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书院
明代以来,本县有以下5所书院:
连龙书院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由知县冷起元创建;因冷号连龙,故名。院址今已无考。
景濂书院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由知县周之冕创建;院址在今县城南门外。
建阳书院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知县刘瓒创建;院址在今县城西大街。
江青书院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由知县韩梦周创建;院址在相官集。该书院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并入建阳书院。今相官小学尚存《江青书院记》碑石1块,碑文为韩梦周所撰。
南书院
原为训导署,道光七年(1827年),由知县刘廷槐改建,院址今已无考。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下诏将全国的书院改为学堂,本县书院不复存在。
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来安县建阳书院改为“来安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学制9年。校址在县城寺巷内,当时人们称之为“大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县城设有1所高等小学堂、4所初等小学堂,古城镇、屯仓、板桥、相官集、水口镇和嘉山集各设有1所初等小学堂。
私塾
本县私塾有“团馆”、“东馆”和“冬学”三种形式。由清贫塾师托人出面为其招纳学生的为“团馆”,由官宦人家、地方豪绅和殷实富户延聘老师到家中教授其子女的称“东馆”,贫苦农民在冬闲时合资聘请老师为其子女授课的叫“冬学”。
民国20年(1931年)以后,本县出现不少“改良私塾”,塾师多为一些无力就业的中学毕业生和师范毕业生,所授课程与当时中小学所设课程大致相同,因人施教为其主要教学方法。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在一年内学完两年的课程;有的学生读了两三年私塾以后,可直接插入高小或初中。当时改良私塾教师张瑞卿和林瑞卿在来安享有较高声誉,有“北张南林”之说。县城的朱嵩山、熊保生,半塔集的杨作雯、姚泰,武集的何杰之,水口镇的郝瑞符和双塘乡的高永福等人办的改良私塾也很有成绩。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府为弥补小学教育之不足,鼓励根据地人民发展私塾,要求按照规定课本授课,在管理上废除体罚。民国31年(1942年),本县共有48所私塾、1147名私塾学生。半塔一带的塾师许言希和吴友五,经常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听共产党干部讲解革命道理和时事政治,后来他们中间不少人走上了革命道路。
建国以后,本县大部分私塾改为私立小学,按照规定的课程和课本授课。1952年,部分私立小学和民办小学转为公办小学。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