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建国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仅有一些私营作坊和手工行业,民国19年(1930)明光胡广同、李和怡创办的私营明光大光明电厂,装有6匹马力柴油机,2.5千瓦直流发电机各一部,用户装灯头百余个,供胡、李两家及少数商户照明。 1934年,该厂扩大供应18家纱布商店照明。明光于1934年开办胡家布厂,仅有几部手工织布机,热心于教育和地方实业的明光人士汪雨湘,办起小型织布厂,也只有几部手工织布机,不久停办。工商界人士先后办起瑞丰机米厂和糖坊,酿酒于明清即在明光等地兴起,民国年间,明光先后办起数家著名糟坊酿酒。至1949年,全县有酿酒、加工等作坊12个,私营工厂4家。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549万元。
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积极恢复生产,一面扶持各种原有作坊和手工业生产;一面积极兴办新的工业,办起国营明光酒厂和砂场,公营工厂有两个。为开发本县黄砂资源,1951年建立嘉山砂场,地址在三界,有农民工约150人,无任何机械设备,均由人工开挖,用筐抬和单轮车运输。1952年厂址移至卞庄。1955年后逐步增添了板车和机动车。
建国初,全县工业、手工业总产值463.4万元,兴办国营明光酒厂及砂场后,加上各类手工业生产恢复发展,工业产值不断上升。1958年,国营工厂由1957年的4个发展为111个,一些厂较有基础,不少厂是在“大跃进”口号下,不切实际,不顾客观条件地一哄而上的,由于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大批劳力投入大办钢铁,造成了大量人力和物资浪费。1962年1月在党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后,进行调整,实行关、停、并、转,保留轻工业厂46个,年产值639.3万元。经三年调整、恢复,工业生产始逐渐上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业生产有的较大发展,以酿酒为龙头以及以化肥、皮革、五金、机金、建材、纺织等轻工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乡镇工业开始兴起,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1984年,全县工业企业达267个。其中全民所有制22个,集体所有制245个,工业总产值达10850万元(其中乡以上工业总产值8542万元)比1949年增长18.4倍。主要产品售往全国各省、市,一些产品打入国际市场。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5257万元,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均有显著提高。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5296万元,1988年达33.982万元,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进一步增长,达35000万元。比1985年增长1.9倍,年增长23.8%,位居地区第4.2工农业产值比由“四六”开变为“六四”开,全县30个重点工业企业销售收入23509万元,实现利税3940万元,1985年至1990年共开发新产品100多项,其中通过省级以上鉴定的30项,1990年新开发产品14项,投产7项,新增产值695万元。乡镇工业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一、酿酒
本县部分地区历来盛产高粱、山芋,明光镇坐落于池河岸边,地处岗峦,水质醇美,酿酒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明清年间,即有民间糖坊酿酒业兴起。民国年间,明光有多家糟坊酿酒,著名的有“精益”、“李祥和”、“源兴隆”、“源兴祥”四家,酿造高粱大曲远销盱、泗、滁、定和南京、镇江。明光高粱大曲于民国19年(1930年)在南洋劝业会议酒类比赛中荣获“玻匾状”。建国后,1949年,“精益”、“李祥和”、“源兴隆”、“源兴祥”四家糟坊合并成地方国营明光酒厂,厂址设在明光大街南头,仅有固定资产毛驴10头、石磨12盘、酿酒大锅4口、草房25间、职工37人,开始日产大曲酒约800多斤,1953年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生产发展,地、县工业部门不断加强对酿酒工业的领导,重点扶持,明光酒厂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干部、职工人数增加,在一批具有丰富酿酒经验老职工努力下,酿造技术和产量不断提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明光酒厂生产进一步发展,先后增建酒精生产车间,扩建大曲酒车间,发挥了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优越性。1984年,省、地、县在扩建资金上大力支持,省两次投资贷款6千万元,扩建优质酒车间。1985年元月,县成立明光酒厂扩建指挥部,县委副书记武洪顺、副县长苏存智分别任政委、指挥,县经委主任茆家太任常务副指挥,指挥部对扩建工程作出周密筹划,雷厉风行抓落实,及时解决困难问题,常务副指挥坐镇带头实干。由于抓得紧,1988年第一、二两期扩建工程及蛙完成,总投资2856万元,扩建面积65575平方米,扩建车间新增生产各种酒5319.14吨,至1989年6月,共生产(新增)优质酒13254.5吨,实现产值2378万元,创税利1959.3万元,1989年,新老厂区产酒1.5万吨,实现产值3千万千,创税利2600万元,比1984年产量增长149.4%。1990年,明光酒厂建成为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厂区面积28.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7000万元,职工达2000余人,年生产各种酒16000多吨,其中优质曲酒达15000吨,跃居全国同行业先进行列,年创税利3600万元,占县财政总收入60%。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并先后研制成38度明光特曲、38度明绿液,荣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享有盛誉的明光绿豆酿制的明绿液,被誉为“酒中奇花”,明光大曲、明光特曲、明绿液均畅销省内外。 1985年来,张劲夫、黄镇、曾涛等领导同志在京品尝后分别题词:愿明光酒厂奋勇腾飞、闻名世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题写了“香飘万里”;中华书院院长谢德平题字“醇酒香四海、誉扬盈九洲”。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先后至酒厂视察,明光特曲、明绿液均进港展销,1985年批量出口。明光大曲1982年被中央商业部命名为“安徽大曲酒标杆”。1986年明光特曲、明光优液、明光白酒获省级产品。明光特曲、明绿液双双获首届全国食品博览会金、银奖。1990年明光特曲被评为部优产品,明光酒厂跨入了省级先进企业行列。扩建后,生产能力已达2万吨(其中优质酒生产能力突破1.5万吨,经批准,已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厂长先后有阮宜甫、张承业。党委书记为阮宜甫、徐其连。
本县1985年后又建成明光三酒厂。酿酒成为本县工业重要支柱和龙头。
二、冶金工业
本县桥头区丰山李等处有铁矿资源,建国前未开采。1953年在“大跃进”中,全县动员,全民投入大炼钢铁,县成立重工业局,管理钢铁、机械等重工业,县成立了指挥部,县直机关干部、厂矿职工都投入大炼钢铁,大搞“钳锅”土法炼铁,因技术、资源、设备均无基础,仓促投入,违反经济建设规律,不讲时效,造成人力物力很大浪费。1958年本县开采丰山李小型铁矿,因矿石和燃料不足,运输不便,冶炼设备和技术差,炼铁质量低劣,造成铁矿亏损,于1963年被迫下马。
1958年7月,县建立大集体性质的耐火厂,生产耐火砖,产品有高铝质粘土质标普异性一、二、三级耐火制品及高强轻质保温砖、磷酸盐结合高铝砖、藻土保温砖、硅酸铝耐火纤维、钢玉制品、碳化硅制品、氧化铝制品等。后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一直生产各种类型耐火砖供应本县及省内外厂家。1980年,该厂产耐火材料约 3千吨产值突破100万元,产品已销至国内20多个省、市,并出口东南亚。耐火厂在明光镇桥东路,厂区约110500平方米,厂房10453平方米,职工335人,集体企业。建于1958年,1961年转产陶瓷,改名陶瓷厂,1962年恢复生产耐火材料,复名耐火厂。不久,增设电炉、压机二个车间,生产电炉衬铝、钢玉碳化硅、氰化铝制品、箱式炉、井炉、土炉、耐火纤维棉板等,产品销至国内各省市。电炉车间后划出,建立嘉山县电炉厂。耐火厂继续生产耐火材料,并改进提高产品质量,1990年年产值达120多万元。
三、化工工业
化肥
嘉山县化肥厂于1974年建成投产,厂址位于县城明光郊区西北侧约六华里处柳湾附近,全民所有制化工企业,设计能力年产合成氨3000吨,总投资339万元。建厂初,规模不大,未完全达到设计生产能力。1980年逐步改进设备,产量仍不稳定。1984年至1986年进一步进行技术和设备改造,逐步实现了生产系统化,内设造气、碳化、合成、机修、锅炉维修、电仪等车间,产量逐步提高。1987年调整、加强领导班子配备,张守国、曹金森分别担任厂长、书记厂内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管理,加强经济核算,不断改进技术和生产管理,加强职工思想教育,落实任务目标管理和承包责任制,发挥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及车间、班组作用,把生产效益、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结合起来。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不断解决企业生产管理、领导班子建设,改进技术设备。化肥生产不断稳步上升,1989年首次突破万吨大关,产量、产值、销售、质量、利润、节能、职工收入七项指标均创本厂历史最高水平。化肥厂现厂区66500平方米,厂房14827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573万元,职工 602人,年产值达800万元。1990年生产炭氨2万吨,年产值已达1000万元。
塑料
1956年本县始办塑料厂1个,集体所有制企业,规模很小,至1985年有塑料加工机械设备6台,职工106人,年产塑料编织品7吨。1978年,乡镇工业兴起,高王乡乡办塑料厂1个,生产塑料袋,有职工40余人,年产值约50万元,生产的塑料袋已进入县内外市场,供应各地需要。1981年明光镇筹办一个塑料厂,有职工30余人,生产塑料容器。至1990年,共有塑料厂家3个,均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年产值200多万元。其中规模较大者为县塑料厂,主产品为塑料袋,年产值100多万元。
橡胶
本县1971年始于明光建立1个橡胶厂,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74年投产,该厂有机械设备4台,职工97人,主产品为橡胶鞋底,近年又生产橡胶配件,1990年产值280多万元。
化工
1971年,明光镇育红小学办起1个化工胶套厂,职工47人,为校办工厂,由于产品质量稳定,适合市场需要,近年生产规模扩大,有职工200人,除生产胶套外,生产新产品防冒盖供应厂家,1990年产值约400万元。
1981年,明光镇兴办日用化工厂1个,有职工97人,集体所有制企业,年产矿烛4万余支,供应县内外,年产值近80万元。
1989年,本县建磷肥厂1个,集体所有制企业,有职工150人,主产品磷肥,供应县内外,1990年产值约600万元。
四、机械、电子工业
皖东拖车厂
建国前,本县无机械工业。1958年,县大办工业机械厂1个,生产与修配农业机械,仅有职工数十人,后下马停产。1963年,县水电局在原机械厂基础上成立机械修配所,后改名机械修配厂,修配水利机械零件,并生产辊筒轧花机。1969年改名农机修配厂。1969年7月由农机修配厂、县拖拉机站、中心排灌站合并成立嘉山县农机修造厂,有职工102人,机械设备20台,主产品钢磨片,年产值仅1.81万元。1971年生产黄油嘴、拖拉机轴套及柴油机配件,年产值13.79万元,不久,又生产粉碎机、脱料机等,销往省内各地,年产值22.85万元。1972年全年生产1.1千瓦电动机161台,5.5千瓦电动机155台,年产值35万元。于1974年,扩大生产手扶拖拉机为主,年产值上升至40.73万元,1977年生产拖车880台,年产值达100.
32万元,1978年生产1302台,年产值140.7万元,1979年生产1427台,产值161.38万元,1980年生产1646台,产值173.37万元,当年改名为中国东方纺织机械公司第十厂,开始试制纺织机。1980年产值产量为历史最高年,盈利仅3.2万元,较1978年的14.6万元减少11.4万元。产品由国家经销,产量上升,但利润不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县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全年销小拖车 300台,纺机28台,产值94.92万元。
1982年,加强产品推销,在五河、泗县、盱眙、天长、定远、凤阳等地建立代销点,实行“包用、包换、包修”。在农民购买力提高的情况下,1982年生产、销售一吨拖车660台,一吨半拖车330台,年产值增至153.63万元。1983年实行承包责任制,承包产值180万元。当年一吨拖车产品7G——1A在全国行检中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跨入全省同行业主导厂。年产值220.16万元,盈利11.54万元,经滁县县委、行署命名为先进企业,厂长唐巨龙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84年4月经县批准改名安徽省皖东拖车厂,全面实行经济承包,完成任务发基本工资,超产按比例上浮,不封顶,欠产按比例下浮,不保底,打破“铁饭碗”。1984年创产值285.6万元,利润15.1万元。1985年创产值308.9万元,利润16.25万元。1986年被接纳为全国小型挂车行业组成员,生产各种拖车2537台,产值365.16万元,利润达到17.21万元。1987年完成产值达718.94万元,年产5285台小拖车,实现利税41.95万元,创最好水平。建成新锻焊车间、办公楼、幼儿园,增添了315吨油压机、万能材料试验机等设备。经中国农机院检测产品质量,7G——1A型农用拖车升格为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委优产品,滁县行署机械电子工业局授予“优质安全高效优胜单位”称号,同年被评为省先进企业。该厂认真加强企业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注意发挥老职工和技术干部作用,先后选配具有大专文化干部尹守人、李亚男担任厂长,加强经营管理,不断研制新产品,改进与提高产品质量,使生产与效益显著提高,1990年年产值达1000万元,7C—1A型农用拖车被评为部优产品。皖东拖车厂成为本县机械行业骨干企业。
开关厂,1958年所建,原名五金厂,集体企业,1978年改名开关厂,有职工200余人,主产品减压开关箱、减压启动器,产品远销豫、鲁等省,1990年产值400万元。
五金模具厂,1980年从开关厂分出车间,成立五金模具厂,集体企业,有职工 200余人,主产钢制家具、榨油机、纺织机配件、农用水泵及加工模具等。1990年除生产原有产品外,又组织厂内职工另辟途径改产,成立明光三酒厂,生产白酒。
电炉厂
安徽电炉厂原名嘉山电炉厂,1979年从县耐火厂划出电炉车间成立,1979年职工80余人,1990年增至200多人,主产品为标准和非标准工业用电炉,产品均
按用户订货需要设计。近年不断改进提高产品质量,1990年年产值达500万元,先后被评为地区先进企业。
明光电机厂于1969年兴办,属镇办集体企业,职工40余人,有电机设备2台,主要从事电机修理。1990年年产值近20万元。
光明电器厂,是1970年开办的集体企业,有职工130多人,主产品倒顺开关及电风扇,1990年年产值近200万元。
明光消防器材厂
原名二中汽车大修厂,又名上海格拉曼国际消防装配有限公司明光服务站。 1986年3月创办,始为校办工厂(集体所有制),仅有职工约30人,维修汽车。1987年与上海市消防器材厂联营,增加消防车修理及水罐车改装,1990年改装消防车照明设备,对原生产救火打水车增加照明设备。由于不断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适销对路,加强管理,立足于企业内部技术革新、挖潜,及时开拓省内外市场,1986年年产值8万元,利税1万元,至1990年年产值达110万元。1991年年产值达670万元,利税50万元,不仅为二中(后改为本县高级职业中学)提供一些补充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建成为生产实习基地,职业高中班学生每年两次到车间实习,培训一大批人才和技术骨干。生产、改装后增加照明设备的消防车,远销至甘肃、河南、河北、广东、天津、江苏、山西和东北各省市。通过生产、积累资金,已投资150万元,建成6000平方米新厂房。厂长倪世和带领一班人坚持技术革新,锐意改革,开拓前进。1989、1990年被评为本县明星企业,1990年被评为地区校办企业先进单位,不久,被评为全国普教系统校办企业先进集体,受到国家教委表彰。
五、建材工业
本县烧制砖瓦历史悠久。建国后1955年,地方国营明光砖瓦厂建立,开始生产砖、瓦。1972年卞庄轮窑厂建成投产,生产机制红砖,后又增加生产红瓦。1980年该厂在滁县地区砖瓦质量评比中获红砖第一名,红瓦第二名。
本县黄砂资源丰富,分布于池河、七里湖、女山湖及张八岭、三界、管店、金张、卞庄等地沿河地带,明光区、桥头区、沿池河与七里湖、女山湖黄砂产量约占全县30%。本县沿铁路线之南沙河原始砂层多在两米深左右。1950年,地方国营嘉山县砂场建立,开采量逐年增大,不仅满足本县,还销往两淮及外地。
明光镇郊铸石蕴藏量丰富,铸石耐磨耐锈,为稀有建材,适于多种用途。凹凸棒粘土进本县涧溪镇附近官山蕴藏的资源,都是本县发展建材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建材生产,尤以砖瓦、水泥等建材产量产值连年增长,1985年全县建材生产年产值约1500万元,1989年产值达5928万元,1990年达7400万元。
明光砖瓦厂:明光镇池河西岸良山脚下,厂区113882平方米,厂房10678平方米,全民所有制企业。1955年建厂,1963年始购进一台350型砖机,开始机械制砖。1978年,产值达80.03万元,利润10.04万元。1979年被省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85年,设半成品、成品、制瓦、石灰、机修5个车间,有一座24孔轮窑,砖机2台、轮瓦机1台、汽车1辆,固定资产87万余元,生产值124.85万元,年利润16.57万余元,主产红砖、红瓦、脊瓦、石灰及空心薄壳异形砖等。
卞庄轮窑厂:卞庄火车站北一华里,厂区15677平方米,厂房10162平方米,1971年建厂,全民所有制企业,有职工821人,设半成品、成品、制瓦、机修4个车间,24孔轮窑一座,“350型”砖机1台,“五星”轮瓦机1台,固定资产69.3万元,年产值100——150万元,生产机制砖瓦,由于产品质量好,抗压强度高,1980年,在滁县地区砖瓦质量评比中,红砖名列第一,红瓦名列第二。固英牌烧结普通砖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厂被评为全区先进企业,受到地委行署表彰。
桥西砖瓦厂:明光西北洪庙乡境内,建于1981年,翌年投产,厂区156001平方米,厂房3849平方米,职工217人,全民所有制企业,有32孔轮窑1座,固守资产91.4万元,年产值50~100万元,主产机制红砖。
县铸石厂:明光镇三马路,全民所有制企业,建于1970年,为本省仅有的铸石生产厂,由省、地、县投资350余万元建成,以充分利用本地大量玄武岩资源,设有粉碎、熔炼、铸工、机修、水泥、石灰车间,窑炉24个。主产品普通铸石板材、异形铸石板材、微晶铸石、铸石粉。1978年试制成功的微晶铸石,荣获国家科学大会三等奖。铸石产品耐磨、耐腐、绝缘、抗压,是冶金、矿山、煤炭、化工、石油、机械用材。固定资产322万元,年产铸石板材、管道等3500吨,水泥5万多吨,是国家建材局及省建设厅投资建设的重点企业,1989年铸石制品被评为优质产品,1990年产值300多万元。
砂场:建于1951年,始有农民工150余人,19年由三界迁卞庄,设三界、管店、卞庄、明光分站。1953年县采石队合并,成立县砂场。1965年交县领导。至1984年,有职工704人,下设明光、卞庄、金张、管店、三界、张八岭工区,年产黄砂约35万吨,产值135万元。由于本县黄砂成份为石英石、长石、铁矿石形成,坚硬耐磨,耐拉力在每平方米2000公斤,望亭水电站、长江大桥、洛岗机场、两淮煤矿工程,大都使用过本县黄砂,常年产销不衰。
水泥厂:1970年建厂,职工293人,集体企业,生产国标400号水泥,年产量 13860多吨。此外,县铸石厂用设备能力,近年亦生产国标400号水泥。1990年筹备迁厂至卞庄,扩大生产车间。1990年年产值300万元。
石英厂:本县西北部洪庙乡与凤阳交界之石门山等地有大量石英矿,为玻璃生产原材料。
1958年建立石英厂,集体所有制企业,1980年后逐渐扩大,开采与生产石英砂。有厂房1500平方米,随着经营管理的加强或削弱,石英厂生产时升时降。有职工100多人,1990年年产值180多万元。
嘉中玻璃厂:1982年10月,以一万元自筹资金,万元贷款兴办。至1985年有职工170余人,生产各种普通异形酒瓶、汽水瓶、果汁瓶,在上海第六玻璃厂支持下,1987年新上一条生产流水线,投资120万元,年产值337万元,现有职工400余人。近年来,不断加强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扩大销售,并于南京设立对外经营窗口,1990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先后多次被评为地区和本县先是企业,并正在进一步扩大生产,引进新的生产线,开拓新产品。
嘉山县玻璃厂:1985年新建,主产品为酒瓶,有职工近300人,1990年年产值560万元。
涧溪凹凸棒粘土厂(公司)本县涧溪区涧溪,官山乡储有大量非金属凹凸棒——粘土资源。凹凸粘土是国内稀有矿种,美国匹兹堡附近有此矿种。经详查,本县仅官山储量即达3550万吨,矿种纯,品位高。因粘土颗粒呈凹凸形状,故名。无污染型凹凸棒粘土是高效吸附剂,具有很强色吸附能力,热稳定性好,适用于植物油、动物油脱色精炼,尤适用于脱随糠油、棉籽油、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等油脂中的致癌质黄曲霉素。
粘土加工后还可作石油钻探机械润滑、热稳定用。可取代进口白土,并能创出口产品。1984年,涧溪乡利用本地丰富的凹凸棒粘土资源,建立涧溪凹凸棒公司,加工制做工业涂料及饲料添加剂,有机械设备2台,年产涂料46吨。1990年进一步扩大生产,年产涂料60吨,并生产加工一批饲料添加剂。1990年年产值近100万元。
嘉山县凹凸棒粘土厂
1985年,县经委在明东乡曹庄兴办一个凹凸棒粘土厂,厂区面积13607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2300平方米,有职工120人,全民企业。于1984年与石油部上海昆山石油器材供应公司合资兴建,主要生产石油钻井凹凸棒抗盐、泥浆材料、抗盐粘土,厂内设成品、半成品、锅炉、机修4个车间和1个化验室,有锅炉1台、含仪表5台,主要生产“抗盐粘土”。当年工业总产值20.5万元,利润总额1.6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47.4万元。由于本县涧溪乡官山凹凸棒粘土资源丰富、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1986年中国非金属矿工业总公司投资160万元,省分公司投资50万元,分开采、加工进行扩建改造,至1989年4月竣工投产。几年中,依靠横向联合,引进资金,得以迅速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扩大产品销售渠道。1986年主要产品凹凸棒抗盐粘土泥浆通过石油部部级鉴定,获得石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安徽省优秀新产品奖。产品在国内各大油田均有销售,1987年出口,远销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90年积极与加拿大洽谈合资经营项目,向年产加工10——15万吨凹凸棒粘土材料目标迈进,上规模、上等级,1990年产值180万元,并进行研制新的粘土产品。
附:嘉山县黄砂产量表
单位:万吨

六、纺织、服装业
建国前,本县纺织、缝纫、缫丝工业不发达,仅有三、五个体手工操作缫丝。民国24年(1935)汪雨湘在明光办小型织布厂,仅有老式布机数台,不久停办。手县手工缝纫很多,四十年代始用缝纫机。建国后,纺织、缝纫、缫丝工业始有发展, 1952年,县成立明针织厂,生产袜子,有小型纺织机械设备127台,工人301人,年产袜子181万双。1954年,明光服装厂成立,至1985年扩大到机械设备88台,职工168人,年产服装9万件,服装及所属金鸡童装厂生产的服装,近年数次接受国外加工订货,产品远销国外。1960年,成立织布厂,厂址位于明光东环路,主要生产缫绸及布匹,年产丝绸及布44万米。1970年,县百货公司兴办纱制厂,生产棉线袜,有机械设备10台,职工120人。1975年,成立工艺厂,主产丝织品,有机械87台,职工347人,年产丝织品336万米。1977年后,先后办起针织二厂绣花线厂、棉织品厂。1985年,办起羊毛衫厂。乡镇工业中轻纺、缝纫、服装、缫丝、编织也有发展。纺织,服装重点厂有:
明光针织厂,建于1952年,1953年与织布厂合并,1964年分开,厂址在方家巷内,厂区14839平方米,厂房4058平方米,职工301人,集体企业。生产各式袜子,设织造、罗纹、缝头、打线、手摇、包袋、漂染、机修车间。固定资产85.1万元,近年来共生棉袜58400双,尼龙袜1116300双,丝袜541900双,毛巾袜60900双,年产值268.7万元。黄山日出牌弹力尼龙袜1979年获省纺织厅优质产品奖。相和牌弹力童丝袜1988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5年至1990年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远销至山东、河南及安徽省内各地。1990年年产值400万元。
第二针织厂,位于明光镇东环路,厂区7333平方米,厂房621平方米,职工
133人,集体企业。1977年建,有针织内衣机10台,袜机34台,横机11台,手套机 6台,圆筒机3台。主产棉毛衫裤,至1935年,有固定资产17万元,年产值32.3万元。1990年年产值约50万元。
织布厂位于明光镇方家巷,厂区面积525平方米,职工170人,集体企业。建于1952年,设丝绸、染色、织布、辅助、机修车间,有织布机62台,主产劳动呢、被单布、白布、涤纶布、丝绸等,年产值100万元左右。1985年来,以生产丝绸产品为主,1990年年产值达200多万元。
纱制厂位于明光镇三马路,厂房3352平方米,职工120人。建于1970年,原名手帕厂,1976年改为纱制厂,设备有筒纱机八台,织布机10台,线球机七台等,生产线球、蚊帐布,销往江苏、河南、山东等省。1985年年产值近200万元,1990年年产值达400万元。
工艺厂,在明光镇三马路桃园巷,厂区33767平方米,厂房3630平方米,职工 347人,集体企业。原系综合厂工艺车间,1975年建厂,1978年开始制做绣花被面,年产绣花被面1500余条,1982年试产丝绒成功,经省工艺美术公司鉴定为合格产品,由国家轻工业部、省轻工业厅、省工艺美术公司投资支持。1983年新建1200平方米丝绒车间,产品烂花绒曾远销至西藏、甘肃等地,深受欢迎,立立牌丝绒1987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固定资产104.4万元,1985年后增设了缫丝车间。1990年扩大缫丝车间,成为本县缫丝和丝织品生产基地,1990年年产值达500万元。
明光服装厂,面积1437平方米,厂房397平方米,职工168人。1954年由缝纫社扩大为服装厂。1985年设裁剪、成衣、衬衫车间及门市部和加工点,有服装专用机械38台。近年年产服装扩大至10万件。1983年与上海青浦县白鹤服装联营,改名明鹤服装厂,1985年所属童装厂改名为金鸡服装厂,其产品及接受加工订货产品远销至美国、西德、丹麦、挪威等国,明仙牌睡衣1990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该厂1988到1990年进一步扩建厂房,增加设备,形成流水生产线,年产服装近20万件,并有大批出口,1989年产值达337.12万元,1990年年产值达380万元。
七、印刷业
民国24年(1935),本县已有印刷业,只能印制一些单广告、簿本等。建国后, 1957年县印刷厂成立,设于明光中心路。1953年,《拂晓报》社印刷厂一分厂与本县印刷厂合并,对外经营印刷业务,并承印《嘉山报》。至1984年印刷厂扩建生产楼一幢,6394平方米,设排字、铝印、彩印、装订、机修车间,有印刷机35台,进行商标设计,浇铸铅字铅板、烫金、自动四色套印等,固定资产33.3913万元,职工87人。1990年年产值250万元,被评为县先进企业。
至1985年,先后有县文化局办起百花印刷厂、工人子弟小学校办晨光印刷厂,潘村中学青年印刷厂。至1990年,本县印刷行业年产值约500万元,印刷机械设备也不断更新。
八、食品工业
建国前,本县食品加工零星分散,规模小,私营糖坊、粉坊、豆腐坊等全为手工操作。著名的有明光叶春记糕点、焦切糖、寸金糖、雪片糕,制作精细,讲究配料,深受人们喜爱。至1990年,除县商业局领导、管理的县食品厂一个,粮油部门办的食品工业和个体食品厂家发展至40多个。年产值达200万元。
明光食品厂:1956年开办,从事糕点制做。至1985年,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糕点制作销量不大。有食品加工机器11台,职工69人。1986年,明光食品厂主要生产糖果、糕点等、寸金糖、焦切糖等,受到人们喜爱。1988年至1990年先后实行承包。由于人选不严,管理不够,生产时升时降。
县调味品公司,有职工112人,生产的各色酱油、调味品基本满足县内市场供应,豆腐乳获地区优质产品,年产值100多万元。
豆制品厂,1956年建立,生产各种豆制品。1990年生产规模扩大,在手工操作基础上又增加机械设备,豆制品基本满足市场供应。加上大量个体户生产豆腐、豆腐干等,形成本县豆制品多样特色。
明光油厂,1985年建立,加工生产植物油,有制油机24台,职工49人,年产食用油1035吨。1985年至1990年,油厂生产机械增加,成为县城食油主要加工基地,加上个体户生产小磨麻油,基本满足了市场供应。
1985年本县涧溪、白沙王、鲁山、泊岗、潘村、明光、石坝、三界、津里等地先后办起各种副食品加工厂,个体户从事食品加工业的不下数百家。其它副食品加工业还有酱园厂、酱品厂、禽蛋加工厂,主产糖果、糕点、酱油、食醋、咸菜、挂面等。 1979年,计生产糖果64吨、糕点375吨、酱油645吨、食醋162吨、腌菜363吨。 1981年生产糖果103吨、糕点435吨、酱油909吨、食醋223吨、腌菜490吨。1984年生产糖果52吨、糕点399吨、酱油884吨、食醋289吨、腌菜327吨、加工冻猪肉 44吨。从事食品行业职工531人,年产值291万元。1986年来,食品制作质量、产量均进一步提高,品种形成多样,1990年,食品工业产值年产值近500万元,一批产品被评为省、地优质产品。1980年后,饮料制造加工逐渐发展,县供销社系统棉麻公司于1984年建饮料厂一个,生产桔汁汽酒,色泽桔红,桔香浓郁纯正,为低度饮料酒,1984年9月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其原料采用浙江蜜桔汁、明光大曲和广东棉白糖。后又生产桔汁汽水、菠萝汽水、香槟酒等饮料,年产量约140万瓶。此外,县燃料公司所办明光汽水厂于1985年投产,生产明绿汽酒,以明绿为原料,加工制作,当年曾于黄山获得旅游产品优质奖。不久又改产鲜桔汽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个体与私营饮料加工业不断涌现。
九、铁木器、编织业
民国21年(1932)设县初,本县有铁、木、竹、油、建筑、制鞋、缝纫、洗染、编织、花片、制香、弹花、首饰、镀铁等18种手工行业,从事手工业者280余户,590余人,各种手工业较为发达。建国后,手工业生产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与领导下,由县手联社、手工业管理局专门管理,手工业进一步发展。至1956年,全县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共13个,647人。1956年,开展对个体手工业进社会主义改造,至 1985年,全县共有合作工厂、大集体合作企业、小集体厂共46个,生产中小农具、渔具、五金制品和服装、鞋帽等。县轻工业局(二轻局)对手工业生产逐步加强了管理。至1990年,二轻工业生产规模、产品均有较大发展,有五金、开关、电器、服装、家具、工艺、农具等20多个厂家。
铁器业:建国前,铁器业遍布全县各集镇,除个体、小型兼营铁器业者外,全县专营铁器铺有78户,生产刀、斧、锄、炊具等。有的远销泗洪、五河、定远、盱眙等地,著名的有刘德全生产“刘顺兴”阉刀、菜刀、屠刀,造型独特,钢火适中,美观耐用。郭凤友铁铺生产的斧、锤、凿、钯,宋义明铁铺生产的锄、镰、梨、锹等,铸造考究。1958年,由农具厂与明光铁器组合并成立农具厂,至1985年扩大为厂区3587平方米,厂房3059平方米,职工106人(集体企业),设有金工、铸工、锻工、木工、油漆车间,生产铸件、农具。此外,各区、镇、乡办铁木社336个,维修与生产小农具。1990年县农具厂产值较1985年增长一倍多。
木器业:民国21年(1982),全县仅有木器铺24户,抗日战争时期增至42户。至解放前夕,全县专门经营木器铺有89户,从业人员124人。木器业者均有手工操作,原料以栗木、杉木为主。多从全椒县进口。主要经营项目有床、三门橱、写字台、梳妆台、方桌、凳、盆、桶、风车、木梨、木耙、牛素等及行嫁用具、中小农具和各种棺木240多种。建国后,木器业更加兴旺,一些主要集镇开设了家具门市部,由企业来经营木器。城市木工人以自发职业的方式为群众制做各种木器用具。1976年前,木工制做木器绝大多采用手工操作。1978年后,城镇一些木工开始用电代替手工操作,电锯、电刨等相继广泛使用。城镇还办了木材加工厂,较大木材通过加工,分解成需要的大小材料,木工人员至此丢开了笨重的手工制作方法。
本县在木器行业中,较有名气的有圆木师张福生、大同、刘明福等,他们擅长盆、桶制做。张福生制做的圆木器,四季不松,干湿盛水不渗;方木师张凤台、马洪翁、李怀银,他们擅长制做床、橱、桌、椅等家具,式样别致,扣榫严实;雕木师张玉明更负盛名。他能在各种木器上雕龙刻凤,镂花布景,形象栩栩如生,异常动人。
竹器业:本县编织竹器业,历史悠久,有篮、箩筐、匾、筛、椅等百余种日用品及农具渔器具,从事编竹器者约三、四十家。县城明光手工业者程新禄、蒋传如编织的竹筛,孙加满编织的腰篮、背风,韩义祥编织的竹轿、竹椅,手工精细。
编席:本且旧县(现在女山湖镇)、潘村、律里、明光等地均有很多编席手工业者,大部是以农为主,农间则打折席,因女山湖、潘村湖、荷花池、抹山一带,芦苇资源丰富,民间编席业一直兴旺,全县从事编席多达数百户,1000余人。至1950年,全县编席686户,1322人。编织芦席有睡席、囤席、摺席、茬席等,曾远销东北等地。 1966年来,部分编织职工已改业从事其它工业生产。明光、女山湖、潘村、柳巷等地仍有1千余人从事编织,有的兼营摺席等产品远销各地,1990年年产值200多万元。
十、粮油加工业
粮油加工:
建国前,本县粮油多由私人加工。建国后1950年县粮食局于明光河下筹建小型机米厂,1951年投产,木砻出糙,12匹柴油机带动机米机出米。1952年,县粮食局(中粮公司嘉山县公司并入)仍委托机米厂加工,原为私营,后由粮食部门接管的“瑞丰”机米厂当年并入机米厂。1953年设备增加,日加工大米30吨。此外,在古沛、潘村、涧溪、管店、张八岭等地继续委托私人加工大米,共有大砻110盘,石臼90个,加工工人300余人,日产糙米10万余斤,熟米2万余斤。1954年县粮食局于张八岭建立第二米厂,日产米15吨,同时成立大米加工流动组,在各个区巡回加工,1956年至1958年三年共加工生产大米46979吨,年加工大米15000多吨。1959年又在管店、潘村建立机米厂,之后,又分别在三界、石坝、津里、古沛、女山湖、涧溪等地建立小型米厂。1970年后,随着虬力事业发展,全县仅保留明光、张八岭、管店、涧溪4个米厂,1973年实行电力传动和自动流水作业。1951年全县大米加工量为1289吨,1984年为22141吨,增长约17倍,从生产单一产品(标准米)到生产标米、标一料,还能生产特一、特二米。1957年在明光厂增设了麦粉加工车间,1958年加工麦粉1987吨。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麦粉加工不正常。70年代共加工麦粉38773吨,年加工3877吨。1983年国家投资,在县城明光筹建麦粉加工厂一个,投资124万元,1984年10月投产,日产麦粉150吨,年加工生产9821吨,比1958年增长约五倍,1985年来,加工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从加工单一产品(通粉)发展到标准粉、建设粉及富强粉。至1990年,全县粮油加工工业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
猪禽蛋加工:
明光猪、禽蛋加工,在1939年有孙建炳、吴其传合资经营加工肉松,日产仅二、三十斤,销往沪、宁等地。建国后1956年转为公私合营,日产百斤,1958年又转为地方国营嘉山县明光白肉肉厂,日产量达400余斤,至1960年因无原料停产。本县猪、禽、蛋食品加工均以县商业局所属食品、蔬菜公司、水产公司进行加工,至 1984年底,商办工业食品厂七个,其中有猪、禽、蛋加工厂、豆制品厂、食品厂、酱品厂等。猪、禽、蛋经加工生产皮蛋及肉食品、豆制品厂生产的腐竹、香干、豆腐及酱品厂生产的豆腐乳,质量优良,深为人民喜食。调味品厂生产的豆腐乳获得优质产品奖。至1990年,本县肉、蛋、禽加工及豆制品生产规模,加工产量均比1984年增加数倍,1990年,全县猪、禽、蛋加工年产值近500万元。豆制品生产基本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