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面测报
1951年6月刚建气象站时,地面观测项目有气压、温度、湿度、10厘米、30厘米、1米地温、风、云状、云量、降水、小型蒸发、能见度、地面状况及部分天气现象等十几项。1954年由滁县专区农场测候所扩建成气象台以后,观测项目增加到三十多项。1960年,国家气象局颁发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滁县气象台被列为每日进行02、08、14、20时四次定时气候观测;各县气象站被列为三项定时观测,夜间不守班。1980年1月,国家气象局颁发新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观测项目为: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湿度、风、降水、雪深、日照、蒸发(小型)、地面温度。地区气象局另观测指定项目:雪压、蒸发(E—601型)、浅层和深层地温、冻土、电线积冰等。从1982年起,地区气象局又为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了酸雨观测;并为国际台风业务试验提供台风加密观测资料。预测出的气象情况及时拍发气象、天气报。从1955年至1961年3月,发报的任务为绘图报、辅助绘图报。1995年开始担负航空报、危险天气报的任务,直到1992年底,滁县地区气象台每天03~22时,拍发固定及预约航空报、危险报、气象旬(月)报、雨情报、小绘图报、重要天气报、台风报等。每天需要拍发气象电报100多份。各县气象局除固定或预约航空报、危险报略有减少外,也担负着同样种类的拍发天气报的任务。
滁县地区在50年代刚建气象站时,地面测报使用的仪器极其简陋,既不齐全,型号和规格也不统一。大多是民国政府留下来的杂牌仪器,如美国制造的空合气压表、温度计、湿度计等。1956年,国家气象局定点在长春气象仪器厂、天津气象海洋仪器厂、上海气象仪器厂生产气象仪器,现在使用的观测仪器主要有动(定)槽式水银气压表、气压计、百叶箱、干湿球湿度表、最高、最低气温表、温湿度计、EL型电按风向风速计、雨量器、虹吸式雨量计、暗简式日照计、小型蒸发器、地面温度表、地面最高最低曲管、直管温度表、冻土、电线结冰等20多钟。
二、天气预报
1985年,滁县专区推广了云南省镇雄县气象站补充预报的先进方法,各县气象站开始制作单站补充天气预报,主要是做好短期天气预报。
1959年,部分气象站开始增做旬、月、年等中、长期天气预报。短时天气预报对外发布,而中、长期天气预报则作为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参考用。1964年,滁县气象台把短、中、长期天气预报列入日常业务工作。
50年代至60年代初,短期天气预报方法主要是收小天气图,听省气象台广播、听老农有关天气的经验,看本站气象要素的变化和天气状况,以小天气图为主,结合本站曲线图和时间剖面图,点聚图为依据,订正省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向当地广播站发布,一日三次。其间,由于片面强调“土洋结合”,忽视天气图的预报方法,天气预报缺乏准确性、科学性。
70年代,天气预报进入数理统计年代,如利用分型统计逐步回归筛选,多无回归方程统计、判别回归统计、点聚图、临界指标统计等。同时,建立灾害性天气预报方法。为利于基本资料、基本指标、基本图表、基本方法的四项基本建设,将“九五”剖面图、单站气象工素曲线图等方法作为常规工具,开始接收日本和欧州中心中期数值预报,通过对形势预告的人工订正来预报中期天气过程。80年代初期,主要应用数值预报的模式输出统计方法、建立一批不同季节的晴、雨降水等要素的M03预报,物理量诊断分析,概率预报等方法,制作各类天气预报,使天气预报工作向客观化定量化方向发展。1984年滁县地区气象台配备了PC—1500型电子计算机,1986年又配备了APPLE—286型微机。90年代初,省、地一级的电子计算机联网、远程终端在滁县地区气象台投入使用。
1975年4月,滁县地区气象台正式使用711雷达,对半径300公里以内的降水、雨等进行较准确的地测量,提供大范围的降水分布及其变化信息,对一些天气田难以分析和预报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进行探测和追踪;对部分灾害性天气进行监测,为短时天气预报提供有价值的气象情报。
气象事业高科技的发展,为准确及时预报天气变化,为各级党政部门做好工作特别是做好农业工作起了很大作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