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民歌
本县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曲调流畅优美。藕塘一带,40年代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革命歌曲的传播对本地民歌、山歌影响很大。1954年至1990年,县馆先后5次组织力量对全县民歌进行普查,经过加工整理,初选54首编印成《定远民歌选》,并精选12首送省、地文化部门。民歌《怎么不是的》,由县文工团排练参加1958年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一等奖;并代表本省参加华东民歌会演,博得很高评价。1986年,这首民歌由马流柱、朱逢博演唱并制成录音带,远销西欧各国。1988年,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工作也取得可喜成就,整理录制了能仁乡的花鼓灯锣鼓音乐和仓镇乡的民间歌舞“兰花灯”,其中,“兰花灯”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滁县地区卷》一书。县文化馆馆长贾克瑶在搜集、整理民间艺术工作中成绩突出,国家文化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三家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
附民歌12首。
车水号子

干嫂子

春季到来好时光

锥子山下

山区好

了姐

小姣姣

蛤蟆压云

秧号子

怎能叫我不唱歌

卖姣子皮


怎么不是的
二、民间器乐曲
民间流传的器乐曲甚多,有维妙维肖的《百鸟朝凤》,有细吹细打的《抱妆台》,有欢乐明快的《小开门》,有行云流水的《溪流情》等。打击乐方面有《小五番》、《十八番》、《喜鹊登枝》、《兔子扒窝》等。每逢婚丧寿诞、逢年过节之际,爱好乐器的农民们或数人组班或数十人聚集,笙萧管笛,喇叭锣鼓,吹吹打打,热闹非凡。在锣鼓音乐中,以能仁乡凉亭班子为优,他们除双套大鼓、大锣、大堂锣外,还配有20至30面手锣(又名哈叭狗),演奏时轻如良霄月夜,急似暴风骤雨,风格独特,是本县民间器乐曲中的一朵奇葩。
三、民间舞蹈
兰花灯也称《扭兰花》,泛称《花鼓灯》,流行于全县境内。舞蹈中有“兰花”4至6人,“鞑子”、“岔伞”各1人,皆为男角。“兰花”上穿红,下着绿,头扎红色绸球,绸带披垂两旁,脑后梳独辫,双手持红巾,打扮俊俏;“岔伞”上穿镶绿边对襟白褂,下穿红色彩裤,头扎红巾,手持岔伞;“鞑子”上穿淡黄大襟便衣,袖口镶红边,外穿翻毛皮袄,头戴草帽圈,下穿茶色马裤,足蹬黑色长筒马靴,手拿芭蕉扇。《兰花灯》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相传 在元朝以前,定远境内就有《兰花灯》班子,不过那时只有“兰花”和“岔伞”,因为在封建社会女子不准玩灯,所以,那时“兰花”皆由青少年男子扮演。
抗日战争时期,在藕塘抗日民主根据地,逢年过节和开庆功大会,人民群众自发地掀起玩《兰花灯》的热潮,老百姓、政府干部、新四军官兵都参加扭跳,并在唱词上赋予新的内容。建国后,人民又自发地将男扮女装的“兰花”改为女性扮演,每逢佳节,都有好几班,甚至几十班《兰花灯》争相表演,在锣鼓伴奏中,且歌且舞,借以欢庆丰收,喜庆佳节,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狮子舞流行在站岗、东兴、九梓一带,表现劳动人民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精神。
龙舞流行于仓镇、池河、九梓、能仁等地,每遇天旱,人们舞龙祈雨,以求风调雨 顺,五谷丰登。新春佳节舞龙灯,常表达农民喜悦心情和祁求神龙福佑来年国泰民安。
花车、花船用竹篾扎制彩纸糊成,船心坐一美女,四周4—6人,船头渔翁撑篙,船尾老夫掌舵,在鼓乐声中,见风采柳,边歌边舞,十分活跃。
其他还有花挑、蚌舞、跑驴、大头和尚戏柳翠、五马破曹等,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四、民间美术
东部池河地区的民间花布(在白布上用石灰绘画或缝折后入罐染色而成),南部张桥和西南吴圩两地的兜兜花、鞋花、枕头花,炉桥的剪纸花、木雕花,范岗一带的捏巧、泥塑等,均具有古朴典雅的独特风格。
五、曲艺
定远境内流行的曲种有大鼓、琴书、评书、快板书、革命歌等,但主要的是大鼓、琴书。
解放前,曲艺艺人没有固定演出场地,没有组织,各自拜师求艺。在农村集镇和庙会上设摊演唱,有时也到大的自然村庄或富裕人家说唱。解放初,县文化部门设立流动艺人管理组,管理曲艺队伍。1956年,县成立曲艺协会。至1960年,曲艺协会会员由解放初期的30人发展到67人。每个会员发一枚金属会员证章和一张会员证书,按月缴纳会费,凭证在县内外流动演出。1964年至“文革”期间,曲艺协会被迫解散,曲艺艺人也遭到不公正待遇。1974年10月,又重新考核、批准69人恢复说唱活动。1978年10月恢复定远曲艺协会,对全县167名曲艺人员进行考核,择优吸收69名艺人入会。为加强管理,制定了新的《协会章程》和《演唱守则》。1979年2月22日,县文化局正式下文成立曲艺管理小组。80—90年代,农村曲艺活动逐渐减少,曲艺组织名存实亡。
定远曲艺艺人大部分识字不多,没有定型曲目,说唱内容较乱。为此,县文化馆曾帮助曲艺协会对《杨家将》、《瓦岗寨》、《包公陈州放粮》、《烈火金钢》、《平原枪声》等新、老书篇,进行加工、改编,并多次参加省、地曲艺会演。
定远曲艺分南北两大派,南派以李学圣为首,使用木质搭板,以大鼓为主。北派以王家珍为首,使用金属钢板,以琴书为主。较有影响的曲艺艺人有甘华福、刘正先,后被调入省曲艺团工作。此外还有琴书艺人柏芳珊(女)、陶家英(女)、陈庆余(盲人),大鼓艺人庞玉芳等。庞玉芳熔南北两派大鼓艺术于一身,演唱时绘声绘色,在群众中影响很大。
(一)鼓书鼓书即《安徽大鼓》。演唱者一手执鼓槌,一手执搭板或鸳鸯板,边槌,边打板,边唱,边说,夹唱夹叙,韵味很浓,十分动听。
(二)评词说书者面前放一张条桌,桌上放一惊堂木,以白话方式叙述故事,有声有色。
(三)琴书一男一女两人合作,男人手操坠胡,女人一手执搭板,一手敲杨琴,有说有唱,有弹有敲。一般女的唱得多,音色甜美,娓娓动听,气氛热烈,节奏感很强,群众十分喜爱。
六、故事传说
(一)虞美人草与美人词
定远县二龙乡谭村西沿有一条从北向南的九里长岗丘,这就是项羽从垓下(今安徽固镇县濠城集)败逃,被“汉兵围之数重”的古战场—四阝贵山,山上有一个高6丈的大土堆,就是项羽爱妾虞姬墓,后人称之为虞姬墩。墩上长着美人草,叫虞美人草。
汉高祖五年十二月,项羽从垓下南驰渡淮,经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临淮关东)到达阴陵(今定远县靠山乡古城村),受田夫陈铎欺骗陷入大泽中,被汉兵追上,打了一场遭遇战。根据《九域志》记载:“阴陵城,项羽迷道于此,盖虞姬死所。”虞姬就是在这场混战中被 杀或自尽的。项羽来不及带着爱姬尸体,只好怀揣姬首,一口气跑到东城西边四阝贵山,喘气未定,又被追兵包围,号称“万人敌”霸王,“自度不得脱”,无奈何,只得埋姬首泣别,挥兵决死战,斩将夺旗,突围而去。所以《太平寰宇记》有:“虞姬墓在定远县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的记载。
据当地故老历代相传:项羽自阴陵南逃时身负姬首,悲万分,喑哑叱咤,怒发冲冠,左剑右戟,大显神威,马踏箭射,所向披靡。一日九战,血染战袍,虞姬首血与项羽伤血溶在一起,从北向南淌下七滩鲜血,后来长出七个小土包,后人称“七星照月伴美人”。恶战一场以后,项羽被迫退回山顶,他把二十八骑布成方阵,四队四向准备四面突围,为了不使爱姬首级落入敌手,项羽匆忙用剑挖出个小坑,割下袍襟,缠好姬首,边泣边埋。后来虞姬墓长成三角状的坟,墓上生长一种不知名的草,叶子对称出生,每茎两节,越长越高,叶子一出来就是红色,妖媚可爱,茎软叶长,无风自动,似美人翩翩起舞,煞是好看。当地传言,这是虞姬精诚所化,给它起个美丽的名字,叫虞美人草。冯梦龙诗云:“陈平逃去范增亡,独有虞兮伴剑芒。喑哑有灵须讼帝,急将舞草变鸳鸯。”
美人草的传说,脍炙人口,乡民妇孺皆知。到了唐代,好事的民间音乐家竟然把它采用为朝廷教坊曲,成为可歌可舞的著名乐曲之一。以后南唐李后主被俘,夜里李煜辗转反侧,久不成眠,于是想起了悲愤哀婉的唐教坊曲《虞美人》,据此创作了一字一珠的血泪之歌——《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此虞美人曲调随着著名的《虞美人》词流传至今。
(二)庐剧《双丝带》故事发生地
建国初期,著名庐剧演员丁玉兰的拿手好戏《侯美容降香》(整理前的戏名),剧中的主要人物侯美容、龙官保、陈官保并非子虚乌有,而是以真人实事为原始素材的艺术加工。据当地父老口碑相传,这个真实的民间故事就发生在定远县炉桥区七里塘乡袁庄村侯家寨。
侯美容之父,曾任莱州(今山东莱芜)参将,年老退职前,在家乡修建一处侯家庄园,这所庄园今名侯家寨。一次出征前侯参将将夫人女儿送归故里。相传侯美容是侯参将的独生娇女,从小随父练武,聘师习文,豆蔻年华便成为文武俱备的巾帼女子,德才双全的绝色美人,侯美容平时深居简出,习文练武,吟诗作画,倒也逍遥自在。有一年红梅报春,绿柳迎人,平川白水泱泱,山岗芳草萋萋,鸟鸣悦耳,花香袭人,挑动了蛰居深闺的侯美容的春情。于是禀告母亲,带领丫环,以射猎为名,来到郊野春游。他们驰马奔过东边山冈,又转向北边洛水长堤赏景,桃柳红绿相间,白水碧草掩映,“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侯美容正沉浸在春色撩人心境中,忽然草丛中跳出一只野兔,在她马前飞跑,侯美容弯弓搭箭,一箭射中野兔后臀,兔子带箭东逃,美容策马后追,兔子跨过小桥,钻入洛水北岸一处花木环绕的庙宇中,倒在杏花树旁挣扎而死。这时正在树下仰首高吟“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龙官保,见到哀叫而死的兔子,就顺便拾起来,等待猎人讨取。这个庙就是戏中所称的“龙兴寺”,今名十里庙,西北离炉桥镇十里,因名,东南离侯家寨四里,隔水相望。龙官保是侯家寨东北五里的龙岗村人,自幼家中贫寒,缺地少屋,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书,龙官保聪明好学,文才出众,年将弱冠,便成为当地有名的才子。不幸这几年水涝旱荒,五谷不收,又值瘟疫流行,父母先后病亡。龙官保无亲可靠,孤身一人,寄宿龙兴寺中。幸亏长老慈善爱才,供给吃住,勉励苦读上进,从此以寺为家。侯美容追兔赶到寺前正遇上龙官保守兔待人,才子佳人,互通姓名,双方近在咫尺,早有耳闻,邂逅相遇,一见倾心。
侯参将抗倭凯旋后,请假回乡探亲,当地望族豪富陈官保家知道侯美容文武兼备,品貌均佳,重礼托媒聘婚。参将认为陈家有钱有势,正好“门当户对”,一口应允,择日婚娶。侯美容坚决反对,逐走媒人。为了追求婚姻自主,侯美容以降香祈福为名,亲往龙兴寺,大胆和龙官保私定终身,约期遣媒迎娶。侯参将认为龙家家贫无势,坚决不允。不久,陈家花轿逼嫁,侯美容急中生智,临期装疯,怒斥仗势欺人的陈官保,闹散了婚事。后来侯参将看到女儿以死相拼,非龙官保不嫁,心念年老无依,只好向女儿屈服,允许侯美容和龙官保成婚,侯、龙坚定不移的爱情终于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三)“一亩三分地”的遗风
定远县城乡流传一个口语,叫做“一亩三分地”。遇到吵嘴打架,声称要“到一亩三分地讲理”;答应朋友相邀曰:“到你一亩三分地拜访”。现在有些农民来县上访,干脆就叫“到一亩三分地告状”。
所谓“一亩三分地”者,是对宋、元、明、清旧县衙的称呼。旧县衙在现在县粮食局大院。此处当时背靠土岗,面临濠水,高堂大厦,前后两进,旧志称鹿氏宅。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定远县治移住此宅,从此成为县衙门。衙前有个方圆一亩三分地的空场,是“县太爷”打人示众、杀人逞威的地方。县民路过胆颤心惊,小孩听说止哭噤声。“一亩三分地”成为县民咀咒的地方。
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包拯接受恩师庐州知府刘筠的举荐,抱着为民作主的决心署理定远。当时定远十涝九旱,田荒苗死,官吏贪污成风,豪绅敲索成习,饥民流浪外逃成群。包公就在一亩三分地的空地上盖了一座三明两暗的官府大草堂,包公在此夜看案牍,日理民事,处罚贪官污吏,打击恶霸豪强,智斩庞三甲,巧断伽蓝案,“一亩三分地”成为包公为民兴利除害、百姓扬眉吐气的所在地。从此以后,县民把这个大堂当作“包青天”的象征,亲切地称为“一亩三分地”。
包公死去将近千年,他在定远为政的清正遗风,不仅反映在“一亩三分地”的传论上,而且还表现在定远境内的三个包公祠上。古称县衙门为“一亩三分地”,企求后继者要象包公那样明如镜,清如水,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象包公那样替民作主,为民兴利除害。
(四)一副颂联得高官
明朝,定远县池河镇有个书生,只有五分老坟地和一间遮雨棚,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天天过着“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无钱再想方”的生活。因为姓戴,人们送他个“带来穷”的绰号。别看“带来穷”三十六行只会吃行这一件,可他小聪明,专会对对子。从他嘴里说出来的对子,都是“绝妙好辞”、“语惊四座”,人们奉承他为“对书生”。有一年,举行大考,一个杨姓的主考官耀武扬威地前往南京,路过池河住宿。“对书生”听说后,表示要考主考官,主考大人不屑一顾。“对书生”说出上联:“池河无水也可”。主考官一听愣住了,感到这是绝对,左思右想得不出来下联。晚上,杨主考关门苦思一夜,还是对不出。一个堂堂大明的主考官,竟被穷书生难住,不觉胸闷难受,鸣呼哀哉!
过了三年,一个姓李的主考官也路过池河歇店。他听说过“穷书生气死杨主考”的事情,不敢大张旗鼓地进镇,偷偷地微服私访,了解到:池河无水也可的对联的掌故。请来“对书生”很客气地问:“听说你出一个对子,难住了上科杨主考,我是本科主考,能不能对呢?“对书生”看到李大人平易近人,谦虚地说:“请大人赐教。”李主考说:“杯桁去木不行”。“对书生”一听,真是对绝了。原来池河镇西边的池河上架有一座木桥,原叫“杯桁桥”(今名太平桥)。“池河”与“杯桁”各去偏旁就为:“也可”和“不行”了。临别时李大人免不了夸奖他一番。
“对书生”自以为掌握了“天下一绝”,可以大显身手,讨个一官半职了。于是周游四邻州县,拜访达官贵人,呈上几副讨来的对联,妄想碰到“识马”的伯乐。可惜“世上无伯乐”,“对书生”只得悻悻而归,仍然过着自己“带来穷”的日子。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人有再发之时”。明成祖永乐元年正月,永乐皇帝朱棣刚夺了侄儿建文的皇位就带领文武百官从南京耀武扬威地到凤阳皇陵去光宗耀祖。这下忙坏了沿途官府:一路张灯结彩,鸣锣放炮,室内烧香,门外跪迎。池河街上,家家门前悬镜,户户缸台盛水,表示大明天子明如镜、清如水。这可急坏了“对书生”,找遍窝棚,一无照影镜,二无吃水缸,怎能歌功颂德?“对书生”情急生智,眼睛一亮,想出“不成功便成仁”的法子来。永乐皇帝一看池河街上的捧场,正中心怀,破例下车观看。走到“对书生”棚前,竟然门无明镜台无缸,不由大怒,正要派人去追拿,忽见“对书生”手捧对联迎面跪拜,永乐一看,上联是:“日明月明大明一统”,下联是:“君乐民乐永乐万年”,一下子“龙颜大悦”,马上赏金钱,赐布帛,带到凤阳授官。急需歌功颂德的永乐皇帝,逢上官迷心窍的“对书生”,当然一拍即合。正所谓“穷书生献对子—拍马奉承”,“永乐帝看对联—正中心怀”。
(五)乌盆记
定远县小沙窝村有一老者,姓张,排行老三,以打柴为生,人称“别古”—与众不同谓之“别”,不合时宜谓之“古”。此人耿直,好行仗义。一日,闲暇无事,偶然想起:“三年前东塔湾赵大欠我一担柴火钱,四百有零,今日无事,何不走走。”于是拄了竹杖,到了赵大的门首,只见房舍焕然一新,不敢敲门, 问了邻舍之人,方知是赵大发了财,如今都称他“赵大官人”了。老头子听了,不由得心中纳闷,暗想道:“赵大这小子,长处掐,短处捏,连柴火钱都赊着,他怎么会突然发财呢?”转到门口,便将竹杖敲打那门,口中叫道:“赵大!赵大!”只听里面答应道:“是谁这么大叫大嚷的?”门打开,只见赵大衣帽鲜明,果然不是先前光景。赵大见是张三,连忙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张大哥啊!请到家里坐”。正说间,只见走出一个妇人来,打扮得怪模怪样的,捏着腔儿问道:“官人,你同谁说话呢?”张三一见,向着赵大道:“好呃!你还干这个营生呢!怪得发财!”赵大道:“你休得胡说,这是你弟妹。”张三无奈,只得随着进来。只见一摞一摞的瓦盆,堆得不少,彼此让座,赵大叫妇人倒茶。张三道:“我不喝茶,你该我的四百多文钱,总要还我的,不用闹这些软局子。”赵大道:“张大哥,你放心,哪能短了你的区区四百多文钱!”张三道:“大兄弟如今发了,还把四百钱瞧在眼里!”说话间,只见赵大拿了四百钱递与张三。张三接过,揣在怀中,站起身来说:“不是我爱小,我上了年纪的人,夜里时常起夜,你把那小盆子给我一个,就算该我的零钱罢,从此两下开交。”赵大道:“你还是如此的倔强!这些盆子俱是拣选出来的,并无沙眼,你挑一个就是了。”张三挑了一个,夹在怀中,转身就走,也不告别,径自去了。
一天夜里,张别古在似梦非梦中听见盆子叫唤道:“我是扬州客人,你如何向我口中小便?”张别古大惊,问道:“这盆子,你若是冤枉,请分明说来,我与你申雪。”乌盆遂答道:“我是扬州人,姓李名浩,本是做缎行生意,只因乘骡回家,行李沉重,那日天晚,在赵大家借宿,不料赵大夫妻好狠,将我杀害,谋了资财,又将我血肉骨胳烧化,和泥做成这盆子,望求老伯替我在包公座下申明此冤,报仇雪恨,就是冤魂在九泉之下,也是感恩不尽的!”张别古醒来,越想越觉得个中必有蹊跷。可怜那李浩,无缘无故被恶人所害不觉动了他的侠义心肠。
次日,遂带这盆子去县府首告。包公问其备细,张三将赵大夫妻情况及夜来乌盆所言诉说一遍,包公遂唤手下将乌盆携进阶下问之,乌盆全不答应,包公怒道:“你这老头儿将此妖惑官府,还不速速退去。张三被责,将乌盆带回家下,悔恨不已。夜来盆子又叫道:“老者休闷,今日见包公,因无衣裳盖掩,这冤枉难诉。愿以衣裳借我,再去见包公,待我一一陈诉,决无异说。”张三不得已,次日以衣裳掩盖乌盆,去见包公,诉说详情。包公又问之,盆子哭诉冤情,发出的叽里咕噜声音,众人皆懵然不知所云,唯包公大骇。遂贴出告示:三日后,包公审乌盆案。包公这时把随从丁千、丁万唤到跟前,附耳吩咐数语。
赵大村上的人,闻得包公老爷要审乌盆,谁不觉得稀奇新鲜?男女老少议论纷纷。赵大夫妻听了吓得心惊肉跳。
三日后,公差押赵大夫妻二人到堂,包公细问杀李浩因由,二人不肯招认。包公唤出丁千、丁万当堂把赵大夫妻夜间对话陈述一遍,二人吓得浑身哆嗦,直喊要喝水。包公令收入监中跟勘。将夫妻二人分开问之。先问其妻,包公道:“你二人将李浩谋杀了,夺取黄金百两,将他烧骨为灰,和泥作盆。黄金是你收藏了,你夫分明认着,你还抵赖什么?”其妻惊恐,遂告包公道:“是有金百两埋在墙中。”公差果于墙中取出黄金。包公问赵大:“你妻子却取得黄金百两在此,分明是你二人谋死,还不招认!”二人面面相觑,只得招认了。包公判二人谋财害命,俱以死罪斩讫;“别古”首告得实,赏银二十两;将乌盆并原劫银两,着令李浩亲族领回葬之。

下一篇:第三节 剧团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