案,为进一步加强对档案工作的检查督促和业务指导,1959年11月设立地委、专署档案科,与档案馆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档案科(馆)建立后,全区档案工作出现新气象,有了专项经费、库房、设备问题也初步得到解决。
1961年3月,蚌埠专区分为宿县、滁县两专区,档案馆也随之划分。1962年6月,恢复建立滁县专署档案科,继续行使档案事业管理机构职能。“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受“批档案黑线”错误影响,从1966至1974年全区档案机构陷于瘫痪状态,大部份档案干部被改行或下放,给档案事业造成一定损失。
1975年后逐步恢复了档案馆工作,地、县档案干部由15人增至27人,并增加经费,添置了设备,档案工作逐步恢复正常。
为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1980年地、县两级档案科均改档案局。地区档案局编制7人。1984年2月,局内分设业务指导、档案管理、编研三个科,定编12人。
档案馆的建筑设施,自1951年档案室成立后逐步改善。1964年地区在地委大院内建造了一栋建筑面积515平方米、造价28000元的两层档案楼;1985年12月又在原档案楼的北侧兴建了一座1948平方米,造价64万元的4层档案大楼,档案的保管、调阅、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
各县、市档案馆在进入80年代后,馆库建设也有显著改观,自1984—1992年几年内,分别在各县、市委办公院内建立于档案楼,全区7家(定远除外)综合档案馆新库馆建筑面积合计为9508平方米,造价310万元。地、县各馆均分别添置了相应的设备,如橱柜、灭火机、吸尘器、去湿机、报警器、电脑、复印机、打字机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