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质
约10亿年前,嘉山地区处于浩瀚大海之中。凤阳地壳运动使华北区隆起成陆,经长时期相对稳定和剥蚀后,青白口纪海水自北东侵入,形成黄淮海,嘉山至紫阳以西的华北区处于黄淮海之中,以东的北淮阳区仍为陆地,水下和陆地相继发生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形成了600米厚的火山堆积。
寒武纪时(距今约5.7亿年)蚌埠地区隆起,形成半岛,海水在全县退出。二迭纪时(距今约2.8亿年),海水自北西入侵至嘉山到洪庙一带,侏罗纪早期印支地壳运动,嘉山地区抬升,海水从县内退出,由水下沉积的岩层褶皱成山。
白垩纪早期(距今约1.3亿年)蚌埠隆起缓慢上升,沉隆中心分别向南北两侧迁移,古沛断陷盆地形成,沉积了1400米的湖泊相碎屑岩。
新生代第三纪(距今7000万年)为继承性升降运动,南部抬升,北部进一步沉降,沉积中心向苏巷迁移,嘉山坳陷形成,沉积了1200米厚的湖泊相砂砾岩后来断裂,岩浆活动强烈,官山、小横山、女山、中嘉山、鲁山火山大量喷溢,形成了18c米厚的玄武岩。
第四纪时(距今约200万年),周期波动,主阶梯上升,形成更和缓的凹陷。上升初期,河床切割加深,岗峦起伏,后期地壳运动趋于稳定,沉积物广泛分布。
郯庐断裂带纵贯嘉山县境内。郯庐断裂带是亚洲大陆东部的一条宏伟的地质构造带,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后,目前已被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者所重视。按照板块构造学说,对郯庐断裂带宿松一嘉山段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郯庐断裂带宿松—庐江段为古华南板块与古华北板块碰撞型的结合带,庐江—嘉山段为古华南板块与古华北板块转换断层型的结合带。
上列两大类型的板块结合带,在距今约7.3—8.6亿年间初始形成,到中生代印支燕山期进入完成阶段。其断裂深度均为超岩石层断裂。
郯庐带南段从河南岸的女山湖,经嘉山县的高王乡冯庄、定远县的池河、肥东的古城集,沿龙泉山西麓延伸,跨巢湖至庐江西北的白山和桐城黄泥岗,沿大别山东麓经潜山、太湖尖灭于长江边。郯庐断裂带自北向南纵贯本县境内,表现为华北型和华南型地层分界线的淮阴断裂(临淮头—潘村断裂)斜贯县内北东部而西南部在嘉山境内被郯庐断裂带所切割。我县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是断裂构造发育,有北东向,北北东向、北西向三种构造线,它们纵横交织,形成北东成条,北北东分带,北西划块的构造格局,从而构成嘉山地形地貌为县东南是山区,分布有中嘉山、老嘉山、凡山等,海拔高程一般在40~332.3公尺,而北西分布有横山、团山、韩山等,海拔高程在20~50公尺逐步过渡为低山、岗地、平原、沿淮低洼地,形成北西一南东狭长条带向北西倾斜的地形地貌特征。
近年在皖东北地区进行地震地质考察过程中,在嘉山县明光镇石油库附近发现了保存较完好的史前地震剖面。此剖面保存了中断世中期以后多次地震活动的遗迹,是我国东部地区首次发现保存较完好的史前地震剖面,对研究嘉山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发展构造特点、应力场变化、烈度区划和震害地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明光镇处于郯庐断裂东界主干断裂之西侧。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带纵贯本区。此外,北东向的嘉山—响水大断裂和洪泽—盱眙断裂也在区内交汇,而北西西向的嘉山—施官集断裂在明光镇附近错断了郯庐断裂带。工作区内新构造运动较为活跃,自中断世以来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形成了现今的垄岗和残丘地形。
矿产资源
本县低山、丘陵地区有丰富的非金属矿资源,部分地区有铁矿和其它金属矿藏。据《清一统志》记载:紫阴山(今本县紫阴乡)一名九芤山,其阴多赤土,有铁,相传昔人在此冶铁铸剑,有剑池、磨剑石。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建设大规模发展,本县查矿工作才逐渐开展起来。三十八来年来,先后有地质学校、安徽省地质局凤阳地质队、345地质队、323地质队、312地质队、664地质队、区域地质调查队、物探局航测大队902队、江苏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冶金系统811地质队,建材部地质总公司华东公司503队等单位在县境内开展了普查找矿工作,发现凹凸棒石粘土、铸石玄武岩、型砂、建筑用砂、脉石英、铁、金、铜、蛭石等矿产地(矿床、矿点、矿化点)22处,其中以凹凸棒石粘土和铸石玄武岩较有远景。现分述如下:
(一)凹凸棒石粘土矿
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纤维状粘土矿物,由于其具有热稳定性、抗盐性、增稠性和吸附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油脂精炼、抗盐、抗高温钻井泥浆、建筑涂料、除毒、除臭和环境保护等部门。
凹凸棒石粘土矿在县境内分布较广。矿层主要赋存于上第三系中新统花果山组上段,及上新统桂五组下段火山喷发间歇期沉积碎屑岩中。为火山喷发间歇期湖盆沉积形成。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12地质队正在进行普查找矿工作。现将主要矿点简述如下:
1.官山矿床
位于明光镇北东22公里,矿区通简易公路。
含矿地层为上第三系中新统花果山组及上新统桂五组。主矿层赋存于花果山组顶部,桂五组下部矿层次之。
2.清明山矿点
位于明光镇82°方向,28公里处,嘉山到盱眙公路经过矿区附近的涧溪,交通方便。
3.花果山矿点
位于明光镇75°方向,约28公里处,与江苏交界,省境内面积约3平方公里。
主要矿石类型为凹凸棒石粘土矿石、蒙脱石凹凸棒石粘土矿石及膨润土矿石。
4.小嘉山矿点
位于明光镇北东24°方向,22公里处。
含矿地层为花果山组下段,地层近水平,倾角5°~10°,矿体呈层状,地表出露南北长500米,东西宽400米,厚1.2~2米,分布面积1.5平方公里,矿层出露标高135米左右。
矿石类型有:凹凸棒石粘土矿石、砂质凹凸棒石粘土矿石及蒙脱石凹凸棒石粘土矿石。
5.羊山矿点
位于官山矿床北部一公里处。
矿体产于花果山组上段泥岩、粉砂岩层中,与玄武岩互层产出。主矿体分布面积0.5平方公里,矿层最厚10.56米,呈近水平,似层状产出。矿区内因滑坡构造发育,造成地表矿层重复出现。
6.李郢矿点
位于县城南东约38公里处。
矿层赋存于桂五组地层中,出露长大于1200米,宽大于300米,厚1.7——4米,矿层厚度变化大。
矿石类型属混合粘土矿石。矿石是灰白色、灰绿色等,含有钙质结核,局部可见少量石英砂。
(二)铸石玄武岩
铸石的主要原料为辉绿岩、玄武岩等。铸石硬度较大,具有高度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是耐腐蚀的重要工业原料。在许多工业部门中可以代替钢材、合金材料及橡胶等。
县境内可供作铸石原料的玄武岩分布较广,除韩山以外,还有山西村、女山、清明山,其时代分别为下第三系始新统三垛组、上第三系中新统下草湾组及上新统桂五组。为基性火山喷发而成。
(三)铁矿
共发现矿点、矿化点8处。其中个别矿点矿石品位较富,规模较小,适于地方开采;有些矿点矿化范围虽广,但矿石贫,目前尚无工业意义,须注意寻找相对富集地段,以便开发利用。
1.南山头矿点位于司巷南西约3.5公里处。
2.峰山李矿点位于司巷北东约5.2公里处。
3.梅花山矿化点位于县城南东约14公里处,管店北约1公里。
4.汤郢矿点位于石坝南东约5.7公里处。
5.大菲山矿点位于小溪河集南约6.7公里处。
6.双塘矿化点位于管店北西约2公里处。
7.大塘陈矿化点位于管店西约3公里处。
8.铜沟山矿化点位三界北西约5.5公里处。
(四)金矿
发现矿点2个,均属中低温热液型。
1.郭大洼矿点位于拂晓北4.5公里处。
矿化产于中元古界张八岭群变石英角斑岩与石英闪长岩体的内接触带中,受北北面一近南北向断裂控制。
矿物成份有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
2.铜沟山矿点
位于管店南东5公里处。
矿化产于中元古界张八岭群变石英角斑岩、细碧岩与花岗闪长岩体的外接触带。
(五)型砂
有矿点一处,位于管店南西约5公里的大横山。
属陆相湖盆沉积型,矿层为上白垩统张桥组上段红色泥质粉砂岩、石英砂岩。可做为矿体的石英粉砂岩结构疏松,颗粒均匀。矿层断续出露长200米,厚10~15米,宽20~30米;倾向北,倾角30°。
(六)黄砂
沿沙河自张八岭经管店、卞庄至明光均有分布,且地方已广泛开采利用。
卞庄建筑用砂矿点位于卞庄南约2公里,河南张附近老沙河中。属河流冲积型砂矿,为现代河流冲积而成,广泛分布于沙河之低漫滩和高漫滩上。低漫滩高出水面1~2米,高漫滩高于水面3~5米。建筑用砂由砂和砂砾层组成,局部夹细粉砂层,以粗中粒砂为主,砾石含量约占30~40%。砂的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黄砂本县储量丰富,已经广泛采用并继续采用。
(七)脉石英
脉石英是硅石原料之一。硅石在冶金工业中用作冶炼各种金属的熔剂。制酸性耐火砖和冶炼硅铁;质纯的硅石可制石英玻璃,提炼结晶硅,在化学工业上用于制造各种硅化合物和硅酸盐及硫酸塔的填充物;建材工业中可作玻璃原料、陶瓷原料和硅酸盐水泥的校正原料;还可用制磨石、油石、砂纸、碳酸硅等研磨材料。
有矿点一处。即位于司家巷北约4公里的李大山,属中低温热液型。矿体呈脉状赋存于下元古界五河群庄子里组浅粒岩,大理岩中,见矿脉2条,其产状分别为倾向北西,倾角60°及倾向北东,倾角62°,断续出路长300米,宽3~7米。
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矿石呈隐晶质结构,致密块状、角砾状构造。
经化学分析,矿石含二氧化硅95.54~98.18%,含有害杂质三氧二化铁1.79~3.98%,三氧化二铝0.02~0.06%,氧化钙0.01%、五氧化二磷0.01%。
1958年南京地质学校矿点检查,1977年区域地质调查队踏勘,认为规模小。
(八)铜矿
仅见矿化点1个,位于三界镇北北西约3公里处的下刘桥。
属中低温热液型。矿化产于中元古界张八岭群变质石英绿帘石岩破碎带中,受南东方向裂隙控制。矿化破碎带断续长50米,最宽约20米。
矿石矿物主要为孔雀石,沿裂隙面分布。
经拣块取样化学分析,含铜2.61%,三氧化二铁13.01%,二氧化钛0.92%。
滁县地区地质调查队。1974年踏勘,矿化范围较小。
(九)蛭石
仅见矿化点一个,位于管店南西约2公里处的小夏家,津沪铁路由矿区附近经过,交通方便。
蛭石产于晚朱罗世管店花岗闪长岩体内的伟晶岩脉中。伟晶岩脉呈近东西向椭圆形,有两条岩脉。分布面积分别为50平方米和125平方米。
蛭石呈片状,蛭石片面积2~4厘米,厚1~5毫米,受热膨胀2~3倍。
地区地质调查队1974年初查,认为质量差,规模较小。
二、地貌
嘉山县在地貌单元上属江淮丘陵的一部分,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丘陵,约占全县面积的30%,由断块上升差异形成。主要有矾山、杏山、老嘉山、中嘉山、鲁山、官山,北部为岗坳相间的波状平原,缓丘零星分布。淮河南侧为广阔的河谷平原,全县海拔高程小于332米,相对高程大于200米。县内地貌类型可分为:
(一)丘陵
丘陵约占全县面积的30%。
1.侵蚀丘陵
分布在矾山以北和唐郢以南,主要由元古界变质岩组成,标高在80~185米之间,山顶浑圆,坡度稍缓,山体被纵横交织的沟谷网分割得比较破碎。
2.玄武岩丘陵
分布在鲁山和蒋大山之间,为晚新世以来喷发的玄武岩及所夹的泥岩、砂砾岩组成,标高在80~220米,由于后期流水的侵蚀切割,造成了顶平坡陡的台地和平缓宽阔谷地相互交织的地貌景观。
(二)阶地
约占全县面积的70%。
1.三级阶地
为侵蚀阶地,分布在古沛、大郢一带,标高海拔40~80米,主要由白垩系、第三系砂岩、砾岩组成。
2.二级阶地
分布在石坝、邵岗和潘村一带,由于受新构造运动差异性升降影响,高度变化较大,一般在海拔15~20米,郯庐断裂带内嘉山以西可达40~50米,为晚更新世粘土和砂砾层覆盖在白垩系和第三系砂砾岩之上的,基座阶地。
3.一级阶地
分布于淮河南侧和池河、涧溪河流两侧。标高小于15米,由全新世粉砂粘土组成。
(三)地层:
县境内大部分地区为第四系覆盖,南部有大片元古界变质火山岩出露,此外零星分布有白垩系、新老第三系。现由老到新简述如下:
1.元古界
分布于西、南部山区,由于地壳运动和沉积环境的影响,县内元古界岩性差异较大。张浦营一带,下部为中厚层白云质大理岩、夹灰绿色千枚岩,上部为黄绿、墨绿色绢云石英千枚岩夹绢云片岩及绿泥绢云千枚岩,总厚度大于1239米;矾山、三界等地所见岩性主要为浅灰、灰绿色石英角斑岩、夹少量细碧角斑岩,以及同成份的凝灰熔岩和凝灰岩,有3~4层变质粉砂岩或千枚岩夹层,含微古植物,总厚度在7737米以上;明光至紫阳一线以西地区,下部主要是浅粒岩,变粒岩夹大理岩及斜长角闪岩,上部是石英岩、大理岩,夹杂色千枚岩、白云石英片岩,含微古植物,总厚度在6000米以上。
2.白垩系
零星分布于县城至潘村一线以西地区,以紫阳一带丘陵低山区出露较好,下部为浅灰黄紫灰色细砂岩夹泥岩、泥灰岩及砂质页岩,中部为紫红棕紫色砂砾岩与细粒砂岩互层;上部为砖红、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中细粒砂岩。含叶肢介、介形类植物化石。厚度大于1414米。
3.老第三系
主要分布于县城至横山之间及自来桥南部地区。岩性各地不一,官庄所见为砖红色厚层砂砾岩夹砂岩;单山头一带为灰黄、浅灰色安山玄武岩,上部是气孔状;小王家一带为灰红色砾岩、泥岩,厚度大于548米。含介形类、复足类、哺乳类及植物化石。
4.新第三系
主要分布于官山、鲁山、小横山、小嘉山、中嘉山、老嘉山及杏山等地。岩性主要为喷发岩夹碎屑沉积岩,下部为橄榄玄武岩、辉橄玄武岩,其间夹有灰白、灰红色泥岩、粉砂岩、砂砾岩及凹凸棒石粘土矿、膨润土;上部为灰、灰紫色中至细粒橄榄玄武岩、伊丁橄榄玄武岩、气孔(杏仁)状橄榄玄武岩、辉橄榄玄武岩,其间夹有砖红至棕红色沉凝灰岩或粉砂质泥岩、凝灰角砾岩等。玄武岩多呈球状风化,底部含一层蒙脱石—凹凸棒石粘土矿层。总厚度大于179米。含腹足类、哺乳类、植物化石。
5.第四系
广布于县内中部、北部,而南部仅分布在水系两侧。各地岩性不一,禹山农中一带为棕红、紫红色泥砾,含砾粘土、亚粘土等,砾石巨者直径达1米以上,砾间粘土粘性大。厚度约5米,组成剥蚀垄岗地形,海拔标高在50米以上。泊岗淮河引河边上则为棕红色含砂粉砂质亚粘土,具少量灰白色粗网纹;在山区河谷两侧、山地坡麓地带(如白沙王)为灰黄、棕黄色砂质亚粘土,混杂玄武岩角砾,含铁锰结核及动物化石;女山湖、七里湖等沿湖地带,主要为黄褐、灰褐色含粉砂亚粘土、淤泥,组成滨湖低地,标高小于15米。
(四)褶皱
1.张浦营穹窿
位于嘉山东南平湖,核部地层为北将军组,四周为张八岭组,核部长7公里,宽5公里,平面呈椭圆形,略呈北东向,核部地层倾角9°~20°,内部次级小褶曲发育,地层向四周倾斜,表现为一个穹窿构造。
2.张八岭穹窿
位于张浦营穹窿西南,出露不完整,太部分被第四系和中生代坳陷覆盖,核部地层为北将军组,四周为张八岭组,长13公里,地层倾角25°~50°,北端向南倒转,南端向北倒转,西端向东倒转,形状呈蘑菇状。
3.三界复式向斜
位于张八岭穹窿以西,由张八岭组构成,出露宽度自南端约5公里向北东逐渐加宽至管店老嘉山一带可达25公里,走向呈近南北向延伸,两度昂起,在三界一带构成一个由张八岭组上段为核的盆状向斜,轴向北西,长11公里,宽5公里,核郡地层倾角较缓,一般15°~25°,翼部较陡。
4.紫阳山向斜
向斜核部位于浮山至小郭庄一带,走向近南北,长约16公里,向南翘起,主要由白垩系赤山组和浦口组组成,东翼被断层和流纹岩破坏,局部出现葛村组,地层倾向西,倾角67°,西翼由葛村组组成,地层倾向东,倾角21°。
5.古沛断陷盆地
位于岗集、古沛一带,由白垩系朱巷组和张桥组构成。厚度巨大,达5000米以上,是受郯庐断裂带严格控制的断陷式盆地。西界石门山断层,东界女山湖,南至岗集被第三系覆盖。区内南北长20公里,东面宽10公里,盆地呈近南北向分布,北部倾向东,倾角20°,南部倾向北西,倾角20°左右。
6.嘉山坳陷
位于土金山至苏巷一带,迭加在早期褶皱之上,其形状成半椭圆形,走向近东西,向西逐渐收缩而变窄,向东开口,延出县外和洪泽坳陷连为一体,县内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厚度达1200米。由下第三系土金山组和舜山集组构成三个北西向和二个北东向褶曲,分别为西姜向斜,五里墩背斜,马岗向斜,梅市背斜和土金山向斜。
(五)断裂
1.紫阳山断层
走向南北,倾向东,倾角80°,断层带北窄南宽,长60公里,宽1公里,上盘为流纹岩,下盘为赤山组,断层带中劈理、小褶曲发育,显示上盘上冲的逆断层。
2.石门山断层
为郯庐断裂带中一条主干断层,走向北北东,倾向东,倾角60°,长20公里,切割白垩系地层,混合钾长花岗岩挤压破碎强烈。在里山杜附近可见宽200米的破碎角砾岩带,角砾大小悬殊,多呈棱角状,并有后期石英脉穿插。殷家涧组片岩揉皱强烈,普遍具糜棱岩化、片理化、挤压滑动面发育。在石龙咀附近可见殷家涧组绢云石英片岩明显逆冲到白云山组石英岩之上。
3.蔡油坊断层
位于土金山向斜,走向北东,倾向西,倾角陡,长11公里,两侧土金山组地层被错开,为逆断层地貌上一谷地。
4.宝塔山断层
位于唐郢东,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近直立,长约7公里,地貌上为深山坳,两侧劈埋密集,地层被错开。
5.张家湾断层
位于三界复式向斜中,走向近南北,长10公里,切穿元古代地层。
6.大张断层
位于三界复式向斜东翼,走向北北东,长12公里,切穿元古代地层,沿断层带有辉绿岩脉贯入。
7.陡山子断层
位于三界复式向斜中,走向北北东,长8公里,切穿元古代地层。该断层破碎带由一系列小的破碎带组成,每条宽2~3米,岩石破碎。石英脉、长英岩脉贯入很多,沿断层带绿泥石化。片理化发育,局部出现角砾岩。
8.小王平移断层
位于管店南西,走向北东,长2公里,地层和岩体被错开300米。
(六)岩浆岩
1.侵入岩
县内岩浆岩发育,岩石类型多样,规模大,分布集中,全县共出露面积约2.5平方公里。岩性单一,以次安山玄武岩为主,岩石由中长石、辉石、橄榄石、磁铁矿和玻璃质组成,岩体边缘柱状节理非常发育,偶尔出现气孔状构造。
2.紫阳岩体
位于紫阳西,侵入于早白垩世葛村组粉岩中,岩体呈长条形南北分布,长4公里,北宽南窄,平均宽300米,形成于早白垩世。岩性主要为次流纹岩,呈浅肉红色,斑状结构,斑晶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组成,基质由玻璃质和长英质组成。
3.喷发岩
第三纪晚新世有两次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出露面积约250平方公里,分布于杏山至官山以东和老嘉山至女山一线。
第一次喷发,熔岩厚度不大,厚16米,分布稳定,产状平缓。熔岩呈平缓的岩被形态产出,为裂隙式喷发。主要岩性为细粒玄武岩。杆栏玄武岩和气孔状橄榄玄武岩。
第二次喷发,熔岩厚度大,喷发次数频繁。主要岩性为粗玄岩类、中粒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巨厚的熔岩锥体林立出现,厚167米,火山普遍活动,出现中心式猛烈爆发,形成女山、官山、小横山、中嘉山和鲁山5个火山口。在火山口四周分布含火山碎屑的沉积岩、集块岩,见大量浮岩、火山弹及火山玻璃,构成环形火山锥。
(七)山脉
嘉山县境内多山,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岗峦起伏,山岭重叠,境内主要有矾山、杏山、老嘉山、中嘉山、小嘉山、鲁山、官山等。南部沿团山、寨山、大岭、中嘉山、老嘉山、岱山一线,形成一道江淮分水岭,海拔高程为40~332.3米,从江淮分水岭两侧及向北延伸到鲁山、大横山、小横山,均为山区地带。其山脉延续,以河南伏牛山脉,其东南迤一支为江淮南山脉之大干,从河南商城县、湖北罗田县、安徽霍山县交界东迤,跨太湖、潜山、舒城三县界,东经吴王庙、凤屯岗、八斗岭、小龙山入全椒县境。东北迤为五尖山,绕滁县、定远界,为皇甫山脉,循滁县、定远县界转东起小拱山,转北而东为滁、定、嘉境内山脉。又自江北淮南山脉大干凤屯岗起,为龙泉山山脉。其北出分支入定远境为喜羊山,正支转东南,复转东北入嘉山县境,自南向北贯穿,逶迤县境,至三界东北八公里为老嘉山,海拔为332米,系本县诸山中之最高峰。其西北屹立之中嘉山、小嘉山海拔高度分别为309.8米和195米,其余均为300米以。山脉的特点是从老嘉山、中嘉山、小嘉山再左右分支发展,延绵于县境内,山脉总的走向为从南向北。嘉山境内江北淮南山脉之大干,自滁、定、嘉三县交界之肺形山向东复转东北为鲁家户山。全县山地和丘陵连接,沟壑纵横,岗峦延绵。
嘉山县山脉名称、海拔高度表





三、水文
(一)河流、湖泊
嘉山县境内诸水,大部属于淮河流域,池河水系。
池河发源于肥东县青龙场,从大横山脚下流入本县,经明光入女山湖,到旧县与七里湖汇合,折向东至江苏省盱眙县洪山头注入淮河。干流全长约170公里,在嘉山县境内约为85公里。池河总流域面积为4215平方公里,平均流域宽度22.5公里,不对称系数0.29,宽度系数0.12,密集度0.52。河床坡降平缓。池河纵断面,上游系梯田式河床,下游系湖波凹地。河床结构,上游多砂板岩石,下游系砂土淤泥。
池河:在嘉山县境内有两条主要支流,一为南沙河,发源于老嘉山西麓南部地区,流域85公里,流域长度10公里,流域面积为406平方公里。河床坡降较大,在明光南三叉河处与池河汇合,经明光流入女山湖。二为白沙河,又名涧溪河,发源于嘉山县杏山北麓,向北流经涧溪镇,在西官山北头,流入七里湖及淮河。流域面积455.5平方公里(其中250.9平方公里属嘉山县境),流程41.1公里,流域宽度9公里。河道走向弯曲,两岸分布农田约1.5万亩,每逢旱季,河水干枯,暴雨时洪水泛滥成灾,十年九淹,两岸农田生产低而不稳。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我县北部,自浮山至小柳巷后,沿泊岗新引河由张风滩转入江苏盱眙,在县境内流程40公里,河床坡降平缓。最大河面宽约500米,水深在浮山约10余米。洪泽湖蓄水或淮河各支流水位并涨时,淮水渗入本县沿淮低洼地区。
泊岗引河:1951年,治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确定淮河在五河以下干支流分治的原则,要求五河内外水分流,将淮河干流在浮山窑河口、泊岗集和下草湾三处分别堵断。淮河另由泊岗以南开挖引河下泄,使五河地区内水全部经由崇潼河、窑河、下草湾直入洪泽湖。泊岗引河自浮山至泊岗进行切滩放宽河槽,泊岗以下开挖新河,1952年10月动工,1954年完工。新河长7.35公里,底宽262米,中泓水深9.26米。
张老郢西涧口:东北流二里许至蟒山下,又向北流四里至三叉河口,西北流十一里至香花涧(即大沙河),屈曲绕红心头西北流约六里出大滩头与池河汇合,现称上三叉河,长共105里。
大涧:发源于小横山清凉寺东南流,绕大杜郢转北流经小汪营东小桥再北流,出丁板桥转西北经小蔡、大蔡绕姚家老家屈曲西流过旱桥,绕石坝集南转西北流,全长23里许,本县境内,属于江系的支流,主要有盈福河、广福河、嘉山百道河、张浦郢河、自来桥涧。
盈福河:发源于滁县之豺狗山、飞石山两夹当之踏肋山东山,流经郭家郢至萝卜冲下口,转东南流经马垣墙,过庙冲东南流至龙头山盈福寺,再东南流过范郢转南流至贾郢出县境。全长80公里。
广福寺河:发源于嘉山西南牛院子,南偏西流合三尖山东之水南流经荆条巷转西南流合牛院子后山之水,并而南流,过大樊营二源相会。南偏东流经小蔡大蔡尹店子(又叫尹家涧)至广福寺西、环流寺前因广福寺河,转东北流长约50公里,出县境沿滁县界南流五里半,与张八岭涧水合,再东南流与嘉山百道河合。
嘉山百道河:发源于老嘉山北小霹雳尖之西南阿桃花港水,西北转东流与另一源出中嘉山鸡心港水,南流汇合于芹菜冲,达小霹雳尖转东南至小张郢,再南流与广福寺河合,因名嘉山百道河(古名秋沛水)南折西流与盈福寺河合再入清流河。
张浦营河:发源于古招信县界岭,接来安县界所称方义农会山下小港西南流,源出接来安县界大龙王山,西夹山口下甄家港水,汇入白云寺涧,全长约40里,下游红沙涧又叫二道河,与嘉山百道河会,南流入清流河。
女山湖:位于境县西北部,是我县最大的湖泊,也是安徽省著名湖泊之一。湖泊面积为80平方公里,湖泊水面为15万亩。湖底高程11.0米,平均水深2.7米。1983年女山湖节制闸建成后,湖水达到合理控制,正常蓄水位14.5米时,相应蓄水容量2.16亿立方米,是本县和皖东地区水产品重要基地。
七里湖:位于女山湖下游,湖的面积46.5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0.5米,水位在13.0米时,相应蓄水容量为0.72亿立方米。
花园湖:位于本县西北部的淮河中下游。为嘉山、凤阳二县共有。是安徽省湖泊渔业开发研究基地之一。共5万多亩水面,在本县约2万亩。湖水深2米左右,有50余种水生植物,60多种鱼类,年捕蟹量达数万公斤。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列为“七五”计划水产重点项目,也是本县司巷乡主要灌溉水源。
猫耳湖:位于本县女山湖镇以东,连接七里湖,与江苏省盱眙县接壤。
(二)水资源
淮河流经五河县后流经本县北部,沿淮两岸为千里沃野,本县沿淮乡镇有浮山、柳巷、泊岗、太平、女山湖镇等地,中部及东北部有女山湖,山区、丘陵地带有南沙河、白沙河等,池河贯通明光等地。并有花园湖(一部分)、猫耳湖、七里湖、东风湖等,水资源丰富,全县拥有水面40万亩,其中湖泊26万亩,水库3.6万亩,中型、小型水库100多座,河流径流总量为6.7亿立方米,河流总面积为36400亩,女山湖湖水面积47平方公里,正常年相应蓄水量2亿立方米。
四、气候、物候
气候类型
嘉山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南起北纬32°26′,北至北纬330°<sup>1</sup>西起东经117°50<sup>1</sup>,东至东经118°25<sup>1</sup>。属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北亚热带与暖温带渐变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阳光充足,四季分明:春季温和,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多晴朗天气有时阴雨绵绵,冬季寒潮常袭而寒冷干燥。
气候要素
(一)气温
累年平均气温15℃,1月份平均气温1.1℃,7月份平均气温27.7℃,累年极端最高气温41.5℃(1966年8月8日),累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8.30℃(1969年2月6日)。累年平均日较差9.5℃,累年较差26.7℃。
累年平均初霜日期为11月5日,最早初霜日期为10月18日(1960年);多年平均终霜日期为3月30日,最迟终霜日期为4月16日(1961年);累年平均无霜期为217.4天,最长244天(1968年),最短194天(1972年、1980年)。
(一)降水
累年平均降雨量为934.1毫米,本县东南部一般降雨量大于县西北部,从南向北递减。三界、涧溪、嘉山、自来桥一带年降雨量960~980毫米;司巷、古沛、浮山、潘村一带为900~930毫米。940毫米的等降雨量线大致在马岗、县城明光及苏巷、旧县一线。最多年降雨量为1266.1毫米(1972年),最少降雨量为566.9毫米(1978年)。

累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06.5天,最多年雨日132天(1975年),最少年雨日78天(1978年)。
降雨的年内分布:夏季(6~8月)最多,降雨量466.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49.7%;冬季(12~2月)最少,降雨量为72.4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7%;春季(3~5月)降雨量219.3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23.3%;秋季(9~11月)降雨量181.4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19.3%。夏季降雨量尤以7月份最多,占年降雨量的23.1%。冬季以12月份最少只占年降雨量2%。
(三)日照
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17.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8%。最多年日照时数为2576.3小时(1966年);最少年日照时数为1891.5小时(1980年)。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22.2千卡/平方厘米,最大年为132.0千卡/平方厘米(1966年),最少年为110.3千卡/平方厘米(1980年)。
稳定通过≥10℃期间的日照为1511.1小时,占年日照的66.8%;总辐射量为87.6千卡/平方厘米,占年辐射量的71.6%。
(四)风向
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常有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侵袭,寒冷、雨雪少、晴天多,常刮偏北风。
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炎热多雨,光照丰富,多刮偏南风。
春季气旋活动频繁,雨水偏多,风向时东时西,时南时北,不大稳定。秋季则常有小高压盘踞,雨水偏少,风向以偏东为多。常年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东南风。春秋两季天气变化多端,风向不定。
明光镇累年各月气候要素表

(A)

主要农作物生长期气候分析
本县气候条件,基本能满足早、中、晚稻生长发育要求。
早稻
早稻分双早和单早,双早前茬多绿肥和冬闲田,单早前茬多油菜。双季早稻:双早具有感温性强,感光性弱,生长季短等气候特性,于3月底至4月初播种,7月下旬成熟,全生育期100~120天,需≥10℃(积温2200~2650℃),需水量560mm。
影响双早的气候及灾害:
1.前期低温(播种到移栽4月中旬~5月上旬):适宜温度20~25℃,每年4月中旬平均气温为16.7℃,比适宜温度偏底3.3~8.8℃;4月下旬16.9℃,比适宜温度低3.1~8.1℃;5月上旬18.2℃,比适宜温度偏低1.8~6.8℃。气温偏低易发生烂秧和僵苗坐棵,影响发育。5月中下旬进入幼穗分化期,此阶段温度低于20°,机率占48.6%,对幼穗分化极不利。
2.中期5月中旬平均气温19.9℃,比适宜温度偏低1.1℃。5月下旬到7月上旬,热量条件尚可,但大田分蘖期短,且气温偏低。4月下旬平均气温≤17.0℃,出现机率占57.1%;5月上旬平均气温≤17.0℃,机率占33.3%,影响有效分蘖,造成有效分蘖减少。
3.后期适宜温度25~28℃,此时期温度偏高。7月中旬历年平均气温在28℃以上,占43%。7月下旬历年平均气温在28℃以上,占81%,因此有些年份因出现高温而减产。
双旱气候限制因素:前期低温,而造成烂身和僵苗坐棵,同时有效分蘖少。后期,气温偏高,连续5天≥30℃,对双旱灌浆不利,常因“高温逼热”而减产,从气候特点看,本县双旱不宜推广。
单季早稻:品种多采用双早中熟品种,其气候生态特性与双早一样。单早于4月下旬播种,8月中旬前后成熟,全生育期115~125天,适宜温度20~28℃,需水量640mm。本县早稻光、热、水条件较好,从播种到成熟平均气温比双早高1.4℃,日照时数也比双早多。
1.热量条件:自4月25日到5月中旬日平均气温连续2天<2℃,机率占19%,自4月25日到5月中旬平均气温连续3天<12℃,只有1965年出现,单早不易发生烂秧。
2.降水条件:单早(移栽到拔节,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处在梅雨前初夏,早期严重缺水,此阶段内降水量在140mm以上为正常年,占28.6%。降水量在60mm以下为严重干旱年,占47.6%,约二年一遇。拔节到齐穗(6月中旬到7月中旬)是需水量高峰期,而我县在此时段处于梅雨期,降水量>11Omm,占52.4%,约二年一遇。降水量<50mm为旱年,占19.0%。单早需水量高峰与我县常年梅雨期基本吻合。单早有栽秧水和一定的灌溉条件,就能保收,具有避灾、稳产、高产的优点。
中稻
中稻具有较弱感光性和感温性,生育期长,需水量多,全生育期为125~150天,适宜温度20~32℃,需≥10℃积温2900~3200℃,移栽到成熟需水量710mm。一般于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9月中旬成熟(中熟品种)我县历年同期平均气温24.7℃≥10℃积温平均为3710.4℃。平均气温适宜,热量比需要多810.4——510.4℃。移栽到成熟平均降水量为633.5mm。除拨节到齐穗降水量比所需降水量偏少90.3mm外,其余时段均能满足。全生育期日照时数为1083.4小时,太阳辐射75.7千卡/平方厘米。
本县中稻各生育期光、热、水条件分析表

晚稻
单季晚稻:用中稻中迟熟种和少量的晚粳、糯做品种,全生育期145天左右,适宜温度20~30℃,需≥10℃积温2650~3100℃,移栽到成熟需水量675mm。于5月下旬播种,9月下旬成熟,全生育期平均日照时数为1079.9小时,太阳总辐射量为54.6千卡/平方厘米。不足之处,后期齐穗到成熟平均气温略低。
双季晚稻:具有感光、感温性强、生长期短、需水量少等生态特点。我县双晚处于高温到低温时段。苗期气温比较适宜,拔节到成熟,比适宜温度偏低3.2℃,影响正常生长发育,抽穗到扬花受低温影响,造成结实率下降,产量低而不稳。除移栽到拔节,自然降水缺少外,其余各生育期都严重缺水。如无灌溉条件,双晚很难保收。
(二)小麦
本县属南方冬麦区,长江流域早、中熟冬麦亚区,适宜种植半冬性和春性品种。小麦属于长日照、喜凉作物,全生育期200~230天,需要≥0℃积温1900~2300℃。春化阶段能耐-22℃的低温,需要可照时数1000~1100小时,需水量300~410mm。于10月上、中旬播种。次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收割,本县历年平均>0℃积温为2348.5℃,日照为1390.8小时,平均降水量为371.9mm,累年冬季极端最低为-18.3℃(1969年2月),太阳辐射总量为57.4千卡/平方厘米。全生育期间,光、热、水条件都比较适宜。
()
本县小麦各生育期热量条件分析表

(A)本县小麦各生育期降水量条件表

(三)玉米
玉米是喜温耐旱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作物,为本县丘陵地区主要农作物,有饲料之王称号。有旱、中、晚熟三类品种。一般于4月上、中旬播种,7月下旬至8月上旬收获,全生育期80~100天。全生育期热、水条件如下表:

播种期:适宜温度10~12℃。我县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日期为4月2日,80%保证日期4月8日。在播种期间,常
因连阴雨天气,影响适时播种。
苗期:出苗到拔节历时30~35天。要求雨量少,占总需水量的9%,要求地温20~24℃。我县5月份平均降水量为74.4mm,地温21.9℃,降水日数10天,大多数年份有利于玉米“蹲苗”、晒根。
我县春玉米发育期在6月上、中旬,要求雨量占总需水量的46%,日平均气温24~25℃。本县6月中、下旬历年平均气温为25.2℃,历年平均雨量79.7mm。
(四)大豆
本县有春播大豆和夏播大豆,大部分为夏播大豆,即在麦收后芒种至夏至间播种。大豆生育期对温度的要求为:发芽适温25~30℃,最低8~10℃;生长期适温22~27℃,最低1.6℃;开花结荚期适温25~28℃,最低23℃。我县3月底至4月初可达到大豆发芽的最低温度,即可春播,7月中、下旬成熟;夏播,10月上中旬成熟;本县气温能满足大豆生长要求。
(五)棉花:
棉花为本县主要经济作物,是喜温、喜光短日照作物。需要太阳辐射63.0~66.8千卡/平方厘米,我县历年同期太阳辐射量为64.6千卡/平方厘米。全生育期需1200~1300小时,我县4~10月20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34.8小时。20年中除1975、1980年二年日照时数不能满足棉花生长需要外,大部分年份都能满足需要。
播种~出苗(中旬/4~下旬/4):适宜温度10~12℃(5cm地温在12℃以上)。
我县5cm地温稳定通过≥12℃的平均初日是4月8日,80%保证率日期为4月10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是4月2日,80%保证率日期是4月8日。我县棉花于4月10日播种为宜。
(六)油菜
油菜是本县食用油料作物之一。省油菜气候区划,我县属于江淮油菜适宜种植区。其区划指标为:冬季平均极端最低温度为大于-11℃,10~5月平均总降水量400~800mm。我县冬季平均极端最低温度为-10.7℃,同期平均降水量410.1mm。
我县油菜品种多为橄榄型。9月中、下旬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翌年5月中旬收获,全生育期220~250天。
适宜播种温度16~20℃我县秋季日平均气温16~20℃出,现于9月下旬到10月中旬。油菜每长一片叶需≥3℃有效积温60℃,我县从9月到10月20日历年平均大于3℃有效积温为451.7℃。油菜适宜播种期应在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
(七)花生
花生是本县主要油料作物之一,为短日照唇形科一年生直立草本。有春播和夏播花生,春播一般在4月底到5月上旬播种,夏播于5月底到6月上旬播种。9月底到10月上旬收获,全生育期140~150天左右。花生苗期的种籽发芽下限温度为12~15℃适宜温度为日平均气温25~27℃。花生结荚成熟期,适宜温度为日平均气温25~33℃,本县7~8月份的气温均在花生荚果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
物候
(一)四季划分
物候划分四季,主要根据动、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以候平均气温为指标。
我县四季时间划分大体为:春季,3月26日~5月25日,候平均气温10~22℃;夏季,5月26~9月15日,候平均气温大于22℃;秋季,9月16日~11月15日,候平均气温为22~10℃;冬季,11月16日~3月25日,候平均气温小于10℃。
(二)生物物候
1月:农作物处于越冬阶段,基本停止生长;月初,腊梅、水仙开花;蛇、蛙、龟等动物处于冬眠阶段。
2月:油菜上、中旬返青,下旬到3月上旬抽苔现蕾;小麦中旬返青;蔷薇、水杉中旬芽始膨大;榆树中旬开花,桃树下旬变绿;蚂蚁、麦蚜虫、菜蚜虫下旬开始活动。
3月:小麦中、下旬拔节,油菜下旬始花;迎春柳上旬开花,旱柳、苹果中旬展叶,栀子花下旬始芽,中旬蛇、虫、青蛙开始活动,小燕月底南来。
4月:小麦下旬抽穗,棉花下旬出苗;玉米上中旬播种,上旬椿树发芽,柳树、桑树开花,中旬刺槐展叶,桃树开花,下旬刺槐始花;地老鼠、麦粘虫中下旬羽化,家蚕下旬孵化。
5月:棉花中旬现蕾,油菜上旬成熟,冬闲茬花生上、中旬出苗;梨树、枣树上旬开花,下旬杏子、桑葚成熟,月季始花;布谷鸟中旬始鸣,棉花蚜虫中旬出现。
6月:小麦中迟熟品种上旬成熟,花生上、中旬开花,夏大豆上、中旬播种,中稻上、中旬移栽,直播棉花下旬现蕾;上旬石榴栀子、葡萄、茉莉开花;桃子上旬成熟;蟋蟀中旬始鸣,稻蓟马、稻螟虫、叶跳虫、玉米螟虫上中旬危害。
7月:直播棉花中旬开花,绿豆中旬出苗,下旬大豆现蕾,中稻早熟品种抽穗,下旬春玉米成熟;荷花上旬开花,吊兰中旬开花;蝉中旬始鸣,棉铃虫下旬危害棉桃。
8月:棉花下旬吐絮,黄豆中旬开花;玉米上旬成熟,梨枣、葡萄上旬成熟,菱角、莲蓬下旬成熟;秋蚕中旬孵化。
9月:中熟中稻中旬成熟,下旬夏播大豆成熟;桂花下旬开花;稻飞虱中下旬开始危害水稻。
10月:油菜中旬出苗,小麦下旬出苗;菊花上旬开花,银杏上旬成熟;小燕中旬南去,蝉中旬终鸣,蛇、青蛙下旬停止活动。
11月:棉花上旬停止吐絮,早播小麦中、下旬开始分蘖。
12月:小麦、油菜下旬进入越冬期,基本停止生长。
(三)1959年至1980年霜雪情况记载
初雪:平均初日为12月14日,最早11月9日(1959年),最晚1月14日(1974年)。
终雪:平均终日3月6日,最早1月30日(1968年),最迟4月20日(1978年)。
初积雪:平均初日12月23日,最早11月9日(1959年),最迟2月2日(1972年)。
终积雪:平均终日2月20日,最早12月13日(1974年),最迟3月22日(1974年)。
初霜:平均初日11月5日,最早10月18日(1960年),最迟11月26日(1963年)
终霜:平均终日3月30日,最早3月9日(1968年),最迟4月16日(1961年)。
初雷:平均日期3月11日,最早2月17日(1976年),最迟4月22日(1962年)。
终雷:平均是10月2日,最早8月29日(1971年),最迟在12月20日(1979年)。
()本县主要果木物候现象(1983年石坝气象哨观测)情况表

()
嘉山县主要农作物生长季节表

五、土壤
土壤类型:1981年全县土壤普查,查明有7个土类,17个亚类,41个土属,72个土种。
本县位于淮北平源和江淮丘陵交接区,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地带性土壤有黄棕壤,非地带性土壤有水稻土、紫色土、潮土、石灰土、粗骨土。江淮分水岭从南部东西通过,淮河从北部东西通过,中部南砂河从南流入北部女山湖。岩性复杂,有基性、中性、酸性、泥质、紫色砂岩、钙质岩类等。(一)南部丘陵区有老嘉山、中嘉山、小嘉山、矾山等,由于受成土因素影响,土壤呈环带状分布。上部为裸岩,在岩石缝隙中杂夹一点风化物,为初育粗骨土;土层薄,砾石多,中部、下部为耕种旱地,冲部为水稻土。(二)本县中部主要是岗、丘、冲区域,以下蜀黄土母质为主,女山湖东岸局部岗顶为玄武岩风化物,西岸以紫色砂岩风化物为主;主要土壤有:马肝土、马肝田、黄白土、黄白土田、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暗石黄棕壤、整个地貌存在淋溶、漂洗现象,岗、冲相间,水稻土呈掌状分布。(三)平原地区土壤绝大部分受到黄泛影响。土壤组合由于沉积年代的不同,淮河决口及地点的变迁,呈现很强的规律性。沿河堤外侧的河漫滩上分布着砂土;柳巷农中、泊岗粮站决口处有少量泡砂土;外侧为砂土、青砂土,接着是两合土、砂心两合土,淤土则分布在距河较远的低洼地区,其中柳巷小滩岭淤土面积最大。
由黄泛平原向南进入女山湖北岸,该处土壤已基本不受黄泛影响。土种为湖淤土。
本县水稻土可分为淹育型、渗育型、潴育型、潜育型和漂洗型5个亚类,13个土属,22个土种,面积673399亩,占总面积的19%。
潮土集中分布在沿淮,以及池河、南砂河两岸,女山湖等湖泊边缘也有少量分布,面积282029亩,占总面积的8%。
黄棕壤土类:黄棕壤是北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嘉山县中部和南部,面积760214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1.5%。
紫色土土类:紫色土主要分布在浮山、紫阳、古沛、高王、桥头,洪庙等乡,是由紫色砾岩、砂石、砂页岩等残积物发育而成。分布在司巷东南和古沛西北部,范围小,面积只有9076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3%。在较弱风化过程中,碳酸盐大部分随水淋失,所以土体中无石灰反应。
粗骨土土类:粗骨土母质为多种岩石风化物,属A、C构型,在较薄的A层下,为不同厚薄的风化碎屑层,土体中砾石含量在50%以上。在侵蚀严重地区风化碎屑裸露,显粗骨特征,无淋溶淀积层发育,具有母岩特性。其面积934309亩,占总面积26.5%。集中分布在三界、涧溪等区。
六、植被
天然植被:嘉山县属于北亚热带北部边缘的落叶阔叶林带,地带性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常绿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次之。
建国前,丘陵地区除有少数落叶阔叶林外,其余皆是草本植物,占80%左右。常见的落叶阔叶林有麻栎、三角枫、赏连水、椴树、(lp_55_16)香、山槐、刺槐、狭叶山胡椒。少数常绿树种大都转入庭院栽培,作观赏之用。常绿针叶林有马尾松、黑松等生长在落叶阔叶林带,被人工毁坏以后,山场岩石裸落,由天然林转入人工栽培林,自然植物群落逐渐为人工林代替。
针叶林在本县分布面积较大,有侧柏和松类在生长。立地条件好的地方与落叶阔叶林混交,常见的有黄檀、山槐、扑树、乌桕、三角枫;灌木有桷栎、山黑红、藤本、野葡萄、葛藤;覃本有菅草、白予草、羊齿蕨类。马尾松和黑松在我县组成新的植物群落,林中下本有胡枝子、黄荆、铁扫帚、拓树、莞花、盐肤木。野生树木和植物众多,不下1000余种,有椴树(九棰树)、丝棉木、杨槐、杞柳、酸枣、柿树、樟树、百果树、榆树、麻栎、酸枣等。
沿淮河、女山湖一带有大量野生芦苇及腊条(近年人工栽培芦苇也有不少)。沿河一带多芦蒿,白沙王、涝口等地多野生黄花菜、山楂、山里红、葛藤、何首乌等。
人工植被:民国21年(1932)设县前后,在县境内老嘉山一带,即有人工造林。曾于老嘉山设一公司,专肆人工造林。建国后,国营老嘉山林场设立,国家大量投资,培育优良树种,在老嘉山、中嘉山、小嘉山及三界、管店周围积极营造树木。后又改为中央林业部老嘉山机械化林场,扩大了造林面积。1977年后,改为管店林场,隶属省、地,继续营造自张八岭至管店一线及大片低山地区的植树造林。县人民政府和各区、镇、乡政府及林业部门,均于每年冬春组织群众进行植树造林。1978年来,引进油桐、杉木、毛竹、黑松以及茶树、山楂树等;1987年,全县有林面积达57万亩(包括省属林场在县有林面积17万多亩)。1988年至1990年,按照省提出的“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全县年年大搞植树造林,大力栽植果木林,全县有成片果林(100亩以上)30多处。同时在沿淮及丘陵地区部分区、乡,积极栽桑。本县人工植被森林覆盖率已由14.7%提高到18%。
药物植被:本县在山区、丘陵地带,盛产大量中药材,野生药材近2000种,有金银花、葛藤、何首乌、茵陈、沙参、黄芪、路边草、紫胡仁、伏苓、白头翁等,药材植被约占全县森林覆盖率的1.5%。此外,女山湖、七里湖、猫耳湖等湖泊中,水生植物如芡实、莲、藕、荷(花)等都是有效的中药材。
七、动物
本县已发现野生动物200多种,其中兽类动物有:狼、獐子、狐狸、狗獾、猪獾、香猫、麂子、野猪、野兔等。鸟类动物有:野鸡、野鸭、天鹅、猫头鹰、鹭丝鸟、麻雀、百灵、鹰、画眉等。尤以山区及丘陵地区的野兔、野鸡、黄鼠狼为多,经济价值较大。
本县池河、女山湖、七里湖生长50余种鱼类及蟹、虾、蚌和大量浮游生物,具有广泛开发和利用价值。
八、自然灾害
(一)历年自然灾害
明成化十二年(1476)八月大水;十四年(1478)八月大水;十七年(1481)五月旱;二十二年(1486)春夏大水,无夏麦。
弘治元年(1488)四月,雨雹杀麦,深5寸;弘治6年(1493)春夏大雨水,大雹。
正德三年(1508)四至十月小雨,大旱埋饥疫;正德12年(1517)七月大雨水,百年一见。
嘉靖元年(1522)七月大风雨雹,夏蝗;十七年(1538)四月大雨,雷雹坏秧麦,雹大如鹅卵;嘉靖35年(1556)四至五月大雨弥旬,为数十年未有之患。
隆庆三年(1569)六月六日大风,雨雹大如卵,六至七月大雨。
万历元年(1573)四月雨雹如鹅卵,积二、三寸,房宿不化;五年(1577)八月大水河决;十四年(1586)五月七月大水;十五年(1587)五月水,夏秋大旱蝗;十七年(1589)正月至八月大旱,淮竭井枯;二十一年(1593)正月下旬霪雨至七月大水方止,平地深丈许;二十九年(1601)春雨至初夏方止,五月霖雨,秋大风,麦腐、豆生虫,河决入城,坏民房;卅六年(1608)城行舟,四周水深数丈,漂田庐,溺人畜无数。
泰昌元年(1620)七月,大风暴雨,陆地行舟。
天启三年(1623)六月,大雨没田庐,溺人畜百余人。
崇祯三年(1630)六月,大雨雹;四年(1631)夏秋霪雨,六至九月大雨河决水入城,深数尺;十三年(1640)夏秋大旱蝗,饥疫,人相食,草木树皮食尽,飞蝗塞路,秋禾尽蚀;十四年(1641)夏大旱湖水涸,八月飞蝗蔽天;十六年(1643)二月至夏,霖雨日没圩。
清顺治六年(1649)五月霪雨,最长达五十昼夜,五月十八日平地数丈,围城,麦熟被毁;七年(1650)六月,大雨雹,大者如碓,小者如鸭卵;九年(1652)四至六月不雨,河干湖涸,赤地千里,灾九至十分;十二年(1655)四月雨,淮涨淹麦秋大水;十五年(1658)九月连雨十七日,十月亦大水,河溢,城市行舟,豆禾尽没;十八年(1661)夏大旱,寸粒无收,赤地千里,秋蝗。
康熙十年(1671)三至九月大旱,五至九月不雨,七月飞蝗蔽天,禾麦皆无,榆皮剥尽,人相食;十八年(1679)三伏愈亢,秋阳倍烈,野无遗草,禾苗尽枯,无论山田畈田,禾豆无一不火可燎,秋蝗蔽天,大饥,人相食;卅五年(1696)五至七霪雨,平地水深三尺,无禾,坏民居,黄河溢,水入城;五十五年(1716)夏秋俱旱,禾失收,米价甚贵。
雍正三年(1725)六月,大雨淮溢。
乾隆四年(1739)四、六、七月大雨水,没田庐伤稼,水围城,淮溢,河泛滥;
乾隆十一年(1746)四至七月多雨,大水,六月初至十三、十四两日连降大雨,春禾并伤,灾八至十分;十六年(1751)春至冬,大旱200余日,禾尽槁;二十五年(1760)秋大水,淮溢,灾五至七份;卅二年(1767)秋,大旱蝗;卅八年(1773)夏秋大水,麦尽淹,积水至冬,成灾七至十分;五十年(1785)二至八月不雨,麦不熟秋籽粒无收,蝗所过野草无遗,民食草木,榆蕨殆尽,人相食民死十之四。嘉庆十九年(1814)夏大旱,田赤草枯,饥疫逃亡,人相食;二十一年(1816)四月,大雨雹,鸟兽多亡,春夏霪雨,秋禾被淹,饥疫道瑾相望;二十二年(1817)六月大水,夏秋山水陡哮,淮湖并涨,洼地被淹。
道光元年(1821)四月雹伤稼,五月大雨,河溢,人相食;三年(1823)五至七月大雨,溃圩堤,坏田庐,溺人畜无数;十一年(1831)夏秋大雨,百年仅见,大坝溃,圩田尽,没民屋,奔城堞上住宿;二十二年(1842)四月,大雨雹,瓦击穿;二十九年(1849)正月至七月,阴雨不绝,水深丈余,堞上行舟,奇灾。
咸丰五年(1855)嘉山七月大雨,涧溪镇乘船入市;六年(1856)四至八月不雨,春大旱,夏秋亢旱,秋蝗,千里地赤,人相食;九年(1859)四月和秋大水,五月二十六日大雨如注。
同治九年(1870)四月二十日夜,大风雨雹,数百年古树皆被拔去,雹大如鸡卵。
光绪二年(1876)七月蝗灾,生遍野;四年(1878)夏后阴雨弥月,江湖陡涨数丈,六月六日汪洋浩渺,圩堤尽坏;二十年(1894)四月底大雾后,雹大如鹅卵,伤苗,夏旱,麦疸;二十一年(1895)夏大水,田庐淹没;卅三年(1907)四月二十六日,大雨雹。
宣统二年(1910)六至九月大水,地面积水三米多。
民国二年(1913)大旱;三年(1914)夏旱,蝗蝻为灾,秋大水,三河集西南大雨。旧历七月初五日,池河暴涨,冲倒明光铁路大铁桥;四年(1915)四月一日夜,大雨雹,击死鸟;明光在三年间大卓,野狼入市伤人;五年(1916)夏大水,秋旱;六年(1917)旱;七年(1918)旱;八年(1919)旱,蝗蝻灾,农历五月二十七日晚明光大风,毁屋伤人。九年(1920)旱,蝗蝻。十年(1921)春夏大水,冬大雪;十一年(1922)旱;十二年(1923)夏大水,明光漂汶田庐甚众,秋旱;十三年(1924)旱;十四年(1925)旱;十五年(1926)大水;十六年(1927)六月,明光降雹,大者逾鸡卵;十七年(1928)旱蝗;十八年(1929)旱蝗,冬大雪,交通阻塞;十九年(1930)春饥,三和、明光一带蛟洪大发,为数十年所无;二十年(1931)春夏涝,七月降水达713毫米,麦收三成,秋大水无收,二十一年(1932)二至十一月大旱,麦禾皆枯多干死,瓦煌、湖涸、稻可燃,蝗灾,人多疫;二十二年(1933)旱,麦稔秋未收;二十三年(1334)大旱;二十四年(1935)春大饥,三至九月旱,豆多半枯死;二十六年(1937)旱,年降水仅316毫米。国民党统治时期对自然灾害资料记载不重视,此后因抗日战争爆发以及缺少此段史料。
嘉山县从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中,发生旱灾的年份10年(1953、1955、1958、1959、1961、1966、1967、1973、1976、1978年),平均3年一遇;大旱灾4年(1953、1966、1967、1978年);年雨量均在700毫米以下,平均7至8年一遇。发生百日以上大旱灾4次(1953、1966、1973、1978年),其中1978年干旱时间长达170天;发生涝灾6年(1954、1956、1963、1965、1972、1974年),年雨量均在1150毫米以上,平均5年一遇。发生大的洪涝灾害有2年(1954、1982),平均20年一遇。
1951年,全县受灾田359151亩,占总田数26%,其中水灾46000亩,旱灾64000亩,风灾15640亩,雹灾37840亩,虫灾9567亩。受灾37840亩,虫灾9567亩,受灾36000人,占总人口18%。
1952年,潘村蝗蝻危害严重,县集中7000余人突击扑灭蝗2000多斤。1953年8月初至1954年元月上旬,全县大旱,持续162天,全年实际降雨量仅167.3毫米,秋冬皆旱。
1954年7~8月,全县降暴雨590.6毫米,雨量集中,河水猛涨,淮河水位上升到18.17米(7月31日),池河水位达到历史最高值17.78米(7月7日)。全县所有洼地受淹,全县共淹农田29.82万亩,冲毁圩堤20多处,淹死6人。倒塌房屋1531间,损失粮3469万斤。
1966年6月8日和18日,降冰雹。6月、7月至秋季大旱,干旱持续160余天,全年雨量仅583.4毫米,七里湖、女山湖大部分干涸,湖中可行人走路。
1976年,大旱,年雨量在700毫米以下。
1978年3月下旬至9月上旬大旱,干旱达170余天,9月18日,苏巷乡一带冰雹成灾。
1979年6月8、9两天大风,全县18个乡遭受风灾。8月6日中午,局部地区降冰雹,大者如鸽子蛋。
1980年6月27日,县内局部遭受雹灾,三界乡尤重。
1982年5月26日,石坝、明光等地降冰雹。7月中旬至九月,洪涝成灾,淮河水位超过警戒水位,9月3日达到危险水位,最高峰17.78米。自7月上旬到8月底,发生连阴雨,雨量达453.9毫米。
1983年11月1日至次年7月19日,发生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干旱262天,仅降水243.5毫米,县内所有小水库及糖坝干涸,全县21个乡、49个村、42100人、4150头牲畜发生用水困难。后耗资302.22万元,提取河湖外水5150万方;开动电机123台5580千瓦,柴油机462台12097马力;发动劳力13万人,新开渠道59公里,新挖土方24万方,土井580眼,打栏河坝315道,新架设抗旱输入电线45公里,新建小机电站335座。用于增加设备的费用175万元,群众支付电、油、水费300万元,耗柴油870吨;全县受灾农田40余万亩。
1984年1月17日12时45分到19日夜,全县普降大雪,雪深4厘米,致使交通受阻。6月4日上午8时15分,太平乡狂风暴雨,风力达10级以上,3.4尺粗的大树连根拔起,降冰雹持续5~6分钟,使5个村、34个生产队计1400户人家遭受危害,部分房屋倒塌,人员受伤,损失家禽约5000只,高低压、通讯线杆折断,线路中断。8月31日,县境内降特大暴雨,从8月30日至9月2日,总雨量达295.9毫米。统计全县洼地积涝农田35万亩,倒塌房屋350间,冲走船只4条,家禽8200只,猪25头;冲坏养鱼基地6000亩,损坏塘坝107面;有二个小集镇、8个村庄、7200人被洪水围困12小时,伤亡各2人;9月25日至10月3日和11月9日至15日,县内持续连阴雨,雨量达380.4毫米,其中大暴雨7次,淹没农田4.4万亩,9.6万亩农田不同程度积水受灾,排水4000万方,耗资18万元,防汛抢险支出12万元。
1985年5月12日至15日,全县普降大雨,降雨量达166毫米,全县沿河沿湖低洼地区的麦田被淹,受灾总面积3.5万亩,其中内涝2.2万亩。由于阴雨,城郊、紫阳、潘村、明光、桥头等乡(镇)普遍发生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等,发病率达10%。同时,古沛、司巷、大郢三个乡遭到风雹袭击,损坏民房300余间,刮断树木500多棵。
1986年6月2日8时,高王、苏巷、横山乡出现狂风暴雨,刮坏房子1780间,麦子在田中损失数十万斤,刮倒电线杆109根;8月6日,卞庄、明光、包集、涧溪乡出现大风暴雨,卞庄乡刮坏房子140间,明光乡暴雨导致洪庙圩、大新圩、柳湾圩1200亩水稻积涝成灾,东风湖地600亩水稻被水淹没;涧溪乡部分村持续狂风暴雨伴有冰雹约30分钟,雹如鸡蛋,刮坏房子72间,砸坏庄稼2350亩,砸死鸡400多只,树被刮倒刮断1500多棵,高压电杆刮倒刮断2根,全区停电工8小时,内涝成灾8000多亩。
1987年3月6日至3月底出现连阴雨天气20多天,3月26日以后最低温度下降到零度,并出现霜冻,全县31.5万亩小麦、6~7万亩油菜遭受冻害。3月6日,潘村、柳巷、太平、司巷、魏岗、三关、管店、石坝、卞庄、横山、涧溪、鲁山、白沙王、三界等15个乡(镇)出现大风、冰雹,全县12~15万亩小麦减产1~2成,油菜受损。4月24日,张八岭区7个村、59个生产队遭受雹灾,受灾面积5288亩。8月5日,全县普降暴雨,雨量为120.3毫米,一些水库超过警戒水位,全县受涝面积12.5万亩,受淹3万亩,明光镇4条街道、农行、橡胶厂、酒厂、瓜子厂等14个单位680间房屋上水,明光到女山湖镇公路局部受阻交通中断,影响交通近三天,损失约5万元.全县13000米公路上水,交通受阻4天,淹房屋9650间,倒塌房屋200余间,淹农田15.4万亩。8月,我县发生暴发性稻飞虱虫害,全县13万多亩水稻遭受虫灾,严重受灾8万多亩,造成水稻减产2至3成。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两次(1954、1982年),平均20多年一遇。1991年全县又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
(二)降雨
暴雨从1960年至1980年,21年中出现暴雨及特大暴雨共70次,平均每年3.3次,最多的一年出现6次(1965、1972、1974年),最少的一年0次(1977年),发生大暴雨5次,平均每年0.3次。出现特大暴雨1次(1972年7月3日)。我县暴雨主要出现在5至9月,其中以7月份出现过32次为最多,占暴雨总次数的46%,8月份次之,出现11次,占暴雨总次数16%,10月、12月至次年2月无暴雨,11月份出现过1次。我县暴雨季节性明显,夏季出现最多,且特大暴雨只出现于夏季,冬季无暴雨。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我县暴雨最早出现时间为3月4日(1966年),最晚出现在11月23日(1960年)。大暴雨最早出现在6月29日(1968年),最晚出现在9月29日(1969年)。特大暴雨仅出现1次(1972年7月3日)。另外,自来桥乡于1975年8月16日出现特大暴雨。我县连续三天暴雨共出现两次:1965年7月1日、2日、3日连续暴雨,合计降雨量218.4毫米。1974年8月11日、12日、13日连续暴雨,降雨量291.8毫米。连续二天暴雨共出现三次:1972年6月21日、22日连续暴雨,雨量150.3毫米;1972年7月2日、3日连续暴雨,雨量255毫米;1980年7月18日、19日连续暴雨,雨量111.4毫米。
影响我县农业生产的连阴雨天气有春播期低温连阴雨、初夏连阴雨、秋季连阴雨。据气象部门记载,本县从1960年到1980年,21年中有十二年于3月份出现连阴雨,约5年三遇。其中,主要阴雨时段出现在3月上旬,21年中出现9次,约5年二遇;3月中旬出现4次,约5年一遇;3月下旬出现3次,约7年一遇,3月份最长连阴雨13天,出现在1977年3月11~23日,1980年3月1~13日,连阴雨合计最大雨量为75.4毫米,出现在1972年3月14~22日。4月份出现连阴雨,21年中有16年出现,约4年三遇。其中主要阴雨时段出现在4月中旬。21年中出现10次,约2年一遇;4月上旬出现4次,约5年一遇;4月下旬出现5次,约4年一遇。4月份最长连阴雨16天,出现在1964年4月3~18日,降雨量169.1毫米。9月份连阴雨21年中有14年出现,约3年二遇,尤其上、中旬出现次数较多,各出现7次,约3年一遇。9月下旬较少,仅3次,约7年一遇。10月份连阴雨21年中有10年出现,约2年一遇;尤其上旬较多,出现6次,约7年二遇;中旬出现4次,约5年一遇;下旬出现3次,约7年一遇。11月份连阴雨21年中有12年出现。约2年一遇;上旬较多,出现6次,约7年二遇;中、下旬各出现4次,约5年一遇。此段连阴雨时间最长约29天,出现在1970年9月1~29日,降雨量为191.7毫米。
梅雨季节是一种具有地域性的大范围天气过程,有明显的季节性,本县一般发生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从21年气象资料分析,本平均入梅日期在6月19日,入梅最早的是1971年6月1日,入梅最晚的是1969年7月1日。平均出梅日期在7月14日,出梅最早的是1978年6月27日,出梅最晚的是1979年7月26日。平均梅雨期为25天,最长的是1980年43天,其次为1974年42天,最短的是1978年,仅3天。平均梅雨量为231.9毫米,最多的是1968年,为520毫米,最少的是1964年,30.6毫米。
(三)台风
1960年至1980年的21年间,本县受台风和台风倒槽、台风外围影响共出现34次,平均每年1.6次。最早出现于5月底,最晚在11月上旬,其中台风经过我省影响本县的有8个年份,约5年二遇。台风主要出现在8月份有4个,占50%,9月份2个,占25%,7月份和11月份各1个。台风主要在我县8至9月份出现,此时正值水稻抽穗至成熟,大豆结荚,棉花吐絮季节,对产量影响较大。
(四)冰雹
冰雹俗称“冷子”,是一种偶发性的局部灾害性天气。据气象部门调查,本县从1960至1980年的21年间,发生不同程度雹灾14次,平均每年0.7次,约3年二遇。一年中发生2次雹灾有3个年份(1974、1975、1979年)。其主要发生在夏半年4至9月份,尤以6月出现最多,共8次,占总次数75%。6月份的8次雹灾中,有6次发生于6月上旬,5月份出现3次。冰雹最早出现于4月30日(1967年),最晚出现在9月9日(1978年)。大多数冰雹发生于午后至上半夜。本县降雹一般持续2至10分钟,少数持续20至30分钟,雹块直径一般0.5至1.0公分,也有小于0.5公分,如豆粒大小,也有大于5公分,似鸡蛋、拳头大。以沿淮柳巷、潘村、太平到旧县一带和东南山区较多。从总体上看,冰雹路径多数呈带状,雹降区往往是一个狭长地带,一般宽约数百米至数千米,其行程由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从本县出现的14次雹灾分析,冰雹路径有三:一是自西北向东南,一般从五河县境进入我县,由古沛一带越过女山湖,冰雹加强,向东南移经石坝、白沙王、涝口到自来桥再移向来安县境;二是从淮河以北之五河与泗洪两县接壤部分移来,越淮河,自柳巷、泊岗、潘村、太平,沿七里湖与淮河之间自北向南移至旧县一带;三是从定远县的北部东移,经马岗、横山、管店、至三界、张八岭或从管店一带东移至三关、嘉山集一带。
1951年5月上旬,本县潘村、泊岗一带降雹,地面积雹近10公分厚,小麦全毁。
1990年5月13日,本县有27个行政村遭受风灾和雹灾,受灾田亩庄稼基本上绝收达6万余亩。
(五)地震
本县县城明光及其东北一线,地处郯庐断裂带,防震工作自1976年至1990年,不断加强监测。
1977年9月10日21时35分51秒,于北纬31°58′,东经117°54′,本县司巷发生震级2.1级地震。深度为(KM)12.5。
1978年至1990年间,邻县定远、凤阳等地有震情时,本县部份地方有感。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