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中小学教师函授
(一)各县函授师范分校
1956年,安徽省函授师范学校成立,各县成立分校,县文教局(科)长兼任分校校长,配备3至5名专职教师,组织不及初中毕业的小学教师参加学习。设语文、算术两科,使用统编的函授师范教材,实行单科独进,分科结业。学习形式以自学为主,通过《函授通讯》进行辅导和交流学习经验,每学期集中面授2—3次。每县参加函授师范学习的有数百人,人数多的县达千余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
(二)中师函授
滁州师范函授1957年成立函授部,面向全区小学教师招生,进行中师学历培训。1965年,曾专门开办对耕读小学教师的函授。“文化大革命”期间,函授部停办。1983年重新设立函授部,面向滁县、来安、天长、全椒四县招生。1983、1985年两届共招收272人。凤阳师范函授1983年成立师训部,面向凤阳、定远、嘉山三县招生。到1992年共办6届,招收800余人。
(三)华东师范大学函授
1956年始在本区各县招生,开设有中文、历史、生物等专业,“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1981年起,恢复对本区在职教师的正规函授,并在地区教育局设站,相继开设了中文、生物、地理、政史、政教、历史、数学、物理、体育和教育管理等10个专业。到1992年,共为滁县地区培养853名本科毕业生(其中有约10名获得学士学位),专科毕业生98人。
(四)安徽师范大学函授
其前身为安徽师范学院。1956年开始在滁县地区招函授生,陆续开有中文、数学、生物、地理等专业。1974年4月和6月,两次在全椒县招生99名,短期培训中学语文课的写作师资。1975年5月,又在天长县以同样方式培训学员32名。
(五)蚌埠教育学院函授
1983年起开始在滁县地区设函授站,并先后开设中文、数学、英语、物理四个专业,对学历不合格的中学教师进行培训。到1992年,共招生860多人,其中包括1992年专门在天长设班招收的160余人。
二、其他函授
(一)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滁县地区辅导站
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是财政部创办的以培养初级会计人才为宗旨的成人中专学校,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学历教育。1986年1月建立滁县地区辅导站,并先后在滁州市及来安、天长、定远、凤阳、嘉山五县建立6个函授站,共招生1824人,其中三年制全科班1182人,二年制专修班624人。经过1990、1991、1992年三届验收考试,已有520人获得中专毕业证书,有414人获得专业证书。
(二)安徽省邮电学校滁县地区函授站
1962年建立,“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停办,1976年1月恢复单科函授,招收学员30余人。1981年恢复学历培训,当年招收电信工程专业本科函授学员11名。1985、1986年又相继招收线路、载波、市话专业中专函授学员14名,经过4年学习,分别于1989、1990年毕业。1991年招收邮政管理专业中专函授学员16名。
(三)安徽省供销合作社中专函授部滁县地区函授站
1987年建立后,在天长、来安设分站,开设经营管理专业,主要培训基层供销社的骨干。1987年首届招生,累计学员366人,1990年一部分学员毕业,1992年又继续招生52人。
(四)滁县地区乡镇企业职工中专函授站
1990年创办,由地区乡镇企业局主管。1990、1991年两届相继开设会统,经营管理两个专业,共招生134名。另外,全椒县乡镇企业局1991年3月建立函授分站,招收中专学员43名和附读生17名。
(五)安徽商业学校滁县地区中专函授站。
1985年建立,依托于地区商业干校。7年来招收五届商业企业管理专业中专函授学员,前两届毕业学员200余人,后三届在校学员236人。
(六)农业银行滁县地区中心支行分校中专函授班。
1982年8月建立,为全区农行及农村信用社培训干部职工,进行金融专业的学历教育。除办脱产班外,从1989年起同时办函授班,学制三年,到1992年累计招生555人,首届毕业140人。
(七)滁县地区工商银行干校城市金融专业函授中专班
1990年开办,面向全省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招生43人,学制三年。
(八)安徽省人民警察学校滁县地区函授站
1985年创办,组织在职公安干警参加中专函授学习。7年来先后开办全科班(发给毕业文凭)4期,专修班(只发结业证书)5期,共招收学员294人,已毕业240人。
(九)中国物价干部自学函授站
1985年,地区和各县均成立函授站,开始有150多人报名学习,坚持到毕业的70余人。
(十)知识青年函授
1975年初成立了“滁县地区知识青年函授大学”,由地区教育局、知青办、上山下乡慰问团和高校代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插队落户知青进行扎根农村的政治思想和技术知识教育。各县同时成立函授大学和函授教育办公室。当时提出的口号是“滁县地区有多大,函授大学有多大”。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知青函授教育停办。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