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质演变
凤阳县大地构造位于中朝准地台南东边部,地处淮河台坳南部的次级单元蚌埠台拱和淮南断陷带东部,它们之间以刘府深断裂为界,为安徽境内最原始的陆壳地区之一。晚太古代为优地槽发育时期,围绕砀山古陆核沉积了五河群,蚌埠运动(发生在2500Ma)使优地槽普遍发生褶皱隆起,岩层变质,陆壳增长。早元古代该区地壳活动性已不太强烈,成为陆间冒地槽发育时期,沉积了凤阳群,槽盆中出现原始藻类。凤阳运动(发生在1900Ma)形成褶皱带,其底固结,结束地槽发展历史。中元古代处隆起,剥蚀状态,缺失中元古界。从晚元古代青白口纪进入准地台发展时期,接受稳定型准地台相沉积,在演变过程中,产生一些隆起和坳陷。青白口纪海水入侵,形成滨岸砾屑滩相和海滩——陆棚相沉积。震旦纪至奥陶纪由于隆、坳变迁,海水进退范围时有变化,但中奥陶世以后,全部成陆,长期处于古陆状态。中生代印支运动以来,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开创了陆相断(坳)陷的演变历史。侏罗纪以后,发育了东西向颍上断裂,断裂北侧隆起,其南部陷落形成盆地的基底,接受了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积。晚侏罗纪又由于刘府深断裂的活动,沿断裂形成刘府等串珠状火山岩盆地。经历中新生代的演变,逐渐塑造出近代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二、地层
境内地层为华北地层区淮南地层小区。地层发育主要有上太古界、下元古界、上元古界、下古生界及中生界、新生界。
上太古界分布于北部和中部地区,但出露较零星。由一套区域运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片麻岩、浅粒岩、变粒岩、角闪岩、片岩、大理岩等组成,总厚度在6422米以上,遭受了区域混合岩化作用的改造。
下元古界出露于南部山区,由一套浅变质碎屑岩、碳酸岩及泥质岩等组成,总厚度约1172米,变质程度低,未见混合岩化改造。
上元古界分布于南部山区,包括青白口系和震旦系,主要由砂砾岩、石英砂岩、页岩、粉砂岩及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等组成,厚度约1890米。
下古生界仅出露于南部山区,包括寒武系和下奥陶纪,主要由灰岩、页岩、砂岩、白云岩等组成,厚度1170—1800米。
中生界零星出露于南部边缘和刘府等断陷盆地带,主要为上侏罗纪和上白垩纪,由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及火山岩等组成,厚度大于1000米。
新生界大面积出露在中、北部平原和现代河谷地带。主要为第四系,第三系则零星出露于岗地。以河湖相冲积类型为主,其次为山麓相残坡积和火山喷发相沉积。由砂砾岩、砂岩、泥岩、粉砂、粘土以及基性火山岩等组成,厚度可达1300米以上。
三、岩浆岩
境内岩浆岩仅出露于北部和中部,晚太古代蚌埠期的岩浆活动频繁,混合花岗岩呈小岩株群沿基底复背斜轴分布,另有少量中生代燕山中期的闪长岩和燕山晚期的正长岩零星分布。
四、构造
境内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由于经受多期强烈变形的改造,构造形态极其复杂。基底为五河群构成的复背斜构造,轴向近东西,北翼后期遭受东西向断裂破坏而陷落,被新生界覆盖,南翼岩层倾角变化于30°—60°之间。
南部山区的准地台盖层的褶皱构造为一大型复式向斜,轴向北西西,核部发育一系列正常的次级背向斜,北翼出露较好,岩层倾角均小于30°,南翼遭受断陷破坏被新生界深埋。与褶皱构造伴生的为纵向和横向两组断裂构造发育。燕山期以来发育有北北东向断裂。
现代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升降运动为基本待征。凤阳县属淮南地震带北缘,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所示,地震基本烈度为七度。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地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