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种植习俗
(一)敬土地
旧时,农历正月初一清晨,农家用公鸡、猪头、鲤鱼三牲供品敬土地神。村民前往土地庙,烧香磕头,祈求土地老爷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带去的供品在祭祀后带回家供春节期间食用。此习俗滁县一带称“祭土地”或“送庙香”。
(二)开秧门和糊秧门
农家每年首次栽水稻秧苗,称为“开秧门”。这天一早,东家主人鸣炮,并宴请雇工,意在提高工效,不误季节。插秧人你追我赶,当天定要栽完一块田,否则为“破田”,不吉利。栽完秧后,要留下两撮秧,一撮撂在放牛打汪的塘里,一撮撂到房顶,以预测年景,秧苗朝上为丰年,秧根朝上为荒年,横在房顶年景一般。
栽秧完工那天,还要“糊秧门”,也称糊稻仓或“了秧”。栽秧时男女青年互相比赛,最后总有一人落后被关进“秧门”,于是其余人便抓稀泥糊他的头脸,以此取乐。有的地方专门糊家主或东家媳妇,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后,有的是糊生产队长。秧栽完以后,东家还要招待喝“了秧酒”,农民以此种形式庆祝丰收在望,稻谷满仓。
(三)破土
每年春节过后,农民择一黄道吉日,先到附近的土地庙烧一柱香,然后携带铁锹到自家的田里挖几锹土,称为“破土”。破土后,方可动土耕作,否则,是年是不吉利的。
(四)结堆顶、吃糍粑
农民堆最后一场稻草,结完堆顶那天,吃一顿糍粑,即糯米饭、糖、炒芝麻等捣碎团成团,意为糍粑粘性大,草堆不会被风雨吹歪淋透。同时,吃糍粑也是对参加堆草的人的一种犒劳。
(五)号子、秧歌
农民在劳作或进行体力劳动时,多有打号子的习惯。如农民耕田耙地时,喜好嗷喊悠扬高昂、深情动听的调子,称为“嗷牛号子”。如牛到田头主人便喊:“噢!——回——来——了!”。同时,拖犁调头,再边赶牛边喊号子。在挑抬搬运时,人们随着步伐节奏用风趣、俏皮、生动的语言呼喊号子,以鼓舞于劲,消除疲劳。有时呼喊号子并没有语言,只是反复哼出一种明快的音调。
秧歌一般是妇女插秧时唱的,有领唱,有合唱,也称“打秧号子”。一般是众人唱“过门”,一个唱歌词,隔趟相和,此起彼伏,情趣盎然。
(六)遛牛、试牛
冬日农闲,为使牛活动肌腱,增强体质,农家每隔数日,即牵出耕牛到野外遛达或短暂奔跑,让牛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俗称“遛牛”。
过了正月十五,农民选一吉日动土试牛。试牛即将犁索系牛颈,在村庄附近田里或场地上背向当年太岁犁一犁土,在犁土处烧香、放炮,预祝当年“五谷丰登”。
二、经营习俗
(一)工商业
1、接财神旧时农历正月初二,称财神日。商家要在这一天祭祀“招财进宝”的玄坛菩萨。相传玄坛菩萨即赵公明(亦称赵公元帅),是道教所奉的财神,能驱雷役电,除瘟消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这天商家自子时起,供奉“赵玄坛”牌位,随后开店门,三叩首,烧香点烛,大放鞭炮(鞭炮称为财神鞭),迎接财神到来。
农历正月初五(有的地方为初四),还要迎接五路财神。相传五路财神是“玄坛”的东西南北中五路属将。这天一早,商家不另立牌位,仍在赵玄坛牌位前上供、焚香、点烛、鸣炮。香案上盘一长串铜钱,叫做钱龙。案旁用斗盛一斗米,斗内插一杆秤,秤旁靠一算盘,上面贴红纸,上写“黄金万两”、“金银满斗”、“开秤大吉”等吉利语。店主率店员叩头,迎接五路(或四路)财神到来。
2、雇、退店员新雇店员一般在正月初二进店,正式进店要喝“玄坛酒”。此后店主每月初二、十六中午加几个荤菜,改善伙食,叫“牙招”,又称“打牙祭”。辞退店员各地风俗不同。在天长等地,辞退店员一般在除夕晚上,席宴上请坐首席,主人亲自为其斟一杯酒,说几句客套话。席散,被辞店员卷铺盖离店。而在滁县一带,主人于正月初四中午设酒筵,宴请全店的店员和学徒,主人坐下首执壶,被辞退店员坐首席。吃完饭算工钱,被辞退人员卷行李离开。
3、开市建国前,商店春节期间一般不营业。正月初五后的第一个集期称“小开市”,第二个集期称“大开市”。这天,各行各业,挑贩行商都来赶集,各家商店争相放炮,名为“亮市”。一些大商店还要设筵招待老主顾,以示招徕。30年代末,此俗消失。
建国后,一些地方商店正式开业都于正月十五之后。近年来,由于商家竞争激烈,不少商店春节一过,便开始营业。
4、收徒建国前,各匠均取“投师纸”。铁匠满师需办“谢师酒”,否则不退“投师纸”。没有“投师纸”的徒弟不管在谁家铁铺,都享受不到“小货”,即每件制成品的收人提成。同行也不承认他是师傅。
建国后,国家办有各类专业技术学校,各项技术都有教师讲授。
5、祭祖师建国前,各行业都有自己的祖师。他们选定在历史上或古老传说中与本行业有关的代表性人物,塑像立庙,顶礼膜拜,称为本业祖师。
木器业立名匠鲁班为祖师。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一(鲁班得道日)是境内木匠祭祀鲁班的日子。在滁城,30年代便成立了鲁班会,会址在今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西南侧。每年此日都要举办鲁班会。在天长一带,木匠、瓦匠为一家,瓦匠祖师张班,相传张班为鲁班的师兄,故瓦、木匠同时操作时,瓦工居先。张、鲁二班同时得道,故每年同一日(农历七月二十一)县城瓦、木匠齐集财神庙设神位祭祀,仪式隆重。后财神庙被毁,祭祀活动遂止。但每逢建房上梁、造船上头板,竖大桅等关键工序,亦要择吉日在工地举行祭祀仪式。
金银铜铁锡制造业尊称老子为老君,奉为祖师。在滁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铁匠们在丰乐亭集会,对着李老君骑着青牛的画像烧香祭拜。在天长一带,城乡铁匠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五月初五,八月二十五面对大炉祭祀,其他各匠则在农历四月二十和六月二十举行祭祀。
理发业尊崇罗祖。相传罗祖乃一道士,创制出剃头、刮脸,掏耳、清眼四种理发工具,还创造出“推、蔑、解、掏”一套整容手法。因此、理发业奉为祖师,每年农历七月十三(罗祖诞辰日),停业一天,聚会祭祀。在天长等地,每年此日,按资排辈,轮流集会奉祀,吹拉弹唱,尽情欢乐。故本地理发工人大多擅长管弦乐器。
皮匠尊奉孙膑为孙祖。传说孙膑曾教士兵用牛马皮和布料制成鞋靴,以便打仗。所以后人拜孙膑为祖师。在滁城,每年重阳节,鞋业师徒持香烛,到真武观(原址在今滁州市第四中学校园内)聚会。借其“真武”之名,敬祖师创造发明之功德。
缝纫业奉轩辕、嫘祖为祖师。相传轩辕之妃嫘祖发明养蚕纺丝,轩辕作“轩冕之服”,故滁城一带流行歌谣:“天皇、地皇、人三皇,轩辕老祖做衣裳。轩辕老祖不露头,世上都是光腚猴。”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缝纫业的师徒们齐集丰乐亭祭祀。
竹器业崇奉洪钧。传说洪钧是第一个用篾子编东西的人,故被奉为篾业的始祖。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篾匠们到丰乐亭集会祭祀。
运输业尊崇马祖。本区地处江淮要冲,传统的运输业很发达。运输工具多以骡、马、驴等畜力。因伯乐善相马,故立为马祖。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八,运输行业写立马祖牌位,敬奉香烛,并歇业一天,以示爱惜畜力。
(二)渔业
本区船、渔民多集中在天长、嘉山、凤阳等沿江、沿淮地区。
建国前,船民、渔民生产、生活无保障,多求助神灵。天长一带,船民奉祀耿七公大王;渔民信奉金龙四大王。每年分别集资轮流请“香火子”,做三天三夜的“大王会”。祈祷顺风顺水,多捕鱼虾,人口平安。这些船、渔民平时衣食不周,人称“船花子”,“水獭猫”。每次做会却倾囊竭力,俗说“尽家冲”。
建国后,船、渔民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生活也有了保障。一些旧习俗不复存在。
三、交易习俗
(一)逢集
本区各地城乡集镇均有逢集习俗。集期不定,传统集期一般每十天两集,如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等。也有少数小集镇十日三集,如二、五、八;三、六、九等。集市贸易时间都在上午到正午,午后散市。上市物资主要有粮、油、棉、烟、家禽家畜,手工制品以及土特产品等。每到集期,男女老幼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买的买、卖的卖,摩肩擦踵,从事各种交易活动。待午后市散,便各自带着自己满意的商品,欢笑着回家。此习俗称为“赶集”,至今仍存在。
(二)粮行
俗称“陆陈行”或“斗行”,是专门从事粮食交易的地方。洽谈交易时,先看样,然后议定价格。价格议定后即过斗。过斗人一般称为“斗把子”。过斗时以唱斗记数,如“一斗罗”,“二斗罗”逐数加唱,一直唱到成交的数满为止。斗的容量各地不一,大者二十多市斤,小者十几市斤。交易数量大的,经帐桌交现金,卖方当面点钱;数额小的,买卖双方一手交货,一手付钱。行家收取买方行佣3分(即3%)的交易费。
粮行都习惯用吉祥词语起字号,如“振兴”、“永兴”、“公顺”等。建国后,粮行为国家办的各级粮站替代,粮行不复存在。
(三)蹄脚行
本行以买卖牲畜为主。主持买卖的中间人为行老板,每百元收行金5元。该行买卖双方议价时习用行业语,俗称“坎子”。1至10的代用语大致为:1—丁,2—段,3—言,4—西,5—捌,6—捞,7—柴,8—鳖,9—弯,10—海。
建国后,蹄脚行被称为“牲畜交易市场”,行老板被称为“交易员”。交易员时常手持一根短鞭,以此试牲畜脚步快慢。
四、勤行旧时,饮食业称勤行,饭店的当家人称为老板,厨师称为掌红锅的,服务员称伙计或跑堂的。一天生意结束时称“打烊”。在凤阳县,顾客还忌讳说“醋”和“盐”。要“醋”时说“忌讳”,“盐大了”称“海子重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