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机构设施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积极开展妇幼保健工作。1949年把德全医院的妇产科改为第一保健站。1952年保健站在滁城南门联合医院内设立新法接生站,有职工10名。同年,沙河、乌衣、珠龙、皇甫四个区成立保健站,每个站配有助产士或助产员3人,由区卫生院负责管理。1953年县医院妇产科与第一保健站合并,成立县妇幼保健站,由县医院领导。有工作人员10名,其中中专2人,学徒6人,行管和勤杂各1人。办公地点迁至东大街29号。1964年在滁城北门成立第一接生站,有4名接生员;在滁城南大街成立第二接生站,有3名接生员。1966年两个接生站因人员减少而合并,在东大街45号院内租借1间平房办公。1968年初,县卫生局拨款3万元扩建保健所,在东大街45号院内拆旧翻新,建房300平方米,4间平房办公室,两层楼房为宿舍。1969年1月,保健所撤销并入医院,8名职工(大学生1人、中专5人、初级2人)分散到医院各科室。1971年成立县防保站,内设2人负责妇幼保健工作。1974年成立县妇幼保健所,仍回东大街45号内办公,有职工4名,1978年增加到9名。1982年因老接生员全部退休,接生站撤销。1984年保健所设立儿童保健、妇女保健两个组一个检验室,有职工13人(医师4人、助产士9人)。配有显微镜1台、冰箱1台、产床1张、器械台2张、人流包8只、产包2只、女扎包3只。能处理平产、难产及计划生育4项手术,能治疗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
二、妇女保健
新法接生新中国建立前,妇女生孩子多用旧法接生,1952年起,人民政府大力普及新法接生。县保健所将分散在滁城的接生员组织起来,集中办两期训练班。同时对旧产婆进行改造,通过集中训练,分散指导,共改造旧产婆54名,训练接生员6名,能处理平产和简单胎位难产。1955年县保健所与专区保健所联合办大型图片模型展览,组织接生员和广大妇女参观学习。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各乡成立医院,乡镇的接生站和接生员都纳入各公社医院。1960年开始为接生员发消毒脐带包。1975年全县21个乡镇都配有专职保健员,168个大队配备139名女乡村医生,其中55名女接生员,三级保健网基本形成。1977年吸收全椒经验,11月份在珠龙乡办妇产室,有8个大队成立妇产室。在妇产室分娩的产妇,大队给记工分,使公社新法接生率达到100%,住院率达97.87%。1979年县保健所给全县各乡167个大队配备接生器械;有接生箱、消毒盆、消毒碗、剪刀等。1987年新法接生率达99%以上。没有发生新生儿破伤风现象。
妇女劳动保护自50年代开始对妇女进行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四期”保护。女工集中厂矿指导建立月经卡,开展妇女月经、孕、产、哺乳和更年的“五期”保护。1980年先后在县三八布厂、县搬运公司等单位建立妇女冲洗室,并配合女工委员会专职管理。保健所给滁城女教师进行体检,并建立登记卡片。
“两病”的防治1961年10月到1962年4月,对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子宫脱垂和尿瘘病人进行大规模的摸底和治疗。成立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亲自负责,下设5个防治检查组,各公社成立防治小组,负责组织领导。治疗方法是用无水酒精在宫颈两侧骶韧带注射,并用明矾水熏洗,共治疗2012人,占病人总数的90%。1978年保健所和县医院抽调医生、护士、助产士各1名参加地区举办的子宫脱垂手术学习班。1979年组织人员摸底对子宫脱垂和尿瘘病情重、年纪轻、适宜手术的病人,进行登记,开展手术治疗。由县医院收治,经费从保健所事业费内支付。保健所发给每个病人60元的医疗费用。1979年手术77例,1980年手术53例,1981年手术41例,共做子宫脱垂169例,尿瘘2例。
妇科病查治宫颈癌、宫颈炎、阴道炎等是妇女的常见病。1978年县保健所抽调3名助产士,县医院抽调1名化验员组成普查小组,到珠龙公社进行妇科病查治试点。1979年组织3个普查小组,分别到常山、滁东、章广、乌衣、汪郢等乡镇开展妇科病普查,3个月内共查9574人。与此同时在滁城较大厂矿,机关进行普查。同年县保健所在县医院及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在琅琊、担子、曲亭三个公社和三个厂普查妇女3200人,对其中宫颈糜烂的妇女给予“九二O”治疗436人,治疗率92%。1980年开始以防癌为主的查治,在三官、乌衣、施集、腰铺、花山、常山、章广、黄圩、琅琊、珠龙、沙河和市人民印刷厂等处,共查2717人,发病2067人,治疗1888人,发病率76.1%,治疗率91.3%。
孕产妇系统管理1985年在乌衣、三官进行孕产妇系统管理试点,对每个孕妇从怀孕16周开始建卡,定期检查,做到早期发现高危妊娠尽早治疗,做好监护,提高住院分娩率。对产妇进行产后访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1985年有孕妇2423人,建卡1738人。1987年对曲亭、花山、李集、大王等乡妇女进行检查1059人次,为283名产妇建立孕产妇系统管理卡。孕产妇发病率由此明显降低。
三、儿童保健
儿童健康检查1952年儿童节前进行儿童体检,共检查12岁以下儿童2341人,查出有缺陷的450人,矫治375人。1959年儿童节前又进行较大规模的儿童体检,共查3436人。1976年开始儿童保健工作,每年对全县城乡0至7岁儿童进行体检,边查边矫治。从1976年到1985年共查2.41万人,有各种缺陷的1.23万人,基本上都得到矫治。1986年给滁城1400多名儿童体检,深入农村为三官乡700多名儿童进行体检,并建立登记卡。1987年对城乡6391名儿童进行体检,边查边治,查出患儿3060人,矫治2321人,矫治率达75.7%。
小儿“二病”防治小儿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1984年市保健所开展小儿“二病”的查治,共查741人,其中轻度贫血403人,中度贫血337人,重度贫血1人,均及时提出适当治疗方案。
托幼卫生指导县保健所1979年12月给县直和乡镇小学12岁以下的学生服用驱净片驱虫,一星期内服药8802人,经随访效果较好。1980年开始对出生24小时至1周岁的新生儿和婴儿进行卡介苗接种。市保健所于1983年设立儿童保健组,专做儿童保健工作,有3名职工,对市直幼儿园及县直厂矿托儿所进行卫生保健指导,帮助订立适应儿童规章制度和卫生保健制度。1987年对滁城1328名小学生进行驱蛔虫治疗。
1975~1987年滁州市儿童体检及矫治情况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