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土壤
(一)土壤类型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安徽省土壤工作分类及土壤普查技术若干问题的意见》和《滁县地区土壤工作分类系统表》等土壤分类原则,结合本县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采用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四级分类制,县境内的土壤划分为6个土类、13个亚类、48个土属、77个土种。列表如下:
定远县土壤分类系统表


(二)土壤养份
全县土壤表层养份含量总的状况是:缺磷少氮,钾富而不均,有机质含量偏低。
1983年,全县在土壤普查中对912个耕作层农化样和333个主剖面进行化验,分析结果为:
有机质含量耕地表层加权平均值约在1.24%。全县土壤有机质大于2.0%的耕地面积1.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72%;1.5~2.0%的为25.51万亩,占11.3%;1~1.5%的为89.11万亩,占39.47%;小于1%为109.51万亩,占48.41%。
全氮含量耕地表层平均全氮含量约在0.082%。大于0.13%的耕地面积1.4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0.63%;0.1~0.13%的40.7万亩,占18.03%;0.05~0.01%的146.4万亩,占64.85%;小于0.05%的37.23万亩,占16.49%。
全磷与速效磷含量全县土壤全磷含量多在0.025~0.038%之间,平均为0.034%;速效磷最大含量为9PPm,一般为4~6PPm。全县耕作土层速效磷加权平均值为4.4PPm,非耕地土壤表层速效磷加权平均值为3.4PPm。
速效钾含量耕地表层速效钾含量约在137PPm,非耕地土壤表层速效钾含量约在128PPm。钾素含量虽高,但分配不匀,粘重土壤含量均较高,质地轻松的土壤含量相对较低。
各类土壤理化性状表

(三)土壤分布
本县土壤的地域分布,受到地形、地貌、成土母质、水文条件及耕作熟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规律性。水稻土广泛分布于全县各乡的土旁冲或平原,超过全县耕地总面积50%;地带性土壤分布于全县丘陵、岗地;紫色土零星散布于凤阳山南麓和县东皇甫山西侧的丘陵、岗地;潮土分布于池河、窑河及其主要支流沿岸;石灰(岩)土分布于凤阳山南麓石灰岩的丘陵岗地;砂姜黑土在窑河沿岸零星分布。
根据本县地形、地貌特点,划为四个区域,分述如下:
东部丘陵区该区岩石类型较复杂,有中性结晶岩类、酸性结晶岩类和基性结晶岩类。成土母质主要为各种岩石类型的残积、坡积物。另外,在海拔50~60米之间也有下蜀黄土母质。主要土属有:黄棕壤性细粒土、耕种黄棕壤性细粒土、细粒性黄棕壤、紫色土、紫沙土、马肝土;水稻土有:沙泥田、麻沙泥田、黄白土田、马肝田、白马肝田等。
北部丘陵地区该区地形起伏较大,岩石类型主要为石灰岩和紫色岩类。在海拔100米以下地区的岗地有下蜀黄土母质。主要土属有:棕色石灰土、猪血土、紫砂土、石灰性紫泥土、鸡肝土、扁石鸡肝土及石灰泥田、马肝田等。
中部岗土旁冲地区本地区海拔40~80米,岗土旁冲明显,成土母质皆为下蜀系黄土。岗土旁旱地主要有马肝土、黄白土,在人少的地方还有粘盘黄棕壤。下蜀黄土在岗地上的微域分布,基本状况为:水利条件差、水土易流失的旱地,多为粘盘黄白土、粘盘马肝土、黄白土、黄马肝土。改旱地为水田后,这些土壤逐步发育成为浅黄白土田,中土旁发育成为潴育型的马肝田、黄白土田等。冲田主要有白土田、马肝田、白马肝田等。水稻土在冲土旁地形的微域分布,深受水文状况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距村庄由近而远,形成血马肝田、黑马肝田、黄马肝田、瘦马肝田等土种。在塘库下常期渍水,一般分布瘦马肝田、黑泥锥子田。冲的两侧形成黄白土田或黄马肝田、瘦马肝田、白马肝田。
西部平原区本区地势平坦,海拔在50米以下。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和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主要土属有马肝土、黄白土、砂姜黄土、黄黑土、黑土、马肝田、砂姜黑土田等。
二、植被
本县地带性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混生有少量耐寒常阔叶树种。主要自然树种有麻栎、小叶栎、山槐、黄檀、榆树、合欢等。原始植被大部分早已被破坏,现有森林植被以人工营造的常绿针叶林为主,伴有少量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有黑松、马尾松、火炬松、侧柏松、麻栎、栓皮栎、小叶栎、山槐、黄檀等。70年代以后引进栽培了杉木、火炬松。丘陵灌木有山枣、山楂、枸杞等。野草种类繁多,主要有白茅草、扒根草、菅草、柴胡草等。
四旁植树主要有泡桐、刺槐、楝树、椿树、榆树、杨树及数十种果树,果树以梨为主,苹果、枣、桃、柿、杏等次之。
农业植被主要有水稻、玉米、山芋、高梁、豆类、烟叶、棉花、花生、芝麻、生姜等;越冬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油菜、大蒜、苕子、红花草等。70年代还引种了薄荷、黄花菜等作物。
上一篇:第四节 水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