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果
本县地处江淮之间,适宜栽植桃、梨、山楂、葡萄等多种果树。山区、丘陵地区农民多年来在家前屋后零星栽植果树。1956年,大面积在淮堤上栽桃、梨、苹果约 200亩。1958年在张八岭乡庙山及管店、明东等乡建立社办林场,发展果树生产。
品种有蟠桃、肥城桃、秋白桃、甜桃、酥梨、黄梨、歪巴梨、莱阳梨、雪梨、苹果、国光、金帅、大果黄李、杏李、怀远石榴等。全县果树木大面积有淮防所200余亩;管店镇破山林场梨园50多亩;明东乡抹山林场怀远石榴柿子50余亩;涧溪乡祝岗林场建梨园、苹果园200亩。1976年,魏岗乡从外地引进李树苗,至1984年达1000亩,年产49万余斤。1983年,本县从山东引进山楂苗2万株,于三界、涧溪等地广泛发展庭院经济、试种山楂。同时,根据地、县部署,大力开发荒山荒水,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大力推广栽植山楂、苹果。至1985年全县栽山楂达500余亩。
本县山区、丘陵尤以枣、柿等果木为农家广泛栽植,古沛、高王、司巷、大郢、紫阳、柳巷、桥头等地均盛产枣、柿,除为本县人民食用外,每逢收获季节,外地客商纷纷来产区收购加工。自1988年至1990年以来,本县在发展大农业生产中,认真抓好林果,1988年全县果园面积达10.948亩,水果产量达2044吨,1989年果园面积增至14.498亩,水果产量1716吨。1990年17500亩,产量1800多吨。
二、薄荷
本县于1967年秋,从上海市宝山县引进40—9薄荷种根3万斤,于卞庄、横山、古沛、邵岗等乡试种150余亩,成活率较低。1968年仅收薄荷油半吨。随着耕种技术提高,通过科学管理,薄荷油产量逐年增长,1969年收油1.5吨,1970年达20吨。同年秋,又从宝山县引进新品种68—7种根10万斤。在明光、古沛、津里等区推广,全县种植面积500亩,1971年产油22吨;1972年增至56吨。但由于市场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收益降低,本县薄荷生产开始下降。1973年至1976年平均产量不足6吨。1977年国内薄荷油需要量增多,国际市场行情好转,油价上升,1977年起,本县薄荷生产又趋向兴旺,当年产油17吨,1978年产油80吨,1979年产油91吨,1990年收购91吨。同年秋,从杭州、长丰等地再次引进薄荷新品种73—8种根 10万斤,于明东乡推广试种,培植种根,为全县更新创造条件,不久国内,国际市场价格变化,本县薄荷生产又一次衰落,从1981年至1983年,平均年产50多吨。在农村实行大包干,产业结构向商品化方向转化中,1984年全县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年产油72吨。1985年计划种植2万亩,实际种植4万亩,收油262吨,实际生产量达400余吨,由于自由种植,盲目发展,一度造成农民“卖油难”。1986年,全县薄荷种植面积仍达2万亩,年产油120吨,出口89.6吨,其余内销。1987年至1990年,本县薄荷生产年产油均在100吨左右。部分乡、村除种植薄荷外,还试种大面积甜叶菊。
三、茶叶
本县于1970年始建茶园。1970年夏,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李德生到嘉山视察工作,针对嘉山山区和丘陵有条件地发展茶叶生产,作了有关于请六安地区确定三个县包定、凤、嘉发展茶叶生产的指示。7月30日,省农林局于合肥召开六安、滁县地区及有关6县会议,确定金寨县包嘉山,发展茶叶生产。会后本县成立种茶领导小组,县委书记肖华、县长贾长志任正副组长。有关区、乡成立种茶领导小组,确定 1名负责人抓种茶,掀起开辟新茶园热潮。全县1970年至1978年发展新茶园 21000亩,16个乡116个村均建立茶叶专业队(场),专业劳力2700余人从事常年管理。1973年始,一些乡、村筹建茶叶初制厂。至1979年共建立初制厂50个,拥有动力机械、加工机械300余台,加工能力15~20万斤,新茶园于1975年起陆续收益。1978年本县生产沙青12.25万斤,收购10.5万斤。本县茶叶达到自给有余,同年被列为省和全国茶叶生产基地县之一。
1979年,农村实行责任制后,茶叶生产放松。茶树管理差,有的加工机械受损坏。1983年随着农村改革深化和茶叶市场放开,本县茶叶生产又有了发展,经济效益很好。1984年茶叶滞销,茶园无人承包,本县茶叶产量下降。1985年产茶1091担,比1983年减少700担。全县茶场75个,茶园1.2万亩,约400名茶农承包,加工机械48台,最高年产茶叶约15万斤。
四、烟草
县内各地从1920年即开始种植烟草,多零星种植,分布于三界、横山一带,不足千亩。1964年,烟草生产有较大发展,面积达4000亩,种植地区扩大至古沛、明光、魏岗、管店、张八岭、苏巷、邵岗、太平、包集等乡。烟区均设有烟草收购点。1965年,县成立烟草收购供应站,1981年设烟草公司,1984年设立县烟草专卖局。
1965年首次从凤阳县引进“大平板”、“歪把子”优良品种,经试种,长势良好,因遭水灾减产,种植2万亩,仅收购1.7万担。1967年“大平板”、“歪把子”烟草获得丰收,产烟2.6万担。1970年至1980年,又从河南、山东引进“红星一号”、“襄颖一号”、“庆胜二号”、“春雷三号”、“许金四号”、“杂交螺丝头”,后又陆续引进河南“泮元黄”。凤阳“S791”和美国“G140、MC89、G28”等品种。1985年后实行省统一供种。
本县境内主产黄烟,1985年种植面积近万亩,每亩产烟150斤左右。1985年全县烤烟总产量812吨,1990年达3360吨。由于种烟面积扩大,质量提高,本县获得全国烟草生产会议颁发的金叶奖。
五、桑蚕
本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柘针树和桑树生长。全县有柘针树百万株,野生桑30万株。据汪雨湘编《嘉山县志手稿》记载:“本县1932年前即有农民利用柘针树叶和桑叶饲蚕,后逐渐冷落。1932年前后年产丝产值约5000元。”
解放后,本县桑蚕业有所发展。蓖麻蚕:我县农民历来有种蓖麻习惯,沿淮几个乡如柳巷、浮山、太平等种的多,蓖麻籽出售给供销社作工业原料。1964年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李任之从苏北参观路经本县柳巷,发现蓖麻种的多,要求多养蓖麻蚕。1965年试养成功。县决定在柳巷乡办制种场,制种1000盒,经检验发现有微粒子病毒,蚕种全被烧毁,经济损失约3000元,加之蓖麻茧滞销,养蚕停顿。柞蚕:本县东南部山区生长柞树,尤以涧溪区涝口乡尖山村等地为成片生长。1965年县外贸部门从河南请进两名技师,于涝口乡尖山村放养根蚕种30斤。收茧50担,获得成功。
1966年,不少地方仍以柘树叶和野桑叶饲蚕。当年发蚕种800张,收茧374担。1966至1976年“文革”十年中,由于“左”的路线影响,农民家庭副业被看作“资本主义”倾向受到批判,蚕桑生产复濒于灭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地、县制定具体政策,支持蚕桑生产,大力发展农业同时,农民积极开展多种经营。1980年收蚕3.5吨。1981年收蚕3.5吨,1985年增至31吨。
为推广新的品种和技术,1966年本县农业局从江西省引进改良桑(湖桑)1万株,在张八岭乡、三界乡试种约200亩,也因“文革”中“批资割尾巴”,全被砍光。 1984年,农业部门又从浙江省桐乡县引进湖桑苗3万株,于女山湖渔苗场和潘村栽植200余亩。1985年从江苏淮阴县调进78万株苗,于潘村区太平、柳巷、泊岗、潘村、紫阳5乡栽植1000亩,其中太平乡500亩。由于茧价不合理和粮食提价影响,栽植桑苗大部分又被砍掉,仅剩100亩左右。当年,县委、县政府向省政府和中央轻工业部报告,请支持批准筹建一座缫丝厂,就地取材,促进桑蚕生产。经批准后,本县建成第一座缫丝厂。
本县发展蚕桑生产,历经曲折后已注意发挥科技干部作用,推广了桑园密植栽培,亩栽2000株,当年栽桑,当年见效。实行科学育蚕,小蚕共育,新蚕药使用前举办技术培训班,均取得良好效果,深受蚕农欢迎。1986年至1990年,本县在发展多种经营中,突出蚕桑,1990年全县栽桑约1万亩。
六、蔬菜
民国年间本县各地种植的蔬菜品种有:大白菜、白菜、芥菜、萝卜、大蒜、大葱 (葱头)、圆葱(洋葱)、山药、生姜、波菜、苋菜、茼蒿、荸荠、藕菱、芡实、菜豆、蚕豆、豌豆、刀豆、豇豆、毛豆、扁豆、芹菜、胡萝卜、马铃薯、辣椒、黄瓜、南瓜、冬瓜、瓠瓜、莴苣以及野生的荠菜、黄花菜、菊芋、竹笋等十种。种植主要集中于明光、三界、潘村、自来桥、女山湖(旧县)、津里、涧溪等集镇和郊区,其它地区农民种菜一般自食。
1949年,全县种植蔬菜约830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55年发展至1300亩。1960年,由于粮食减产,群众生活困难,吃粮标准低,采取“瓜菜带蔬菜”,胡萝卜面积大增。全县种菜面积达61000亩。1968年后,由于执行“文革”极“左”路线,“割资本主义尾巴”风盛行,蔬菜种植面积下降,1969年全县蔬菜面积仅2999亩。1973年始升至7675亩,1977年达到47899亩,1980年36921亩,1983年32004亩,1985年35796亩,1986年至1990年每年蔬菜种植面积都在36000亩至42000亩。由于新技术不断推广,利用杂交优势,提早了蔬菜上市,时间在品种和数量上基本满足人民生活需要。1982年后,本县逐渐开始栽培食用菌类中的平菇、香菇、凤尾菇、草菇等,计11类。
全县蔬菜种植地区主要为明光郊区、潘村区、自来桥乡等地。
明光郊区约2500亩,包括明光镇1820亩,洪庙乡200多亩,卞庄乡100多亩,魏岗乡100多亩,明东乡近200亩。明光镇有专业蔬菜队计12个村,11个生产队,菜地1220亩。菜农1979人,年产蔬菜约1930万斤。春蕃茄上市早,个大品质好,上海、南京、滁县、蚌埠等地的商贩近年均来此采购。
本县潘村区潘村、泊岗、柳巷、太平等乡为沿淮平原,质肥沃松软,有常年蔬菜地4000余亩,季节性蔬菜地10000多亩,尤以大白菜、萝卜颇负盛名,品优质好,产量高,已有60余年种植历史。近年农民积极栽培,年产近千万斤,每年都远销淮南、蚌埠、泗洪等地。
本县东南部自来桥乡种植生姜、大蒜历史悠久,群众素有栽培经验,土质适宜。生姜种植面积每年约2000多亩,大蒜3000多亩,除销本县外,远销省内外各地,为解决驻军蔬菜供应,本县沿铁路重镇三界,有106户453人改为菜农,专业生产蔬菜,年产蔬菜约60余万斤。
七、瓜
本县有西瓜和籽瓜两大类,西瓜种植历史悠久,瓜农有丰富经验。三界、明光两区地处丘陵地带,交通运输方便,历来种瓜面积大,约占全县60%。1956年,种瓜9081亩。1957年后,西瓜种植下降至4000亩。1960年后,因层层要求多种瓜菜,西瓜面积上升至6500亩。不久在“以粮为纲”口号下,1966年至1976年每年种植面积约在4000亩左右。1979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积极性提高,全县达 5470亩,产瓜109400担,产值57万余元。1982年增至22802亩,产瓜214980担。产籽瓜22788担,现已扩大至西瓜9513亩,籽瓜42195亩,年产西瓜100000担,产瓜籽50634担,年产值707万元。黑瓜籽成为本县主要土特产品之一。1985年,本县杂交一代西瓜种植面积达10000余亩,品种多为“新澄”,具有甜度高,瓤红甜脆,耐贮、皮薄;早熟、高产、抗病等优点。种瓜经济效益很高,除供应本县,每年大量销往南京、常州、无锡、上海等地,满足城市人民需要。1988年全县种植杂交西瓜达30000多亩,1990年达31000亩,籽瓜种植面积均在40000亩左右。
八、甘蔗
本县俗称甜芦秸,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分青皮、紫皮两种。本县甘蔗种植多作水果生食,因本地甘蔗杆细,含水少,渣多含糖量低,种植面积较小。1980年后,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注意发展多种经营,农民有种植自主权,甘蔗消费量增加,面积有所扩大,品种有所更新。全县甘蔗面积每年约40至100亩。司巷乡司巷、陈塘等4个村,1978年开始种植,1981年发展达100亩,1983年达300多亩,产量也不断提高。明光镇的板桥、大李等村,1984年种植甘蔗20多亩,获得丰收。卞庄林场职工自河南请师傅作技术指导,引种紫皮甘蔗,含糖量高,节长杆粗,种植20余亩,均获得丰收。
附:嘉山县1960~1989年蚕茧、茶叶、水果生产情况表
单位:亩、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