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区科技组织和研究机构始建于1959年,是年底,全区有大小科研机构19615个,虽是处于“大跃进”形势下的一哄而起,但对当时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1961年恢复设立滁县专区时,没有设立专区一级科技机构。1971年,在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内设立科技办公室,综合管理全区科技工作,并逐步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在农业方面,重点推广水稻温室育秧、无土育秧,建立“四级农科网”和农民技术员制度,搞种子田、试验田、丰产田;在林业方面,县县营造杉木林,打破了“杉木不过长江”的定论;在工业方面,推广应用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至1976年,全区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9000多人。
1977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后,地、县科委开始恢复其独立职能,制定了《滁县地区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78年元月召开由800人参加的全区科学大会,调整充实各级科技机构,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并开展了科技人员技术职称的复查、套改和考核晋升工作。在地方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拨款兴建了2051平方米的地区科委大楼。科普活动迅速恢复和日趋多样化。科学研究硬果累累。继1978年有4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以后,又在“六五”期间,获国家极奖3项,省级奖10项。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决定发布后,本区科技长入经济获得较大发展。1986至1992年,科技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七年累计投入科技事业费705万元,科技三项经费388.6万元。经地区组织鉴定的科研成果229项,其中属国内先进31项,省内首创25项,省内先进30项。七年累计获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66项。据对404项(其中工业334项,农业70项)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跟踪统计,完成总产值15.827亿元,利税1.96亿元。科技队伍也日益壮大,素质不断提高。1992年底统计,全区有科技人员37655人,占总人口的1.2%,其中高级技术职称800人,中级技术职称7795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