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封建政权
清代中后期县常设地方兵卒数人保安,有把总一名,马兵四名,步兵十名;此外,赤石埠(今赤镇集)设步兵四名。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奉命将地方兵卒裁去一半,赤石埠四名全部裁撤。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四月,县令卢承祖、把总达林阿、邑人孙屾源、孙屾源督办民团以抵抗太平军,咸丰八年被太平军歼灭500余人。
光绪二十四年,八国联军侵犯京师(今北京),有复扰长江之传,沿江州县戒严。安徽抚军王之春命令各地创办练军,全椒知县袁学昌与邑绅薛葆梿等筹款招募,由石文进统带,按照军营条例训练。《辛丑条约》签订后,奉命裁撤,经请示留下百之二、三十保卫地方,饷银取自盐税。
光绪三十二年,全椒城上、下埠原练军改名为警察队。该队初设巡官一名、教练一名,后改为警务长一名、稽查一名。
武昌起义后,沿江各州县戒严,县令邵振丙命令各乡操办团练反对独立。城内上、下埠设商团局。邑人石邦也奉命操办古河镇团练和商团局,联络乡勇、游民2000余人。其时,县署有枪械40余支。
二、国民党政权
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县成立军政分府,三日后组织敢死队;同时成立了商民特别团,陈家浅成立商团特别队,全县地方武装总计1000余人。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12月,定远常山岭一带土匪侵扰全椒县城,县当局派民团阻击。同时,增建80人民团一支,朝夕训练,费用户摊。全椒宣布独立后,省军政府颁发护照,续购枪84支,子弹6万粒。乡村筹办团防,又续购枪40支,子弹1万粒。民间自购载册枪械100余支,古河镇、管家坝、复兴集、大马厂均有团防局,程家市有义务团。西北乡的潜山、太湖客民(也称棚民)在棚首王芝贵、李翔凤带领下也操办团练。
民国三年8月,遵省制设立地方警备队,置队长一人。到民国八年改制置两哨,有哨官一员、排长一员。
民国十六年国民党政权正式建立后,地方武装如下:
(1)县自卫团(1921~1982)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前后,县西北乡土匪猖獗,无力镇压,省政府派军队至古河镇、大马厂一带助剿。剿匪结束后,为加强地方治安力量,省府军留下一个连和县原来的地方武装合编成县自卫团,团总徐子铨。自卫团下设两个常备中队,计2000余人;一中队驻县城,二中队驻大马厂。
(2)县保安大队(1932~1937)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县长周崇颐整顿了战斗力差、纪律松弛的自卫团常备队,特别是不服调遣的马厂二中队。先从全县42个半乡抽调青壮122名(一般每乡三名)在县城学兵训练所训练四个月。结业后,周崇颐以训话为名,将二中队调至县城缴械,人员遣散。将122名学兵编成两个中队,改县自卫团名保安大队,大队长顾汉臣。县城驻一个中队,周家岗、管家坝、西王集各驻一个排。
民国二十四年,省成立保安处,县保安大队直属省处指挥,中队长以上皆由省处委任,县保安大队长赵汉。民国二十六年12月日军侵占全椒城,保安大队解散。
(3)抗日人民自卫军(1938~1940)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4月,县成立抗日人民自卫军,设司令部,司令由县长王宗正兼,副司令罗国宁,组建了两个县常备大队,四个区后备大队。每个常备大队下设三个中队,另有一个警卫连。武器配备,重机枪三挺、轻机枪11挺,另有“六○”炮一门,步枪多为“中正”式。司令部驻赤镇,日军退走后驻县城,司令汪心森、副司令罗国宁。每大队250人;一中队80人枪,轻机枪两挺,驻县府所在地程家市。
(4)国民兵团(1940~1944)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3月,省府令各县地方武装(包括“社训队”)统一改编为国民兵团。全椒县国民兵团下设两个大队、六个中队。团长由历任县长担任,军事方面主要负责人是副团长罗国宁。团部驻当时的县府所在地程家市大汪村。
(5)自卫总队(1944~1948)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春至三十七年底,县地方武装被改组为“自卫总队”。
县自卫总队与国民兵团体制相同,仍由历任县长任总队长,副总队长具体负责军事。前后担任副总队长的有苏维民(任期1944~1945年)、罗国宁(1945~1946年)、陈祖禹(1946~1948年)。
民国三十三年春至三十四年春,县自卫总队共有150余人枪,其中轻机枪三挺,驻程家市大汪村。民国三十四年春至三十五年夏,总队下设三个中队,有300人枪,轻机枪九挺;先驻程家市,日军投降后随县府迁回县城。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县自卫总队下设一个大队、三个中队,有300人枪,九挺轻机枪,驻县城。大队指挥人员皆县长吴带来的外籍人,实属吴私人武装。地方官僚绅士担心吴一旦把该大队带走,防务空虚,由县参议张汉英(襄河镇人)出面于民国三十六年组建县自卫总队第二大队,大队长张汉英。同年8月,张调任全椒中学校校长,大队长一职由王学铨接任。二大队三个中队,接一大队序号为四、五、六中队。全大队300余人,260~270支步枪,集中于孔庙训练。民国三十七年夏,两个大队合并,撤销二大队,设三个中队,全大队400余人,驻县城。
(6)县自卫团(1948~1949)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底至1949年1月25日,县自卫总队改名为全椒县。自卫团,团长潘禹三、副团长陈祖禹。下设三个大队,一、三大队驻县城,二大队驻城东(一大队为前任县长吴组建,情况同前)。二、三大队集中部分民枪由联防区队改编,两个大队600余人,轻机枪30余挺,重机枪六挺,迫击炮一门,长短武器600~700支。其时,周家岗、大马厂、古河三地均设联防区,每区一个中队100余人,武器有长短枪100余支,轻机枪二、三挺。县自卫团于1月25日十时,由县长、团长潘禹三率领在夫子庙广场向解放军江淮独立旅朱豪团起义投诚,上交长短枪五、六百支,迫击炮一门,重机枪六挺,轻机枪20多挺,电台一部、密码五本,电话总机一台,军用吉普车和卡车各一辆。
三、人民政权
(1)全椒县总队(1939~1940)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初,中共皖东工委驻我县大马厂,派出工作团、民运工作组与新四军四支队政治部战地服务团一起在大马厂、复兴集、管家坝、大墅街、周家岗等地宣传抗日,组织了少量的群众武装,称作“小游击队”。当时,因受长江局书记王明的“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和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的“精兵主义”思想影响,未能放手建立根据地发展人民武装,组织起来的游击队除挑选部分送至主力部队外,其余一概解散。春,大马厂范家河村人陈世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组织起一个一、二十人的武装。成立初,武器破烂,有的队员还使用大刀、木棍,给养尤为缺乏。6月底,该队已发展到40人,分为三个班,陈世义任队长。为了提高军事素质,上级派新四军八团排长孟建文至该队进行军事训练。这支游击队的活动范围为复兴集、三合集、管家坝、大马厂一带,任务是扩军和宣传抗日。同年底,这支小游击队在大马厂附近的大魏家被改编为区队,陈世义调走,区队指导员由蔡善康担任(民国二十九年2月,蔡调走,肖习琛接任。全椒县民主政府在周家岗成立后,该区队被编入县总队)。
8月,原新四军四支队七团营长徐万炳奉命在滁县花山和全椒周家岗、枣岭集、石沛桥一带组织了一支游击队,徐万炳任大队长,吴泽芳任政治处主任。该大队发展了五、六百人枪,下设六个中队:一中队长杨见远、二中队长唐炳庐、三中队长何自斗、四中队副杨大成、五中队长芦振芳指导员孙云、六中队长朱友三。后该队二、三、五、六中队被编入新四军七、九两团,为新四军正规部队输送了大批干部战士(约370人枪),其余编入县总队,少数遣散。
同年底,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在淮南津浦路西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扩大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指示。民国二十九年3月,中共皖东津浦路西省委派李国厚来周家岗扩充武装,在陈世义游击队以及各地小游击队的基础上扩建了全椒县独立大队,大队长李国厚、大队政委徐其昌。6月,县独立大从被改编为县总队,刘鸿文任总队长、李国厚任总队副,县总队又称独立营。县总队共有300多名战士,下设三个中队(三个连):一中队(兼县政府警卫连)驻周家岗,中队长兼指导员肖习琛;二中队驻石沛桥、岭枣集一带,中队长兼指导员刘伯平;三中队驻大马厂一带,中队长汪华堂、指导员蔡善康。县总队活动范围为周家岗、枣岭集、石沛桥、郑觉桥、草庵、华兴集等地,部队驻郑觉桥时间较多。县总队的任务:(1)伺机袭击日伪军;(2)打“资敌”(资助日军者);(3)粉碎国民党军队挑起的“磨擦”,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同年秋天,国民党桂系军队紧逼周家岗,为了预防“磨擦”,三中队驻大马厂,二中队驻石沛桥,一中队仍驻周家岗。1月22日,周家岗被国民党柏承君支队强占,全椒县总队被迫退驻津浦路东,部分人员、枪支被改编,加入了新四军二师四旅十二团二营。
(2)孤山游击队(1940~1945)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共产党全椒县三区区委负责人黄生在复兴集一带组织民兵集训,动员十多人脱产成立了基干民兵队。周家岗失守时,基干队已扩充为20多人、十几支步枪,这即是孤山游击队的前身。
周家岗失守前,根据紧张的局势,路西省委派全椒县委书记、县总队政委王枫到复兴集三区区委布置工作,传达了省委建立全西工委和游击队,坚持孤山地区武装斗争的决定。周家岗失守后,三区只剩下桑根保一个甲(简称孤山18村)的范围可以活动。民国二十九年冬,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使得孤山游击队在马仕高、老熊家这样一些山村也很难立足。他们陷入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重围中,与县委失去了联系。北面周家岗驻有桂系五一二团一部,南面的复兴集、大马厂和东面三合集驻有五一二团另一部以及余德霑的“十纵队”第一特工大队,西面合肥广兴集、定远界牌集驻有胡载之、谢黑头等国民党地方武装。因之,孤山游击队被迫拉到滁县皇甫山、张官集和大郭家一带打游击。后来随着游击队的发展和壮大,不但巩固了孤山18村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游击区。从民国三十一年的下半年到第二年上半年,游击队实力已扩展到周家岗、大马厂、管家坝、西王集和界牌集附近,建立了三个游击中队和七个乡的游击小队:
孤山游击大队。大队长黄生、副大队长易圣,一中队长陈骏、指导员陈统应,二中队长周全发(周敬之)、指导员戈源,三中队长刘守信、指导员戈源。
七个乡游击小队。孤山乡小队长宋有江(兼)、指导员方纯,陡山乡小队长冯长明,周岗乡小队指导员蔡莜波,隆兴乡小队长岳春田、指导员戈源(兼),古城乡(合肥县)小队长周全发(周敬之),元山乡(滁县)小队指导员武道隆,小马厂乡(滁县)小队指导员袁起恒。
民国三十二年,孤山游击队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400余名指战员和300多支步枪、部分冲锋枪、三挺轻机枪的武装力量。从民国三十年到民国三十二年三年间,孤山游击队除建立孤山游击区,发展自身队伍外,还做了以下四件事:(1)配合“白区”党组织开展地下斗争,周家岗失守后,黄生、孙一新、周全发、蔡筱波、冯长明等人经常深入国统区和日占区帮助建立和整顿白区党组织;(2)打通交通线,民国三十二年元月,中央派傅秋涛到无为担任新四军七师副师长,在全西工委的指挥下,护送傅秋涛等人从古河附近过滁河进入巢县黄山陆家浜七师地区;(3)搜集情报,破坏敌通讯设备,开展统战工作,严惩死心塌地的国民党地方顽固派。民国三十一年秋,根据古河地下党送来的情报分析,国民党桂系军队可能要大举进攻路西根据地,及时通知主力部队做好临战前的准备;(4)配合主力,打击敌人,民国三十年到三十二年,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皖东的国民党军队不断向路西根据地进攻,后方空虚,孤山游击队插入敌后配合主力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国三十二年底,周家岗、三合集、大马厂、管家坝、复兴集、西王集等地都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国民党军队在瓦山、龙王尖这孤山西南、东南方两个制高点上筑起了碉堡,使得孤山游击队没有发展余地,被迫撤出孤山进入枣岭集,后又迁到秋藤树。民国三十二年11月成立全椒县政府,改编孤山游击队成立县总队,总队长黄生、总队副彭济伍、教导员蔡家职。总队下设三个连,一、三连各有一挺机枪(但每挺仅十粒子弹)。当时县政府设大山、枣岭、谭墩三个区,每个区都有一个区队(又称模范连),此外区以下的乡也都建有乡游击队。民国三十四年日本投降前,全椒县总队和各区模范连共五、六百人升入新四军主力部队,从此离开全椒。
(3)全合县总队(1948~1949)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大举进攻解放区。7月中旬,全椒大多数城镇乡村都被国民党桂系一三八师、一七一师占领。为粉碎进攻,保存实力,全椒地方军政人员随新四军二师六旅分三批主动从周家岗、枣岭集等地北撤。
北撤前,路西地委决定由定滁全县总队长吴万银带一个营在定滁全交界地区活动,但大部队撤走后敌我力量悬殊,不久被打散。吴万银被迫带一个连转移到巢(湖)北活动,其余人分散隐蔽了近一年时间。民国三十六年5月,王光前、武道隆、袁登福等人几经周折和吴万银会合。12月,随主力北撤苏北的原路西干部苏桦等人被华东局派回江淮地区恢复根据地,苏等被分至吴万银游击队。次年元月吴万银带队到巢(湖)南活动,以唐晓光为首的巢合地委决定成立以王光前、苏桦为首的全合工委和全合大队,王光前任大队长兼政委、苏桦任副政委。该队以29个人(干部多兵少)、两挺轻机枪(一是日本歪把子,一是捷克式)、少量子弹回到了全合区。当时,大队下辖孤山、合六两个区小队。初入全合区时,大马厂、复兴集、周家岗、古城集都驻有国民党正规军和杂牌军,因之,只能在西王东三保一带活动。后来,随着武装斗争的开展,游击队活动范围西抵合肥梁园、张兴集,东边可达全椒枣岭集、东王集,北边和滁县游击队衔接。
全合大队回到全椒不久,3月,巢合地委南移,难以指挥全合区的斗争,遂将全合区划交路西地委领导。全合工委并游击队被迫穿过100余里的国民党封锁区北上凤阳山和杨效椿领导的路西地委联系,紧接着又随旅长廖成美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十二纵三十四旅两个团和淮南支队二营返回全合区(来回十天时间,步行300余里)。5月,成立了全合县总队,上级派军事干部朱明任工委委员兼县总队副以加强武装斗争。淮南支队六大队丢下了两个排,两挺机枪,加上老兵归队(北撤时打散的),游击队发展到60余人。秋天,全合县总队组建三个连队,下辖大山、孤山、合六三个区小队。迄至1949年元月全椒解放,仅半年时间,县总队协助正规部队打掉了全椒乡镇的所有国民党政权,镇压了反动分子48人,配合主力部队粉碎了国民党杂牌军在凤阳山地区掀起的“百日围剿”。县总队也在斗争中壮大,发展成为500多人的武装,下设五个中队,为全县的解放奠定了基础。元月进城以后,改孤山区队为太平区队,以警卫排负责城区治安。不久,原全合县总队的三个连升入滁县军分区建制,太平区队改为县公安中队。
全合县总队。民国三十七年3月至5月大队长王光前。5月至次年元月,县总队长王光前、副总队长朱明。二连长胡玉强,三连长谢彪。大山区队长葛家长,孤山区队长鲁先进,合六区(即古城区)队长胡玉强(太平区和城区武装都是进城后从以上武装中抽调)。
四、自发性抗日武装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2月22日,全椒县城第一次为日军所沦陷,全椒县国民政府官员尽数逃往古河、程家市、赤镇一带,败退下来的国民党军队的散兵游勇到处劫掠,土匪公开活动,县内处于无政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爱国者自动收集武器,“村”自为战,利用“堂会”进行抗日斗争。武家岗小陈村私塾先生田国桢集合起20多人,用钱粮买下散兵手中的枪械,打开武家岗北居陈(自然村)的县积谷仓济贫;并用剩余粮食增购了机枪一挺,“中正”式步枪30余支。接着又在赤镇、沙石岗、白酒岗、南屏一带收集了一些民枪,组织起一支拥有两挺机枪、60余支步枪,八、九十人的武装,田国桢把队伍编为七个班两个排。为了解决军饷,他们除宣传抗日,动员地主士绅捐献粮款外,还在荒草圩渔场和官渡等滁河渡口设立税站,征收税款。日军侵占全椒城后,这支武装曾和刀会配合攻打县城。民国二十七年初,王永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被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分配到五战区与国民党合作,发展抗日力量。王回全椒后,任抗日人民自卫军政训股股长。在王永的鼓励下,田国桢率部加入了自卫军,被编为常备大队二中队,田任中队长(此时,田在王永的介绍下参加了“民族解放先锋队”),该部由60人发展到100余人。不久,政训股因与国民政府县长王宗正在收缴红枪会武器的问题上(王下令用机枪打死了许多包围县城,拒绝向自卫军上缴武器的红枪会会员)意见不一,关系破裂。王永亲到巢县找到了东北流亡抗日挺进队,夏,和田国桢一起率部加入该队,被编为四大队,田任大队长、王任政委。后因和挺进队领导在执行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问题上发生分歧,王永、田国桢等七人随即赴延安,其部于同年随“挺进队”转入新四军四支队八团。
附汪伪政权
1.警察中队(1939~1945)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全椒第二次沦陷,县“维新政府”成立了警察局警察中队,有步枪100余支。
2.自卫队(1940~1945)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夏,界首乡八子湾红枪会会堂堂长陈长乐投靠日军被滁县国民政府镇压,留下步枪四支,汪伪全椒一区区长侯仁甫利用这几条枪成立了自卫大队。不久,各区仿效,均成立了自卫队。自卫队下设中队和分队,一切行动均在本区范围之内,自筹资金,人员枪械各区不等:
一区自卫大队(1940~1945)
民国二十九年初成立,有枪30支。民国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该队扩充到100余人枪,活动地区为县城、界首、许店。
二区自卫大队(1940~1945)
民国二十九年4月成立二区自卫大队,初有步枪17支,后驻五里塘坊(自然村)的分队长反正,投向国民党第十游击纵队,带走了人枪12支,区队自此解散。此后,二区警卫先由来安水口镇借调来一个分队担任,后由与日本宪兵有联系的散兵游勇20余人负责,但都为时不长。民国三十一年前后,二区重新拼凑了70~80人、50支枪,恢复了自卫队。该队活动区域为白汪塘、小湖梢、富安巷、武家岗、白酒岗。
三区自卫大队(1941~1945)
民国三十年10月成立三区自卫大队,士兵20余人,枪十支,驻县城武子山,活动地区为大韩、曹塘、河湾。
四区自卫大队(1942~1945)
民国三十一年8月成立,无活动区域(因为四区范围均为国统区和民主政府管辖区),常年驻扎县城。该大队有枪100支、轻机枪三挺。
独立中队(1941~1945)
民国三十年春成立,有人枪20,驻防三区或武子山。
3.县自卫总团(1940~1945)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初,汪伪全椒县政府县长吕咏春从嘉山携12人枪到全椒,成立县自卫总团,团长由历任县长兼任,团部设县府,负责警卫。总团部和各区自卫大队表面上是领属关系,实际上各区队自行其是。民国三十四年日本投降,8月16日,副团长段义彬将全椒城外围据点斩龙岗、吴山寺让防于国民党“十纵队”三支队三大队,自卫总团一变而成为“十纵队”四支队。
4.县保安大队(1943~1945)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汪伪安徽省政府成立省保安处和省保安一团,各县奉命从区自卫队抽调一些军事素质较好的士兵组建各县保安大队。全椒将年初调往滁县保安训练团受训三个月的一区队两个分队直接转为安徽省全椒县第一保安大队,队部设县城,全大队人枪300。
上一篇:第二节 驻军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