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初级农校
1958年,潘村、张八岭两地创办了初级农校。潘村初级农校招收107人,选配教师8人。1959年又招生121人,共有学生223人,专职教师10人。同年9月,县决定将张八岭初级农校与潘村初级农校合并为潘村初级农校。1960年潘村农校招生240人,至此共有学生525人,教职工32人,专职教师16人。1961年,县进行调整,将潘村农校迁至涧溪,更名为“安徽省嘉山县初级农校”,共4个班,学生129人,教职工25人。1962年,农校撤销,改为普通初中迁至石坝。
二、职业农校
1964年,为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在明光龙庙山下(原嘉山师范)筹办一所农业职业学校,当年招收学生一个班50人,设文化课和专业课。1966年与新办的嘉山县农垦学校合并。同年秋该校决定停办,教师调至嘉中,学生全部下放回农村,充实了农业第一线的劳动力。
三、农业技术学校
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开始注重农业技术,本县多次举办短期培训班,培养农业技术人才。
1984年,县在魏岗农科所筹办一所农业技术学校,学生从高中毕业生中录取,学制一年。共招收学生71人,校长马学智,副校长3人,教师5人。此外,邀请皖北农学院教师和气象局、农村政策研究室、兽医站、植物保护站等单位技术干部任教,教材以全国中专农校统编教材为主,开设11门专业课程。县政府拨款3万元,新建教室6间。71名学生中,有27名毕业前就被有关部门招聘,毕业后,2名考入大专院校。1985年初该校停办。
四、农垦学校
1966年,经县批准,由县安置办公室拨款2万元,在洪庙公社岗集南山建瓦房 30间,开办县农垦学校,将原农业学校和明光半耕半读学校学生各一个班并入,又新招生11人,共100人。时因校舍正在建设中,一班学生在二中上课,一班在管店农场上课。两个月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被迫解散,新建校舍交管店农场。
五、师范学校
1952年8月,开办嘉山县初级师范班,校址在县工会对面,后迁至嘉山中学,招收一个班50名学生。学生中有高小毕业生、社会知识青年,1953年7月,学校撤销,教师调入管店中学,学生转入肥东师范和滁县师范。
1956年7月,复办嘉山师范学校,招收初师一年级8个班共400人,教职工28人,校址设在原嘉山中学旧址,学制三年,校长年福良,教导主任钟士远,总务主任范兰英、梁正达。1958年有部分学员提前毕业,分配至滁县地区各县工作,学校尚留一个班。同年招收中师两个班100名,初师、予师四个班200人(四年制),幼师一个班50人,普通初师三个班150人,同时增调一批大专毕业生为教师。1959年又招收初师2个班,师范学校迁至龙庙山麓新建校舍后,于1960年招收两个初师班,1961年招收1个中师班,并附设师资轮训班,1961年底,师范学校停办,初师全部下放,中师班并入嘉山中学,更名为“嘉中师范班”。
1978年恢复“安徽省嘉山师范学校”,实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招收中师班103人,学制三年,校址在卞庄“五七”大学旧址,隶属关系改属地区教育局。 1982年学校共有7个班350人,教职工40人。1983年至1984年各招收1个班。 1985年在校学生仅有2个班103人,同年4月,改属县教育局领导,1987年,省教委决定撤销嘉山师范,改为嘉山县教师进修学校,并决定迁入县城明光,在龙庙山重建新校,1990年新校舍建成后,开始进行教师培训工作。
六、“五七”大学
1970年,县教育局创办“五七”大学,校址在卞庄公社,办学宗旨为:“以抗大为榜样,坚持自立更生,艰苦创业,大学解放军,走政治建校道路”,教学按军事建制,分班、排、连,学校附设工厂、农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为农村工作和生产服务。同年秋,招收学生150人,学制二年。学生分四个专业班,即农机农技、畜牧兽医、医药卫生、财会,各班还都开设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文化课。学生毕业后,实行社来社去。
1971年12月,“五七”大学代培一个师训班,招收学生60人,1974年毕业58人。1975年下半年招收林业专业学生50人,由社队林场选送,招收赤脚医生100人,从大队合作医疗人员中选派,学制均为一年,1976年停办。
七、高级职业中学
自1982年至1985年,本县职业高中由1个班发展为9个班,学生590多人,其中苏巷中学职业高中班3个,学生232人,洪庙2个班,学生45人,嘉山二中职业高中班4个,学生313人。嘉山二中高中部于1983年改为职业高中,学制三年,当年招收电工、财会各一班,1984年又招收电工、财会各一班,1985年秋,经滁县地区行署批准报省备案,定名为“嘉山县高级职业中学”,除招一个财会职业班外,经省教育厅批准,与县经委联办一个“应用电子”职业中专班,1986年发展为6个班,学生300多人,至1986年共培养电工、会计人员124名,参加对口招生考试录取21名。县高级职业中学(二中)1990年校长为杨铭金,党支部书记为程伯龄。
1986年至1990年“七五”期间,本县职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1988年6月,按照滁县地委、行署召开的县市委书记会议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要求,本县各级党政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更坚定地注意调整教育服务方向,树立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为本县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观点。1988年秋,潘村、涧溪、桥头3所中学高中部改为职业高中,并开始招生,职业高中学生数由1987年86人增加到1120人。1989年至1990年,又巩固发展了高中阶段职业学校(班)共6所1处,在校生达1300余人,与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比为1∶1.36,按照全县经济发展格局,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进行调整规划,共开设机电、财会、畜牧、林果、园艺、农学、中医、西医、水产、养殖等10个专业,同时积极在初中阶段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并制定与加速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苏巷实验区”计划,在苏巷区办好以苏巷职业高中为依托,包括津里初中、津里龙岗小学的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技术教育相互衔接体系,促进农科教结合,实行普(通)职(业)、成(人)三教结合。苏巷职业高中生产实验基地被滁县地区评为三等奖。 1990年,本县组织实施了津里、嘉山集两乡“燎原计划”试点,组织农科教各方力量,开发项目有津里乡红旗圩2800亩水面水产养殖,嘉山集乡4000亩林果和茶叶生产,均取得了很好效果。
1990年本县职业教育紧紧围绕全县“两水、一牧、一蔬”开发性农业规划,分别将农村4所职业高中建为4个培训中心,其中潘村、涧溪、桥头3所职业高中专业分别确定为园艺、畜牧、林果。并积极创造条件,于女山湖镇开办了水产养殖专业职高班,同时对本县4所职业高中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采取学校与有关业务主管局及所在区镇乡联办形式,充分调动区镇乡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方面大力办好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附:嘉山县1949~1989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表
单位:所、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