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夏,安徽公学增设速成师范学堂,留日学习师范教育回国的房秩五主持校务,陈独秀应聘为授课教习之一。这便是芜湖乃至安徽近代最早的师范教育。
光绪三十二年(1906),芜湖县劝学所附设师范传习所(师范讲习所),招收塾师入学,结业后回乡任教。徽州旅芜会馆在西门外二街创立徽州公学,教授初级师范生。同年八月,李德膏、阮强等创办安徽女子公学,初设女子速成师范班,并附属高初两等小学,在河南江口租借民房为校舍。两年后,迁至城内铁锁巷,改名安徽全省公立女子师范学堂,设师范、保姆、蒙养院三部,经费半由皖绅捐赠,半由当局补助。宣统三年(1911)秋停办。民国元年(1912)八月恢复办学,民国二年(1913)二月,改为安徽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简称“二女师”,学制四年,分本科和预科,明确规定办学目标是:培养“勤敏耐劳”的小学师资。
光绪三十四年(1908),芜湖县人吴云、尚光钺等以四乡办学缺乏师资,先办速成师范,名为芜湖师范学堂(一名芜湖速成师范,芜湖公立初级师范学堂),学生45人,经费岁入数3920两,岁出数626元,资产数20800元。宣统元年(1909),师范生毕业后,改为公立河南两等个学堂。
民国元年(1912)秋,改皖江中学堂为皖江初级师范学校(一称皖江师范学堂),未几,定名为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次年,二次革命时停办。
民国十年(1921),省教育厅派员来芜筹办义务教育,同年在芜湖设师范讲习所。
民国十七年(1928)春,全省中等学校改组。二女师改为安徽省立第二女子中学,分设高中师范科和初中部,至民国二十年(1931)度,全校有教职员36人,8个班,在校学生304人(其中高中师范科一、二、三年级共计学生86人),全年经费为49260元。课程设置必修科和选修科,实行学分制。民国二十三年(1934),二女中改为安徽省立芜湖女子中学,高中部师范科停办。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三十五年(1946)冬季,芜湖县设立简易师范学校(通称“简师”),租赁东门外谢家花园房屋二十余间为校舍,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元月招生,设四年制一年级两个班,招收高小毕业生;一年制一个班,招收初(高)中毕业生,课程设有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教育学、心理学、家事等科目。民国三十七年(1948)元月,简师一年制班40余人毕业,分配到县、乡小学任教。是年,续括新生三个班。民国三十八年(1949)二月,简易师范学校改名为芜湖县立师范学校。其时,全校教职员18人,工友9人,学生121人(含女生60人),分5个班。县立师范学校经费短绌,教职员待遇菲薄,生活困难,校长和教员对教学俱较认真,在学校开支和行政方面,讲求实效,避免浪费,曾获省教育厅颁发的乙等奖金。
1949年秋,市人民政府新建芜湖市师范学校,首任校长吴葆萼。校址设在儒林街夫子庙,招收后期师范班(中等师范),学制三年,原芜湖县立师范简师班学生编入该校。
1950年9月,皖南师范学校成立,校长由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文教处处长方向明兼任。校址设于小官山,招收中师1班,专科1班(学制二年);还设有函授初级师范班,招生100名,此为本省最早设置的函授师范。1952年起,芜湖师范、安徽大学附属师范(皖南师范改名)相继向社会输送毕业生,给人民初等教育事业增添了新生力量,从根本上改善了芜湖市和周围县区小学师资队伍的结构状况。
安徽大学附属师范学校于1954年8月,改名为安徽师范学院附属师范学校(简称“师院附师”)。其时,附师的函授师范发展到3个班;分为当涂县、芜湖县及芜湖市郊等八个教学辅导区和一个直属小组,共有学员339人。同年夏,水灾严重,函授暂停,下半年,省教育厅通知将函授班工作人员、经费、设备、教材等移交芜湖师范学校继续办理。1956年,师院附师奉令停办,其最后一个班归并到芜湖师范学校,当年暑期毕业。1959年春,芜湖师范经省定为全省重点师范之一。
60年代初期,师范学校课程中的心理学、教育学被停授。“文化大革命”起,芜湖师范停止招生,1968年停办,1971年底筹备复校,初以神山原市农垦学校为校址,1980年起至1984年,分步迁入黄果山新校址。
1949年至1985年间,芜湖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出中师毕业生约4000余人。其中大都已在教育实践中锻炼成长为芜湖市及省内各地小学、幼儿园的教学骨干与教育行政管理干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